面對產業互聯網,阿里和騰訊投資佈局有何差異?

蛋蛋的藍瘦


騰訊從轉型主導升級為轉型助手

從發展而言,騰訊是從C端開始起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嘗試將C端的模式進一步擴大,希望用C端的互聯網經驗,應用於所有產業,所以馬化騰最早推動互聯網+,希望互聯網可以改進各個行業的的發展最後互聯網+被推動成為國家的政策。

在推動互聯網+的過程中,騰訊嘗試用互聯網的方式改變所有產業,用互聯網企業驅動所有產業的互聯網化,但在實踐中,發現傳統產業千差萬別,很難用統一的互聯網方式解決所有的問題。有些行業,特點與消費互聯網類似,可以是互聯網企業驅動,而有些行業,產業的特點明顯,互聯網能輔助這個行業變革,所以在B端行業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就會有兩類企業主導,一類可以是互聯網企業主導,另外一類是傳統產業主導,互聯網企業參與。

基於這個理念,騰訊就將戰略從互聯網+提升到產業互聯網,以區別於早期全部由互聯網企業主導的互聯網+戰略。在今年9月30日,騰訊宣佈進行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宣佈進入產業互聯網,開始擁抱產業互聯網。在產業互聯網領域,騰訊還是依託通訊軟件,重點在連接。

接下來,我們要做好“連接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接口”;還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備的“數字工具”;同時我們更要做好“生態共建者”,提供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激發每個參與者進行數字創新,與各行各業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數字生態共同體”。


騰訊並不是要到各行各業的跑道上去賽跑爭冠軍,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出更多的世界冠軍。


從這兩點看出來,在B端市場互聯網轉型過程中,騰訊從互聯網+時代的轉型主導企業,轉變為行業轉型助手,用互聯網連接器,幫助實體產業成長。


阿里堅持引領

從發展上看,阿里起步是做B端生意,最開始做的阿里巴巴是做B2B撮合交易的,但並不是特別成功。無意中發展的淘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C端互聯網的領軍企業後,開始進入B端市場。

印象中是馬雲在非常早的時候,就提到過產業互聯網。

在2016年,馬雲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其核心也是指向B端。五新提出來之後,首先影響的是新零售,利用電商的經驗,整合零售的線下點,促發了新零售的熱點。今年又在推動新制造。


阿里在互聯網改變傳統產業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的不順,發現B端產業與C端完全不同,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產業經驗非常重要。所以阿里為了彌補B端經驗的短板,開始從有傳統產業轉型經驗的諮詢公司挖人,補充到阿里團隊,繼續主導傳統產業的互聯網化。

從2017年開始,發現大的諮詢公司的諮詢師大量成為阿里員工,甚至也有工信部的領導進入阿里。

從這個戰略上看,阿里還是希望在B端企業轉型過程中,承擔引領者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