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清朝國力強盛,八旗戰鬥力強悍,為何攻打越南時慘敗收場?

吳帥澎


先說所謂八旗戰鬥力強悍

八旗戰鬥力強悍那都是一百多年前清軍入關時候的事了。清軍一入關,八旗子弟都被國家當作功臣養了起來,吃喝玩樂所有費用都由國家報銷,孩子一出生什麼都不用幹都有俸祿有官職,從此再也不用玩命打仗,連訓練都成問題。

可想而知,說八旗戰鬥力強悍,乾隆自己都不信。實際上,早在康熙朝早期三藩之亂時,就已經暴露出八旗戰鬥素質嚴重下降。最先被派往戰場的八旗兵與叛軍一接觸即全線潰散,以至於後來直接不敢出戰。康熙死馬當活馬醫,把本來沒有作戰任務的、以明朝降兵和漢人為主的綠營派往戰場,沒想到效果奇佳,一舉剿滅了叛軍。

到了乾隆朝八旗戰鬥力更加完蛋了,乾隆閱兵的時候,八旗是何表現呢?史書記載“上馬人墮馬,射箭箭墜地”。騎兵為主的八旗軍上馬之後嚇得抱著馬脖子不撒手,更別說騎射了。射箭那更是還沒到箭靶呢,箭就掉到三米開外的地上去了。八旗戰鬥力下滑之嚴重可見一斑。


再說所謂國力強盛

另一方面,攻打越南時值乾隆五十三年,此時的乾隆早已不是早年勵精圖治的那個年輕英明的皇帝,在和珅和其他大臣的整日吹捧之下,乾隆開始貪圖享受,沉迷於大臣們給他的進貢。而且為了更好的給皇帝斂財,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建議將“議罪銀”制度化。

議罪銀簡單來說,就是犯了錯不怕,給皇帝一筆錢就可以免責。目的是為了懲戒犯錯的官員,罰一筆錢讓他們長記性以後別再犯錯,也顯示皇帝的寬容,允許官員們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議罪銀設立的初衷並沒有想過把它制度化為一項財源。

議罪銀製度化後,官員們迅速從這個制度中看到了賄賂皇帝的機會。因為議罪銀並非國家制定,國家制定的懲戒制度是“罰奉”,故而就可以不經吏部戶部,直接進入皇帝的小金庫。以前給皇帝送錢都沒機會,現在終於有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哪能放過。各個地方大員別說犯了錯,就是沒錯也得找點錯,爭先恐後交議罪銀。最著名的就是河南巡撫何裕城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硃批奏摺上,因此“惶惶不可終日”,自請治罪罰銀三萬兩。乾隆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說不用那麼多,寬免兩萬,交一萬就夠了。

按乾隆的說法,議罪銀製度是“以督撫等祿入豐腴,而所獲之咎,法所難宥,是以酌量議罪,用示薄懲”。看起來似乎於國體無損,既沒有增加百姓的負擔,又寬綽了皇帝的手頭,還警戒了不法的官員,真是一舉多得。而事實上,這卻是一項後果極為嚴重的惡政。

以錢代罪,無疑會使繳了議罪銀的官員更加有肆無恐,加劇了清朝官吏的腐化。

錄取官員變相的以斂財能力為標準,而不再注重行政能力,使清朝官員整體素質下降。

為了撈回議罪銀的花費,官員們會變本加厲的加劇底層百姓負擔,造成社會動盪。

以錢代罪,有罪不究,律法變得形同虛設,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

在乾隆沉迷享樂的帶領下,全國官員貪汙腐化,百姓苦不堪言,震驚全國的貪汙大案頻頻發生,全部都是系統性腐敗。所謂國力強盛也就是國家體量大經得起折騰吧。

在此背景下,軍隊不僅軍備鬆弛疏於操練,而且吃空餉嚴重。清乾隆皇帝曾一度核查雲南綠營駐軍糧餉情況,結果發現綠營上下吃空餉早已是不成文的規矩,如開化鎮額定駐軍應該有一百八十五人,但實際兵丁數僅七十一人,有一百一十四人是在吃空餉,有營官甚至將自己不滿十歲的親屬編入冊籍支領錢糧。由此可見,此時不僅八旗不堪大用,國內所有軍隊都已經在官僚貪汙腐敗的影響之下戰鬥力大減。

至於嘉慶、道光之後,清代各地八旗、綠營駐軍“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錢糧,專事肥己”,而且還出現了軍隊裡的空餉名額不僅可花錢賄買,還可以父子相傳。彼時有一個說法叫“蔭德”,指先輩遺下的德澤,與其相應,吃空餉則美其名曰“蔭糧”。這猶如將一項弊政包上了合法的外衣。

軍隊與執政者,就此沉入一場“甜蜜”的騙局。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1838年,禁菸派官員黃爵滋在奏摺中說,“糧多冒領,則有餉無兵”,1853年吏部右侍郎愛仁則向皇帝奏稱,京師“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餘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可見吃空餉現象之嚴重。

在此大背景下,軍隊如何能形成上下齊心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被越南打敗也就不足為奇!


楊某人雜家派


其實不僅打越南失敗,打緬甸也輸的很慘。打越南的安南之役是在乾隆五十三年。打緬甸則是在乾隆二十七年,都暴露了清軍戰鬥力低下。即使在清朝達到鼎盛,依然打不過藩屬國家。

兩場戰爭都有著非常強的共同性,我就一起講了吧。清軍戰敗的特徵都有一個,先勝後敗。打緬甸的時候是這樣,打越南的時候也一樣。前面打的非常順,後面被偷襲,包抄,阻截後勤,完全就是莫名其妙輸掉的。

然後就乾隆比較妄尊自大,一直認為自己能打贏,對武力有著盲目的自信,但是又不肯大規模裝備火器,依然堅持認為騎射為本。加上南方的軍隊的組成,戰鬥力十分低下(八旗少,綠營多)。

以上都是主要原因,客觀原因當然是氣候地形不利。清軍客場作戰十分吃力。在認為已經獲勝的情況下,被偷襲。安南之役是被越南人一場定勝負,趁著正月初一清軍慶祝,偷襲,清軍慘敗。能逃回去的人只有一半左右。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