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批市場+生鮮電商,會是農產品流通新路徑嗎?

在生鮮電商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往往忽視了農批市場的地位,其實在這場渠道爭奪戰之中,農批市場也在悄悄發生變化。變化的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農產品交易以農批市場為主導,以“看貨買貨”的傳統批發為主。幾乎所有的農產品交易都需要通過農批市場,以“看貨買貨”的傳統批發為主,交易過程都在農批市場發生。

第二階段

也是目前最多的形式,農批市場不單單是交易,已經演變成物流倉儲的形式。走貨更加多元化,批發也有了很多新業態,除了傳統的“看貨買貨”之外,還有線上電商平臺、社區門店和中大型連鎖店以及社區社群微商三大塊。

第三階段

農批市場正從單一市場,漸漸轉變成為替零售商做標準化定製的服務商:

農批市場將徹底轉變成物流形式,包括承擔選貨進貨功能。個人水果店,將由批發商上門供貨;中大型的連鎖店,則跟批發商合作,通過聯採定採的方式。

批發商跟零售商的關係也將發生變化。兩者之間的協作將更加緊密,批發商幫零售商組織貨源、物流配送,零售商則專注銷售。零售商制定產品需求和標準,批發商按要求供貨;品牌方面,批發商可以自主品牌,也可以OEM貼牌,實現農產品的定製化。

批發商跟基地的關係將發生變化。以前只是單純的買賣關係,未來的批發商必須控制基地資源。兩者大致有三種合作形式:一是批發商自有基地,自己種植,自建加工廠,自主包裝,自建品牌;二是雙方合作,基地出地種植,產品是基地的,品牌則是批發商的,不是簡單的收購,還要包裝加工,更像是供應鏈企業;三是戰略合作,土地種植包裝品牌都是基地的,批發商輸出渠道、品牌策劃、媒體和金融等資源,幫產品從基地直接走到終端。

也就是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農批市場可以說反而是成為了新零售最大的風口!

一方面,基地企業各方面都比較缺;供應鏈企業沒有那麼多渠道資源;零售商沒有那麼多基地和產品資源;而農批市場反而集合諸多資源於一身。

另一方面,農批市場有著多年運作經驗,更懂產品;更關鍵的是,新零售要求的標準化,反而給了不標準的農批市場機會。怎麼理解呢?電商平臺採用統一的標準收購,農民則希望統貨全部賣給平臺。而批發商剛好互補,有傳統批發方式兜底,能消化各種標準的產品,包括非標品,這種靈活性反而成為了優勢。也就是說,批發商按平臺的標準供貨後,剩餘產品還能通過傳統批發方式走貨。因為零售商很需要產品標準化定製。農批市場更能做標準化定製運作,不同的客戶和市場,滿足不同的標準。

所以,即使是新零售概念大熱的今天,農批市場也依然有著屬於自己的優勢。但也需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不斷根據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經營策略,才能始終站在賺錢的風口。

農批市場+生鮮電商,會是農產品流通新路徑嗎?

農批市場是農產品聚集的地方,是價格形成的地方,是農產品儲存、中轉、流通的地方。

而生鮮電商則是把信息流、資金流及物流打破、拆分,通過技術的革新,改變傳統的信息傳播和支付方式,藉助第三方物流完成產品流通。

農批市場的問題在於其交易方式的落後,生鮮電商的問題則是涉及的環節太少,從農田到飯桌的長征路上,農批市場需要生鮮電商助力。

農批市場做電商,利用電商平臺整合供應鏈,提升供應鏈運轉效率。電商具有優化交易環節,縮短交易鏈條,降低交易成本的優勢,農批市場要在瞭解自身問題與缺點的基礎上,擁抱互聯網先進的技術。草船借箭,借力電商的優勢尋求農批市場解決方案,實現市場增值。

從市場主要群體商戶來說,他們最強烈的需求的是增多更多的買家,提高交易量;對於市場開發者來說,他們最迫切的需求是提高市場管理效率,增加市場附加值,建立市場品牌。不管農批市場走哪條發展道路,互聯網是大勢所趨,電商雖然對農批市場造成了衝擊,但農批市場可草船借箭,利用電商尋求農批市場的解決方案。

但是,農批行業發展電商也必須遵循其行業規律,不可一窩蜂而上,要謀定而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