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這麼多的土地,為何就養不活農民了呢?

平凡149045776


還是這麼多的土地,為何就養不活農民了呢?

農民幾千年以來一直是靠土地來養活的,只是農民不僅得養活自己,還得養一幫與農民數量相等的人,而這幫人不僅吃得多,浪費也多,且還偏愛吃洋食,所以就造成了全國每年得進口大量的糧食、蔬菜、水果及肉奶等物,因為進口了這些大量的食物,所以就造成了自己的土地越來越多的被拋荒。所以總的來說是進口的越多,拋荒的耕地就越多。

至於所提到的“養不活”這三個字不知道是如何理解的,如今的農民餓死的、乞討的現象是從沒有過了,又何來養不活一說?而城裡的糧食如果不是靠農民,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在家的農民難道是靠買城裡的糧食為生?對於一個農民來說,完全被這一句“養不活”農民弄糊塗了,好像沒有城市農民就失去了糧食的來源一樣。

當然,這句“養不活”也可以另外理解,那就是“富不了”,可這又與“養不活”是完全相反了,總麼相扯也扯不到一起,農民既便富不了,可既便是在家“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總是能夠養活自己,真正養不活的還是些不喜歡吃農民種的糧食的人!


小之草


誰認為土地能養活農民,誰就來把地種一種,試一試,看土地能不能養活農民,說這話的人,敬請您站直了再說話,為什麼要您站直再說:因為你沒種過地,沒有站在農民的角度去看,去做,去想,所以你說話不害腰疼,才叫您把腰站直了。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沒有種過地,你就沒有權利說土地養活了農民。農民種小麥,玉米,就沒有利可圖,只是種地有糧吃,不至於餓死,你們認為土地養活了農民,真是昧著良心說話,看農民還沒有死是吧!種地養活了農民是嗎?我記得有為位農民沒錢看腿病,自己用鋸條,將自己病了的腿鋸了下來。現在醫療條件這麼好,農民為什麼不去醫院看病啊,為什麼?_土地真的能養活農民嗎?能養活,為什麼沒錢去看自己的腿病,卻要自己鋸掉呢?說明了什麼,種地只能是有糧吃,不能養活農民的。別昧良心說話呀!你就不怕遭報應嗎?我是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民,覺得我說的在理的話,就點個贊。


梅蘭竹菊1切隨緣


土地還是這個土地,但是產的東西不值錢了。例如1畝產1千斤稻穀,40年前值100塊錢,相當於當時城市職工兩個月平均工資,而現在1千斤谷值1千2百塊,相當於城市職工現在平均月工資的約1/4。9億農民人均2畝田,一家三口6畝田,全年收入7200塊錢。減去成本投入,實際淨收入不足5千,相當於城市職工一個月的平均工資,5千塊錢僅夠一家三口現在上醫院看幾次門疹,遠不能用來一家人生活了。而40年前一家三口6畝田收入600塊相當於城市職工當時一年的平均工資,當時足以養活一家三口生活一年有餘。因此現在種田不足以謀生。由此40年前18億畝農田可養活9億農民,而現在僅能讓9億農民各上醫院看幾次門疹。所以現在農民外出務工是對的。打工收入才能養活農民。


老鄉2439


還是這麼多的地,為何就養不活農民了呢?

誰說養不活農民?這是個偽命題,恕我不客氣!

往輕裡說,你這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往重裡說,你這是在刻意抹黑社會。

或許你不是農村人,不妨去農村走一走看一看,親口問一問農民現在生活苦不苦?

現在的農村、農民,他們的生存狀況,衣食住行,不敢說日新月異,但確實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任何人也抹殺不了的事實。

當下的農民生活,雖說不上吃香的喝辣的,但每天三餐硬飯還是有保障的。在農村有一種較流行的看法,說是現在過大年已經沒有了先前的年味,知道為什麼嗎?皆因他們平時餐桌上就不缺那麼一點腥味。再看看他們的穿戴、出行、居室……,不妨把改革開放之前的農村生活與現在作一比較,可以說望塵莫及,天壤之別。

雖說當下農村還有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亟待我們積極面對改善。在農村,一些貧困現象還或多或少存在,還有待於政府群策群力著力消除,但這都不是社會主流。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試問:還有哪個朝代像現在這樣清平盛世?尊重事實,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說話。

(以上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眾看官在下方評論區參與熱評)


abCd6666和天下


說了新兒媳,農村不算家,城裡沒房子,婚事必泡湯。

試問,農村能有幾戶經得住這樣折騰,如何活,怎麼過?


自強不息6844


我們的祖輩,出行步行個幾公里是平平常常的事,可現在,除了是野外徒步和運動鍛鍊,幾公里的路程誰也不會選擇用步行的方式的。

所以這個問題可以轉換成這樣:為什麼農民越來越多的不選擇種地,而轉向別的行業呢?因為同樣是賺錢,有比種地更省心省力的方式。

我們先看看現在農業現在存在的的弱勢。

一、種植業的成本越來越高。

種地離不開各種農藥、化肥的使用,還有即便很多地方已經實行了機械化作業,有些農活還是需要人工操作,種植業的成本逐年升高。

二、糧食價格處於低位。

這幾年受到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的糧食價格一直處於低位徘徊。國家每年雖然都下發了農業補貼資金,但是面對體量龐大的農民群體,顯得杯水車薪。

三、氣候狀態不穩定。

越來越感覺近些年氣候不穩定、無規律,乾旱、高溫、連雨天,早霜,使近些年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大受影響,品質不好自然賣不上正常價錢。

四、勞動力缺乏。

如題,越來越多的人人不願意種地了,但是有些工序就得人工操作,現在經營農業的大部分是五六十歲的人,農業勞動力面臨緊缺。

我們再看一下中研網的數據,另外說明一下,中研網是中國數據分析行業協會官方網站,此協會是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審核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正式批准和登記的中國數據分析行業唯一的行業協會。因此這些數據應該比(可)較(以)準(服)確(人)。

(數據圖在文末)

 

2011年城鎮居民的收入是農民3.12倍,2012年是3.1倍,以後四年依次是3.03倍,2.91倍,2.73倍,2.71倍。

同樣是生活,你家鄰居如果純收入是你的三倍,那麼你家自己做家務,人家就可以僱保姆和鐘點工了。

同時,你也會琢磨可不可以轉到鄰居家的行業上去,從事腦力勞動的鄰居你學不來,你也可以去他們的領域乾點粗笨的體力活分一杯羹。再不濟,去給他們當鐘點工多要點工資他們也承擔得起。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樹挪死,人挪活;思想再解放一點,步子再大一點,有些頭腦活絡的農民自然不會侷限在土地上了。

三農問題一直很嚴峻,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那麼破解當前農業的困局,一是高度機械化,解決勞動力的問題,二是大型農場化或者合作社,解決市場議價弱勢問題,三是鉅額農業補貼,解決行業風險問題。

中國要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也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我們還有很艱鉅的困難要攻克。



大龍江永哥


可耕種土地每年都在減少,用於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

我們家這邊這幾年大力發展,擴建產業園區,百座高樓平地而起,所以土地面積隨之減少。

為什麼養活不了農民?這是因為種地的收益太低,而投入的成本高。

比如種一畝地的玉米需要做的有,種子、化肥、農藥、租用種植收割的設備在加上人工成本(所有的投入費用500塊錢)。時間就不用說,最後收穫1500斤玉米吧。

那麼根據市場的行情按1塊錢一斤也只有1500塊錢,除去所投入的成本在加上下一季農作物的費用,剩餘的錢也就寥寥無幾了,忙活一年也只是家裡有口餘糧而已。

現在物價這麼高,我家這邊的人平時都在外打工,已經不把種地當做主業了,農忙的時候回家兩天忙完就出來了。

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鄉舍


還是這麼多土地地,,為何就養不活農民了呢?

乍一看,這個問題是沒什麼,合理的,但是細細回味一下,合理嗎?

首先,土地還是這麼多嗎?其實,在農村,許多人都知道,比較平整一些的田地,很多都被徵用。留下的都是邊邊角角的,或者山田山地。好的土地減少是原因之一。

那我們再來考慮一個問題。這些年良種的出現,糧食增產不少,按道理說,兩抵無存,那農民種田也夠養活一家老小了,確實是這樣子的。隨著經濟的增長,許多農民也會算帳了。一畝田,種上一年,純收入能上200塊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我們四川雅安這邊一家四五口人,田地能有兩畝的都很少,而種田種地,特別耗人工,兩畝田地,兩個勞動力差不多才能種出來。農資價格的飛漲,糧食價格的穩定,一年種兩畝田地兩個勞動力賺400塊,你覺得現在這個社會,400塊夠什麼?夠給孩子買一套學習資料嗎?夠去菜市場買幾斤肉嗎?

種田種地,能養活農民。但是農民就只靠著吃糧食,孩子不用上學了,家裡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用買了,都不能生病,千萬不能老。老了沒有勞動力了怎麼辦?


某年午後


誰說養不活的?出來溜溜?!哈。過去吃不飽,也餓死不少人,現在有餓死的嗎?但的確,社會發展了,只種那幾畝地,不窮很難,所以,紛紛跳出農門,去求學,去參軍,去做生意,去打工。中國農業,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如何改變農民的貧窮狀況?一是大力發展工商業、服務業等,把農民從那幾畝地解放出來。二是繼續發展教育,使農民有知識有技能,以適應社會發展和改變自身素質。三是繼續加大扶貧力度。四是土地規模化(不是走集體主義經濟老路)。規模化需要時間,需要流轉過程。在我國,不能搞土地私有,不能有私人農場,只有搞大戶承包。個別集體經濟的例子,不能一一複製推廣。大鍋飯是違反自然法則的,久,必窮必敗。


十年前就叫涯客


不是養不活農民,是因為城市有更好的收入,這本身就是城市化的要求。城裡沒有更好的收入,農村人會進入城市嗎?

城市為什麼有更好的收入?這與農民依靠生產糧食的土地受到限制,消費受到限制有關係。因為人們追求的物資消費品是向工業品和服務擴展,糧食和其它農產品消費量受到侷限。就是說農業只有這樣大的蛋糕,不能夠再作大。就是隨著收入增長消費者消費的農產品要增長,增長的速度也不會太快。昨天晚上央視新聞聯播講了中國的恩格爾係數逐步降低,代表人民的生活在富裕。恩格爾係數是食品和服裝基本消費佔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例,這兩項支出比例越低,代表越富裕。消費者消費農產品的支出的份額越來越少,生產它的人經濟機會就越來越少。富裕的美國農民只是佔了百分之一的勞動力,除了是農業的進步,也是美國食品消費佔消費支出的比例低,社會只能養這麼多農民有關。而且美國養這麼一點農民,政府還要給這些人發補貼。

這裡有一個美國農業進步的歷史供我們參考。美國在建國後,以廣袤的國土吸引歐洲人去搞農業和採礦,以前也是一個以農業人口占多數的農業國。後來農民在工業發展起來以後,因為城市的收入差距,農業勞動力向城市流動,才減少了種糧的人。農業在資本和科技推動下,引入機械化種植,勞動生產率極大的提高,也減少了對農業勞動力的需要量。中國實際上也正在演進這條路線。

中國現在的農業產值只是佔國內生產總產值不到百分之十,現在還有這麼多勞動力在農村種糧,分這個農業蛋糕的人實際上太多了,這是農民收入上不去的原因。勞動力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中國要發展,真正的出路是如何利用好這寶貴資源,而不是留在農村去浪費。農業可以用規模化機械化工業化種糧,用更少的勞動力,工業都在使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生產,就是要節約勞動力,讓勞動力作更加有價值的事情。養不起勞動力的都趕去了越南柬埔寨,我們農業有什麼理由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浪費勞動力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