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赤字能刺激經濟增長呢?

aa0bb2


赤字財政政策,也就是常說的積極財政政策是一種常用的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在凱恩斯主義視角下,經濟的擴張也就是總需求(消費者、企業、政府支出以及淨出口的總和)的擴張,而且社會經濟總是趨向於“有效需求”不足。當“有效需求”不足,社會經濟出現衰退或蕭條,企業和消費者支出減少時,或者因外部因素影響出口量下降時,可以通過在不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擴大財政支出增加財政赤字來實現總需求的擴張。


增加的財政支出會被放大,產生“乘數效應”,即財政每增加1元人民幣的支出,經濟總量會增加1元以上(或好幾元)。如果政府修一條公路,修路工人會用其收入的一部分購買消費品;這又會引起銷售消費品的人收入增加,而其收入增加的一部分又會被花掉。如此反覆下去,最終GDP的增加會數倍於財政支出的增加。

長期的鉅額赤字會增加政府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或引發嚴重通貨膨脹。其實“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還是在於收入分配不平等,社會貧富差距過大。

國民收入可以分為兩部分,資本收入和勞動收入。資本收入的支出除了一部分用於消費,還有一部分用於投資生產來獲得更多的收入,勞動收入主要用來消費。投資主要取決於資本收入,而消費則主要是受勞動收入的影響,前者很明顯。投資主要是用來生產工業品,每個人消費的數量有限,一個人能消費多少輛汽車?有錢人買兩輛、十輛,甚至百輛,但終究消費的數量很有限,而普通勞動者佔社會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說勞動收入在消費環節中占主導地位。

社會貧富差距越大社會經濟的消費需求就越難以增長。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有效需求”自然能增加,這樣就可以避免過度依靠赤字財政帶來的弊端。


赤字財政政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財政收入不減少增加支出,一種是財政支出不增加減少收入。當然也有可以在增加赤字時收入支出都變動。

個人認為,增加支出的赤字財政政策適用於,社會福利相對不足,社會經濟生產大於消費的情形。減稅的形式適用於,社會福利相對過度,社會經濟消費大於生產的情形。

“大蕭條”是因生產嚴重相對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建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增加社會福利支出,這提高了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緩解了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福利危機”以後,西方國家經濟陷入長期“滯脹”,里根總統實行減稅(主要是為企業和高收入群體減稅)、減少福利開支的政策增加了社會生產,緩解了消費大於生產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