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赤字能刺激经济增长呢?

aa0bb2


赤字财政政策,也就是常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常用的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在凯恩斯主义视角下,经济的扩张也就是总需求(消费者、企业、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的总和)的扩张,而且社会经济总是趋向于“有效需求”不足。当“有效需求”不足,社会经济出现衰退或萧条,企业和消费者支出减少时,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出口量下降时,可以通过在不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来实现总需求的扩张。


增加的财政支出会被放大,产生“乘数效应”,即财政每增加1元人民币的支出,经济总量会增加1元以上(或好几元)。如果政府修一条公路,修路工人会用其收入的一部分购买消费品;这又会引起销售消费品的人收入增加,而其收入增加的一部分又会被花掉。如此反复下去,最终GDP的增加会数倍于财政支出的增加。

长期的巨额赤字会增加政府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或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其实“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还是在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过大。

国民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的支出除了一部分用于消费,还有一部分用于投资生产来获得更多的收入,劳动收入主要用来消费。投资主要取决于资本收入,而消费则主要是受劳动收入的影响,前者很明显。投资主要是用来生产工业品,每个人消费的数量有限,一个人能消费多少辆汽车?有钱人买两辆、十辆,甚至百辆,但终究消费的数量很有限,而普通劳动者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说劳动收入在消费环节中占主导地位。

社会贫富差距越大社会经济的消费需求就越难以增长。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有效需求”自然能增加,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度依靠赤字财政带来的弊端。


赤字财政政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财政收入不减少增加支出,一种是财政支出不增加减少收入。当然也有可以在增加赤字时收入支出都变动。

个人认为,增加支出的赤字财政政策适用于,社会福利相对不足,社会经济生产大于消费的情形。减税的形式适用于,社会福利相对过度,社会经济消费大于生产的情形。

“大萧条”是因生产严重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这提高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缓解了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福利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经济陷入长期“滞胀”,里根总统实行减税(主要是为企业和高收入群体减税)、减少福利开支的政策增加了社会生产,缓解了消费大于生产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