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農領域創作者“忽悠”的處處是寶的農村真那麼好嗎?

用戶434434316979


人人都往城裡跑,城裡有那麼好嗎?

這樣反問,用到回答思路是一樣的。

沒有好與不好,只有適不適合。相對城市濃郁的商業氛圍而言,農村相對來說更平靜,城裡人看到的只是炊煙徐徐,老牛黃狗,但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農業一直都是一個潛水流深的領域。可以說農村目前還是一片充滿機遇待開發的處女地。

對農村那一小部分有頭腦的人而言,其實處處是商機。這些商機只是並非以城裡人理解的那種形態存在,跟城市的商業機會是基於兩種意識形態下是概念。能抓住農村的商機的人,往往都有著一般人不具有的生意頭腦,


比如每個地方都有當地主打的經濟作物,土特產。一般來說,糧食作物和土特產都有兩個特點:低附加值,流通性差。在農村絕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生產初級農產品的保守慣性中。但正是因為這樣,催生了很多靠信息吃飯的農村經紀人,靠著一斤糧食兩三分錢到兩三毛錢的微利,充當著當地農產品貿易的一線生力軍。以此獲得可觀收入的人不在少數。

我可以舉我們當地幾個小例子:

經紀人1:以從農戶家收購稻穀、油籽為業。每年收油菜籽一二十萬斤,收完油菜籽 到了秋天再收一季稻穀兩百萬斤,僅此兩項,一年收入在10萬左右。平時再順便倒點蓮藕蓮子小特產什麼的,一年的收入基本相當於城市一箇中等工薪階層的收入。

經經人2:專門從養殖戶手中收購小龍蝦再賣給大販子,每斤1-2元的差價,每年大約忙五六個月左右,總收購量大約20萬斤左右,一年的收益大約在20-30萬元,這也相當於城市一個帶點資格的程序員的一年的工資。

洪湖人可能會知道的一個小夥子,當年大學畢業後,因為家庭原因選擇了回家做電商。專門收購農戶的蓮藕蓮子土雞蛋鴨蛋,經過兩三年的運營,年銷售額做到幾千萬。


另外,除了初級農產品的生產,農村可以說是一個巨型的消費市場。從農產品的初級加工到日常衣食住行,只要你能切中農村需求痛點的,都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生意。比如這幾年養殖小龍蝦熱,大量的稻蝦田需要改造,嗅覺敏銳的人則趁機購買挖崛機,加上農機補貼,一年賺一臺挖崛機。


除了這些,特種種植養殖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具有前景的事情。養牛蛙、青蛙、水螅、小龍蝦,種藥材、反季節蔬菜,種蘑菇,只要過了開始的嘗試期,稍具規模的種植戶養殖戶,一年的收益都可以達到一個城市白領的收入。


這裡我們不是談種植和養殖的風險,也不談有多少人虧本和賺錢。閱文的朋友不要抬槓,搞的我好像在忽悠大家都回來養竹鼠喂蒼蠅。我不否認種植和養殖本身是高風險的生產活動,但風險和收益永遠都是成正比的。很多人在涉及到這樣的討論時,總是喜歡自帶被迫害幻想強迫症,和一個客觀事實抬槓。我想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最弱的,那你就不要想七想八,好好工作就是了。在沒有付出努力之前就奢望得到你不應該得到的回報,得不到就覺得是騙人,是不公。這,我是懶得說的。


那麼回過頭來說,農村的機遇確實跟城裡的表現形態不一樣。如果在城市,你要考慮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投靠到一家好公司,通過努力升職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以這種方式達到人生的顛峰。在農村,你只能運用你的商業嗅覺和生意頭腦,以整合信息和資源或提供好的農產品這種方式來獲得回報。對大多數人而言,城市的機遇是成為優秀的職員,而農村的機遇則是成為一個好的小生意人。(此處只論大概率的事件,至於離職創業,或小買賣幹成大生意不是本貼的重點)


雖然農村看不起來也不錯,機會不少。但我覺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並沒有什麼意義。走出農村的人,要麼是讀書留城,要麼是務工留城,長期脫離農村,其生活習慣和工作技能,價值觀都在改變,即使回到農村同樣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城市收入越高,回農村的選擇成本越高,風險越大。無論你幹什麼行業,回到農村無非跟土地打交道,各方面都是一個考驗。


還是那句話,]城市安放不了靈魂,故鄉養不了肉身。農村再好,與很多人無關。城裡再好,也與很多人無關。從城裡回到農村,和從農村走進城市,背後一樣都無路可退。


你眼中在農村混得風聲水起的人,都是早在春天就把根紮下的人,不要羨慕他夏天的茂盛,和秋天的豐收。他們也永遠羨慕不了你們天天坐觀公室,敲幾行代碼,月入幾十K.


我們永遠是彼此的遠方,只適合在頭條點贊圍觀!


養龍蝦的小哥哥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三農領域創作者一般都是農村人,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定的鄉土情懷,我就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我愛自己的家鄉,家鄉有我的童年,我懷念小時候的樣子,懷念小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樂一起幹活的那些小日子。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相約去山上,三五成群,爬樹歌唱,掏鳥窩蛋蛋,摘野果子,撿幹樹枝,聽鳥叫蟬鳴,暢談人生理想。

還記得,小時候的我們都很快樂,每家每戶都養豬🐷,最愛和小夥伴們每天相約一起去割豬草;依稀記得,那金燦燦的稻穀,每到秋收季節,最愛和大人一起去地裡忙活,割稻子,踩打穀機…一副我也是小大人的樣子,臉上寫著快誇誇我,只可惜我家的爸媽不夸人,只愛打擊人。哈哈。

對於被三農領域創作者“忽悠”的處處是寶的農村真的有那麼好嗎?讓我來說,我讚揚農村,這不是忽悠,因為這是情懷,鄉土情懷。農村確實處處是寶,就等你來挖掘它哦⊙∀⊙!哈哈。

我看過一個小故事,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叫啥呢?忘了,就叫他小邱吧,他很懶,整天就想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情,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了!有一天他媽媽跟他說他爸在後院給他埋了一個傳家寶,很值錢,不知道埋哪了,讓小邱給挖出來,小邱好高興,立馬拿了鋤頭去後院,挖呀挖呀呀……

挖地三尺還找不到,他媽媽就對小邱說,找不到就先別找了,來年在找,地挖好了,要不就先種上菜吧,要不可惜了,小邱就去做了,過些日子菜可以收了,他媽媽就讓小邱拉去賣,小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高興壞小邱了!

他媽媽告訴小邱,其實沒有什麼所謂的傳家寶,那塊地本身就是一塊寶了,要想過好日子,唯有勤勞致富,機遇不會隨隨便便就光顧誰,有付出才會有回報。小邱在媽媽的教育下,日子越過越紅火。

哈哈😄我這是說到哪裡去了!我是和熙,請多多指教。





我是和熙


悟空問答:被三農領域創作者“忽悠”的處處是寶的農村真那麼好嗎?

就這問題,我看有50多位朋友已經回答了,我也搭個末班車,湊個熱鬧。

就“忽悠”一詞,我特意查了《現代漢語小詞典》。[忽悠]:

我也說說農村,但決不是“忽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吃著家鄉的飯,喝著家鄉的水……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我都再熟悉不過。是家鄉養育了我,農村就是我的根!

我們村北、南、東三面環山,西面是一條通往村裡的水泥大道。村東山腳下有一冬暖夏涼的山泉,即使三九嚴寒天也不結冰,霧汽繚繞;大旱之年也從未乾涸。泉水清澈透底,那是純天然的礦泉水。
山上,田邊,路旁,生長著十幾種山野菜:小根蒜,婆婆丁(蒲公英),刺老芽,老蕨菜,山芹,黃花菜……它們生長在自然環境,無汙染,營養豐富,口味鮮美且風味獨特。隨著節氣的變化,樹林里長有不同的蘑菇。松傘蘑,榆黃蘑,榛蘑,猴頭菇,山木耳。至深秋,深山的枯椴木長有元蘑,無論燒湯做菜包餃子,那真叫一個“鮮”!


春天的村莊,杏樹,李樹,櫻桃相繼開花,蝶飛蜂舞,鳥語花香,沁人心脾。夏至一過,房前屋後,山坡上,道兩旁,熟透了的櫻桃通紅透亮無人看管。任人隨意採摘,讓你吃個夠!山坡上還有成片的野生高粱果(山草莓),你可隨便採,其色、香、味遠比人工栽培草莓好得多!秋天是山核桃、山葡萄成熟的季節,只要你需要,任你收穫用擔挑。


只要你勤奮,不愁沒錢花。山上的中藥材多達幾十種:山黃芪,槍頭菜(白朮),五味子,刺五加……收到家就是錢。如果運氣好,還能碰到一種叫“豬苓”的藥材。此藥不生莖葉沒有根,生長在淺土裡,看不見的。只有挖出來,黑黑的,掰開裡邊白白的。形狀似用墨汁染過的不規則的姜,據說是利水之要藥,價格不菲的。耗子花(白頭翁)多長在道邊,拔出來晾乾就能賣錢了。其實豈止這些,一時半會兒說不完的。

你說美不美,家鄉的山,家鄉的水;你說好不好,農村到處都是寶!


隱居者53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不說農村有多好,多美,但是以下幾點是城市裡面沒有的。

1.自己種植的純天然蔬菜,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種的小菜地,裡面種的蔬菜都是純天然的,沒有打藥施肥的,炒起菜來非常好吃的。這種味道是城市裡買的菜吃不到的。

2.環境,在農村沒有太多的汽車尾氣,農村地方大,自然而然空氣也是非常好的,早上出門跑步呼吸的空氣都是清新爽口的,很多城裡人都搬到農村住了。

3.鄰居,在農村吃完飯後村裡人都會聚到廣場聊天非常親切,因為在村裡都是從小都到一起長大的,沒有太多的額陌生感。一說誰家有事,街坊鄰居就會都去幫忙,非常熱鬧。

4.野味,在農村很多樹林都沒有汙染,比如說下雨後樹林里長出的蘑菇,河溝裡的小魚,森林裡的野外,都是城市裡接觸不到的。

5.人際關係,在農村沒有太多想法,心眼,農村人都是很淳樸的,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不會想太多的事情。

對此我只想說一句話,農村真的很美,只是有些你接觸不到而已。


小雨農村記錄


什麼叫忽悠?什麼叫處處是寶?農村雖然沒有那麼好,但也沒有那麼差,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如果別人說好你就認為好,那別人認為不好你也說不好?

首先,我要申明一點我就是農民,農村出來的苦娃子,現在在北京工作,也算是見識了超一線城市的繁華,也見識了深山老林裡的多姿多彩,只能說各有利弊,談不上好壞。山村再破那是家鄉,城市再好終要離開。所以如果客觀公正的去講,我覺得農村並非你想的那麼好,但作為我的家鄉來講,它沒有虧待我的地方,所以我沒理由說它不好。

此外,“忽悠”一詞用在這裡有些不恰當,要知道頭條除了三農闢謠專題,只要你認為是虛假謠言的完全可以舉報,官方會嚴肅處理造謠作者的,但怕的就是題主在沒有了解事情真相的前提下,去詆譭我們這些作者。要知道很多東西很常見,但它的作用卻很大,例子我就不舉了;而且有一部分東西,這包括文明、風俗、習慣、以及一些動植物都是城裡人沒見過、沒做過、沒想過的。所以對於城裡人來講,這些都是新鮮的,也都是寶貝。

但作為農村人,我比城裡人更瞭解自己生活的農村,雖然能看到它遍地是寶的一面,但同樣也要看到它貧窮的一面,教育、醫療、交通、甚至是民生,相較於城裡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所以,對一部分農村人來說,城裡同樣遍地是寶。


村長王富貴兒


很感謝能回答這個問題,在複雜的網絡時代中,三農領域創作者也會有自己的優劣,希望廣大的農村朋友一起在維護好這偉大的領域。這裡身為農村底層的偏遠少數民族傳統村落的我們,不斷的期盼經濟交通網絡各方面都能給村寨給村民帶來出路,帶來謀生的機遇、帶來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

這裡來說說我們三龍侗寨的一些美好,希望大家能更好的認識傳統村落的農村生活。

三龍侗寨位於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十里深山處,這裡侗家依山傍水,建築坐落崎嶇,優美的環境養育了這一片侗家人。這裡被世人稱為“侗族大歌發源地”,“歌海”,“侗族歌窩”與“美人窩”的地方。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都以歌來傳承侗族文化,來給訴說生活與人之間的交流。

有這樣的傳統文化,這樣的原生態農產品,這樣的田園生活,這還不是處處是寶了嗎?歡迎關注我們的“侗歌窩”,來感受最原始的傳統生活與原生態的田園生活美景。


侗歌窩


要說忽悠是絕對有的,比如今天說:農民朋友有福了,國家剛公佈政策,這幾種人有補貼,每月多少多少!

把文章點開一看:一民辦教師,這與農民有關嗎?絕大多數的民辦教師都轉正了,他們不是農民了!

二,村幹部,一個村又有多少村幹部?這是農民的福嗎?而且能領退休金的也只能是村正職幹部,每村也就是那麼一兩個人,與農民有多大的關係?

三,退伍軍人,退伍軍人是農民不假,他們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國家優待他們也完全應該,但他們也只佔農民的千分之幾!

這些作者屬於無良作者,通過這樣的標題吸引眼球,現在對於這類題目我是看都不敢看了,誰知道又在忽悠什麼呢?還有很多視屏,空話連篇,忽悠誰呢?

農民朋友請注意,千萬不要再被忽悠了!!!

請注意,別上當!!!


山野村夫3879


一,首先我要反問你一下,是誰忽悠你了?我個人觀點,沒有農村就沒有城市,城市是依託著農村來發展的,沒有農村人種地,種菜,菜市場有買嗎,沒有農民工進城,高樓大廈誰來建,沒有農村人進城務工,大小企業的活誰來製造。

二,我是農村人,也是三農領域創作者,回答這個問題不是為了爭辯什麼,只是讓你重新認識一下我們農村,寧靜的農村,大自然的風景,到處都是山清水秀,不像城市那麼多的汙染,而到處搞綠化。

三,農村人都是自己種地,自己種蔬菜,豬雞鴨等肉禽都是自己家裡養殖,在農村可以吃到新鮮的大米,新鮮的蔬菜,都是不打農藥的,而肉禽食物也都是不喂飼料的,你們在城市能吃到這些純天然的食物嗎。

四,雖然農村的生活條件不如城市,但是遠離了城市喧譁的鬧市,我們過的更自然,當然不一定要你們每個人都喜歡農村,城市也是要人喜歡的,只能說,根在哪裡,最終就會嚮往哪裡,但離開農村來城市務工,是我們沒有辦法的選擇。


江西農村歐陽


鍾情三農出身農家,25歲以前都是生活在農村,後來大學畢業便在城市安家,至今已有多年。我可以一個農民和城鎮居民的雙重身份來告訴你,

農民真的很好,但是不適合大多數人長待,特別是那些青壯年勞動力,最好不要在農村長待。

簡單一點來說,如今的我國大多數的農村只能適合老人養老和婦女兒童生活,並不具備承接大量務工人員返鄉的能力,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而且背後也隱藏著比較大的危機。

農村的好,農民最知道

對於廣大農民來說,農村真的很好,這一點不假,它比城市更加具有吸引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即便是對於那些在城市裡享受著更加優渥生活的城裡人來說,農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好。

在城市生活習慣的人,每當回到家鄉總是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這不僅僅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也是各種客觀事實的真實寫照。

在老家,鄰里關係更加的融洽,親戚關係更加緊密,自然環境更加優美,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農民較城市還有很多其他的優勢,我就不再一一列舉。



未來,農村將會越來越少。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農民就要一直待在農村,更不是要吸引大量的城市人口到農村定居生活,且不說能否接受農村相對於落後的生活狀況,去城鎮化也不符合我國如今的社會發展趨勢。

未來,我國的社會發展趨勢將會長期不變,還是會逐步提高城鎮化率,這也就意味著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的農村人口數量還是會不斷減少,他們去哪了呢?成為新型的“城鎮居民”,住上高樓,生活在城市。

要不然,2017年我國的農民工總數也不會比去年再度增加數百萬人。

如今80後和90後的農民工已經成為進城務工人員的主流,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會永遠留在城裡生活,成為新一代的“新城裡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鍾情三農


“忽悠”?這是怎麼說的呢?


每個人出生的家庭、生活環境、個人境遇、主觀意識等等都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我覺得沒必要這麼較真,也不用這麼說三農領域創作者們。


作為三農領域的小編們,為什麼選擇三農領域?當然是因為這些人本身就生活在農村,或者曾經生活在農村,對農村也比較瞭解。那裡有太多的記憶,太多的美好和鄉情,這些創作者們不想讓大家看到,自己家鄉不好的一面,都是儘可能的,將農村好的一面展現在大家面前,希望大家和自己一樣也能喜歡農村,這也沒什麼錯。


其實農村是好是壞、有寶沒寶,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喜歡的人覺得農村生活清淨空氣清新,而且生活節奏也慢,當然是個好地方了。不喜歡的人覺得農村有各種的不好,“髒亂差”是農村的代名詞,生活條件也不好,基礎設施相當落後。


任何問題和事物都有他的兩面性,現在是不喜歡農村的人大部分都是農村人(不全是,還有一部分農村人,相當愛農村愛家鄉的,就比如我和大部分的三農領域創作者們)。喜歡農村的裡面,大部分是城裡人尤其是事業有成的(這個也不絕對),這些人已經厭倦了,城市的快節奏還有空氣(霧霾),他們渴望迴歸清淨,讓自己的生活慢下來,也渴望呼吸呼吸鄉村的新鮮空氣。


其實大家可以平常心對待,有意的太高農村,只能說這個人太愛農村了,刻意的貶低也只能說他適應不了農村的生活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