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時,控制不住情緒,該怎麼辦?

美吖吖哈哈


我是二胎孩子的全職爸爸,老大11歲,正在經歷準備小升初的努力學習階段,老二元寶則開始進入調皮好動、狗都嫌的2-3歲階段,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談談我的感受和看法。



老大是個女兒,性情比較柔軟,在遇到問題、困難、挫折的時候,喜歡用哭的方式來宣洩,以前我們不懂,總覺得女孩子老哭也沒用啊,還讓人心煩,所以總是較為粗暴直接的讓孩子不要哭了,說哭也解決不了問題之類的話,用講道理的方式嘗試讓孩子放棄哭泣,直面問題,實際的效果也是幾乎沒有什麼用,壓制了孩子的情緒,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我們的管教不到位、自身沒起到足夠的榜樣、老人縱容、自己模仿、環境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養成了一些不夠好的習慣,比如說不愛收拾房間、亂扔物品,張嘴呼吸導致牙齒外翻、口腔骨骼變形,吃飯不端碗、吃完飯不把碗筷收回廚房等,很多問題我們是從小就教育提醒、行為演示,但一直收效甚微,以至於後來我們都沒有耐性了,尤其是我是一個比較有強迫症的人,就會開始吼叫孩子,讓她就範,但往往當時改正,過了半個小時或者隔天又恢復老樣子了,那種心情真是鬱悶到極點。

最近兩年姐姐升入四、五年級,學業的壓力越來越重,為了爭取能夠考入名校,我媳婦除了給孩子報了一些輔導班,也啟動了全陪輔導的模式,每天晚上都會給孩子輔導作業和學習到10點鐘以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經常會出現對題目看不懂、講解的內容聽不懂、學會的知識不會舉一反三、學過的知識掌握的不牢固、不願意主動複習等問題,時間長了,我們的情緒就容易激動,想要不吼不叫是不可能的,到後來有段時間,基本上每天晚上我帶弟弟在臥室閱讀繪本或睡覺的時候,門外都能傳來我老婆吼叫的聲音,估計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情況吧。

類似的一些情況還有不少,回過頭想,根本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我們覺得孩子沒有變成我們期望的那個樣子,甚至更打臉的說,孩子沒有做到我們當年在這個年齡時沒有做到的程度,讓我們失望了。


應該說,這種情況的轉變發生在大概大半年前的樣子吧,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突然意識到吼叫已經解決不了問題,另一方面是隨著元寶弟弟的長大,我們開始意識到需要通過學習來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


在這期間,我看了一些書,比如說《正面管教》、《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等,以及蒙臺梭利教育的一些書籍,慢慢的意識到兒童教育裡面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自己的心態問題,也逐步的意識到我們在過去這麼些年採取的教育方式所存在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夫妻倆開始調整策略,嘗試採取更積極和善的處理方式,比如以下一些做法。

一、降低自己的期望

在讀了書之後,我們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性情特質,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孩子幾乎不可能按照我們的意願和設定的目標來發展,她們會有自己的未來。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嘗試更多的接受現狀和正向的鼓勵孩子,在孩子考了105分的時候,更多的是表揚她在上次基礎上的進步,而不是去質疑她為什麼不能考到110分,更多的是跟她分析為什麼丟分的原因,而不是責怪她為什麼明明掌握了知識點卻做錯了。

和姐姐小時候相比,元寶弟弟在運動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上要明顯滯後,之前我一直特別焦慮這個問題,總想通過各種方式來快速的訓練和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顯得和其他孩子一樣活潑好動、語言豐富,隨著自己的學習和了解的知識的增加,慢慢的我意識到,我家元寶可能就是謹慎觀察型的性情,特質上就是和活躍型的有很大的差別,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性來引導和訓練,慢慢的我的心態和期望也放緩了。


二、更有耐心和技巧的反覆溝通

比如說在給姐姐講解題目的時候,會開始調整策略不僅僅是講解題目本身,而是會圍繞知識點講解、討論一些周邊的知識內容,開始講解一些變通的解題思路,並且引導孩子開動腦筋思考,通過一些遊戲的方式進行知識的複習等。

對元寶,孩子總是喜歡這裡摸一下,那裡砸一下,以前總會粗暴的說不要摸、不用動,現在則會抱緊他,耐心的告訴孩子,這裡有電,那裡很燙,太高了容易摔傷。同時,用一些體驗、演示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我們告訴他的信息的重要性,比如用電蚊拍電死一直蚊子,讓他認識到電的威力,以至於現在只要我們說有電,孩子就是馬上把手收回來。比如說讓孩子摸較熱的茶水杯,感受到溫度的差異和對身體帶來的觸覺影響,比如說在孩子摔倒時告訴他上下樓梯要扶住扶手,自己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反覆的練習等等。


三、徵求孩子的意願而不是粗暴的替孩子做決定

這些年我們喜歡每年帶著孩子出去長短途旅行幾次,名義上是帶孩子出去感受世界,實際上以往我們都是夫妻倆決定後就出發,導致孩子的興趣不大。最近幾次我們開始徵求孩子的意願,看姐姐想去什麼地方,為什麼想去,想看哪些風景或人文,由姐姐來決定目的地和行程,這種轉變,讓孩子變得更有自信心了,在旅行的途中,也更願意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看到的東西,和我們展開討論。

在給孩子購買閱讀讀物、坐公交車去上輔導班等事情上,我們也開始更多的給孩子自主,慢慢的的會發現,孩子的膽量、自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在逐步的提高,這是我們所樂見的。


四、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不是隻聚焦缺點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雖然覺得孩子有很多缺點,但也同樣有很多優點,拿我女兒來說,比如說有禮貌,在很多人看來是非常有教養的孩子,比如說比較愛鍛鍊,一直堅持練習跆拳道和跑步,身體素質還不錯,比如說愛閱讀,喜歡看各種課外讀物,對電子產品沒有依賴,幾乎不看電視節目,手機也只是拿著聽音樂,比如說學習的自覺性較好,能夠不需要提醒的自覺完成作業和預習、複習等學業要求等。

其實,換個視角來看,每個孩子都有她的閃光點。


五、持續的學習和閱讀,充實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

作為家長,沒有幾個人天生就是合格的,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為如何做好一個家長進行過系統的學習、拿過畢業證書,對於教育和育兒的知識體系,一部分靠道聽途說,一部分靠自己想象摸索,真正願意靜下心來學習、實踐、改進的,少之又少。

我現在也充分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基本上會堅持每天抽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出來閱讀各種教育類的書籍、親子的遊戲和教具、訓練孩子的方法等,再通過實踐來摸索合適的方法套路,讓自己對教育這個事情更加有信心。


總之,我覺得孩子的教育是個持續的過程,也是個能夠傳承的習慣和品質,真的需要用心、耐心的去對待。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元寶爸爸聊育兒


總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發火,是我在做家庭教育工作中,被諮詢最多的一個問題。

對此,我也曾在直播中、在我的今日頭條專欄中,專門談過這個話題。

對於總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家長,我請你思考這樣兩個問題:

1、總對孩子發火,真的是因為孩子做錯了、淘氣、不可愛嗎?

請認真思考,真的是因為孩子做錯了,惹你生氣,還是因為有時,你的心情不好——和老公鬧矛盾了,婆媳不合了,和同事起摩擦了,和領導有爭執了,這些情緒,讓你心煩氣躁,回到家,看到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ta很弱小,要依賴你,好欺負,就肆無忌憚地發火呢?

請仔細問自己,認真覺察自己,只有看到事情的本源,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2、有沒有什麼時候,孩子做錯了,但你並沒發火?

孩子也做錯了,也淘氣了,但是,你並沒有發火,不大介意,不往心裡去?

我想一定有這樣的時候。

那時,你是什麼樣子的,你的心情、你的狀態如何?

我的今日頭條專欄:《總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怎麼辦?》

https://mp.toutiao.com/profile_v3/column/pay-column-chapter?column_id=1606927598252046&single_chapter_pay=0&free_status=1&verify_status=4&genre=2

為你具體支招!


歡迎關注、留言、轉發!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我非常能理解您的情緒和心情,您每次發火其實也是想讓孩子進行改正對不對?畢竟父母不是神,不可能不發脾氣,但一定要注意發脾氣的方式方法,不然您所用的吼叫方式不但不會達到目的,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彈,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甚至是壞脾氣。因為您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會感到恐慌、沒有安全感,而且還會有不被理解的委屈,而且您並沒有問孩子為什麼不去那樣做。接下來,我會為您提供一些方法,您可以參考嘗試一下:

1、不要講道理

對,您沒看錯,就是不要講道理。因為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是聽不進去您所講的道理的,如果您講了不僅不會有效果,還會引起您的負面情緒。您在這時候要做的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這點做起來確實是挺難的,但是您需要去努力哦!因為您要了解到,在這個年齡段孩子所有的情緒其實都是他正常的表達方式,不論是開心、憤怒、傷心、害怕,其實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一種探索。當孩子的情緒上來的時候,您要做的是擁抱他,輕拍他的背部,慢慢的重複孩子的話,給孩子的情緒貼上標籤,比如“嗯,你不想做這件事”、“哦哦,媽媽知道你現在很傷心”等等。這樣的行為足以讓孩子激烈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在這之後您再講道理,孩子就能聽進去了。

2、換方式溝通

我一開始說過,我們做父母的不是神,發脾氣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直接的吼叫肯定是沒用的,您也試過,而且傷您身,傷孩子的心。您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您很累但又不得不做家務或是在家加班,孩子這時要讓您幫忙,或是不聽您的話,您應該直接告訴他:“媽媽也很想幫你做,但媽媽今天真的很累/很忙,我很怕今天完不成事情,你今天可以自己做XX嗎?”,這樣孩子不但能理解您的情況,而且也會更容易接受並聽您的話,如果孩子自己去做了,別忘記及時表揚孩子,正面強化他的行為,如“寶寶能體諒媽媽,媽媽真的很開心”,這樣一來是不是氣氛就會好很多了?

3、沉默是金

當您的情緒上來並發現自己控制不住的時候, 要及時沉默,因為我們在有情緒的時候所說的話是非常傷人的,您可以先沉默至少10秒鐘,並且深呼吸3次(在這中間如果孩子也有情緒,可以擁抱著他不說話的待一會兒),感到自己的情緒慢慢平靜一些了再開口,這樣可以及時將傷害降到最小,而且您的心情也會得到緩解。


以上的三種方式您可以回家試一試,希望能幫到您哦!



積木育兒


昨天與兩位媽媽聊天。一位媽媽也這麼說:我就是忍不住衝著孩子發脾氣。另一位媽媽說著說著就來了氣:我現在看大的就煩,忍不住想打!

我問她們:你們的方法解決問題了嗎?

兩個都不說話了,頓了幾秒,一位媽媽反問我:你家幾個孩子?

我說一個。

她馬上找到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你有兩個的話也會這樣。

許多家長都會用這樣的藉口為自己的錯誤找理由,可是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想:你們知錯不改,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出改變?

出淤泥而不染的孩子是極少的,很少孩子能做到脫離父母的不良言行影響。

孩子已經懷疑你對他的愛了,該警醒了吧?

把脾氣發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是本事。沒有人應該無條件包容你的壞脾氣,包括孩子。建議你要發火的時候試試這樣做:

1、深呼吸,試試把火氣壓下去。

2、暫時和孩子分開,讓自己冷靜一下。

3、坦白地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心情不好,請讓我單獨待一會。

4、對著鏡子咆哮,看看自己的面孔。

如果最後還是忍不住發了火,請學會跟孩子道歉,承認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並表示對孩子的愛。

家庭情感得不到滿足將是孩子一生的痛,請家長們無論如何都不要讓孩子懷疑你們對他的愛!



媽咪老師


帶孩子有種累叫“心真累”,這樣做帶孩子更輕鬆

對很多媽媽來說,帶娃的日常經常是“心力交瘁、雞飛狗跳”。

很多家長都有是這樣的經歷:三番五次叫孩子做一件事,他卻不聽。一遍遍耐心後,終於忍不住大發雷霆。

很多人會覺得:給寶寶守規矩看上去這麼難,想讓孩子聽話要從何入手?

其實換個方法,你就會覺得並沒有那麼難了。

而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是從這三個方面開始的——

01

讓孩子聽話,從培養時間概念開始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平時強調時間的時候,家長不要說“快一點”、“再過會兒”這樣模糊的概念,而是具體告訴他:“我再給你5分鐘”。

可能孩子對於時間概念比較模糊,但這樣說的結果是你給了孩子緩衝的時間,看似妥協的過程,恰恰讓孩子得到的是尊重感,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比如,以前一位朋友來家裡玩,因為時間比較晚了,準備離開。而此時,他的孩子玩的正高興不願走。朋友就對他說:我再給你5分鐘的時間,5分鐘之後,我們必須要走了。

果然5分鐘之後,朋友順利的帶著孩子離開。雖然孩子並沒有玩的盡興,卻也沒有哭泣,更沒有吵鬧。

家長在讓步5分鐘的時間,是給孩子一個告別的準備時間。做好結束的心裡準備,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結束一件事情了。

因為具體的時間管理,並長久的堅持下去、直到成為孩子的習慣,不僅家長受益,孩子更能形成好的時間概念。

同時,相比於突然強制他結束做一件事情,更能感覺到來自爸媽的尊重。

02

數數的力量

關於這一個方法,唐媽也是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每次叫她出門穿衣服,總是磨磨唧唧。

先給一個警告。於是,我就說:“我數到三,如果你不穿上外套,我馬上自己出門。”

“一、二、三!”我馬上轉身去開門。

然後,她看見我真的不等她了,馬上跑過來穿衣服。

同樣的方法,我也在吃飯時,進行了實踐。

“數到三,如果你不吃,我馬上把你碗裡的飯吃掉。”

當我開始吃她碗裡的飯時,孩子馬上吵著要吃飯了。

這樣的方法,一定要數到“三”的時候馬上實行,這樣就給了孩子一個準確的行動時間,就會產生比較好的催促效果。

在前幾次用這個方法時,一定要說到做到,當你說了“如果不馬上做”的事情了,你就要在數到“三”的時候,讓孩子嚐到後果。只有這樣,堅持幾次,孩子會確信爸媽的確會,說道做到了。

03

約定的能量

很多孩子都喜歡坐超市門口的搖搖車,總是搖完一次,再要求搖一次。最後總是以孩子的大哭大鬧不依不饒告終。

但這樣的情況我們家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每次坐搖搖車之前,我都會先和他做好約定。每次開始前,我都會先給他說:我們只坐一次。

當然有時孩子會討價還價,坐完一次還想坐一次。我就會告訴他,我們要講信用,如果你今天說話不算數,下次我就不相信你了。如果你想坐,可以明天再來坐一次。

當然,如果孩子以前習慣了家長的“沒原則”,剛開始實行起來會比較難,總要經歷過幾次,家長堅決說“不”的哭鬧後,也許約定才能有效。

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堅持原則”。“堅持性原則”很重要。妥協只能是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開始。

有的時候,家長制定的規則不要輕易破壞。要適時的對孩子說“不”。對於孩子來說,他沒有那麼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多事情在進行的過程中可能就已經忘記了。這個約定的過程,就是給孩子強化預期管理的過程。

但很多時候,孩子什麼樣子、怎麼做的,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作為家長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影響他。如果你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歡迎留言評論。

曉玉唐媽,專注育兒那些事。寫文創作不易,喜歡請點擊關注!


曉玉唐媽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長大之後你會在他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我的孩子還小,還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但是據我觀察,小區裡有四五個小孩子總是在一起玩,其中有一位媽媽的做法很好,他的孩子情商也要比其他孩子高,接下來把我觀察到的描述一下:

(一)


某天傍晚,孩子正在小區的幼兒園玩耍,突然孩子媽媽接了個電話,好像有什麼事情需要帶著孩子離開,孩子正玩著滑梯盡興……

母親走過去對孩子說“媽媽有事要出去,你回家和奶奶一起待著好不好?”

孩子撅起嘴說“不好”,說著就從滑梯上滑了下來。

母親走過去,抱起孩子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今天很想玩滑梯,昨天媽媽也答應你了讓你今天玩的開心,我看著你開心我也好開心,媽媽臨時有事也是意料之外的,要不一會兒媽媽回來再帶你下來玩怎樣?”

小孩眨了眨眼說“好吧,一會兒你回來該下班了,你週末帶我來吧”

大部分母親遇到這樣的事情時都會對孩子說,“你如此如此不聽話”,這位母親沒有和孩子吼叫,只是運用了同理心,她告訴孩子,自己知道他傷心,這一點很多父母都是沒有做到的。

(二)


週末的時候,大家都在一起看孩子,小孩的媽媽和小孩也走了過來,小孩的手裡拿著球,恰巧一位小朋友過來奪走了小孩手裡的球,小孩上去就搡了搶球的小朋友,家長看到後,趕緊過去把倆人圍了起來……

搶球小孩的母親還沒有等小孩開口,就嚷嚷道“你倆打架幹什麼,再打架就滾回去別出來了”。

這位小孩的母親走過去問小孩“剛才發生了什麼事?”

小孩哭訴著說“我剛拿球玩,他就過來搶我的球,我就搡了他”

母親說“媽媽理解你現在很傷心,你先不要哭了,聽媽媽說完好嗎?他搶你的球他肯定有錯誤,但是你搡他也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你想想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把球要回來呢?”

小孩說“我可以告訴你,讓你幫忙給我要回來”

母親說“還有其他選擇嗎?”

小孩搖搖頭……

母親繼續說“你可以客氣地和他說請你把球還給我呢?”

小孩好像懂了似的點點頭。

我當時覺得這媽媽傻了,這麼溫柔的說“請你把球還給我”怎麼可能要回來球呢?後來思考整件事情,我發現其實傻子是我們大家,正因為我們不相信客氣會產生良性結果,總是寄希望於武力解決,所以社會戾氣才會如此之重。

而且在整個事件處理過程中,母親一直引導孩子思考都有哪些解決方法,最終引導孩子選擇最優方案

(三)


有一次去買東西,正好遇見母子倆再買東西,小男孩好像看上一把槍,媽媽沒有打算給買的意思,兩人在那裡僵持著,我站在旁邊……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有這種槍,我好想買呢?”

母親“媽媽也覺得這把槍好漂亮”

孩子“那你給我買了好不好”

母親“咱們之前約定好了,媽媽每天給你零花錢,你可以攢著買玩具是不是呢?”

孩子“可是我現住沒有攢夠呢,我還是很想買那個把槍,別人都有呢?”

母親“那如果你很想要,今天買了這把槍,這週末咱們就不能出去遊玩了,你要不要再想想。”

孩子“我決定買槍”。

後來我得知,原來他們一家人安排了週末去海邊遊玩,母親也把帳篷,玩具都準備好了,孩子也是很期待這次遊玩的,但是買了那把槍之後,他們真的沒去遊玩。

我跑過去問那位媽媽一把槍沒幾個錢,怎麼安排好的事情就改變了呢?那位媽媽和我說,如果我說買槍就不去遊玩了,孩子最終選擇買槍,如果我們還照安排去遊玩,在孩子心理他會認為,我說話不算數,而且他下一次再面對選擇的時候,依然不會思考一下,只會選擇最近的願望,如此一來,他會不知道作出某種選擇可能就是放棄其他機會。

從這位媽媽身上,我看到了教育孩子不只是講道理,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總有一天孩子身上會顯現自己的影子,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裡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言出必行

假設孩子在商店門口哭鬧,你說你在不走,我就走了啊?既然說出去了,孩子不走,家長就一定要走開,你可以遠遠的躲在背地裡觀望,別讓孩子發現,否則他會認為他只要鬧一鬧就不是問題。

第二、引導孩子自己選擇

很多孩子喜歡哭鬧,不是因為他們性格不好,而是家長總是以一種命令的口吻在和孩子說話。你可以反思一下,如果每天總有一個人命令你做這個,做那個?你會不會特別煩惱,同理,孩子也很反感命令式的管教。

第三、同理心

在與孩子接觸的過程中,孩子和別人打架了,或者某種玩具壞掉了,可能在你心理只是一點小事,玩具也值不了幾個錢,但在孩子看來,那就是天大的事兒,所以需要同理心和換位思考。

第四、暫時擱置

譬如孩子正在和你大吵大鬧,這個時候你無需太多管他,一定要告訴自己冷靜下來,暫時擱置這個問題,這時候給孩子講道理是講不通的,孩子也根本聽不進去,而且如果你這個時候和孩子講話,孩子會認為無論他什麼態度,你都是可以接受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暫時擱置,等到孩子冷靜了,心平氣和的和孩子就事件進行討論。

我是喜愛孩子的幸福媽媽,樂意分享和幸福相關的秘密,歡迎關注、點贊、留言及轉發,謝謝各位!


秘語相傳


我想先抱抱您,以前我也是個愛吼的媽媽,看著您的描述,彷彿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為了控制好情緒,不再後悔,自責,不在再讓孩子一臉的驚恐與委屈,我給自己制定了兩個原則。

不為發洩情緒而吼孩子。

有時候吼孩子,並不是孩子做了多麼不可饒恕的事兒,而是我們累了,煩了,在外面受了氣,回到家看什麼都不順眼。

這時孩子在眼前晃,他無辜的成了出氣筒。

這種情況一定要控制住,無論孩子在做什麼,哪怕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也不要在此時批評他。俗話說:“衝動是魔鬼”,等我們情緒穩定下來再去和他談。

切記這一點―不為發洩情緒而吼孩子。

制定“輕、中、重”的發火等級。

不是任嘛事兒都要吼孩子,也不是所有的事兒都不能吼孩子。

我把事情分為“輕、中、重”三種情況,輕度問題不發火;中度問題,嚴肅批評與制止;重度問題,屢教不改,可發火。

輕度問題: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大可小。

比如:小孩子都喜歡亂塗亂畫,吼他,他就不做了嗎?這類屬於孩子天性,不能壓抑他,我們不吼,去給他備個小畫板,專門闢出塊牆,讓他塗鴉。

中度問題:會影響孩子自身安全的事兒。

比如:摸電源插孔,開燃氣,玩打火機。此時,也不要吼,嚴肅的制止,並向他講明危害。

重度問題:涉及品性問題。

比如: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撒謊,罵人,這種不利於形成良好品性的問題,屢教不改。是可忍孰不可忍,忍無可忍,無需再忍,那就痛痛快快發一次火吧。

我做不了一個完美的媽媽,但我可以根據這三兩個原則,控制發火的次數和頻率。

此外,也試著改改我們的暴脾氣,平時多抱抱親親孩子,吼過孩子之後,等我們平息怒火後,一定也要去抱抱他,不然他會覺得我們不愛他。

有時覺得自己苗頭不對,閉緊嘴咬咬牙,或者到另外的房間坐一坐,冷靜冷靜,也是不錯的方法。

如今,我已很少對孩子發火。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打開一扇窗,在育兒路上,我們共勉,一起努力做個更好的媽媽,加油。


萌媽愛學習


如果媽媽爸爸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被自己的情緒左右,那就算不上管教,更稱不上培養,而只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情緒發洩的對象,這個毛病很嚴重,必須改!



遇到孩子不如己願的表現而情緒激動,可以區分不同的情況試試以下辦法:1、轉身離開

。這雖然是下策但會有效,曾有媽媽在練習的時候本以為自己情緒平復了,可是回到孩子面前卻再次激動不已,反覆五次才能夠基本平靜下來,所以你必須不斷地告誡自己——控制不住情緒我就先轉身離開;

2、當面控制。只先看著孩子而不說話也不行動,同時心裡面默默數數,或者乾脆就開口數出來,哪怕要數到200也要堅持到能夠控制自己,之後再行管教。這個辦法的好處是——即使你沒說也沒做什麼,但是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情緒,也分明看到了你在努力控制情緒,所以既能夠促發孩子自省和調整自己,也等於是在示教如何控制壞情緒;



3、坦然傾訴。先把自己的情緒大聲坦白地告訴孩子,釋放之後再來解決孩子的問題,比如你直接說“我都快被你氣瘋了”、“我恨不得先暴打你一頓”、“我太傷心太失望,特別想哭一通”……這個辦法表面上在孩子面前暴露了自己的弱點,或許開始時需要些勇氣,但是你若能勇敢地嘗試一下就會發現它的神奇效果——有百利而無害——親身試過就知道了。



當然還有一些所謂“高大上”的理論上的好方法,因為大家可以看到很多這裡就不去“紙上談兵”了,如論如何,媽媽爸爸只有先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才能真正給孩子積極有效地教導,反之常常會顧此失彼甚至適得其反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首先,面對孩子容易發火是正常的,人有七情六慾,有高興也有憤怒很正常。

但是我們教育孩子不能由著自己性子來,不能因為我們有憤怒的權力就肆無忌憚的對孩子發火。發火對教育孩子也是弊大於利。

所以,我們不苛求完全不發火,而是追求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

其次,如何減少對孩子發火。

父母可以從兩方面下手。

1.提前預防

父母可以分析下日常容易引起自己發火的事情,跟孩子商量討論找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沒有發火的起因,當然也就不會發火了。比如說起床上學,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下如何自己就能起來,不引起爸爸媽媽發火。

2.改變思維模式

致力於問題的解決而不是情感的宣洩。容易發火的父母關注點主要是情感的宣洩,而不是怎樣儘快的解決問題。比如早起,父母不是如何幫助孩子儘快穿衣服早起,而是跟孩子鬥爭,貶低打擊孩子,順帶著督促孩子穿衣起床。



神通奶爸


看到這位寶媽寫下長長一段問題描述,非常能體會到背後的焦急和無助。首先想說的是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其實非常的常見。當我們面對孩子犯錯時,我們多少都會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有句電影臺詞說:

我們聽過了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同樣,我們看過很多的育兒知識,卻依舊做不到完美的父母。

看得出來,題主已經很清楚瞭解“打罵”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在此我也不再贅述。說說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第一、放下負面情緒前,不去管教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想一想,管教孩子時,到底是因為孩子的行為讓我們情緒失控還是無辜的孩子撞上槍口而已?

有時候,在孩子惹惱我們之前,工作上、生活瑣事上已經給了我們很多負面情緒,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於他們而言也十分無辜。因此,先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認知,處理,再去管教孩子。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試著提前和孩子預警,告訴她:寶貝,今天媽媽過得很不順利,心情很差,請你不要再……我會生氣的。

第二點,學會積極暫停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好的情緒即將爆發時,我們要學會去暫停。當我們感覺無法控制的時候,試著讓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隔離開來,到離孩子不遠的房間獨自呆一會,試著深呼吸。當我們把自己抽離於剛剛的情緒之中,我們越容易恢復理智。但是記住這種隔離不要變成“=你再哭,媽媽就走了,再也不理你”的威脅。

第三點,改變溝通的語言模式

“我早就說過了……你看你又這樣……你怎麼不聽話?”這些話很多媽媽一定對孩子說過。因為我們是父母,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當這樣的口頭禪一出來,對孩子來說已經是很不平等的溝通模式了。當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的一些異常舉動有可能代表著自主意識。我們可以給孩子擁抱,試著先問問:你為什麼這樣做?試著和孩子說: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這件事情讓你感覺到……你可以說說你的感受嗎?

最後,想說的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和孩子講道理


低年齡段的孩子在生氣的時候,根本聽不進任何話,連道歉都是不經過太多思考的。媽媽們應該在孩子心情平復以後,像講故事一樣描述剛才的情景和事情的經過,再耐心的和孩子說話,並告訴他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做,這樣的效果會比大吼大叫時講的道理更容易讓人聽進去。

沒有人天生就是父母,我們都是在不斷學習和完善中,讓更好的自己來陪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長!希望大家也能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裡是大頭女兒小頭爸爸,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