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的農村老話“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有什麼含義?

實戰的農民


俗語“五十不起屋,六十不種樹”!70歲老農哽咽說農村沒有這句話

最近,結束了一段悲催的日子,都說“朋友莫交財,交財斷往來”,這下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道理!前不久,和一個朋友準備做點事,也經歷了很多的困難,在一切平穩後,我離開了!這或許就是老話“兩個人的買賣不好做”的原因吧!回到了農村,閒來無事,常常回憶當時的艱辛,但是一切都成泡影,農村的生活沒有了往日的應酬,更是平淡,但是,行走在鄉村的故土,看著村裡老人圍在一起打牌,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有時也能聽到很多有趣的俗語!比如說,“五十不起屋,六十不種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真的如此嗎?

眾所周知,在舊時也有“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的老話,在那時的農村,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高,因此有“人過七十古來稀”的說法!而“五十不起屋,六十不種樹”的含義是說,當人過了五十後,身體漸漸一日不如一日,子女多已經成家,因此,到了50再去蓋屋也沒有什麼意義了!畢竟,自己也老了沒有蓋屋的必要了!而“六十不種樹”,在那時人過七十就已經很少了,六十以後也就也將“塵歸塵,土歸土”,在加上樹木成材時間很長,即便種了樹,自己也恐收穫不了了!因此,這句俗語是有些悲觀的含義!

然而,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進步!對於俗語說“五十不起屋,六十不種樹”,很多老人感慨,這句話早就沒有意義了!很多70歲的老人還在幹農活,一些老人更是說,農村沒有這句俗語!也表達了自己對生活壓力的感觸!

農村不比城市,城市老人過了退休的年齡,每月的退休金足夠自己生活了,因而老年生活也比較無憂;但是對於農民來說,沒有退休這一說,大多都是實在幹不了了才會在家!並且,農村養老多以家庭養老為主,更多的是依靠子女。而對於子女來說,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對於父母來說,總是希望多幹點,給孩子們減少點壓力,這也是一種無奈!


因此,這句俗語“五十不起屋,六十不種樹”,在今天看來確實已經“落伍”了,這源於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壽命在增加,另外,也是生活壓力所迫!對於這句俗語,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感謝大家的關注!


豬友巴巴


很多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自然規律,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一個環境中,總要遵循一定的行為準則,遵守一定的社會次序等,很多東西都不能違背。就比如以前農村老話說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就包含著這樣的道理。



這句老話應該是很久以前就流傳而來的了,特別是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中國大部分人都非常貧窮,而且還飽受戰爭、土匪的侵害,這在本來經濟就落後的情況下更是血上加霜啊。記得小時候奶奶講過她們那時候吃過樹根,挖過薯糧(一種生長在山上的野生薯塊)來吃,艱難度日。



在以前的農村,人到了五十歲基本上身體很不好了,這時候已經不適宜自己建造房屋了,這個年紀在當時屬於高領老人了。這種這麼耗費體力的活,很多五十歲的人已經幹不來了,而且都差不多到了知天命的時候了。由於經常勞累,吃的也不好,這個年紀身體病痛也增多,身體素質不適宜造屋。



對於“六十不造屋”這句俗語也是一樣的道理,六十歲在當時很多人都很少幹得動重體力活了,那個年代人均壽命普遍在60左右。對於種樹這種需要幾年時間護理的活來說,已經很難勝任。這句俗語很好的詮釋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也向我們展示了當時人們對於生活的看法,因此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