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百度百科說儒家興盛於洛陽而不是山東?

摩利支天MLZT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公元前2500年左右,華夏大地上已經是群星璀璨,東、西、南、北、中都出現了文明。隨著炎黃部落的合體、與蚩尤的涿鹿大戰、三苗被趕到嶺南,華夏各部族逐漸走向融合。待至公元前2000左右,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各部族,已經形成具有統一性的國家體制,大約經歷了唐、虞、夏,三個朝代,中國的信史變得越來越清晰。



夏、商、周,是標秉中國上古史的三面大旗。其一個主要特點是:國都在不斷變遷,比如夏朝,早先定都陽城,後來遷到斟潯;比如商朝,早先定都曲阜,後來遷到殷;比如周,由鎬京遷到洛邑。洛邑由周公興建,周圍有十六座衛星城。洛邑建成後,當時的貴族鑄造了一件青銅器,上有銘文:“宅茲中國”,這是“中國”二字最早出現在商周文獻中。“中國”也即“天下之中”的意思。因此,“中國”二字在最初階段就是個地名,是對洛邑的一種美稱。但隨著華夏部族融合的加速,以及疆域的擴大,“中國”就超脫了它的地名意義,與“中華”一樣成了一種“理想”,變身為具有擔當“天下”重任的、獨一無二的“天命”之國!



所謂的“中原文化”其本質就是如此。因此“中原”二字,與“中國”、“中華”一樣,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種“國家理想”。換言之,“中原”既可以指今天的“河南省”——地理的!也可以指整個“中國”——理想的!但是地理的“中原”卻不能代替理想的“中國”,這也是當前,某些人認為“中原文化”能包含整個華夏文化的一種錯覺!因為沒有所謂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太寬泛,沒有核心,它不可能把所有華夏文化都納入“中原”——也即河南系統!



儒家文化最早在曲阜成形。它繼承的是周文化,並且周文化也不是發源於河南,而是陝西,周的典籍經過孔子整理後,才形成系統的儒家思想!在先秦時代,儒家沒有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漢高祖七年,國都由洛陽遷到長安。漢武帝元光元年,朝庭下召徵求治國之策,董仲舒上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才正式成為意識形態!因此,儒家興盛的話也是在長安,跟洛陽沒關係!


雪舞冰藍文史談


中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最早意義上的“中國”。封建王朝是農耕社會,平原地區才是最適宜農耕文明發展的地域。所以說中原地區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首端之處,也是文明的輻射之源,這裡是東方哲學(儒學)的濫殤之地。

洛陽是中華文化和聞名的發揚地之一,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世界上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許多的朝代都在此建都。

孔子創立的儒學,一直是後世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儒學是中國人共同的意識形態,並不獨屬於一地。

山東雖然是儒學的起源之地,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難以形成雄視一方往周邊輻射發展的核心城市,限制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也阻礙的儒學的興盛。

儒學雖然起源於齊魯大地,但是作為古代帝王統治民眾的工具,往往政治中心在哪裡,意識形態就興盛在哪裡。


俠女二春


儒家思想發端於孔子,至漢武帝前,儒家思想都處於百家中的一家而己。武帝后,日益重視儒家,東漢儒家的統治地位才在政府層面真正確定下來,但還沒有真正擴展到民間,那是有科舉制度以後的事。洛陽是東漢的政治、權力中心,儒家思想在此,依託權力中心,真正發揚壯大,而山東遠離中心,影響小的多。


珍小丫頭


人傑地靈,地靈人傑。聖教育化群生,是在受者心衷。心是心靈!南無阿彌陀佛


平常心132178314


儒家學派的產生和興盛無論是在洛陽也好,或是在山東也罷,始終都是屬於中國的文化,沒有必要一定要爭論這個問題。重要的是我們對它在中國幾幹年曆史進程中產生的影響所持的態度。它對社會發展積極的一面是它的精華,這是我們要保留並傳承發揚的部分。它為封建統冶粉飾宣傳的糟粕是它的反動,這是我們必須批判並刪除的殘渣。


彥華327


陝狗犬戎又在自娛自樂了?


那年東京還很熱


為了刷存在感,洛陽人又意淫了。


漢風唐韻828


儒家思想發端於孔子,至漢武帝前,儒家思想都處於百家中的一家而己。武帝后,日益重視儒家,東漢儒家的統治地位才在政府層面真正確定下來,但還沒有真正擴展到民間,那是有科舉制度以後的事。洛陽是東漢的政治、權力中心,儒家思想在此,依託權力中心,真正發揚壯大,而山東遠離中心,影響小的多。


沉140769451


漢武帝吹捧而興盛到如今


萬年老山參


以史為鑑,而不是一再的重複歷史,就到了今天的現代化都不敢說走出了古代300年的輪迴怪圈,到2049年才第一個100年喲,對比現在和古代有毛的區別,都是說的比做的更牛逼,和封建時期儒家子弟有毛的區別,士農工商仍然是第一個士佔據絕對的地位,這個士都是由沿襲封建時期的科舉考試製度的讀書人牢牢把持著,封建時期的士不為民的立場到了今天士仍然不為民考慮,繼續吹儒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