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的方法對待1歲以下的寶寶,是否恰當?

小蔥永遠愛春


帶娃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特別是對於比較小一點的寶寶來說,晚上媽媽們可能要被寶寶的哭聲“叫”起來好幾次,於是就衍生了“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這一育兒方法,這個育兒方法剛開始來源於西方,叫做“哭聲免疫法”,經過“哭聲免疫法”訓練出來的寶寶的確非常聽話,但這一行為的後果,卻是非常可怕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對於小寶寶來說,他/她的哭聲是一種訴求,代表他/她現在餓了、不舒服了或者尿了、拉了、生病了,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無疑是對寶寶的一種殘忍,寶寶的哭聲長期得不到回應,表面上看寶寶不會再哭,變得聽話了,但實際上,寶寶會覺得自己處於一個“孤立無援”的狀態中,長此以往,他/她會把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封閉在內心裡,這對於寶寶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沒有好處的。

寶寶哭了,我們可以這樣做:先用食指觸碰寶寶的嘴角,如果寶寶馬上轉頭並有尋覓的動作就是代表寶寶餓了。媽媽們還可以看一下寶寶的尿布,是不是寶寶尿了或者拉了讓他/她感到很不舒服,如果這些都不是,媽媽們就要看看是不是有別的情況讓寶寶感到不舒服,比如線頭繞住腳趾、腸絞痛(腸絞痛通常發生在每天的同一時段)等,媽媽們要根據情況來決定。

我是沐沐,一名90後寶媽,多平臺原創撰稿人,堅持科學育兒,歡迎姐妹們一起討論育兒和孕產方面的各種問題,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沐依蘿


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自己睡覺,這種方法完全是不可取的。馬伊琍曾經發過長文講述自己為了讓女兒睡整覺,對女兒的哭泣不管不問,這樣的方法當下確實見效了,一天就讓她的大女兒學會了睡整覺。


但是孩子在一歲半多的時候,睡眠開始反覆,每天晚上都要醒來哭泣,沒有人抱抱,哭著會自己入睡,本來希望孩子能有個好的睡眠,結果是孩子的睡眠反倒糟糕。

後來,在她媽媽的建議下,馬伊琍把女兒的小床拉到了大床旁邊,每天晚上孩子哭的時候,隔著欄杆伸手拍拍,孩子的睡眠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很多媽媽認為,孩子的獨立能力需要從小培養,不能太慣著孩子,所以成人的思維方式是,不要讓孩子可以拿著哭來威脅大人,事實上,一歲前的寶寶哭無非這麼幾個原因:孩子不舒服,孩子餓了,孩子想要的東西沒有拿到,

一歲的寶寶哭聲只是一種溝通的方式,父母需要讀懂這種特殊的語言。一歲內的寶寶孩子的智商還沒有發展到可以用哭聲來威脅父母。

所以,對於一歲以下的孩子哭泣,父母正確的做法是:

1.迅速的對孩子的哭泣做出回應;

2.對哭泣的寶寶做好安撫;

3.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來讓孩子停止哭泣;

4.幫助孩子平復心情之後再開始教育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而一歲前得寶寶最需要的就是和父母的親密交流,良好的親自關係的建立,給足孩子安全感才能讓孩子把這種安全感向外延伸,應用到自己的人際交往中,所以一歲內的孩子哭泣請父母及時給予寶寶回應。


豌豆媽媽育兒


不抱不哄,讓寶寶自己哭累了就睡覺。很多人會說,這樣太殘忍了,寶寶會沒有安全感,大人也會於心不忍。可是看著我剛剛七個多月的老二,再想想我養老大的經驗,我真的覺得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老大是女孩,當時看過一些育兒書,強調不能慣著孩子,說孩子的毛病特別容易養成。

還說孩子哭一哭,其實是鍛鍊孩子肺活量的。當時也沒有太多的經驗,就完全是照書養。

孩子在月子裡,我就開始跟所有的家人說,不要老是去抱孩子,如果孩子哭了,只要孩子不餓,沒拉,沒尿,也沒病,那就讓她哭,她不哭了再去把她抱起來。

女兒後來特別好,很少哭鬧,精神狀態好,六個月時就開始只吃一次夜奶,有時甚至一次都不吃,呼呼大睡到天亮。11個月多一點兒就開始往外蹦字,走路也早,各方面發育都特別好。

老二是個兒子,現在七個月,幫著帶的人多,也比較嬌慣他。

有時候爺爺哄他睡覺,放下他就哼唧,結果爺爺乾脆就直接抱著他睡,一抱就是一個小時了。結果現在抱習慣了,不愛自己在床上睡覺,一放下就哭,尤其是夜裡根本哄不住。

這兩天小傢伙感冒了,哭鬧就更厲害了。我已經連著兩個晚上幾乎都沒怎麼睡覺了,只能整宿整宿的抱著他……

所以,姐妹們如果發現孩子有愛哭的苗頭,真的不能慣著孩子,千萬別一直抱孩子,否則,你們就會像我現在這樣,都快腰間盤突出了,太辛苦啦!

姐妹們記得關注我一下,我的問答和頭條號上有很多自己的育兒分享,咱們多交流,讓育兒這件事更輕鬆點,好嗎?謝謝🙏


小公主變形計


不好,這種方式就叫做哭聲免疫法,就是要讓孩子哭著睡著,我覺得這種行為對孩子太殘忍了,馬伊琍教育大女兒的時候就用了這招,為了早一點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學習國外的教育理念,等到孩子長大才發現這種教育的弊端,導致他的大女兒本該歡聲笑語的童年,卻被無情的冷漠著,只為了那該死獨立性,而所謂的幸福感已偏離軌道。那我們培養孩子的初心是什麼,難道不是希望他健康快樂成長嗎?也許只是為了你自己不切實際的虛榮心罷了,或者是要顯擺你教育理念的與眾不同,又或者是為了約翰華生的至理名言“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都可以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做家長的不要再執迷不悟的相信這些了,我們應該傾注更多的愛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充滿愛的力量,才能富有正能量,傳遞到需要能量的地方去!


失意的潛行者


我專門從事0-6歲寶寶心理教育多年, 研究生期間也專門學習了幼兒心理, 對於1歲以下的寶寶心理比較瞭解. 一歲以內的寶寶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危險意識和挫折感萌芽, 寶寶哭一般是本能的自我保護, 基於這種心理狀態下的寶寶, 父母要格外呵護寶寶的心理健康.

“不抱不哄, 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這種方法對待一歲以下的寶寶, 有點不妥. 除非父母知道寶寶這是故意在睡前哭鬧, 否則還是建議父母要抱起寶寶查抄原因, 幫助寶寶解除不安全感, 寶寶自然會安靜睡覺的.


武惠育兒


當然不恰當啊!

這個方法源於西方國家,主張父母對孩子的“哭聲免疫”,讓孩子哭累了睡覺,這是大錯特錯的!

三歲前的寶寶,和媽媽有天然的鏈接,還分不清你、我,心理上還沒有分化,分不清自己和媽媽,在寶寶的意識中,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這麼大的寶寶,常常語言發育還不完善,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情緒,哭,是和外界交流的一種手段。

如果,孩子哭,父母並不理會,任由其哭,孩子慢慢會感覺自己是無助的,沒有安全感,不被媽媽接納,不被世界認可,這種狀態下長大的孩子,慢慢的,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

所以,愛孩子,一定要從及時回應ta的哭鬧開始!

多擁抱、多親吻寶寶,寶寶會越來越可愛、越來越乖巧、越來越陽光、自信的!這對其一生都非常有好處!


歡迎關注、留言、轉發!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其實孩子跟孩子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哭幾聲,你拍拍他就睡著了,有的孩子需求特別高,不抱不哄就能哭好久。孩子哭,肯定是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於1歲以下的寶寶,他們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餓了、累了、困了,而哭也是他們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

一般提出“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的方法的人員,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ta自己還沒有孩子,二是不瞭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採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主要有下面幾個影響:

1.生理影響,寶寶長期哭,容易引起大腦缺氧,不利於寶寶健康。

2.心理影響,寶寶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也會影響ta的安全感,不利於寶寶形成穩定、愉快的情緒。

所以,對於這個說法,我是不贊同用在1歲以下的寶寶身上的。如果寶寶長大了,出現無理取鬧,亂髮脾氣的現象,那麼我們可以採取讓ta哭一哭的辦法,但也要根據情況。

小羽媽是國高級育嬰師,有十年的母嬰護理經驗,學前教育專業,多網絡平臺撰稿。關注媽媽健康和寶寶成長,同時也是二胎媽媽,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小羽媽咪愛baby


1歲以下的寶寶哭鬧的時候,不抱也不哄,讓寶寶哭累了睡覺,不知道提出這種育兒方式的專家有沒有自己親自帶過寶寶,這麼小的嬰兒,以這樣的方式對待,是不是太殘忍了點?

嬰兒哭鬧不睡覺總有原因。小嬰兒不會說話,他只會通過哭聲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嬰兒哭鬧不睡覺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不舒服。

有的寶寶像有潔癖一般,拉了或尿了就會哭,希望爸爸媽媽儘快幫他清理乾淨。

有的寶寶是腸絞痛(一般是3月齡左右),因腸胃功能發育不完善引起,小臉憋得通紅,扭來扭去,莫名哭鬧。

有的寶寶是生病了,所以寶寶哭鬧時還要觀察一下是否有發熱、嘔吐、拉肚子等現象,如果是寶寶生病了導致的哭鬧,爸媽如果不管,孩子豈不是很可憐?


2.沒吃飽。

寶寶如果沒吃飽,睡覺的時候也會哭鬧。一般1歲左右的嬰兒睡前還會再吃一頓奶,如果寶寶白天體力消耗過大或者沒吃飽,晚上這頓奶量要適當增加。而6月齡以下的寶寶可能還沒有斷夜奶,所以睡前哭鬧也有很大可能是要奶喝。


3.鬧覺。

鬧覺也是很多“睡眠困難戶”寶寶的特徵,明明已經很困了,可就是要哼哼唧唧地,哭上好一陣才會睡覺。


4.求安慰。

如果以上幾種情況都不是,但寶寶還是哭鬧不肯睡覺的話,那寶寶可能是比較缺乏安全感,在用哭聲索求爸爸媽媽的安慰。

1歲以下的嬰兒,如何正確哄睡?

1.快速回應寶寶需求。

寶寶哭鬧的時候,需要迅速用語言或者動作回應寶寶的需求,告訴寶寶,我知道了。


2.抱睡。

3個月以下小嬰兒可以抱睡,先在家長的胳膊上淺睡眠,等差不多熟睡的時候再輕輕放下。


3.奶睡。

這種方式同樣適合3個月以下小嬰兒,媽媽的奶能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會比較容易入睡。


4.其他安撫方式。

還可以採取輕拍、兒歌安撫等哄睡方式。我記得我在月子裡的時候,寶寶有時候一驚一驚的,我媽就拿用臉貼臉的方式去安撫,也很有效果。

總之,我的觀點是,1歲以下的孩子還不會語言表達,碰到哭鬧不睡覺的情況,萬不可一刀切,直接不管孩子,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也會影響大人的情緒。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如有疑問,歡迎留言討論。


希媽育兒


你不抱不哄讓寶寶哭累了就睡覺的方法對待一歲以下的寶寶,是否恰當!這種方法是絕對不恰當的!別看寶寶生下來不會說話,但是他十分的聰明,他的聰明絕對不亞於成年人,對養寶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中國人的育兒方式叫做中國式,是寶寶哭了就會有人哄或者有人抱,寶寶突然發現這一現象,就是需要有事情找大人的時候就死命的哭,所以他餓了哭,撒尿了,大便了哭,沒人理他的時候哭!所以寶寶除了睡覺,其他的時候你不抱他他就哭。在西方許多國家跟中國育兒方式不一樣,如美國就叫美國是吧,美國人在育兒的時候只要寶寶哭了,就絕對不去哄她和不去抱她,只有寶寶不哭的時候才有人去抱她或者是哄他!所以西方許多國家的寶寶就發現,只要哭了就沒人理她,如果不哭的話,還有可能有人來哄她,或者抱她!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的寶寶喜歡哭,美國的跑寶寶很少哭,就是這個道理!原來我們中國式的育兒和美國式的育人完全不一樣,才導致不一樣的結果。希望育兒的媽媽都看一下吧,多學習一下西方國家育兒方式,有利於寶寶的成長和思想建設。!如果喜歡,請動動手指,點贊關注。

生活現象,健康調理,兒童成長,後恢復,請關注該不該健康。


該不該健康


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


很多人說,孩子哭了就去抱,會養成習慣,以後就變得很難養。從方法上看,表面無可厚非,但成人或者養育者往往看不到本質或者說更長遠的影響。


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期,沒有任何其他的能力,只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所有的需求時,如果他的哭聲得不到“回應”,容易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長大以後可能變得自卑、控制或者缺乏自信。


孩子雖然在嬰幼兒期不懂表達,但是感受是真實的,得不到回應,會讓孩子感覺到恐懼、被忽略,隨著月齡的增長孩子就形成一個印象:

自己不夠重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會被關注,自己被低估了……由此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兒童時期會出現很多令人煩惱的偏差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在“回應”上也不要表現得過於及時和敏感,這也容易導致其他的影響。比如,孩子一哭,奶嘴立刻就塞嘴裡,多次重複後,你慢慢會發現孩子根本就“等不得”,稍有延遲就大哭大鬧,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太急躁,不懂等待,其實這都跟嬰幼兒時期的養育方式有一定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