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為竭”可能成為現實,水都跑哪兒去了?

“江水為竭”可能成為現實,水都跑哪兒去了?

該圖顯示了2002年4月至2016年3月GRACE衛星觀測的全球內流盆地的陸地水儲量變化。在上圖中,每個內流單位的陸地水儲存趨勢——以每年的等效水厚度表示(單位為毫米),都被突出顯示。下圖顯示了在全球內流和外流系統中月淨陸地水儲存的異常(單位為十億噸),不包括格陵蘭島,南極洲和海洋,及其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右軸)的聯繫。 不考慮季節性的變化,陸地蓄水異常與每個單位或系統的時間平均基線有關。 以作比較,3600億噸的陸地水儲量相當於1毫米的海平面水平。 由Jida Wang提供。

隨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最近全球內流盆地的蓄水量普遍下降。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種下降加劇了當地的水資源壓力,並導致潛在的海平面上升。該研究由來自六個國家的科學家團隊合作進行,並於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

“在水流無法到達海洋的大陸腹地,水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從科學上講,這些地區被稱為內流盆地,”堪薩斯州立大學地理學家,也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Jida Wang說。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內流水平衡擾動的證據,”地理學助理教授Wang說。 “比如,鹹海正在變幹,阿拉伯含水層漸漸耗盡,歐亞冰川漸漸融解退縮。這些證據讓我們好奇:佔據了大陸表面大約五分之一的全球內陸系統的總儲水量是否正在經歷淨下降?”

利用美國宇航局/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重力恢復和氣候實驗或GRACE衛星的重力觀測,Wang和他的同事確定了自2000年以來每年全球內流盆地的淨水損失量約為1000億噸。 這意味著每年有相當於五個大鹽湖或三個米茲湖的水量從乾旱的內流區流失。

Wang說,除了格陵蘭島和南極洲之外,內流區的水資源損失是同時期陸地上其他區域上水變化率的兩倍,這一事實是驚人的。Wang指出,外流盆地(這些區域的河流會流入海洋,是許多世界級大河的發源地,如尼羅河,亞馬遜河,長江和密西西比河)儲水變化的特徵與氣候系統的一些顯著振盪相似,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在多年週期中的變化。 然而,內流盆地的水分流失對短期自然變化的響應較小。 這種差別可能表明更長期的氣候狀態和直接人類水管理(如河流引水,築壩和地下水取水)對乾旱腹地的水平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研究人員稱,這種內流水流失具有雙重影響。 它不僅加劇了乾旱內陸地區的水資源壓力,而且還可能對一個重要的全球性環境問題產生影響,即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全球溫度升高導致海水熱膨脹,二是海洋水量增加。

“水圈是質量守恆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也是該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Chunqiao Song說。 “當內流盆地的水儲量不足時,減少的水量不會消失。它主要通過水汽通量重新分配到外流系統。一旦這些水不再被鎖在內陸,它就有可能影響到海平面。“

研究發現,儘管觀測時長為14年,但是內流水的損失量等效於海平面上升4毫米。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影響非比尋常。 它佔同期觀測到的海平面上升量的大約10%;相當於除格陵蘭島和南極洲以外地區,山地冰川損失的一半;幾乎比得上同時期全球地下水的消耗量。

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水資源項目副主任、該研究的共同作者Yoshihide Wada說:“我們並不是說近期的內流水流失已完全進入海洋,而是在展示最近的內流水損失有多麼巨大。如果這一情況持續下去,比如超過十年時間,那麼額外增加到外流系統的水可能會成為海平面上升的重要來源。”

原文鏈接: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8-11/ksu-srs113018.php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