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公明知田氏的威脅很大,為什麼不滅掉田氏?

王璐4461


首先說一下田氏家族的來龍去脈。

田氏又叫陳氏,先祖陳完是陳國公子。公元前672年時,陳國發生內亂,陳國太子禦寇被殺,由於陳完與太子禦寇的交情很好,他害怕受到牽連,便逃到齊國。齊桓公很賞識陳完的才幹,想要封他為齊卿,但陳完認為自己不過是逃亡羈旅之臣,不能接受這麼高的待遇。齊桓公便任命他為“工正”,即管理百工的官職,並賜給不少田地,陳完便改氏為“田”。於是陳氏家族,又稱為田氏家族。

田氏家族在齊國政壇上崛起,是從田無宇開始的。田無宇(陳無宇)是陳完的五世孫,他所經歷的那個時代,是齊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一個年代。

首先是齊國權臣崔杼弒殺齊莊公,然後立齊靈公的兒子杵臼為國君,史稱齊景公。這時的齊景公,就是傀儡一個。不久後,崔杼被另一個權臣慶封所殺,慶氏家族把持朝政,齊景公還是傀儡。

直到齊景公三年,田無宇聯合欒氏、高氏、鮑氏三個大家族,把慶氏集團給打垮了。田氏家族作為一個外來家族,想要在齊國政壇上站住腳並不容易。作為一名外姓齊卿,田無宇心裡很清楚,要其他家族較量,自己缺乏根基。田無宇城府頗深,也有政治頭腦的人,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要樹立田氏的威望,首先必須要取悅於國人,那要做什麼呢?

田無宇抓住百姓的心理,大做文章。

首先,他自己做了一種私家量器,比公家量器要大。百姓找上門來借糧時,田無宇就以私家量器的標準借出,而以公家量器的標準收回,也就是說,如果借出五升大米,實際上只收回四升,另外一升等於免費贈送。當其他貴族殫精竭力想著從老百姓那裡壓榨更多的錢財時,田無宇反其道而行,施恩於百姓。他的名聲迅速傳遍全國,很快得到民眾的真誠擁護。

田氏自從祖上遷居齊國,歷經五代人,積累了頗多家產,而且也經商有方,財力頗為雄厚。除了在借貸糧食上願意吃虧外,田無宇在木材、鹽、水產品的買賣上,也實行平價利民的原則,木材從山區運往城市,售價不超過山區,鹽與海產品從海邊運往城市,售價不超過海邊,其中的運費,統統由他來承擔,這無疑大大減輕消費者的購買壓力。這些所作所為,大大提升其在齊國民眾眼中的形象。

在獲得民心之後,田無宇聯合鮑氏,把欒氏、高氏給打垮了,田氏家族遂成為齊國第一強族。

不過,田氏家族雖然強大,畢竟是外來移民。著名政治家晏子便遊說田無宇,勸他還政於齊景公。

田無宇是個明白人,晏子一點撥,他就明白了。雖然擠垮了欒氏與高氏家族,但他暫時還沒有控制齊國政權的資本。他是個外姓家族,祖上是從陳國逃亡過來的移民,不象齊國公族世卿那樣有堅固的根基,雖然他採取種種方法得到民眾的好感,但是這不足以支持他獨攬大權。於是接受晏子的建議,還政於齊景公,自己提出前往莒地,告老退休。

不過,田無宇顯然不是真想退休。他對公族成員大肆賄賂,以換取更多的政治資本,把土地送給子山、子商、子周等齊國大夫,並提高了子公、子城、公孫捷等人俸祿,私下劃一部分地作為他們的封邑。

齊景公的權力,其實就是田無宇送的。作為報答,景公將莒地附近的城邑封給他,田無宇謙卑地辭謝了。但是很快,齊景公的母親穆孟姬親自出馬,為田無宇求得高唐作為封邑。這回,陳無宇收下了。

題主說,齊景公為什麼不滅掉田氏呢?這個問題其實有點搞笑。沒有田氏,齊景公就是傀儡一個。在田無宇之前,無論是崔杼、慶封還是欒氏、高氏,都沒把齊景公放在眼裡,幸好遇到田無宇,他才有好日子過。固然,後來齊國是被田氏顛覆了,但是你說齊景公能預見到田氏的威脅嗎?在齊景公時代,田氏不是他的威脅,而是他的保護傘。所以齊景公感謝都來不及呢,談何滅掉田氏。


君山話史


齊景公在位五十八年,從公元前547年到公元前490年,在春秋時代算是在位比較長的君主了。他在位期間,田氏則經歷了兩代人,從田桓子無宇到田僖子乞。田桓子時期,齊國面臨著極大的混亂,首先齊景公的上臺就是崔杼、慶封聯合作亂的結果,國政掌握在崔、慶二人之手,原本齊國二守高、國衰弱無力。不過很快崔杼與慶封內訌,崔杼先完蛋,田氏、鮑氏、高氏、欒氏四家聯手將慶封驅逐。於是齊國政權便掌控在齊惠公後裔欒氏、高氏的手中。接著,田氏又聯合鮑氏驅逐了高氏、欒氏。在這種局面下,晏嬰站出來維持大局,勸說田桓子不要輕舉妄動,於是形成暫時的穩定局面。而田桓子得到了高唐這個齊國重鎮,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已經是齊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的事情,此後的一段時期,由晏嬰充當齊國的執政,齊景公與晏嬰這對君臣配合得還算默契,齊國的內政呈現出平穩的表象。但實際上齊國公室已經逐漸喪失了政治的主導權,而田氏則在默默地扶植自己在國內的權威。晏嬰在《左傳》中最後一次出現是在齊景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他的具體去世時間不詳,《史記》將其去世的年代放在齊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這個時間有點太晚。按照《晏子春秋》的記載,晏嬰去世後17年,齊景公尚在,那麼晏嬰大概是去世於齊景公四十年左右。田桓子去世後,應該是其子田武子繼位,但田武子在位時間不長便去世,具體情況不詳。《晏子春秋》有晏嬰二桃殺三士的傳說,三士之一的田開疆大概就是指田武子。似乎表明晏嬰用計策除掉了田武子,使得田氏一族有所忌憚。田僖子繼位後,直到晏嬰去世,齊景公晚年才敢採取行動。總的來說,不要輕易動田氏,是齊景公與晏嬰達成的既定策略,雖然齊景公知道田氏在收買人心,也不敢輕易下狠手處置。


大意覺迷


文|小河對岸

公開說齊國將歸田氏的,是齊國的名相晏嬰。而在春秋時期的齊國曆史上,晏嬰是與管仲齊名的賢相。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是將管仲與晏嬰合為一傳。晏嬰多智謀,並著有《晏子春秋》一書,曾使毒計而以“二桃殺三士”,連諸葛亮都為之側目(史載: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晏嬰輔政齊國長達五十餘年,歷經三位國君,其既為齊國賢相,明知齊國將為田氏所篡,卻為何不能助國君匡扶國政,剷除田氏呢?據《左傳》記載:齊侯使晏嬰請繼室於晉...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末)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田)氏矣!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齊舊四量,豆、 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將焉闢之?...

而《史記·齊太公世家》亦記載道:....(齊)景公使晏嬰之晉,與叔向(晉國賢大夫)私語曰:齊政卒(終)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晏嬰之所以對此無能為力,其根本原因在於政權下移。孔子曾說道: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周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式微,不能駕馭諸侯,故政權下移至諸侯,禮樂征伐便自諸侯出。而到春秋後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已不能駕馭其卿大夫,如晉國有六卿之臣,魯有三桓,鄭有七穆,衛有孔、寧,而齊有高、國、崔、慶、田(陳)、鮑等等。各諸侯國的政權已先後再次下移,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為甚者,比如魯國的政權,已經不是出自於卿大夫,而出自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時期,都是“世卿世祿”制,卿大夫有自己的封邑,也有自己的臣民,獨立的軍隊(家兵),實際上都是“國中之國”。而到春秋後期,各國公室的直屬領地已越來越少。而卿大夫隨著其世代功績的累積賞賜,其領地越來越廣,漸而其實力也就躍居國君之上。

晏嬰所處的時代,已到齊國公室卑微的時代,公室雖尊,但已如“小君”,卿大夫爭權掌政。比如,齊靈公晚年患病,崔杼與高厚爭權,偷偷迎回公子光(被驅逐出國),而殺死公子牙(時為太子)母子,齊靈公聞變吐血而亡。齊莊公(呂光)因與崔杼之妻私通,而遭崔杼弒殺。而後,齊國崔、慶專權。在崔、慶先後被剷除之後,而在齊景公十六年,齊國又爆發了欒、高、陳、鮑等四族之亂。

吳國公子季札在到齊國聘問之時,看到了齊國此種種亂象,而勸晏嬰納還封邑與國政。《左傳》記載:..(季札)故遂聘於齊,說晏平仲(晏嬰),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獲所歸,難未歇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時值齊國末世,晏嬰能自保已屬不易,更甭談幫國君匡扶國政,剷除亂臣了。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


歷史聞知社


齊國三量與大斗小鬥換天下

我講一下齊國三量與大斗小鬥換天下的故事。也許有助於理解齊景公為何容忍田氏收買人心,導致田氏代齊。


清代咸豐七年,今青島靈山衛故城榜出土了三件青銅量器,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量器。開始稱陳氏三量,為山東濰縣進士陳介祺收藏。建國後分別為國博、上博收藏。這之件量器與秦商鞅量為國內珍貴的青銅量器。《史記》所謂田氏以大斗貸出,而用小鬥收債的故事,實際上與齊國三量的使用有關。當時齊國無斗的量器。是司🐴遷的通俗說法而已。

齊桓公時〈前672年〉,陳國公子陳完避內亂逃入齊國,齊桓公收留了他。由於陳國第一位國君夫人為姜太公之女與周武王的女兒,稱為大姬。齊陳兩國為姑舅之親。桓公想封陳完為卿大夫,陳完辭,改為工正。負責齊國工匠的管理,陳氏逐漸登上管理國家的核心層。

齊國l量器有豆、區、釜、鍾4種,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四區為釜,十釜為鍾。

陳氏入齊後也製作了私用的家量,四升為豆,五豆為區,五區為釜,十釜為鍾。

靈山衛出土的大小釜,容量大的為陳純造,該釜容量100升;容量小的為姜齊國家量器,稱子和子釜,是田和為齊相時為安陵邑(今靈山衛)造的國家量器,容量僅為64升。象瓢的稱左關和,容量為2070毫升,李學勤認為是挹取器,形狀象區。也是左關量器。這兩種釜容量相差36升,上升為鍾,則國量鍾與陳氏家量鐘相差360升。

為收買人心,從陳乞時開始用家量大釜放貸,收債時改用國量小釜,這樣每釜少收借貸戶36升糧食。齊景公偏愛小夫人之子一孺子荼,齊景公死後,鮑氏挺孺子荼繼位。陳乞與鮑氏不和,擔心幼兒繼位引發六兄長爭鬥,便設計在家中立陽生為君。孺子被殺,引發國人憤怒。魯國聯合吳越等國海陸兩面攻戰琅邪,齊國大敗。鮑氏雖然又以殺陽生。陳乞死後陳常為相,又把鮑氏新立的齊簡公殺掉。數年間陳、鮑兩氏殺三位姜齊國君。陳氏驅逐鮑氏,專政齊國。但陳氏民心益下。陳乞、陳常父子行大斗放貸,小鬥收債的辦法收買人心。

齊景公在位時,陳氏就實行大小鬥收買人心,晏子很擔心姜齊丟國,三次勸景公阻止陳氏用小釜市恩的作法,減少百姓賦稅瑤役、廢除酷刑,以贏得人心,避免陳氏奪取姜齊天下。《左傳》記載,晏子先後三次直諫:

第一次為前539年,晏子送齊公主入晉完婚。晉大夫叔向問及齊國情況,晏子感嘆姜齊亡不遠了。"齊舊四量,豆、區、釜、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陳氏祖宗已經從陳國跑到齊國享受齊國百姓的祭祀香火了。"晏子赴晉前,景公認為晏子住宅又破又舊,且靠近市場,塵土飛揚而噪聲很大,要給晏子重建新府第。晏子辭而不受,並聲稱近市場,知物價,便於討便宜。景公好奇:什麼貴?什麼賤?晏子說履賤踴貴。國家的刑法太嚴酷,動輒砍腳,鞋子不值錢,缺腿少腳之人太多了,致使假肢供不應求,價格最高。現在國庫堆積的木材、糧食都生蟲腐爛,而仍然在全國到處設關卡徵收。百姓收入所得,三分之二集中到國家,國家一點救助也沒有。但貪得無厭的齊景公放寬了部分刑法,稅斌卻一點不減。

第二次(前522年),齊景公生疥瘡久治不好。許多國家派使慰問,景公很沒面子。怨巫祝禱告不利要殺掉。晏子力諫:巫祝只是使者,只能向上天報告情況,君主做得好,老百姓生活得好,自然上天就眷顧君主,你君主做的不好,巫祝一張嘴說好,抵不住齊國百姓萬萬張嘴說你不好。上天仍不會眷顧你。勸景公視民心為天意,樹德於民,自然疥瘡會好得快。這一次,齊景公實行了寬刑、撤關和減賦稅等措施。事後君子評論說,仁人(晏子)一言而造福萬民。

第三次(前516年),齊景公與晏子坐路寢(正寢宮殿之外的宮殿),齊景讚歎因為自已有德於國家和人民,才能擁有此豪華享受。晏子乘機三諫:陳氏雖然於國家無大德,然而大釜放貸,小釜收債,讓利於民,也是有功於齊國百姓。如果姜氏後人再不收拾人心,很快也就住進這大宮殿裡。齊景公很緊張,但就是下不了決心,重斂財好奢侈的毛病就是改不掉。管仲幫助齊桓公稱霸是能臣,晏子一生匡救景公之弊,實在是賢相。可惜姜齊子孫實在無德無能,不久就被陳氏代替。天道是什麼?天道即人心。民以食為天的正確解釋在此。


左說春秋歷史領域創作


田氏起初是個很普通的姓氏最後一步一步往上爬,至齊景公年間,吏治腐敗,景公也比較荒淫無道,百姓餓殍遍野,於是田氏就改良度量衡用大斗借小鬥還,得到了一部分民心最後聯絡一部分權臣打擊其他勢力,最後一家獨大,把持朝政,最後廢帝,周朝任命田氏為齊侯,姜氏齊國就此徹底滅亡。所以縱觀歷史不是齊景公明知這樣還不管而是齊景公壓根就沒管,於是把民心讓給了田氏。


夢淚孤舟


因為齊景公發現的晚。當發現田氏會對自己的政權產生威脅時田氏已成了氣候,受百姓愛戴且在朝廷中位高權厚已經不好剷除。齊景公是個奢侈的君主,自己家的糧食多的放著都生蟲了也不願救濟給百姓。鬧災害不願開倉放糧,還加重刑法搞得民不聊生。此時田氏乘機通過借五斗米還四鬥米的方式拉攏民心,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到老年景公才發現有威脅,然而為時已晚。


何處醉紅蓮214


即使齊景公不滅掉田氏,田氏代齊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齊景公與晏嬰商量之後覺得沒有必要,維持和平就好。

齊景公死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導致了最終的田氏代齊:

1、齊景公“廢長立幼”,直接導致了內亂。

2、吳、齊“艾陵之戰”。“艾陵之戰”,齊國慘敗,十萬人幾乎全部戰死,高、國、公室等各方實力都被嚴重削弱。

3、闞止謀事不嚴,要誅殺田氏公族之前,竟然和田氏的遠房透露消息。齊簡公更是能用昏庸來形容,田氏帶兵入宮,他居然無動於衷。

4、田常這人太狠了,為了田氏子孫興旺,甘願帶綠帽,讓自己的賓客隨意出入後宮,生了70多個來路不明的兒子。

以上這些事件全部發生了,只能說天都在幫著田氏!


倫理君


這就象治病一樣,什麼樣的藥也是有毒的,但不吃藥就會沒了命,只好兩者相權取其輕,吃吃藥,維持多話幾天的生命,吃藥能話,不吃藥就得死,只能選擇吃藥了。不滅掉田氏,是因為田氏還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