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六扇門的成員到底有哪些人構成的呢?

密探零零發


“六扇門”是個很形象的名稱,表面來講就是古代的“三法司”有三間辦公用房,每間有兩扇黑漆大門,三間不就是“六扇門”嗎?後來代指“三法司”衙門的合稱,好比現在的“公、檢、法”機關。

不過在民間對“六扇門”有另一種解讀,說它是朝廷辦案的一個特殊部門,是由皇帝直接領導,由一些武功高手、大內高手、朝廷高官組成的特務組織。主要接受一些大案要案和朝廷、官府通緝在案的江洋大盜和貪汙腐化的高官。




六扇門的權利很大,形象的說是皇帝豢養的一幫鷹犬。它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說在唐朝時期(貞觀年間),李世民為了鎮壓各地農民起義,著手建立了“六部,”這就是“六扇門”的雛形。它招收一些十七八歲的年輕後生,在專門的訓練基地,有豐富的教官訓練。使之成為敢打敢拼的“敢死隊”。

到了明朝,尤其是中後期,朝廷為了處理一些棘手的大案要案,有時刑部不便插手,為了辦案效率,皇帝委派大臣直接成立了一個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殺手為一體的秘密組織。這些人直接和江湖人物打交道,對江湖規矩瞭然於胸。對於“國家政策”靈活掌握,只要不驚動皇帝,他們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可以欲加之罪。這些人被老百姓稱之為:“進得衙門,出得江湖,黑白兩道通吃”。



由於六扇門辦案不擇手段,被人們賦予一種神秘色彩。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就是被六扇門查辦的,不過隨著他的倒臺,明朝不久也就滅亡了,六扇門這個組織也最終消失了。


秉燭讀春秋


六扇門是宋元明清時代三法司衙門的合稱,古代的衙門一般都是三開間。

大門、儀門、宅門,連同偏門共六扇門,久而久之,六扇門就成為古代司法部門的代稱。

在各類古典小說和影視劇中,六扇門捕頭成為一個辦案效率的標籤與象徵,有的六扇門成員武功卓越,掌控江湖,雷厲風行不擇手段,直接聽命於皇帝,權勢極大。中國古代的司法機關源遠流長,先秦時期就有司法機構和調解部門。漢代朝廷的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負責辦理全國司法案件,並延續到了隋唐時期。唐代設立三省六部制,大理寺和刑部具體負責案件審理與複核。

同時,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隋末的殘餘勢力還比較猖獗,四處作亂,當時的刑部專門建立了六扇門秘密團隊,成立訓練基地,選擇最能幹、可靠和機警的士兵入內,負責查察清剿各地的綠林悍匪與隋朝舊部,號稱鷹犬軍。根據《新唐書·百官志一》記載:

凡鞫大獄,以尚書侍郎(指刑部)與御史中丞、大理卿為三司使。

宋代司法機構為大理寺、刑部、御史臺,基本奠定了之後的體制。元代三法司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明清時期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明代萬曆皇帝在位期間,廣泛蒐羅全國的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殺手,組建起效率強大的辦案組織,隨時待命,聽從皇帝安排與指揮,一度和錦衣衛、鎮撫司分庭抗禮。

這大概就是所謂六扇門最主要的機構演變,也逐步細化,各司其職,互不干涉,相互牽制。特別是明代制度的設計,職權分離特徵非常明顯,刑部主要負責審判業務,清理每年的刑獄,大理寺是慎刑與複核機關,主要管理對冤案、錯案的駁正、平反。都察院具有監督職能,其意見可以上達天聽。宋代之後,六扇門的成員,大部分屬於朝廷的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明代太監也有可能監管。六扇門的衙役,主要來源是驍勇的士兵和武舉出身者,偶爾也會吸納一些江湖人士。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在清朝指的是司法部門

明朝和唐朝的六扇門比較複雜,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指黑白兩道都乾的那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