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六扇门的成员到底有哪些人构成的呢?

密探零零发


“六扇门”是个很形象的名称,表面来讲就是古代的“三法司”有三间办公用房,每间有两扇黑漆大门,三间不就是“六扇门”吗?后来代指“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好比现在的“公、检、法”机关。

不过在民间对“六扇门”有另一种解读,说它是朝廷办案的一个特殊部门,是由皇帝直接领导,由一些武功高手、大内高手、朝廷高官组成的特务组织。主要接受一些大案要案和朝廷、官府通缉在案的江洋大盗和贪污腐化的高官。




六扇门的权利很大,形象的说是皇帝豢养的一帮鹰犬。它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在唐朝时期(贞观年间),李世民为了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着手建立了“六部,”这就是“六扇门”的雏形。它招收一些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在专门的训练基地,有丰富的教官训练。使之成为敢打敢拼的“敢死队”。

到了明朝,尤其是中后期,朝廷为了处理一些棘手的大案要案,有时刑部不便插手,为了办案效率,皇帝委派大臣直接成立了一个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杀手为一体的秘密组织。这些人直接和江湖人物打交道,对江湖规矩了然于胸。对于“国家政策”灵活掌握,只要不惊动皇帝,他们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可以欲加之罪。这些人被老百姓称之为:“进得衙门,出得江湖,黑白两道通吃”。



由于六扇门办案不择手段,被人们赋予一种神秘色彩。明朝大宦官魏忠贤就是被六扇门查办的,不过随着他的倒台,明朝不久也就灭亡了,六扇门这个组织也最终消失了。


秉烛读春秋


六扇门是宋元明清时代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古代的衙门一般都是三开间。

大门、仪门、宅门,连同偏门共六扇门,久而久之,六扇门就成为古代司法部门的代称。

在各类古典小说和影视剧中,六扇门捕头成为一个办案效率的标签与象征,有的六扇门成员武功卓越,掌控江湖,雷厉风行不择手段,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势极大。中国古代的司法机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有司法机构和调解部门。汉代朝廷的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负责办理全国司法案件,并延续到了隋唐时期。唐代设立三省六部制,大理寺和刑部具体负责案件审理与复核。

同时,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隋末的残余势力还比较猖獗,四处作乱,当时的刑部专门建立了六扇门秘密团队,成立训练基地,选择最能干、可靠和机警的士兵入内,负责查察清剿各地的绿林悍匪与隋朝旧部,号称鹰犬军。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

凡鞫大狱,以尚书侍郎(指刑部)与御史中丞、大理卿为三司使。

宋代司法机构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基本奠定了之后的体制。元代三法司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明清时期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明代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广泛搜罗全国的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杀手,组建起效率强大的办案组织,随时待命,听从皇帝安排与指挥,一度和锦衣卫、镇抚司分庭抗礼。

这大概就是所谓六扇门最主要的机构演变,也逐步细化,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相互牵制。特别是明代制度的设计,职权分离特征非常明显,刑部主要负责审判业务,清理每年的刑狱,大理寺是慎刑与复核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都察院具有监督职能,其意见可以上达天听。宋代之后,六扇门的成员,大部分属于朝廷的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明代太监也有可能监管。六扇门的衙役,主要来源是骁勇的士兵和武举出身者,偶尔也会吸纳一些江湖人士。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在清朝指的是司法部门

明朝和唐朝的六扇门比较复杂,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指黑白两道都干的那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