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從科技溫浩:打造AI閉環 引領產業變革

12月5—6日,2018創業邦100未來領袖峰會暨創業邦年會(以下簡稱“創業邦100未來領袖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12月6日上午的人工智能論壇,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溫浩發表了主題為“打造AI閉環 引領產業變革”的演講,犀利觀點如下:

1、AI不是單獨產業,一定要跟產業結合;不能只是賦能,而是打造產業閉環

2、未來智能感知技術將成為入口,APP未來入口功能會逐漸弱化

3、AI落地五步驟:學術研究-行業驗證-商業落地-行業平臺-智能生態

云从科技温浩:打造AI闭环 引领产业变革

以下為溫浩的演講內容實錄:

今天分享的是“打造AI閉環 引領產業變革”,AI產業提的最多的是AI賦能,我如果是AI公司,我一定在某塊是比較擅長的,視覺國內做得比較多的企業好幾家,還有語音,還有大數據或者機器學習的。我們認為技術先進性沒有問題,是肯定的,這個技術門檻是會逐漸降低的,谷歌會把自動機器學習都開始慢慢開放了。以後甚至很多訓練都會慢慢變得非常容易,讓很多需要專門數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才能做的事情,變成一般的只要有兩年、一年以上經研究可以做了,技術門檻不是非常關鍵的事情。如果只談一個行業賦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AI一直就不是一個產業,它其實是一個工具,工具是很難把它做成非常大的產業,我們要做首先要打造技術的閉環,可以給客戶帶來更大的價值,技術閉環就從感知到認知再到決策。計算機視覺、語音都是感知的事情,人類的各種器官視覺上就是眼睛,還有人臉識別,物體識別,五官能夠做的感知的事情。這個事情做好之後做大腦,腦科學和分析決策角度做分析和決策的事情,這是我們認為的閉環。

人臉識別目前的應用已經非常多了,可能包括門禁、閘機。為什麼人臉識別這麼火呢?可能從技術上講人臉識別是最成熟的,最落地的。從作用來講,智能感知第一步叫識別你是誰,如果機器連你是誰都不知道怎麼做後面事情呢?所以人臉識別為什麼各行業用得這麼多,包括交通啊、安防啊,就是這個原因,所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識別你是誰。其實我們是從2011年,我們創始人周博士從美國回來,當時計算機視覺技術方向很多,但是摸索了兩年之後,從2012、2013年開始,就開始集中在人臉識別上,我們成立公司的時候,人臉識別還沒有爆發,但是我們技術上已經做好準備了。

第二個,我們在中科院裡、公司裡建了很多高端光學實驗室,可以從結構化的角度採集人臉數據。另外從感知上是非常引領技術變革的,我們第一代的PC,就是從原來的一體化界面到圖層化界面,從鼠標鍵盤誕生移動互聯網,最近10年智能手機觸摸式的交互引領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後面可以很容易知道通過HCI(人臉識別、語音、NLP、VR、AR)更多的技術,就可以實現更自然的智能感知。比如我們點外賣是拿出手機,點開APP,再選想吃的菜式,這種模式其實還比較複雜;以後可以直接語音喚醒,手機上個人助理不需要通過APP,就是通過語音助手,後者個人助手可以直接跟你進行對話,問你想吃什麼,你現在情況是什麼,餐館是不是比較擁擠,是不是有什麼優惠或者折扣,幫你推進你適合的口味。推薦完了再點評,甚至可以打開AR、VR虛擬場景看到這個菜是什麼樣,幫你下單,下單可以直接人臉支付,整個流程就非常流暢。我們在移動互聯網都講入口,研發什麼超級APP搶流量,以後就是通過智能感知技術就實現這個入口,APP未來,最多十年之內入口功能會慢慢弱化。

這是我們和中科院、上海交大做的聯合實驗室,我們現在除了視覺以外,在語音方面也做了技術的鋪墊,最近創了世界紀錄,在文本方面。如果AI技術裡面,我們把計算機視覺做得最好,全世界有幾十家公司,語音識別技術做得非常好的,大概有這麼多公司,兩個技術都做得很好的公司呢?很少。國內可能是百度,國外是谷歌。再加上數據的分析,就更少了。這地方列舉了用戶的行為,通過計算機視覺或者語音進行感知,感知完了採集到數據,我給到機器做機器學習,建模型可以做到數據的用戶畫像,然後可以做精準的推薦,可以再看用戶的行為是滿意還是不滿意,還是有什麼其它更好的建議。我們一定要打造一個技術閉環,才能夠真正幫用戶解決問題,這還只是C端,服務B端會更多,比如幫一個銀行或者其他商業,怎麼樣去挖掘用戶,怎麼樣去幫他用戶畫像,然後給她推薦,做完成後再採集數據,這是我們在B端該的事情。

我們在相關的國家腦科學研究中心上海,加入了首批科學家團隊,這是我們相關的神經網絡裡有一些工作,提高了效率。後面我們介紹一下,我們怎麼樣通過這些技術真正引領產業的變革,剛才我說了AI不是單獨產業,一定要跟產業結合,最後形成不光是賦能,而且是可以幫他打造閉環,而且可以幫他提高,引領變革,現有的商業模式是可以顛覆掉的。我們首先做產品,再到解決方案,最後再到平臺。

現在涉及到的行業有安防、商業、交通,機場裡、火車站裡,包括金融,首先金融裡是有很多需求,有很多數據,相對自身的革新能力也不是特別強,特別涉及到國家資本安全、金融安全,這點也可以雲從發揮自己優勢,我們作為中科院體系的國家隊,這是我們終端產品包括中期模組,就是不是最終產品形態但是可以鏈接到產品上的。舉一個例子,除了給銀行做最基本的身份識別,識別身份,遠程開戶常見的服務以外,我們還可以做到信用卡的推介,電子銀行、千人千面,包括智慧網點的運營。ATM機給上海建設銀行,每個月網點有上千個在上海,ATM2000多臺超過10億現金,這些現金如果放多了可能會產生利息,一個月可能好幾百萬,放少了會影響服務質量,所以它需要一個準確的機器學習模型,去模型預測應該放多少現金,這可以幫他每個月節省上百萬的利息,這還只是上海的一家建設銀行。而全國有這麼多銀行,這麼多地區,這個事情是我們要慢慢去做的。

我們是從感知到決策,這樣一個理論支撐,再比如銀行機房,他的機房服務器故障檢測,什麼時候需要更換配件,配件更換的週期和頻率,應該怎麼樣。這就是我們做的事情,我們現在做了53個解決方案。產品的解決方案有了,我們再去做平臺,就是要鏈接到銀行裡面的、包括機場裡面的 ,這個智能化改造的核心。那這個事情就好比什麼呢?我用你的終端產品,但是很容易被替代,今天我用你的相機,明天我用他的門禁,這些東西是可以被替代的。但是這個平臺,他連接的他的內部的業務系統,他是很不容易被替代的,他就像手機的操作系統,是剛性的。我們在2015年開始做銀行的集成生物識別平臺,雖然功能不多,只有生物識別,但是銀行200多個業務系統只要涉及生物識別都要連接我們的平臺,而且是總行級別的,放在建設銀行總行,或者農業銀行總行,下面所有分行、支行、網點都要用的,這是沒法更換的。我們依此類推智慧大腦,在機場大樓安檢、登機等等的都連接到智慧大樓裡,包括公安部,我們也做了5個平臺,也是類似的思想,包括商業,我們做的日產4S店幾百家的店,也是一個大的信息平臺。

最底端的,我們是定義在模組,它是連接各種各樣的設備,我們去做門禁閘機肯定做不過傳統行業,傳統行業做的很好,只是沒有能力而已,這個能力是可以很容易搭建的,所以我們要去定義模組,定義設備,AI不是跟傳統廠商PK的,這個沒有太大意思的。還要定義平臺和場景,要告訴你平臺怎麼升級你的行業,怎麼連接你的業務,怎麼引領變革。我們和公安部、四大行等等的成立聯合實驗室,合理合法情況下使用它的數據進行機器學習,進行相關的數據標準定義。這個事情做了之後,後面再推下面行業客戶和設備就非常容易。

我們認為AI企業落地有五步要走,從最早的時候,我們的創始人周博士從美國回來,他當時在UIUC就拿過六次世界冠軍,但他當時就想學術的權威根本不代表行業的領先,怎麼樣落地呢,當時他想第一步是學術研究,你的技術是先進的,包括你的論文、專利。第二部分,行業驗證,首先你的技術能不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這個非常關鍵,真正在安防、金融場景下能不能用。第三步,就是你的商業落地,你的產品有沒有設計出來,有沒有真的去解決問題,解決方案有沒有,

能不能真正用起來,旺起來。第四步,是能不能幫行業建一個關鍵性的平臺,連接它的智慧平臺,做智慧化改造的一個引領。最後一步,我們努力的在做智能生態。我們一家做不出來的,很多事情還不夠,還必須要更多的解決方案和產品,這時候就會聯合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把這個生態建得更完整。

我們現在,雲從的技術是從2006年開始,2011年中科院,2015年成立。現在作為國家隊在中科院下對我們非常支持,我們參與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2017年承擔了國家發改委的AI平臺,叫做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是百度、訊飛和騰訊一起做的。2018年做了高準確的人臉識別,是應用平臺。最後是基於核心的自研SOC芯片的人臉識別平臺。雲從科技現在在上海、重慶、蘇州、廣州、成都有五大研發中心。從最早學術7次世界冠軍,行業內部PK得了100多次第一名。行業裡專注在銀行(400多家合作銀行,100多家總行)、公安(29個省)、機場(60多個機場)。在未來五年,我們希望能夠基於國家平臺,用AI定義設備和場景,依託我們的能力、技術閉環,從感知、認知、決策,再依託我們的計算資源、數據資源、智力資源,打造整個定義智慧生活的目的,可以真正從產業角度怎麼樣定義變革,怎麼樣賦能,怎麼樣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希望做到這樣的目的。

我的此結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