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本地人到底喜歡聽苗阜的相聲,還是郭德綱的相聲呢?

我的傻豆豆


這個問題就和“苗阜到底是代表西安相聲,還是他就是一個說相聲的西安人”一樣,不需要想那麼複雜。

西安人不等於西安相聲票友,另外西安相聲票友裡面,也會有各種鄙視鏈,比如聽候派的,聽馬派的,聽傳統的,聽流行的,聽德雲的,聽郭德綱的,但可以肯定一點,苗阜一定是在鄙視鏈底層的,而且低於姜主席和候二的那種存在。



難道現在還有人相信,一個長相畸形,口齒不清,前天把郭德綱舔上天,今天就抱著曲協大腿罵德雲社的人,代表了陝派曲藝,代表了西安淨街藝術家?說了歸齊丫就一個為了恰飯到處舔的下九流藝人罷了,也就自己把自己捧上天,另外他那些個所謂的頭銜,不過就是名人效應帶來的虛名罷了,不是真才實學的證明。



這個感天動地的西北大學苗阜曲藝創作與研究中心,其實就是找名人做榮譽教授給自己推廣罷了,每個大學都有無限個這種排位,只要你有點名氣加本地戶籍都可以給你,不是你多有學問多德藝雙馨,而是街頭髮傳單一樣剛好遞給你罷了。

至於苗阜老師的票房號召力,就憑去年被張雲雷殺個底褲都沒了,就知道西安本地人到底愛不愛他了。如果郭德綱跑來西安和他直接對決,估計苗老師送票都要搭房產證才行,就別給自己現眼了。


鹹魚茶館


本人天津人,可以說是從小泡在相聲中長大的,馬三立,郭啟儒,侯寶林,郭榮啟等等相聲大家的作品基本上都能跟著一起背下來,在天津北京這個相聲的發祥之地,一個說相聲的想要立足,沒有真本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幾大名家相繼離世後,相聲陷入了低估,一度被小品壓制,所謂的相聲演員紛紛轉行當主持、演員等等。直到郭德綱的德雲社出現,終於把相聲從危機邊緣拉回來了。郭德綱應該是屬於那種傳統的相聲演員,說學逗唱,京評幫戲樣樣精通,很有當年侯馬的風範,基本功紮實,在加上當今相聲界第一捧哏于謙的配合,可謂天衣無縫。至於苗的相聲,就無需過多評論了,估計很多老相聲迷也不會記得他有幾段見功力的段子,如果郭可以稱為當代相聲大師,苗充其量只能稱之為相聲演員吧,不對之處請諒解!




生活點滴在心頭




[悠閒]:《苗阜》

👶:頭條說;苗阜最近在澳洲困窘演出被迫取消。

🐶:唉!苗阜,這個瓜錘子貨真正是一個腦袋讓他媽給夾成了扁毛(扁毛,陝西話的意思就是腦殘疾、白痴、弱智、瓜錘子貨)的高仿偽劣西安瓜錘子娃(苗阜不是真正的西安人)噢!

這怪誰呀?這就是他自己自作自受、自食其果。該!

一個年輕人整天不務正業,一心想出大名都快想瘋了的瘋子。

相聲圈裡面本來就是一潭汙泥黑水,髒亂不堪的燻死魚兒。

苗阜,他是這顆剛剛才出道幾天小毒苗呀,連稱杆子上有多少個星還沒有搞清楚呢? 認不得稱,認不得稱!

他就敢也拿上了一根小火柴棒棒當攪屎棍跑進相聲圈裡面來跟著瞎球攪和,真搞不明白他有什麼資格來攪和呀!

皮裡面沒他,毛裡面沒他,他攪和的是一個什麼勁呀?好玩!

一個連稱都不認識的小小傻逼青年,人家姜昆侯老二與郭德綱之間,為了利益分爭鬧茅盾、鬧事非,這裡面有他什麼事情呢?

郭德綱,是他這個小毒苗能惹的起的人物!

他,自己也不撒泡尿照一照自己是個什麼德行?

一個屎殼郎上了高速公路,他還真把自己當成了部隊的裝甲車在行駛呢,小毒苗真是太自不量力、太能搞笑了,把丟人現眼當成自己的本事了。

所以,他招人煩讓人看不起看不上眼,怪不得的任何一個人,只是他自己的利益燻心,給自己招惹來了千人指責萬人罵的後果。該!真的該![憨笑] 哈哈哈……。

👦👧:講的好👏 !


安龍15


看似你在問西安人喜歡苗阜的相聲,還是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其實你是在考問西安人怎麼處理本地文化和外地文化的關係問題。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就是說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文化。不然怎麼就有“出門在外,不服水土”的說法。因此,廣州人愛聽粵劇,鄭州人愛聽豫劇,北京人愛情京劇,西安人愛聽秦腔。如此類推,在相聲界西安人愛聽苗阜的相聲也就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了。


西安人愛聽苗阜的相聲,不是這小子長得帥氣,也不是這小子嘴巴抹蜜。因為這小子的相聲確實是在西安這塊地上土生土長起來的,字裡行間都帶有一股濃濃的陝西羊肉泡羶味。正是這種羶味能把外阜人燻死,可也能把西安人香死。“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就是這道理。

可是俗話又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吃慣了陝西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的西安人,怎麼不想嚐嚐來自京城的雜醬麵呢。而吃慣前門烤鴨的北京人又何嘗不想嚐嚐坊上的羊肉泡呢!為了新鮮,哪怕一次。因此郭德綱來西安賣票說相聲,西安人哪有不喜歡的道理。


因為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誰也代替不了誰,誰也否定不了誰。愛聽本地苗阜的相聲,並不等於不愛聽外地郭德綱的相聲。不愛聽本阜苗阜的相聲,並不等於愛聽外阜郭德綱的相聲。因為他們各有各個的特色。正是各自的特色,才使他們各自成為各自地方文化的符號。而且能夠在一個地方舞臺上立足,打下一片天地,自有他們存在的理由。

當然,文化又是相通的。娛樂性,教化性,表演性這正是文化的共性所在,也是文化的包容性所在。苗阜的相聲語言在陝西土著話,郭德綱的相聲語言在京城正宗化,不都還是相聲而已,逗人一樂罷了!還想能成什麼。


“一木不成林,萬花才是春”。因此各種藝術相互依存,互相促進,才是正常的生長,發展,壯大的規律。非要人為地做出個最什麼來,才是對藝術的扼殺,對藝人的不尊。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因此苗阜和郭德綱同時開場說相聲,西安人愛聽誰是誰,因為觀眾花自己的錢,觀眾說了算!用不著我們瞎操心!


原上麈


真正的陝西人、西安人都喜歡聽苗阜的相聲,就象喜歡秦腔而不聽京劇一樣,聽不慣那種油腔滑調。況且苗阜他們樸實,也不會僱人砸場子,今天罵這個,明天罵那個,好象這個行當只他一家的,幹缺德事,名字上有德,但人無德。


用戶6086445636


我覺得我是很有發言權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相聲的粉絲,每次去北京必去德雲社,德雲社的不管幾隊都有自己的特色,快板書,老段子,新段子,素段子,葷段子,肉不露骨,點到即可,用能讓人捧腹大笑,其中個人覺得無聊的段子就是學的,類似於《汾河灣》!但是坐幾個小時,每次都是滿意而歸!閆雲達,張鶴倫等等,現場看過他們的演出,很不錯!

至於青曲社,偶爾去,老段子多,有幾次去,居然一個矮胖子每次他都說同一個相聲!而且不像德雲社一樣,相聲安排有點亂,新人出現口誤(把這口氣嚥下去,說成了把這口氣咽出來,當時後臺都笑了)!

本地人去的還好,幾乎每次去尚勤路青曲社,晚上也就20來個人!至於苗阜,因為是陝西人,本地粉絲不少,我以前也喜歡,因為一直懟德雲社和郭德綱,現在也混到體制內,所以,我粉轉路!以後可以去西安的天禧苑!

作為外地在西安打工,接觸的人喜歡德雲社多一些!偶爾也在網上看老郭的視頻!而且老郭真正的在弘揚民族文化,京劇,戲曲,相聲……!


喂丶三百斤的蜀黍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西安人,沒看過北京衛視春晚,都不知道西安還有一個叫苗阜的說相聲的!而且他的做派很是不喜歡,稍微成名之後就沒有作品了,也不好好說了。如果非要支持陝派相聲,我支持馬騰翔老師的天禧苑,和衡小珍老是的珍友社,為什呢?雖然這兩個相聲團社趕不上京津地區的一些相聲館子,但是作為西安本地的來說,還是很敬業,很尊重相聲這門藝術的!有喜歡的朋友可以去西安天禧苑,和珍友社去聽聽!

而且我也很喜歡郭德綱老師的相聲,包括德雲社很多演員的相聲,接地氣,傳統段子,新段子都有!

不接受任何反駁


長安城裡的吃貨


藝人拼到最後拼的是文化,老郭沒有文憑但有文化,出口成章,頭腦靈活反應迅速實際上除了口才,還需要知識儲備,反觀苗阜,連微博發條消息都能看出來差距在哪兒,全是大白話,多少年就一個段子吃到老,心思不放在業務上,整天搞鑽營,這樣的人能有所作為嗎?再一個 苗阜不是西安人,是銅川的,不要讓他丟了西安人得臉,西安人不要這瓜批


gao7551


苗阜好聽的相聲太少了。而且我喜歡郭德綱不僅僅是他的相聲,還有他的出口成“章”,張口就來的段子,使有郭德綱的綜藝節目比相聲還好看,還有他高超的情商和語言功底。聽眾喜歡誰不喜歡誰主要是從郭德綱紅火之後才鮮明的。主要還是因為主流排擠非主流。小姜子打壓郭德綱後有大部分聽眾更加喜歡郭德綱。喜歡他敬業,賣力,出類拔萃,不溜鬚拍馬,不畏勢力,仗義執言。使得群眾眼睛越來越亮,誰好誰壞一目瞭然,一聽便知。


星沈楓


關於喜歡聽誰的相聲的問題,不管是西安人,還是其他地方的人,都沒有一個整體的定論。畢竟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話說回來,有的人還不愛聽相聲呢。所以說,實在沒必要爭論苗阜的相聲好聽,還是郭德綱的相聲好聽?兩個人擅長的相聲風格不同,對相聲的理解也不一樣。,喜歡他們相聲的人,當然也不一樣。

就本人而言,更喜歡郭德綱的相聲。從小喜歡京劇和河北梆子,也學過一段時間二胡,所以對中國傳統的曲藝一直很感興趣。真正接觸並喜歡上郭德綱的相聲,是2007年左右。記得當時的《我要反三俗》,來來回回聽了無數遍。那時自己有一個三星的mp3,型號是YP-E3。裡面全是郭德綱的相聲,可惜後來丟了。不過在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對郭德綱的相聲都非常喜歡。直到現在有時候晚上失眠,為了強迫自己不玩手機,也是把手機裡放著郭德綱的相聲,放在離床頭很遠的地方。

扯得有些遠了,本人不否認或反對其他人的表演風格和相聲功底。畢竟說相聲的人很多,沒必要都要熟悉,更沒必要都聽一個遍兒。喜歡誰算誰,其他人沒必要干涉。用郭德綱相聲裡的一句詞兒結尾——活該,死去。

最後,謙大爺鎮樓,想必討厭他的人不太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