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家溝村:山西最美鄉村好風光,晉城邊家溝村農家樂真不錯!

雅美觀、鱗次櫛比、古色古香,一幢幢古樸典雅的小樓與周邊的青山綠水交相輝映。亭臺樓閣、廊橋小院、青石鋪街,一淙淙清澈的山間溪流與古老的明清古建相映成趣……這就是北城辦邊家溝村一幅典型的鄉村畫面。

邊家溝村:山西最美鄉村好風光,晉城邊家溝村農家樂真不錯!

山西高平市北城街道邊家溝村

邊家溝村:

高平市邊家溝村位於市區北5公里處的韓王山腳下,東和張家村、孟家自然村相連,西與王寺村為鄰,南和石門村接壤,北與孔家村連界。東西長1.1公里,南北寬1公里,總面積1.1平方公里,境內嶺多地少,水源豐富,是韓王山南麓的富水區。

邊家溝村:山西最美鄉村好風光,晉城邊家溝村農家樂真不錯!

歷史文化:

邊家溝村民中以李姓村民為多,傳說為唐王李隆基後裔。昔李隆基為璐州別駕時,途經長平,夜宿韓王山,聽聞哭聲震天,速查明緣由:原來是長平之戰白起坑趙後,數十萬趙軍冤魂攔救訴冤。第二日,唐王遂修骷髏廟以安亡魂,並留李姓近臣予以監督工。數百年來,李姓家族生生不息,文化傳家也甚有根基。

邊家溝村:山西最美鄉村好風光,晉城邊家溝村農家樂真不錯!

康熙年間,曾出現過兩榜狀元,大院文化繁盛一時。時至今日,村中古建築頗多,四進的庭院保存尚好,亭臺樓閣、廊橋小院、流水淙淙、溪流潺潺,回聲不斷,寬敞的堂屋中,椅、桌、幾齊全,主人談天說地、待客接物的情形宛然可見,別緻的二層古式小樓,匠心獨運。像這樣的古建築,村中約有20-30餘處,在村委的修繕、保護下,宛然如新,正煥出昔日的風采,是體驗古文化、尋蹤問古的好去處。

巍峨的韓王山,高大雄奇,橫亙在高平市的北端。它地形奇特、自然景觀隨處可見,如詩如畫;氣候宜人,春耕夏種、秋收冬藏,農業生產的田園生活怡人神往;古老的丹河蜿蜒而過,湍湍水聲和著激流的聲音,重複著亙古不變奔湧向前的節拍。一代醫聖王叔和就生在這裡,人們尋根問祖、溯本求源絡繹不絕。在這物華天寶的去處,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邊家溝村皎然崛起。

邊家溝,位於高平市東北五公里處,丹河水的東岸。全村140餘戶,480餘口人,400餘畝耕地。近年來,邊家溝挖掘濃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大打旅遊強村戰略,迅速邁入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躋身於高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列,名動韓王山,聲震丹河水。

邊家溝村:山西最美鄉村好風光,晉城邊家溝村農家樂真不錯!

特色農業帶全局:

邊家溝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牌,帶動村民從一畝三分地上抬起頭來,不再把成熟的果實售給中間商,而是順應市場大潮,自己坐地經營,實行人們“自由採摘果實,按時間付費”的經營策略,使遊客在採摘果實的勞動中愉悅身心,親近大自然。每到週末,城裡人奔湧到田間,徹底的放鬆身心,體驗與枯燥的城市生活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採摘農業的新模式也帶動了小雜果種植業的發展,目前全村共種植水果300餘畝,蔬菜200餘畝,僅此兩項,實際人均收入3000餘元,大大超過了土地收益。

邊家溝村:山西最美鄉村好風光,晉城邊家溝村農家樂真不錯!

在大力發展休閒旅遊業的同時,新農村建設和各項事業也在邊家溝蓬勃發展。如今的邊家溝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有生活補助,日子越過越紅火。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漸豐富,村裡文化、體育、衛生、娛樂、休閒、農家收入等活動場所齊全,為村民進行各類文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讀書看報、文藝表演、棋牌競賽、體育比賽等活動多種多樣,村民自編、自演、自導的八音會、上黨戲等文藝節目豐富多彩。

山鄉鉅變展風姿,正是明珠璀璨時。漫步在邊家溝村,滿眼裡天藍水清,綠樹成蔭,鬱鬱蔥蔥,猶如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


七旬老翁痴迷根雕20載

一些毫不起眼的枯木樹樁,在高平市北城辦邊家溝村村民劉隨智手裡變成了靈動鮮活的“仙鶴”、“老虎”、“鹿”……20年來,73歲的“農民根雕家”劉隨智用自己的熱情完成了一件又一件作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采。

邊家溝村:山西最美鄉村好風光,晉城邊家溝村農家樂真不錯!

一次“偶遇”激發了創作熱情

“從我當兵的時候開始,我就喜歡寫寫畫畫,後來參加了工作也總會做一些這方面的活兒。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讓我對畫畫情有獨鍾,而喜歡上根雕則是我快要退休時的事了。”劉隨智告訴記者。

1993年,當時快要退休的劉隨智工作相對清閒,劉隨智喜歡看一些雜誌和書籍來填補空閒時光。偶然一次,他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個介紹根雕作品的文章,瞬間感到震撼,他說自己從來都沒有想到,原來一些不起眼的樹根竟能做成如此精緻的藝術品,那些作品圖片深深地印在了劉隨智的腦海裡,揮散不去。

劉隨智一直覺得,自己喜歡上根雕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在那一年,他和朋友們一起到高平市定林寺遊玩。半路上,幾個人正坐在那裡休息,無意中,劉隨智發現,自己的座位旁邊有一個人形模樣的樹根。拿到那個樹根以後,劉隨智的腦海裡隨即勾勒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形。有了這個樹根之後,劉隨智完全沒有了打算遊玩的心情,一心想要回家,好將自己腦海中的圖案呈現出來。

回到家後,劉隨智沒顧上休息,直接拿起了斧子和改錐等工具,對這個酸棗樹根進行藝術加工。沒過多久,一個栩栩如生的人便雕了出來。有朋友來到家裡看到了這個作品之後愛不釋手,劉隨智便送給了對方,朋友心滿意足地走了,劉隨智也因為自己首個作品被人肯定,信心倍增,做根雕的熱情便一發不可收拾。

每天都圍著樹根轉近乎走火入魔

退休之後的劉隨智有了大把時間來進行自己的根雕藝術創作。

談起根雕的步驟,劉隨智告訴記者,找樹根是第一步,隨後要“審根”,打量眼前的樹根並發現它的美,再動手創作,去除多餘的枝丫,然後打磨拋光,最後給根雕作品起名。

“找到滿意的樹根很重要,這是之後一切程序的前提。”劉隨智說,自從迷上根雕以後,他幾乎跑遍了周邊的大小山頭。

每天早晨,劉隨智都會上山晨練,喜歡上了根雕之後,劉隨智更是將晨練時間變成了尋找樹根的時間。劉隨智告訴記者,在他們家附近的山上,最多的就是酸棗樹根,於是他每次上山都會拿一個鐵鍬,尋找適合的樹根,有的時候運氣好,找上幾個就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樹根,有的時候找兩天、刨幾十個樹根都沒有一個適合的,只能放棄。尋找樹根的過程雖然很枯燥,但是每找到一個樹根,想象著即將被雕成的模樣,劉隨智就很開心,覺得有一股動力在支撐著他繼續找下去。

劉隨智的老伴告訴記者,從退休之後,劉隨智每天都圍著幾個樹根轉,近乎走火入魔,晚上寧願不睡覺也要做根雕。看著老伴這樣用心地做根雕,劉隨智的老伴也開始默默地體恤起丈夫來,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劉隨智需要的電動磨光機等物品任由他買回家,自己也儘量多做一些家務活和農活,給劉隨智空出更多的時間來做根雕。

作品被認可是最欣慰的事情

劉隨智有個屋子專門陳列根雕,一進門,記者就能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氣息。琳琅滿目的根雕作品擺放得錯落有致,渾然天成的根雕妙趣橫生。這個形態如龍,那個形態似鶴,有的作品一眼就能認出,有的作品思索半晌也猜不透。劉隨智說,根雕有的象形有的會意,這60多件作品都是他在自家小院裡用一個個簡單的工具,創造出來的,小的、簡單的一般一到兩天就可以完成,大的、複雜的有時候需要一個星期,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

作品最重要的是有人認可。劉隨智說,知道自己有這個手藝之後,不少人來到他家請他帶著作品去展出,還有的愛好者直接來到這裡看中喜歡的就直接花200或者300元錢買走。

劉隨智說,有人能夠認同他的藝術,這是他最欣慰的事情,也是他年逾七旬仍堅持創作的動力。(記者 李健 陳馬利)

憶鄉憶客講述中國鄉村故事,鄉村本來就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