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長安稱帝后封17位“太原元謀功臣”,都有哪些功臣入選?結局如何?

何事男兒不讀書


題主所說的“太原元謀功臣”是指在公元617年,跟隨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的功勞最大的17個人,這十七個人在李淵稱帝后被唐高祖李淵大行賞賜,在唐初時個個都身居高位,可謂是風光一時。

分別有尚書令秦王、尚書左僕射裴寂、納言劉文靜、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右屯衛大將軍竇琮、左翊衛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唐儉、吏部侍郎殷開山、鴻臚卿劉世龍、衛尉少卿劉政會、都水監趙文恪、庫部郎中武士彠、驃騎將軍張平高、李思行、右三統軍李高遷、左屯衛府長史許世緒。

而要說他們的結局,17個人一起要是一一道來就太雜太多了,所以我把這17人根據他們的出身、能力以及做出的貢獻大致分了三類,以供參考:

第一類,就是特別有才華、有能力,為李淵起兵造反出謀劃策,四處征戰,賭上身家性命,真正立下汗馬功勞的一類人。這類人除了個別一兩個人外,結局都是很好的。主要有李世民,劉文靜、劉弘基、長孫順德、竇琮、柴紹(此處應為李秀寧不解釋)、唐儉、殷開山、劉政會這九人。皆是才幹能力極為出眾,真正為唐朝的建立謀大功者。

這裡面李世民當了皇帝就不用說了,其餘的幾人除了劉文靜外,因為能力出眾都為李世民所器重,因為後來是李世民當了皇帝,結局都很不錯,基本上都是生時榮耀,死後尊貴以享後人的名臣。其中劉弘基、劉政會、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唐儉這六人還成為了凌煙閣24功臣,天下聞名。只有劉文靜,由於唐初太子和秦王的權力鬥爭,被當做一個犧牲品被殺了,不然也是極好的結局,不過李世民上位後重新追封了他,死後的待遇倒也不虧了。

第二類,都是些投機分子,最後站錯了隊,下場都不是很好。主要有裴寂、趙文恪、李思行三人,這三人能力不是特別出眾,對唐朝的建立以及之後的擴張不僅沒有功勞,而且還損兵折將,而且還站在了李建成、李元吉這一邊,都比較悲催。裴寂貞觀三年被流放,趙文恪被賜死,李思行被抓進了大牢。

第三類,那種既沒有太大功勞,能力也一般般,又沒有太多過錯,不去瞎搞的人,屬於混子型選手。這類人主要有劉世龍、武士彠、張平高、李高遷、許世緒五人,這些人屬於給李淵搖搖旗,提供提供資源,李唐建立時向天下千金買馬骨,用來作為示範效應的人。雖然能力差了點,但是他們也很穩啊,不亂搞,不亂站隊。所以結局也既不算太好,又不算太差,還算可以了。還要特別說明一點,這裡面的武士彠雖然自己不怎樣,但是生的女兒武則天卻是君臨天下了。


月下凌峰


617年,李淵任太原留守,李世民、劉文靜和裴寂設下“美人計”逼李淵起兵造反。他們為起事準備到七月正是起兵,四個月之後就攻進了長安。第二年楊廣被宇文化及所殺,李淵在長安稱帝,大唐正式立國,緊接著,李淵就大封功臣,當時一共有十七人成為“太原元謀功臣”,大體上分了兩個等級,其中李世民、裴寂和劉文靜獲得恕二死的特權;其餘十四人獲得恕一死的特權。四姑娘就來具體說說這些“太原元謀功臣”。

李世民:李淵到太原上任的時候,只帶著李世民這一個兒子。李淵準備起事後,李世民負責在晉陽招兵買馬,然後統帥右三軍,進攻長安,之後開始南征北戰平定天下,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立下赫赫戰功,因功高封天策上將,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中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退位,登基為帝,貞觀之治由此開始,之後大唐繼續開疆擴土,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雖然沒有覆滅高句麗,但是仍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只是李世民年輕時候征戰太多,稱帝后又操勞過度,在51歲的壯年時期就因病去世,當時是649年,貞觀二十三年。

裴寂:裴寂是李淵的老朋友,在李淵任太原留守的時候,又是李淵的同事,兩人關係深厚,彼此信任,裴寂參與策劃太原起兵,並將晉陽宮的物資拿出來充作軍用。後又在長安勸說李淵稱帝,是李淵身邊的第一紅人,又是李淵最為信任的人,因功獲封尚書右僕射。實際上裴寂能力並不是很強,無論是做官還是帶兵打仗,裴寂的水平都是一般的,甚至還在攻打宋金剛的時候敗得稀里嘩啦,被李淵召回長安罵了一頓。

裴寂在武德年間受盡寵信,但到了貞觀時期則不然,李世民雖然依舊後代裴寂,但並不怎麼看重他。629年,裴寂被僧人連累,回了老家,後來又被流放靜州,不久去世。

劉文靜:劉文靜好裴寂是好朋友,兩人一同輔佐李淵晉陽起兵。劉文靜還代表李淵出使突厥,能力在裴寂之上,但是官職卻和裴寂拉開了差距,矛盾也隨之而來。劉文靜經常在朝堂上和裴寂對著幹。並且在家中和劉文起喝酒的時候說要殺了裴寂,而劉文起覺得這是妖祟之事,於是找來巫師作法,被劉文靜的一個小妾告發。裴寂堅持認為劉文靜該殺,於是李淵將劉文靜處死,此時正是大唐建國的第二年。

長孫順德:長孫順德是長孫皇后的族叔,李淵晉陽起兵的時候,長孫順德也負責招兵買馬,後來擒獲隋將屈突通,成為左驍衛大將軍,玄武門之變時,與秦叔寶負責追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但在貞觀時期,長孫順德犯了好幾次錯誤,以至於李世民都有點看不起他,還說他得病是咎由自取。長孫順德去世的比較早。應該是639年之前。

劉弘基:

劉弘基早年曾因躲避出征故意被關進監獄,後來投了李淵,在攻打長安的過程中戰功第一,之後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參與玄武門之變。在644年為前軍大總管從徵高句麗。650年去世。

竇琮:隋末犯了法逃到了太原,正逢李淵太原起兵,統軍打仗,屢有戰功,因功獲封右屯衛大將軍。

柴紹:柴紹是李淵嫡女平陽昭公主的駙馬,李淵太原起兵後,柴紹趕赴太原,統兵打仗,屢有戰功,獲封左翊衛大將軍。之後歲李世民平定天下,激戰土谷渾,抗擊突厥。在貞觀時期滅掉梁師都,從滅東突厥。638年去世。

唐儉:唐儉出自官宦世家,後參與策劃晉陽起兵。619年被劉武周抓獲幽禁,想辦法把獨孤懷恩要造反的事情告知了李淵,劉武周兵敗後,唐儉官復原職,後成為天策府的一員。630年助李靖滅東突厥。不過之後的唐儉因為年齡的逐漸增加,在政務上不怎麼上心,倒是喜歡飲酒作樂,還曾因事貶官過。李治繼位後,唐儉就致仕在家,656年去世。

殷開山:殷開山也是出自官宦世家,年輕的時候就以學問和品行而知名,為官頗有政績,之後跟隨李淵晉陽起兵,參預謀略,善於安撫流民。跟隨李世民平定天下,後來在622年征討劉黑闥的時候,殷開山在途中因病去世。是所有功臣中去世最早的一位。

劉世龍:劉世龍做過晉陽鄉長,後投了李淵,對誅滅王威和高君雅有功,從入長安,成為太府卿,貞觀時期曾獲罪流放嶺南地區,後來又被啟用,不久去世。

劉政會:劉政會在太原任鷹揚府司馬,跟隨李淵起兵,奉命告發王威和高君雅謀反,後留守晉陽,曾被劉武周俘虜,但在這期間還向李淵傳達軍情。劉武周兵敗後,劉政會官復原職。之後任刑部尚書等職位。635年去世。

趙文恪:趙文恪在李淵起兵的時候被任命為右三統軍,也曾立下戰功,官至都水監,曾和李元吉在太原同突厥買賣馬匹以裝備軍隊,不過,在後來劉武周進犯太原的時候,太原各地紛紛失陷,李元吉派趙文恪領兵支援浩州的李仲文,結果趙文恪棄城逃跑,被李淵下旨處死。

武士彠:武士彠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生了武則天這麼一個女兒。李淵做幷州刺史的時候曾住在武士彠的家中,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武士彠資助李淵起兵,成為大唐開國功臣。於是李淵就給武士彠找了個媳婦楊氏。楊氏不僅提高了武士彠的世族地位,還生下了武則天,在未來把李淵的子孫後代好一番折騰。

張平高:跟隨李淵晉陽起兵,因功獲封左領軍將軍。貞觀時期獲罪,免官回家養老。

李思行:隋末,李思行跑到太原躲避仇人,然後結識了李淵,奉命到長安打探消息,為李淵所信任,之後為左三統軍,攻入長安。獲封驃騎將軍,不過後來的李思行做了齊王府的護軍,成為太子一黨。後來在魏徵的斡旋下,李思行無罪釋放並出任刺史。李治繼位初期的時候去世。

李高遷:隋末為李淵賞識,為右三統軍,戰功赫赫,獲封左武衛大將軍。武德年間曾在對抗突厥的過程中逃跑,而獲罪流放,後來官拜陵州刺史。永徽年間去世。

許世緒:許世緒曾做過隋朝鷹揚府司馬,結識李淵後曾勸說李淵招攬人才起兵成就帝業,因此而為李淵所賞識,被授右一府司馬,之後立下不少戰功,出任蔡州刺史。

太原元謀功臣中有六位後來成為凌煙閣功臣,他們是劉弘基、劉政會、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唐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