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未盡
在隋末幾大勢力的競逐中,李密和他率領的瓦崗軍絕對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這支由最底層的農民構成的綠林隊伍,曾一度讓搖搖欲墜的隋王朝為之膽寒,更被李淵視為統一進程中一枚不易拔除的釘子,然而,二李終究沒有形成勢均力敵的對峙局面,李密政治人格的缺陷,最終讓他功敗垂成,風流雲散。
首先,李密輸在優柔寡斷。大業十三年(617)四月,在他剛剛接過瓦崗軍領導權不到兩個月後,便向當時隋東都洛陽發動了猛攻,他的本意也是要先拿下大業(後稱長安),但兩個因素又讓他變得猶豫不決起來:其一,他剛剛接手的瓦崗軍兵強馬壯,“道路降者不絕如流”(司馬光語),在這種背景下,他又信心爆棚,以為拿下洛陽應不在話下;其二,瓦崗軍大部分人屬河南籍,西征大興,李密擔心不能說服眾人,而攻打洛陽卻是近在咫尺。躊躇再三,李密還是下了攻打洛陽的決定,而正是這個錯識的決定,讓李密陷入了膠著睏乏的窘境,令本欲速決的李密損兵折將,如入泥淖,不得脫身。而正是趁著這個當口,李淵一邊修書安撫住李密,一邊發動晉陽兵變,直取大興。李密優柔寡斷下的一次誤判,坐失的不僅是一次戰機,更是一次改變歷史的可能。
其次,多疑的政治人格卻再一次拉開了他和李淵的差距。就在李密於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對峙,進退兩難之際,瓦崗軍內部開始出現了分裂。早已讓賢的瓦崗軍的創建者翟讓再次成為一些將士們的倚仗,一個叫王儒信的司馬就曾躥掇翟讓收回兵權,重掌帥印。聽到風聲的李密坐不住了,當猜疑和恐懼佔了上風,這個一度思路明晰的亂世帥才終於祭出了昏招,那就是:撲殺翟讓,以絕眾人之口!當翟讓被其設計殺害,本來就出師不利的瓦崗軍內部更離心離德,李密的多疑和陰狠實際上一步步將自己推向了絕地。
給李密生命最後一擊的,是他多變的性格。就在李密先下手為強,剷除了“內部隱患”之後,整個隋末的戰局也開始發生變化。他不僅沒有及時提振士氣,一舉拿下動盪的洛陽城,反而接受了小皇帝楊侗的招安。領著瓦崗軍們披掛上陣,去攻打宇文化及,結果損兵折將不說,還成了被髮動政變的王世充追殺的散兵遊勇,並最終瓦解於偃師大戰。無奈之下,李密率殘部投奔李淵。李淵給這個昔日對手一個爵位,但很快李密卻召集舊部重挑戰旗,可是彼時的瓦崗軍早已被他的反覆多變折騰成一盤散沙,再也沒有當年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號召力,當李密倉惶逃到熊耳山,被追趕過來的唐軍斬殺於馬下,這個最早舉起義旗的亂世豪雄,由於政治人格的諸多短板,在數次決定命運的拐點上,不斷出錯,自行矮化,最後竟可憐到成為一隻可以隨時被李淵踩死的螻蟻,豈不悲哉!
唐詩宋詞有風雲
李淵的祖上是北魏後魏八柱國,襲封唐公,當過隋文帝的皇宮警衛,還幹過隋煬帝的禁軍統領,後當太原留守起兵造反。李密世襲蒲山公,也幹過隋煬帝的皇宮警衛,結果隋煬帝看他不順眼,把他開除了,他只好跟著楊玄感造反,失敗後帶領瓦崗群雄謀舉大事。李密比李淵小16歲,比李世民大16歲,全盛時35歲,正是一個男人最成熟最應該出成績的時候,當時李淵已經五十多了,已過知天命之年,李世民還不到二十,屬於未成年,無論從哪方面來說李密都甩他們十條街,那李密為何最後卻死在了李淵這個垂垂老朽手裡呢?原因有三。
第一,李淵有三個好兒子,李密沒有。李淵起兵,靠的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和平陽公主等幾個相當卓越優秀的子女。李世民在李淵起兵的問題上有首創之功,起兵的時候李淵遲遲不動,是李世民多次苦諫要他趕緊動手,再遲就晚了。事實上也就是他們佔領長安沒一個月,薛舉的大軍已經兵臨長安城下。李密在攻王世充不利的時候也動過派精兵取長安的心思。李淵剛起兵碰到大雨,聽了裴寂等幕僚的話想返回太原等雨停了再說,李世民苦諫不聽,跪在營門外嚎啕大哭,最終阻止了李淵的錯誤決策。李淵佔領長安,處理日常國家政務和防備突厥的重任交給李建成,攻略中原的重任交給李世民和李元吉,奪取江南的重任交給李孝恭,自己垂拱而治,終得天下。而李密事必躬親,啥事都不敢放手,身邊沒有一個可以託付的心腹之人,直接導致奪取長安的正確決策被延誤,尤其殺了翟讓之後更是一刻不敢放權,最終導致一敗之後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去收拾舊部李勣而是選擇錯誤投奔了李淵,導致身首異處。
第二,沒有早建帝號。李密擊破王世充擁兵三十萬全國各地的反王紛紛奉他為盟主勢力最盛的時候,有幕僚就跟他建議,讓他當皇帝,他說,等拿下洛陽再說。反觀李淵,一進長安沒幾天馬上把隋恭帝廢了,當了皇帝建立了李唐帝國。當然當皇帝並不是取勝的必要條件,當時那麼多稱帝的唯有李淵成功了,可是對當時的李密來說,稱帝比稱公效果要好。當年劉備佔領漢中,也是不好意思當皇帝,想等等,結果諸葛亮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傢伙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你出生入死玩命幹你以為看你耳朵大有福啊,都是想弄個封妻廕子建功立業留身後萬世英名的,你不當皇帝,別人怎麼辦。李密同樣如此,你才是一個魏公,這麼多跟你乾的豪傑官階只能更小,你不圖名,可是別人需要啊。李淵起兵的時候沿途路過的種地農民都給弄了侯爵的頭銜,結果擁護者相當多。所以李密沒有稱帝寒了眾兄弟的心。他死後李勣以皇帝禮儀把他埋了,其實也是給自己抬位。可惜李密沒想到這一層。
第三,戰略決策失誤。當時李密在洛陽死磕王世充的時候幕僚給他指出三條路,第一條死磕王世充,這是下策。因為洛陽易守難攻,王世充又是百戰驍將,這塊硬骨頭不好啃,在這兒呆的時間長了會動搖軍心,李密帶領的是一幫烏合之眾,勝則紛紛蟻聚,敗則作鳥獸散,所以這是下策。第二條直取長安,這是上策。長安城守衛空虛,群龍無首,只有一個屈突通好對付,李密又是關隴集團之後,帶人直取長安可得到關隴集團的支持,拿下長安後稱帝建國,天下傳檄可定。可惜李密以山東豪傑不跟著走為由拒絕了。這是他的最大失誤。第三,帶人回身江都把隋煬帝抓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幹三國時魏王曹操的霸業,隋煬帝的號召力當時還是很高的。此為中策,其實並不靠譜,隋煬帝身邊還有當時天下最為精銳的關隴驍勇,李密一下根本拿不下楊廣,而楊廣只要一道號令,天下勤王之兵就會源源不斷的直撲江都,到時候李密只有死的最快。曹操的王業可不是誰都能幹的。
所以李密佔了天時,但是沒佔地利,更沒占人和,王世充佔了地利,但是沒佔天時人和,唯獨李淵天時地利人和全佔了,最終剿滅群雄成就了大業。
唐風宋月
李密不是敗給了李淵,而是敗給了自己,其實李密更像是一個謀士之才,而非像“帶頭大哥”一樣的領袖之才。李密是貴族出身,熟讀《漢書》,文武雙全,志向遠大。由此,李密得到楊素的賞識,並和楊玄感定交。楊玄感造反後,李密為謀主,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攻取涿郡,扼守臨渝關,斷了隋煬帝的歸路。中策是攻佔長安,奪取關中。下策是奪取隋朝的東都洛陽。可惜,楊玄感選擇了下策,成了致敗之源。
其實李密的上策也非上策,雖然斷了隋煬帝后路,可以給大隋致命一擊,但是忠於朝廷的勢力必定圍剿楊玄感,最後可能如項羽滅秦一樣為劉邦做了嫁衣。而李密的下策確實是下策,洛陽都城堅固,外圍是四戰之地,不能迅速攻破,容易陷入混戰的境地。最好的其實是中策,以關中,長安為根據地,又有潼關的險要,可以如當年劉邦,劉備等人的故事。事實上,在攻打洛陽不下時,四方援軍雲集,李密就勸楊玄感趕緊賺入長安,可惜最後時機也被浪費了。
楊玄感起義失敗後,李密輾轉加入了瓦崗寨,此時,瓦崗寨的首領是翟讓,有單雄信,徐世績輔佐,聚集了差不多萬餘人馬。李密加入後,充分發揮了才幹,隨後,裴仁基,裴行儼(演義中裴元慶)父子來投,各處義軍也加入了進來。所以,“魏公”李密政權巔峰時,瓦崗軍控制了河南,山東,淮南,汝南一帶,本部兵馬再加上各地歸附的大大小小的地方義軍首領,和隋朝的降將,瓦崗軍達到了一百多萬人馬。
這還不止,李密還擁有單雄信,徐世績,王伯當,裴仁基父子,秦瓊,以及來歸附的程知節(程咬金),羅士信等驍將。不管怎麼說,李密的實力完全可以和李淵一較長短的,可是李密怎麼失敗了?前文說了,李密適合任輔佐之才,雖然翟讓已經讓位,但是李密只是名義上瓦崗軍首領。翟讓為人粗魯,也不把自己當老二,再加上還有親哥,單雄信,徐世績等心腹大將,最終導致李密火併了翟讓。
恰恰是李密火併了翟讓之後,沒人壓著,性格底色暴露出來了,開始失去人心,並在戰略了出現了三次大失誤,導致一敗就亡。第一次失誤,李密先是接受了楊侗的封號,從反隋到接受名義上的領導,已然失去一部分義軍的人心。第二,奉皇泰帝之命,阻擊西歸長安的宇文化及,結果兩敗俱傷,這才讓王世充一戰大敗瓦崗軍,雪了前恥,連裴仁基,秦瓊,程知節都被俘虜了。第三次失誤,失敗後的李密,最終不敢逃入徐世績鎮守的黎陽,而是歸降了李淵。
李密會出現這三大戰略失誤,還跟當年他的中策有關,就是,李密沒有趁李淵還未勢起時,爭奪長安,關中。而是,在洛陽一帶,四戰之地,守著糧倉和王世充拉鋸。後來,李密又死磕西歸借路的宇文化及,替李淵解除了威脅關中的危險,也因此,李密才歸降了李淵。但是,沒有領袖氣質李密不甘心呀,再次反叛,身邊大將卻只有王伯當,隨後李密一行被殺,還是徐世績請求埋葬的。
大飛熊騎士
寧要桃園三結義,不要瓦崗一爐香!
一隻河洛狼
頭條邀請太多了,比較可惜李密所以回下。當年追隨楊玄感反隋,李密獻上中下三策,上策趁西入關搞掉洛陽,結果楊取了李密的下策倒了大黴。若干年後,李密自己做了瓦崗頭領手下兵比李淵強,卻也不能帶領手下走自己當年的上策,唉!結局配不上他的出身他的才能,死得跟一個小兵一樣樣。
大麥9835471
貪戀蕭妃美色,捉到李世民還不起來立馬殺了他。整了個小紙條 “本赦李世民明日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