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髮長文痛批德雲社演員張雲雷:相聲演員想做偶像索性轉行,你如何評價?

讀劇慧眼


作為一名曾經的媒體人,身邊不少同事都在《新京報》工作過,就事論事兒地說,這篇文章的觀點很無聊……

我現在選擇幾個地方進行反駁:

文章稱“再聯想一下,這位演員包裝自己成為明星的方式,經營社交媒體的方法,粉絲們追星的套路,都是把當下打造“小鮮肉流量IP”的路數用在了相聲上.....”

我就想說:相聲為何就不能經營了?怎麼就不能包裝了?怎麼就不能打造自己的流量了?

你《新京報》不也在打造自己的流媒體麼?不也在做視頻欄目麼?不也有自己的知名記者麼?

只是大家從事行業不同,做事出發點不同而已,你保證站在新聞事實立場,德雲社站在取悅現場觀眾層面而已。

與有些機構的相聲演員不同,德雲社無政策支持、無行政力量扶持,完全自生自滅自負盈虧,為了活下去,把相聲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接地氣,有何不妥?

文章又說“不同的藝術形式,需要的是不同的欣賞、批評氛圍......”

你這話打臉不?你都知道“不同的藝術形式”?相聲基本功是啥知道麼?

“說 學 逗 唱”基本素養裡是不是有唱歌?既然如此,我為何不把自己擅長的、觀眾喜歡聽的歌曲演繹出來?

我用流行的方式讓年輕人喜歡我的相聲沒錯吧,難道我非得站臺上唱樣板戲麼?

文章又講到“但如今一群接受過現代教育的觀眾,還拿上百年前的陳腐的一套說辭,也是數典忘祖吧……”

我簡直無語了,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70歲老頭兒?難道作者的意思是德雲社的觀眾都是傻子,就他一個明白人?

難道我喜歡一個年輕相聲演員,用他自己的方式演繹一首歌曲,且我為他歡呼鼓掌時,我就數典忘祖了?我就不知道自己是炎黃子孫了?

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文章最後寫道“面對瘋狂,臺上的演員不加勸導,而縱容這種不倫不類的捧場方式。長此以往,最終剩下的都是追星的熱鬧和藝術的落寞了。”

我覺得作者太高看德雲社了吧,就憑他一個團體,就能讓“藝術落寞了”?

我反倒覺得,如果按照作者的此等觀點,相聲演員就該長袍馬褂、一本正經演繹點段子,大概風格就像春晚差不多吧,只有這樣,我們的相聲藝術才會永葆青春、繁榮發展......

從文章行文風格、引經據典及表達深意來看,該文作者應該是一個思維腐朽、意識僵化、性格偏執之人,此等文章真不該出現在這樣有分量的媒體上。

藝術,講究的是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一枝獨秀不是春,花滿枝頭春滿園,我們只要堅持藝術的正確發展方向,不搞低俗表演,形式上創新是必須的。

相聲表演講究的就是老少咸宜、接地氣兒、走心,你看看現在央視那些相聲,有多少能讓人喜歡的?

至少作為一名觀眾,現在春晚的相聲在我眼裡猶如雞肋般,德雲社的相聲我就是很喜歡嘛。

綜上所述:該文中心思想有問題,作者該醒醒了……


普了次法


《新京報》對張雲雷的批評,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給當紅演員提個醒兒是可以的,但也沒有必要完全否定,否則就顯得過於小氣。

德雲社有兩個演員的走紅讓一些人瞧不慣,前者是岳雲鵬,後者是張雲雷。在很多資深相聲迷看來,岳雲鵬相聲功底一般,在臺上耍賤賣萌的表演風格讓人不好接受,但獲得的人氣又非常之高。這段時間張雲雷又異軍突起,靠演唱《探清水河》等小曲小調,又憑藉本人長得在相聲界算是比較帥氣的外貌,迷倒了一眾迷妹,興起了一種從來沒聽說過的所謂偶像相聲。

其實相比岳雲鵬的半路出家表演相聲多是野路子,張雲雷還是有一定的曲藝學習基礎的。身為天津人的張雲雷從小對曲藝耳濡目染,從八九歲就開始學唱太平歌詞和蓮花落,十幾歲就開始在郭德綱開辦的相聲大會登臺,人稱“12歲的老藝術家”。

這麼多年張雲雷一直在德雲社的小劇場表演相聲,不算太火,但也培養了一眾對他比較欣賞的觀眾。用張雲雷自己的話說,他的表演比較“風騷”,因此很得女性觀眾的喜愛。也就是說,從很早的時候張雲雷就已經開始追求偶像型這樣的定位。事實證明,如今這條路他闖出來了,人氣一時高到少有人及。

欣賞他的年輕女觀眾以及小女生們居多,這些人對相聲瞭解多少,聽過多少段傳統相聲或者八十年代相聲不好說,她們鍾情臺上的張雲雷,她們認為張雲雷表演的就是相聲,或者說是不是都無所謂,只要看到這個人就高興。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之下,在劇場如果聽張雲雷的相聲也就開創了不同於平時的局面,這些小女生不受一般的限制,把聽演唱會的那種熒光棒的陣勢帶進觀眾席,真是讓老相聲迷們開了眼界。

觀眾到底該怎麼聽相聲,其實沒有一定之規,該不該多和臺上互動,該不該叫好喊“籲”,該不該搭話茬兒,我相信這些行動在舊時代最早的相聲園子裡都沒有,但如今都陸續出現了,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如果說觀眾哪些言行不合適,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改變的,不必過分擔心。

我覺得該提醒一句的倒是張雲雷和楊九郎的表演。張雲雷對自己的表演風格有自知,師父郭德綱提醒說他不必限制自己先讓大家認識之後再求變化,張雲雷也表示過到一定階段會更規矩地說相聲。而今這樣的階段似乎已經到了,不知他有沒有記得自己當年的想法。因為演員一旦火到一定程度,就不太容易把握自己了。

順便說一句《探清水河》。沒錯,這段小調源自舊時的勾欄場館,唱詞風格不高甚至說很低,但剔除個別語句之後不失為一段旋律優美又無傷大雅的唱段,沒有必要過分苛責。


鄭捕頭


這裡很多人可能對於新京報不夠了解,認真關注這個微博大號就知道,新京號作為官方主流媒體賬號,但基本上沒幹過多少靠譜的事情。

隨便跟大家一件事情,可能很多人就知道了。

前段時間,重慶公交墜江事故,新京報第一時間發佈消息,並且稱事故原因是由於對方小車女司機的不當駕駛所致,後來那個女司機就被噴成大惡人,但最後調查結果出來後,大家才發現被新京報帶了節奏,真相是小車女司機根本毫無責任。

有很多自媒體號喜歡靠熱點來蹭流量,在這些號裡新京報經常被人稱“第一造謠號”和“新聞毒瘤”,因為該號作為主流媒體經常報道不實信息,並且曾來不道歉。

這次很顯然還是一樣,張雲雷這個人講的相聲我還真的聽過不少,說真的,我不懂相聲,不知道他講的“專不專業”,但我很喜歡他的颱風。

觀眾一起唱時,小夥子眼睛通紅,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

再一點,現在看相聲的,80%都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年輕人的比例真的不多,張雲雷能有這麼多年輕粉絲追捧,讓年輕血液重新來了解曲藝有什麼不好嗎?

所以,如果真要說支持誰,我肯定支持張雲雷,至於新京報,在很多看過他發信息的人眼裡,跟新聞毒瘤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


水清亦有魚


這個就有點無法理解了,一個相聲演員,又不嫖娼,不吸毒,不賣國,不偷稅,就是因為功底還不錯,長得還行,有觀眾願意看他,願意拿著熒光棒揮一揮,怎麼了?就不允許嗎?一定要相聲演員像某某某似的?長著一個很普通的臉?就一定是老頭?或者老藝術家?只要他說的相聲不違法,沒幹違法的事,怎麼就不允許有人喜歡他?如果說他出賣國家,幹出有損國家的事,或者吸毒等重大的錯誤,那打死他不算多的,但是張雲雷還沒爆出這些事啊,天下的事這麼多,有人偷稅你不跟進報道,有人吸毒你不去查在哪買的毒品,有人違法亂紀你不深入調查?追著一個相聲演員說他太帥了,使得粉絲追捧?吃飽了撐的?也沒見粉絲做出什麼出格的事啊?就是正常的看看他的演出,又礙著誰的事了?


迷途貓63004532


新京報,你這樣捧張雲雷是不對的!



東穆茶葉


《新京報》,請你先學會換位思考!

各位,請先看《新京報》12月4日發表的原文,該文寫的抑揚頓挫,聲情並茂,讓人無限遐想……

看完大家就明白,《新京報》套路玩的很溜,借用侯寶林大師《關公戰秦瓊》的典故,先把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順水推舟直接把矛頭對準了某青年相聲演員!


該文並沒有指名道姓,但是隻要對相聲圈有些少許瞭解的人都知道《新京報》說的是誰!

那就是如今德雲社最當紅的小辮張雲雷!


因為在如今的相聲市場上,能做到讓滿場觀眾自帶並揮舞熒光棒的,有且只有一個張雲雷,這種通常只有在歌星演唱會上才有的盛況目前除了小辮,沒有任何其他相聲演員能做到!


其實《新京報》倒不如大方坦然,直接把某青年相聲演員的名字公佈,倒也會顯得光明磊落!如今這一番“針對”,實在有失大報風範!

那麼,《新京報》所批評的這種現象,究竟有沒有問題呢,我們對此應該怎麼看呢?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沒有人有權力阻止粉絲和觀眾的這種自發行為

這種行為是合法且由觀眾自發組織的,沒有任何一方有權力阻止觀眾這麼做,那麼《新京報》對此進行口誅筆伐其實是沒有任何根據的,你可以公正的講你的看法,但你不應預設立場!很奇怪,相聲圈都沒人對此有意見,反而是一家媒體發表不滿,真是奇怪!


第二:從專業角度看

相聲講究的就是“說學逗唱”,“學唱”也是其中關鍵一環,也是一個相聲演員的基本功。很多相聲演員都會“學唱”,而且都不錯!就是《新京報》所提到的侯寶林大師當年相聲小曲也經常時不時的來幾段。不知道為什麼到了張雲雷,會讓《新京報》如此不滿意?

第三:對於相聲這門藝術的影響

相聲也並非一成不變的,也是需要跟隨時代發展的。侯寶林大師把相聲這門藝術搬上“大雅之堂”幾十年後,相聲一度十分蕭條,近乎滅亡。正是郭德綱帶領德雲社在形式上進行了創新,把一度高高在上的相聲重新拉回了人間,相聲才得以重新煥發生機!

而張雲雷把相聲改造成了演唱會,一是豐富了傳統相聲的形式,二是可以為相聲吸引更為廣泛的觀眾群體,所以這對相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綜↑所述,我個人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風向的轉變,為相聲做些創新和有益的改變有利於推動相聲藝術的發展,而《新京報》作為傳統媒體,對於這事有些過於吹毛求疵,可悲、可憐、可嘆!

另外,關於這次報道,我十分懷疑新京報可能和姜昆領導的曲協通過氣,想想之前沒多久曲協再次掀起“反三俗”運動,想想之前曲協“反三俗”主要反的誰,也許有些東西我們就會豁然開朗……


電影基本法


或許張雲雷的專場觸動了新京報某些大佬的牙線了吧,不然一個普普通通的相聲專場,觀眾粉絲自發的舉動,怎麼就會引起新京報的口誅筆伐?不過文章中錯漏百出,你很難想象的到這是一個專業媒體所創作出的文章。

首先拿著侯寶林大師的名段《關公戰秦瓊》舉例,目的在於證明外行容易破壞藝術創作。這個跟相聲專場出現熒光棒有毛關係?難道是指熒光棒破壞了相聲的藝術性?還是諷刺現場觀眾的外行?既然是評論文章,那麼整個論據最起碼也點靠譜不是?這個論據讓人看不懂。再說了《關公戰秦瓊》主要是諷刺了那些不懂裝懂,不從客觀事實出發瞎指揮的某些人。這個哪一點能跟熒光棒事件搭上邊?莫非在諷刺現場的觀眾不懂藝術麼?而且整篇文章針對的就是張雲雷,但是卻沒有指名道姓,這個操作更讓人看不懂,也讓人小瞧了新京報。

這篇文章的題目更讓人覺得可笑,相聲演員不能做偶像?偶像在現在的詞語解釋是:被追捧的藝術家、作家、娛樂圈藝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看到沒只要是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長,都可以成為別人的偶像,會說相聲難道不是有一技之長麼?非得唱歌演戲才能稱之為偶像?

德雲社的專場演出都有返場的習慣,何為返場就是演員們在表演完畢固定節目後,會在節目單之外在加演一些節目,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感謝觀眾們的厚愛,但是這其實是觸犯了一個主流相聲界的一個底線,就是有些藝術家們口中所說的相聲不能一次給足,這其實就是反映了一些所謂的相聲演員的一個不自信的心裡。而這次的“熒光棒”出現的時機就是張雲雷在返場時表演自己拿手的《探清水河》。而新京報卻單單忽視了正常的表演效果,單獨拿出來“熒光棒”作為話題,其險惡用心不言而喻。


總而言之,演員沒錯,熒光棒也沒錯,觀眾為自己喜歡的明星喝彩更沒錯,錯就在拿著有色的眼光去看待這次的事件,總的來說就是嫉妒心在作祟,奉勸這些別有用心的媒體“敬人者人恆敬之;辱人者,人恆辱之。”只有自己擺正自己位置,擺正自己心態,才是一個有良心媒體所因該有的底線。


觀相聽聲論江湖


新京報純屬有病,我一個70後,小時候在爺爺家抱著收音機聽相聲,評書,大鼓,還陪爺爺一起聽戲曲,後來慢慢的相聲越來越沒意思了,長大後越來越懷念那時候的時光,直到偶然聽到郭德綱于謙的相聲,一下子找到了童年抱著收音機聽相聲的感覺了,再後來為了德雲社充了優酷會員,慢慢喜歡上整個德雲社,更是喜歡上了張雲雷楊九郎,起初是感覺這個孩子長得真好,特別穿上大褂,詮釋了什麼叫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再後來看他的演出多了,發現這兩個孩子是真好,同一個段子,每一場都會給你新的驚喜,東西好不好不是某一個媒體或者某一個人說了算,大眾喜歡才是好東西。別的我不知道,我家小女兒10後,今年8歲跟著張雲雷學會了乾坤袋,擋諒,還帶著全班同學一起了解傳統。如果我有錢有閒我也要拿著熒光棒去聽相聲。


紅袖添亂sxy


一個小小的張雲雷的所作所為竟然被引經據典的拿出相聲大師侯寶林京劇大師梅蘭芳來說事兒,除了他師父郭德綱連岳雲鵬都沒這待遇,這不正是說明他的成就?對於小曲“探清水河”的表現形式的詬病,我就更奇怪了,姜昆說相聲都能在臺上扭屁股跳舞說是創新,那唱個小曲兒用吉他彈奏就那麼不入某些人的法眼?再者說了,憑什麼相聲演員就不能成偶像演員?偶像怎麼了?偶像不過就是些在某些領域取得一定成就而被別人所崇拜的對象,咋的很丟人嗎?當年郎平時代的中國女排五連冠,成為全民的偶像,你新京報出來批評下?袁隆平是所有農業科研人員的偶像,你新京報出來批判下?排雷英雄杜國富就是新時代軍人的偶像,你新京報再出來批判批判杜國富?最後我語重心長的摸摸新京報總編的頭,關切的問一句:你幸福嗎?




變形金剛0802


1298條回答,有一個支持新京報的算我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