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愛頂嘴怎麼辦?

Elf41166477230


隨著家庭生活的提高,現在的孩子有什麼有什麼,但是父母們發現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了,父母最惱火的就是孩子不聽話,這位父母說“兒子七歲了,從前很聽話,現在變得不愛聽話了,以前寫作業也會提醒他該寫作業了,他就會去寫,有時候也是玩一會主動的寫,現在就是不愛寫,總是想著玩,以前起床疊被子現在讓他疊也不疊,還跟大人頂嘴,有種快失控的感覺。”,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去教育這些不聽話的孩子呢?侯媽從事家庭教育多年,現在和各位父母談一下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讓他們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

1.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在教育中有哪些欠缺,適當改變管教方式。

2.多和孩子溝通,把孩子當作朋友,孩子自然就願意和父母進行溝通,父母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然後對症下藥就可以了。

3.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對孩子進行鼓勵,批評是沒有用的,讓孩子在哪摔倒就從哪站起來。

4.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減少孩子犯錯的機會。

5.多給孩子講道理,不批評孩子,批評只會讓他更加的叛逆。

6.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不要當作許多人的面批評孩子,教育孩子時要單獨地和孩子溝通。

7.如果孩子不聽話溝通半天也沒效果,要做些別的事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的情緒緩下來,再教育孩子。

父母朋友們可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分享,幫助大家培養優秀的孩子。


侯媽家庭教育


我想,很多家長也應該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孩子頂嘴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會一時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說些難聽的話,甚至動手,但是吼完、打完之後又後悔不已。

其實,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知道的更多,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強,有時,認為大人說的話不對或不合理的時候,他們會選擇用頂嘴的方式反對家長的言行,所以,頂嘴現象就會越來越多。

當孩子頂嘴時,作為家長應該要冷靜,先找出原因,再解決。

建議家長試試以下的方式引導:

孩子應該有說話權

家長應該給孩子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和機會,當孩子清楚表達完自己的意見後,家長才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的內心,進而解決問題。

耐心引導,切莫大發脾氣

孩子以頂嘴方式與家長“對立”時,家長需要耐心引導孩子:頂嘴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情緒大爆發之時,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一定要冷靜和耐心。

適當教育

如果孩子頂嘴頻率高,或者完全是無理取鬧,家長就要適時嚴厲教育,等孩子冷靜後,要用適當語氣批評孩子,嚴肅教育孩子要懂事理。當然,如果雙方都覺得彼此有道理,不想向對方妥協,大家最好互相尊重,保留意見。

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不能總把自己的思想、感受強加給孩子。特別家裡有無理取鬧的孩子。想要孩子成怎樣的人,首先家長就要成為怎樣的人。

希望每個家長都明白:言傳身教,才是最高級的教育,用智慧和力量和孩子繼續前行。


雲美育兒


孩子不聽話,老是頂嘴,一般來說是孩子的教育和性格方面出現問題了!

人之初,性本善。剛出生的孩子是在我們父母和外界的教育中不斷的成長起來的,他們是一張白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在白紙上添上不同的顏色。

當孩子慢慢的長大,漸漸地懂事之後,孩子的性格也在逐漸的養成,此時,需要培養孩子有個良好的性格趨向,保證孩子能健康的發展。

而孩子老不聽話,頂嘴,父母就要好好的教育孩子,一般這樣的孩子需要軟教育,不能動不動就打就罵,需要給孩子言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漸漸明白我的做父母的苦心,此外還需要給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讓孩子能積極對待每一件事情。



不啻小魚


你讓他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都要對著幹,讓人火冒三丈。“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和父母頂嘴並非無緣無故的,父母也應當反思一下自己,認真分析產生的原因,多與孩子談心,瞭解孩子為什麼這麼做的原因。

我覺得在處理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然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起到反作用。之前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大聲呵斥他,他也會大聲回過來,不僅起不到作用,事情反倒越來越糟糕,後來控制好情緒,跟他好好溝通,明白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從他的角度來考慮,效果就好很多。

作為家長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要急躁下結論,先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決定怎麼處理,不翻舊賬。賞罰前,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徹底信服。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要起到帶頭作用,言傳身教,如果父母自己都時常跟愛人頂嘴,跟老人發生衝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


冰心蛹蟲草


孩子由以前的聽話變成現在的不聽話,我想恭喜你,你的孩子長大了,他的自我意識增強了。

其實7歲也已經慢慢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我們都以為青春期是12-18歲這個範圍,其實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孩子們接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從7、8歲就已經有了叛逆的心理,也就是開始對抗父母,變得不那麼聽話了。

他開始有自己的意識,自己認為的對錯、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想法等等,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不能一味的認為孩子不聽話了,頂嘴是個壞事情,而是要正視這個問題。

孩子的這種對抗,是孩子在試探著看邊界在哪裡,這個也影響著孩子以後的格局,若是強硬的使他聽話,通常會在成年以後比較懦弱,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也不敢競爭。所以,孩子乖不一定是好事,真正的好是,他自信且獨立,勇於表達自己。

那麼這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更多的尊重,改變以往命令式的態度

以前孩子都是服從,現在他有自己的想法,面對父母的命令,他會覺得不被尊重,而拒絕服從,同樣也拒絕與你溝通,這樣會使親子關係更加糟糕,會使孩子為了叛逆而叛逆,造成不了後果。

多傾聽孩子的想法

這個階段,孩子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對人、對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要多傾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需要修正的地方,家長可以給些建議,但是最好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

尊重孩子自己的生活習慣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有些看似並不那麼合理。比如你覺得10點睡比較好,但是孩子習慣11點睡,你覺得什麼事情要提前準備,而孩子偏偏臨時準備。我們要允許差異的存在,也要允許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自然的後果,而不是一味依照家長的標準在做。

根據以上,多給孩子尊重,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自己的習慣,我們要允許孩子獨立的存在,而不是乖乖的聽話,成為家長的附屬品。


我是個有五年工作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在頭條認真回答問題,認真寫文章,歡迎關注我,我會更努力給大家帶來更好的心理資源。


心理諮詢師班晴


育兒問題,我不是專家,我只能從身邊的人事,自己的一些考量來提供參考。

我小的時候,少被父親體罰。這在農村,同齡人中不多見。印象中,父親對我們幾個管束不多,只是督促我們多看書,好好學習。地裡的活,最小的我少有插手。有一年週末放假,我到田裡幫忙插秧。捲起褲筒,光著腳丫,踩在柔滑的水田裡,感覺有種異樣。也許是我不小心,踩到土裡的蟲子,被狠狠咬了一口。於是,熱鬧的水田裡,一個身穿白色襯衫的男孩,高一腳低一腳得一路飛奔,嘴裡嚷嚷著“我被蛇咬了”,也不知摔了幾跤,整整一個上午坐在河邊的小船上,不停地清洗不青不腫的傷口。父親和母親,周圍的鄰居都笑了。從那之後,我再沒有脫鞋光腳下過水田。父親也沒有說什麼,只是有點語重心長:這活不是你乾的,所以你得好好學習。

我說這件事,就是想說明,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種種事情。他會懦弱,會勇敢;會振奮,會頹廢;會溫順,也會執拗。撫養孩子和飼養小動物有著本質的不同,養一條狗一隻貓,它們永遠只會對主人“搖尾乞食”,但是孩子隨著成長,其對人、對事、對物的判斷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表現在孩子身上,成年人也一樣。常說的笑話:有了媳婦忘了娘。其心態大致如此。

曾經的乖寶寶,不再唯你是聽,不再依賴你。從情感上說,特別是女人,一心照顧孩子,慢慢發現他(她)開始不像以前跟屁蟲似的,或者你說東他非要往西的逆反現象,難以接受。我覺得,我們作為父母,需要換個角度來思考。培養一個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希望他們一直圍著自己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嗎?即使我們沒有“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奢望,至少我們希望他們能夠獨立生存,今後的生活幸福。如此,我們就該給予他們選擇權和自決權。一輩子養在花圃裡的鮮花,花期是短暫的,經不住風吹雨打,日曬。只有歷經風霜坎坷的磨鍊,才能成長成材。

我們老家有句老話:不跌不摔,長不大。

很多時候,孩子的變化,讓我們的心態變得焦慮,甚至後怕。一個無比依賴我們的人,是不是就此“移情別戀”了,還是他們遇到了什麼大的變故(現在不良信息太多)。後怕,是他們會不會就此走上歧途,更重要,後怕我們無法對其管束,家長的權威受到損失。我個人的觀點,覺得大可不必。換個角度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從年幼長起來的,我們也經歷著這樣那樣的叛逆,挫折,最後不照樣成年。

當然,不是說就此放任不管,而是改變居高臨下發號施令的姿態,換一種合作的模式與之交流。有些問題可以協商,有些問題可以任其處理,有些問題不可妥協。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有著言傳身教的優勢,如“某某音樂世家”、“某某書畫世家”等等。但是,這種言傳身教同時也是一種弊端。就是父母自身的修養,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他們會從我們身上學到好的一面,也會學到壞的一面。我曾有個朋友,說他的鄰居是對年輕夫妻,有一次剛剛學語的小孩在聚會時冒了一句粗話,大家很是愕然,原來這對小夫妻在家裡常常粗話吵著玩,孩子也就學會了。

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會隨著成長不斷變化,這是一個正常的心智成長過程。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也需要積極主動調整師長、朋友甚至合夥人的角色。

通俗點講,越長越大的孩子,他們不再需要發號施令的司令員,而是需要一個出謀劃策的參謀長。父母分發的不再是判斷題,而是選擇題。

有選擇,才能有擔當。有了擔當,才能成人成材。這難道,不是天底下每個做父母的,最大的心願嗎?

如果對我的話題感興趣,請關注@來自水泊不是梁山


來自水泊不是梁山


如果孩子正常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個不叫頂嘴,這個叫正常溝通。父母教育孩子千萬不要有控制他的心裡,而要有幫助他成長的心裡。你和孩子對話,要有平等的心裡,不要高高在上的姿態。如果你多活幾十年,跟一個7歲的孩子正常交流,道理都不在你那一邊,那你就要反省反省,到底是你口才太差,還是孩子說的話有道理。舉例子,你說“快去寫作業”,如果孩子說“我自己的時間自己安排,我先看電視再寫作業”。那麼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你可以說“好的,寶貝,我們規定9點半必須睡覺,你可以自己安排寫作業和玩的時間,但是到了9點半作業沒寫完就不能再寫了,你明天自己去跟老師解釋”如果他沒有完成作業唄老師批評之後,就知道安排時間的重要性,他也就成長了。


印尼菠蘿


我認為父母是孩子的啟萌老師,首先要做到身教重於言教。做好榜樣帶頭,起到模範作用。其次就是讓孩子樹立是非觀念,明白什麼是對錯。不能強行管制。只有他(她)自已知道真的錯了,才能接收家長的管教和懲罰。否則會事得其反,產生逆反心裡,收不到好效果。

其次與孩子做好勾通,擺事實,講道理。用理服人。

如果孩子硬是油鹽不進,不講道理,那隻能是"淘氣的孩子,給他(她)兩巴掌了。"小點還好管,大了成氣候了,就不好管了。


春風舞動2


很多人會說現在孩子比當初我們那時要聰明,確實,因為環境的變化,現在電視,打電話,平時大人在聊天等這些信息都會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使他接觸的信息量相當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變大了很多,故此現在和孩子交流還真的要講究一些方式方法,才有利他的成長,以下總結了八點注意事項: 1、要把孩子當朋友。 平時與孩子溝通過程中,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和他說話,把他當朋友一樣,站在他的立場和觀點,用他最喜歡的語言和他交流,在聊天的過程中把大道理用簡單的語言融進去和他聊,他就愛聽,如果都是用命令、強迫的方式讓孩子聽話,孩子就會反感,平時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所謂道理,因為他玩的開心高興的時候是最容易接受大人教育的。 2、孩子溝通要順著來。 平常有些父母對孩子總是直接指出他的缺點,喋喋不休,結果是孩子聽多了沒效果,充耳不聞,比如:“昨天放學怎麼這麼晚才回來,今天放學給我立刻回家”,這樣孩子就覺得父母管著很煩,有種逆返心理,所以和孩子溝通要注意用語,如:“放學你不及時回家,媽媽很擔心,媽媽會去找你的,知道嗎,”這樣他就容易接受,孩子是個“順毛驢”,只能順著來,一旦有逆反心理就麻煩了。 3、孩子心理和態度。 與孩子溝通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應,不要老是自己象放炮一樣直管說,有的小孩是不會用語言來反對父母的,但他會下意識的用行動或肢體語言反應出來,這時就要靠大人去觀察的,從孩子的眼神,肢體語言都可以看的到他的心理狀態,如果是很怕很煩的感覺,這時就要改變自己的方式了,換個話題或調整一下環境,千萬不能形成習慣。 4、孩子成長進度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指示去成長,聽話照做,平時工作忙就打個電話問寒問暖,可是時間一長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細節,平時都是大人在指示孩子,而很少去聽孩子說他的心理話,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否則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所以父母一定要孩子的成長進度。 5、千萬不要打擊孩子 如果孩子在外面做了調皮的事情,或受了委屈,回家後家長千萬不要用“你太傻”、“大笨蛋”、“真讓我失望了”、“你不如xxx”、“警告你……”、等帶有命令、警告、責備、謾罵、等負面意義的語言,讓孩子感到自己就是沒用、就是傻,這樣對孩子心理成長還來很大陰影,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多給孩子鼓勵和表揚,這樣他就會和你無話不說。 6、孩子問題特別多 每次針對孩子提出問題時,作為父母都要應認真的瞭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出回答。比如孩子問:“爸爸今天不上班嗎”、他問這的目的是:“爸爸不上班就陪我玩”、父母與孩子交流的話題都是來自生活中,因此在生活中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和好奇心是很好的教育。帶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一花一草,路上汽車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顏色等,都是交流的素材,這樣孩子的觀察力就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父母是孩子啟蒙老師,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來說都是有影響的。


柚子經典永恆


針對問題,不同的人會採取 不同的方法。

傳統的方法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會採用強硬的方法,小錯罵大錯打,逼著孩子來聽話。有效嗎?應該有,而且效果根據我們的推想應該還不錯,你看看我國古代的明人名家,哪一位不是在傳統的家庭長大,難道不會收到棍棒教育嗎?

現代的方法奉行民主平等,主張與孩子平等交流,家長與孩子交朋友,出現問題,要心平氣和地平等地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效嗎?應該有,不然不會那麼多人主張。

還有一種懶辦法,出現問題不聞不問,放任自流,讓孩子自由成長。還可以細分為兩類,一類是“假”懶,家長藏在孩子的背後,悄悄地給孩子做善後工作。一類是“真”懶,家長真的不管,讓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自己承擔後果。

讀者朋友,不知道你喜歡哪一種方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