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妻死,莊子鼓盆而歌,莊子是精神分裂嗎?

胡文生心理諮詢師


這和精神分裂就沒關係,純粹是兩回事,精神分裂是近現代才有的詞語,應該是從西方弗洛伊德的理論裡分支出來。

莊子是何等人物,看透了宇宙萬物,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加之自己獨特的理解又有了新的發展,老子是五千言,統領傳頌五千年,莊子的思想更是如此。道家追求的是自然無為,《莊子》首篇就是逍遙遊,由魚到鯤鵬,這是何等的想象與氣魄,面對萬事萬物都心知肚明,與萬物同心,老子說道、氣、虛、實、有、無,莊子在這其中發展為最為寬廣的象罔。

妻子死去,莊子鼓盆而歌,這是在為妻子祝福,按理說人死會悲痛,但莊子看穿生死,以為生死不過是世間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誰都難逃脫,遲來早來的問題,所以莊子在看到妻子離開,應該是想自己還能看著她離開,如果自己早離開,就看不到她離開,到時她不知怎麼樣,孤獨是最起碼的。莊子有過很多思想,得意忘形,內心的完美絕對可以超越身體的殘缺,成為至善至聖之人,所以我們這樣的凡人思想如何度量千古聖賢。

生死本就是平常之事,天地宇宙平衡不是死寂的平衡,而是動態的,有來有去有留有離,記得作家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到自己殘疾後對死亡的理解,那真是透徹,其中夾雜著對母親的愧疚與無盡的思念,他用文字淋漓完全地表達出來,也是說過,母親的離去能少受些罪,總是為他操心,看著他悲傷失落還要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來安慰他,他不領情不算還發脾氣,覺得真是不該。生死我們都會面對,但作為我們普通之人肯定是難以釋懷的,悲傷在所難免,莊子卻不同。應該用一種非凡寬闊的思想理解。


書房記


不是莊子精神分裂,是我們不能理解莊子的世界。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弔唁,看到莊子正岔開雙腿很散漫地坐在地上同時敲著瓦盆在唱歌。惠施認為莊子死去的妻子和莊子生活一輩子,為他生兒育女,人變也衰老了,最後死掉了,莊子卻不但不悲痛,還敲著瓦盆唱歌,實在太過份了。

在莊子生活的戰國時期,按照周代重血親的思想以及周禮最重喪儀的事實,要為去世的親人舉辦一整套多細節的凶禮,並且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從開始的極為悲痛到慢慢剋制減輕悲痛的情緒發展變化。葬後還要行祭禮,從此這個人會被慢慢推動成為先祖,從理論上永遠享受家族祭祀。

莊子的做法與當時通行的思想以及對待親人去世的方式確實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莊子最大隻當過漆園吏,不是貴族,也不是顯宦,周禮對他的約束力本來就弱。春秋時期就已經禮崩樂壞了,更何況是莊子生活的戰國時期。

妻子死了莊子鼓盆而歌這一段出自於莊子學術著作《莊子》裡的《至樂》一篇。“至樂”的意思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妻子死了的莊子為什麼要唱歌呢?因為在他的觀念裡,在生死的問題上,莊子認為生是勞役死是休息。妻子活著時要操勞,死了反倒可以休息了,她的身體也重歸於天地,所以這是值得慶賀的事,當然要鼓盆而歌。莊子所屬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道,一切都要符要道的動行規律,妻子之死是歸於大道,這是可喜的事。


沅汰



若以世俗的觀點視之。莊子死妻後。還鼓盆而歌。精神肯定有問題。

但道家與儒家不同。儒家是大眾教育。而道家是精英教育。

成為道家人物,首先知識淵博。然後悟性高。孔子弟子三千。有資質成為道家的,不過兩三人。

莊子死妻,鼓盆而歌的緣由,是道家的世界觀。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人類人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這是無法改變的依然法則和客觀規律。老子謂之——“萬物莫不尊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

“生物者不能不生,化物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有生者復於不生,有形者復於無形。生者,理之必終也者。終者不得不生,亦如生者不得不生。”最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杞人憂天的故事,是對道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高度概括。天地之崩墜,人之生死,如同四季更替一樣,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死之於生,一往一返。”,“欲恆其生,止其終。惑於數也。”

正因道家有此深刻、豁達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莊子才會死妻後,鼓盆而歌。

沒悟性之人,還讀道家經典。覺得莊子精神有問題。是東施效顰,貽笑大方。


楊朱學派


莊子妻死,莊子鼓盆而歌,他不是精神分裂,應該是臆症。

莊子一生有四個妻子,他的前三個妻子,每個都是因為嫌棄家貧而離開;第四個妻子田氏是一個富家女子,愛慕莊子的才華,對他一往情深,不顧反對,執意嫁給了他;可惜,好景不長,田氏死了,他的好友惠子怕他傷心,前去安慰他,卻驚奇的發現他正敲著瓦缶和木盆在唱歌。生氣地責備他,你妻子死了為何唱歌?他解釋說,我的妻子死了,我怎麼會不傷心呢,我是覺得她不是死,而是如世間萬物一般,有著四季變化,以另一種形態活著,所以為她感到高興;他說如果自己悲悲切切後,就感覺不到她的存在了,所以停止了哭泣,我是這樣理解的;


這不免讓我想到了在網上看到的一則,有一個男子,他和未婚妻的感情非常深厚,未婚妻不幸去逝了,他非常傷心,總是想到她會到夢中和他相聚的,就這個念想和夢境陪了他幾年。一天,他傷心的說,他已經在夢裡看不清未婚妻的樣子了,他很害怕從此就會失去她了。

一古一今這兩則故事都很相似,一個是臆想夫人用另一形態活在天地之間,;另一個是想著心愛的人會到夢中來;其實,這就是深愛的表現。



但是莊子如果處在現代社會,他的舉動和言語意思洽洽相反,說出的話更象是一種猾辨。現在的我們,說話做事,更直接,開心就是開心,悲傷就是悲傷,親人離去,更多的是痛心和不捨。


靜遙遠的星


莊子妻死,這貨居然鼓盆而歌,真相是神馬?這貨瘋了?還是他自己解釋的那番玄幻道理?NONO,都錯了,真相如下:



  1. 莊子其人好逸惡勞,從不負責幹活,只負責思考人生。
  2. 莊子妻是莊家的主要勞動力,負責種田養夫育子。
  3. 莊子家中窮得叮噹響,有個著名的例子,說莊子家中斷糧,向同學去借,同學說等秋收了再借你吧,莊子於是講了個涸轍之鮒故事(本成語請自行百度),諷刺挖苦了對方一番,空著手打道回府了。
  4. 莊子其人有沒工作能力呢?當然有!借糧的這位同學曾經介紹這貨工作,這貨不幹,堅持要思考人生!莊子的國家曾想請他當宰相,這貨還是不幹,還是要獨自思考人生!
  5. 其實,莊子完全可以邊工作邊思考人生,但他老人家就是不肯工作,不肯掙錢養家,到處討論些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等等不實用的道理。
  6. 但是,莊子作為人類的動物性存在,他總是要吃,要喝吧,於是他要麼就吃老婆穿老婆的,要麼就到朋友那裡混吃混喝,完全放棄了對家庭對妻子的責任感。
  7. 綜上所述,莊子妻肯定這個沒責任心的貨毫無好感,平時常嘮叨莊子的劣跡,逼著他出門找工作,掙錢,養家;逼著他給自己買化妝品;逼著他在雙十一這天為自己的購物車買單,莊子非常煩惱!
  8. 莊子雖然覺得自己的妻子很麻煩,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為他思考人生的重要行動添了堵,但是卻沒辦法,因為他總不能將自己老婆掐死。
  9. 莊子有幾次被妻子逼得真想動手掐死老婆,省得老給他找麻煩,特別是逼他借糧那次,但轉念一想,掐死老婆這事也很麻煩,要花很多力氣,如果能將這點力氣省下來,可以多思考多少人生?
  10. 莊子是一個很喜歡清靜無為的人,如果希望一個人死,他的終極兇器,就是時間!他很希望自己的老婆死,於是掏出了一把兇器,向妻子擲過去,這些兇器於是以慢鏡頭的方式向他的妻子要害部位緩緩飛行。
  11. 大約過了好多年,這些時間兇器終於飛抵莊子妻的身邊,莊子成功地殺死了他妻子!
  12. 從此後,再沒人逼莊子出門借糧了,再沒人逼他找工作了,多少天不洗澡不理髮不換衣服也沒人管,多麼可喜可賀!多麼喜大普奔,莊子想到自己的美好的自由自在的未來,不禁操起了身邊的盆子,噹噹噹地敲了起來,邊敲邊唱: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這樣快樂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這樣快樂

姑娘你聽我說

姑娘你聽我說

我們是一群單身的小夥

沒什麼牽掛和憂愁

哪管他甜瓜和苦果

吃得下

睡得著

粗針大線補衣服

會唱會玩能幹活

哎呀吆吆

哎呀呀吆吆

單身漢生活真快樂

就解釋這麼多吧,你可能認為我在戲說,你又錯了。

我是很認真地戲說莊子,這貨從思想家的角度來看,很成功;從為人夫為人父的角度來看,簡直是一個災難性的存在!



畢大費/文


畢大費


老婆死了,自己在棺材旁一坐,拍打陶盆唱歌,好友前來弔唁也不招呼一聲,連個謝字都沒有。這樣的行為在今人看來,如果不是夫妻感情不合,便就是精神錯亂,犯了瘋病。

題主的疑問,連莊子的好友惠施也曾有過:

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至勒》

惠施的質問翻譯過來就是:你跟人家過了大半輩子,你老婆給你養育拉扯大了兒子,如今年老邁身故,你連滴眼淚都不流,這也就算了!現在竟然敲打著陶盆唱歌,你不覺得自己太過分了麼?

然而,一旦我們走進莊子的內心世界,便會發現這位老人只是沒有將痛苦表達出來而已。面對惠施的質問,莊子解釋了一通,期間雖然說的是自己對世間萬物的感悟,卻也飽含著辛酸無奈。

關於莊子的回應,已有答主引據並作出解釋,此處也無需多言。至於那些哲學道理,不乏後人演繹和過度闡釋的部分。但必須注意的一句是:“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也就是說,莊子承認,夫人剛死的時候,自己豈能不傷感心痛呢!

在諸子百家中,莊子的學說是最為玄妙的,為後世道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莊子》一書卻並非出於莊子一人之手,很多內容是其門人及後學輯錄整理而成。說白了,僅僅依靠此書來解讀莊周,是遠遠不足的。

《至樂篇》中的這段情節,主要是來闡釋莊子學說的世界觀,並不能以此來認定莊子垂暮之年的真實感受。況且,人在極度悲傷的時候,早已不能區分喜怒哀樂,整個人都已經麻木。

在《世說新語》中,曾對魏晉名士阮籍有過一段描寫,稱其母親去世後,阮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到出殯下葬時,打呼“窮矣!”然後吐血昏厥。

阮籍的表現其實與莊周有異曲同工之處,兩人皆是因至親去世而過度悲傷,卻已經難以表達。不過,莊周的表現在《莊子·外篇·至樂》中更為豁達,且藉機闡釋了不少哲學道理,而《世說新語》中的阮籍,則是真性情的流露。

人到最為悲切之時,又豈是能被他人輕易體會!莊子之痛,正是如此,又何來精神分裂之說呢!


碣石樵子



“ 莊子妻死,莊子箕踞鼓盆而歌”,莊子當然不是精神分裂,絕對驚世駭俗,在言論自由民主的當今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實在不敢保證不會有人當街揍他。遑論當時大爭之世,民風彪悍,能不民情洶湧,除之後快?


1、惠子責問:“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2、 自古破生死關,非大丈夫不能為。宇宙洪荒,一氣化形,樂天知命,道法自然,任性逍遙,隨其所宜,此莊子一生所守也。生而笑,死而哭,最為可笑之事。人死如如燈幻滅,萬事皆空,蓋棺定論,功過隨風;出生則世事艱辛,變幻莫測,疾苦憂患,如影隨形。



3、佛道互解。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捨身飼虎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同樣莊子為傳揚大道,怎惜身家性命,一燈能除千年暗,片言可開智慧光。


莊子深明其理,故盆而歌,我們應該慶幸當年莊子的“丈夫所為”,澤及後世,輝耀千古。

現在之心不可得,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諸君共參。




陽光山上摩雲居


“莊妻死,莊子鼓盆而歌……”,亦有”莊妻逝,莊擊缶而歌……”。寥寥數字,將一個灑脫的莊先生呈現在眾人面前,不得不佩服中華文華的博大精深。也不得不欽佩莊子的灑脫與放蕩不羈的性格。

但是,就古文中的【歌】字,與現代漢語中的【歌】,是否就是同一個意思,就此問題,本文作者就個人拙見發表一點見解,與喜好古文者共同探討借鑑。

古代的【歌】可分為多種解釋,略舉幾種。

【一】與現代的歌,同義。

【二】吟,頌,誦,

【三】贊,讚,

【四】詩體的一種

【五】當動詞用

………

再回主題,就莊子妻死,擊缶而歌的記載,本人傾向於莊子敲打瓦盆(缶),為亡妻【誦讀】悼文。

本人在讀小學時,家中藏書甚多,其中有【經書】(佛教經書),《大孝目蓮傳》(木刻本)記得書中時常出現”目蓮歌曰:思我母兮……”,問老父何意?老父接書後用悲聲【抑揚頓挫】地吟誦了一個章節,我聽著亦感傷悲……

現在有些人喜歡【斷章摘句】將古文摳出放在網絡上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評價古人的言行舉止,這其實並不是治字,學習古文的好方法,記得幾天前我曾就評論小說的一篇文章中說過”見到有人問如果讓古龍寫三國演義,他會怎麼寫,古龍就是古龍,羅貫中就是羅貫中,不可同日而語”。

同樣根據古文記述的故事點滴,去判定一個古人為【精神分裂症】病患者合適嗎?

【楊老帥】堅持以文會友,共同學習的一貫主張。您對【楊老帥】的文詞感興趣,可點擊進入本人空間【點評】討論。








楊老帥


儒家重“禮”,而婚喪正是禮法之中的核心大事

眾所周知儒教是最看重“禮”的,甚至明確規定父母亡故之後做官的要主動離職為父母守孝多達二十七個月之久,謂之“丁憂”,除非你的位置太重要了,離了你地球都轉的慢了,就像是諸葛亮之於蜀漢一般,皇帝才會專門下令取消這個丁憂,謂之

“奪情”

但是奪情的比例是極少的,因此古代許多當官的都害怕父母逝世,一方面確實是孝順,但另一方面也不乏擔憂自己的烏紗帽的,朝廷之上所謂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尤其是那些重要崗位,你一丁憂就是快三年,難道小到府縣大到三省六部你負責的事情就擱著沒人管麼?

當然是不可能了,屆時肯定會安排人上來頂你的位置,等你丁憂回來一看,好麼,人家都是順風順水的,難不成還讓你做原來的位置麼?老老實實的去做副手或者候補去吧。

而且不要說官員了,就算是平民百姓也是有著明確要求的,父母重病了子女就不許吃肉喝酒,不許大聲說笑,亡故之後都要大辦喪事和守孝,這個習俗至今也都保存了下來不少,只不過早已經移風易俗流於形式,好多子女生前根本不行孝,對父母動輒呵斥甚至動手,但是死後卻都搞的聲勢喧天,恨不得和尚道士牧師各個行業的法師們都請來追悼,其實不過是做給別人看罷了。

道家講究天人合一,人死不過是歸於自然而已,何悲之有?

有點扯遠了,上面說這麼多隻是想要說明儒教是非常注重禮法的,父母妻子去世更是禮法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眾所周知莊子乃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在道家的地位和儒家的亞聖孟夫子差不多,僅次於創始人老子一人一下而已

而道家對於禮法一向是很不看重的,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就就曾經說過,“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裡就可以看出老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了,道大於德大於仁大於義大於禮,這禮是排在最後一位的,而且在老子看來一旦國家和人民已經被迫需要靠“禮”來強行維繫的話,距離動亂也就不遠了。

老子生性淡漠,不喜爭鬥,就算孔夫子親自來拜見他的時候也只是輕描淡寫的指點了幾句,但是莊子卻是個高傲的人,而且對於看不慣的事情那絕對是冷嘲熱諷,看過《莊子》一書的朋友們應該有體會,這裡面有一半起碼是拿儒家當反面典型來批判的,而那一半里面孔夫子起碼又佔了三分之二,莊子一直提出“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裡面的聖人他明確就說的是孔丘(孔夫子)。

所以對於禮法莊子更是嗤之以鼻,認為都是虛偽做作的,在《大宗師》篇裡面他曾經明確說過“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他認為生和死就像是晝夜交替一樣,都是自然規律罷了,而且真正的聖人應該是天人合一,清靜無為,不喜不悲的,人死不過是重歸自然罷了,何悲之有呢?

比如在《養生主》篇裡他就說過,老聃(老子)死了之後,一位叫秦失的朋友去弔唁他,只是嚎叫了三聲後轉身就走了,別人奇怪問他原因,他反而覺得對方奇怪——老子應時而生,順時而去而且他雖然走了卻已經把薪火相傳下來,有什麼好悲傷的呢

對於老子都是這樣的態度,別的人自然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莊子看到妻子過世,並不會像是儒家那樣的人要如何看重形式,而是覺得她已經重回大自然的懷抱了,這才擊節而歌,這並不是因為莊子人格分裂,只是表達了他對生命的態度和死亡的豁達罷了。


當然了,我們未必能夠做到莊子這樣看得開,但起碼也不用大驚小怪,大道三千,各取其一,不責其二。


菩薩足下一瓣蓮


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流傳甚廣,口頭文學自不必說,書面文學也不在少。

莊子這是精神分裂嗎?不是。這恰恰反映了莊子超然物外、超乎常人的生死觀。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意思是說:古時候的“真人”,不喜悅生,不厭惡死。降生於世他不會欣喜,臨近死亡也不去拒絕。他只覺得死是逍遙自在地去了,生是逍遙自在地來了而已。

在莊子看來,人的生死是自然而然的事,生與死只是生命形態的變化,即由一種生命形態變為另一種生命形態而已。既如此,生何足喜,死何足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