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傻謙
開宗明義——年輕人應該看《莊子》!
為什麼?
——因為,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人能看懂《莊子》。
——因為,只有年輕人,才會本能的去懷疑那些扭曲而古怪的傳統註釋。
《莊子》中充滿了隱喻、暗諷、玄機、與妙想。
《莊子》中一句【列子御風而行】,就催生了後世的神仙信仰。
試問千古以來,又有幾人能夠真正看懂這句【列子御風而行】?
我亦無才,也只是在偶得《老子》帛書原旨之後,才能略微看懂一點《莊子》。
莊子,不僅說過——列子御風而行。
莊子,還曾說過——老聃放風而動。
一經對照,我們就會立刻發現——列子根本不會飛!
所謂——列子御風而行,其實是在描述——列子能夠駕馭國風民情,來指引自己的行動。
所謂——老聃放風而動,則是意在講述——老聃認為,御風而行,不足以為聖,真正的聖人,應該做到【風自我出,人隨我動】!
這是何等的胸懷?
這是何等的氣魄?
聖人為於無為,事於無事,天下之風,由我先出,而莫能知之。
聖人不出於戶,不規於牖,天下之事,隨我心動,而莫能覺之。
莊子得老聃之道,深矣!久矣!
莊子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者,捨身忘己,而猶有未樹,此何故也?
——其未知天道之正色也!
神人者,全神棄功,而猶有所待,此何故也?
——其欲傳文明之薪火也!
聖人者,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遊無窮而無所待,此何謂也?
——其和光同塵,無待於時也!其坐閱解紛,無待於人也!
有欲知《莊子》之玄機者,可以關注訂閱本人的專欄。
願與各位分享偶得之玄機,共悟開天之道德。
葉培盛
我是文開石,我有些個人意見。
沒有什麼該看不該看的,如果一定要和和年齡掛鉤,我的主張一向是:
少不看新,老不看古。
《莊子》是什麼內容什麼水平,我就不多說了,只說和年輕人看書有關的一些看法。
寶貴的青春不要浪費,一定要看對書。
所謂的經典,除了其內容上的高水平,還有一點就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讀老書、讀經典上。
這些流傳廣遠、流傳已久的經典,不是讀一兩次就能明白,就能吸收的。
越早讀,它在你的人生中影響你的時間就越長,收益也就越大。
這樣的書對你的影響,絕對比那些一兩年就過時、三四年就沒什麼人記得的那些“熱門”“新書”大得多。
古籍經典應該讀那些?
與其說讀那些?不如說怎麼選。
就中華文化的經典來說。
諸子百家皆可讀。
不論儒家法家道家,到墨家、雜家等,年輕的時候應該博覽群書,不要侷限於一種學說。
只有多讀多瞭解,隨著你的見識的增長,隨著你瞭解的廣泛,自然會有所傾好,有所偏重。
另外強烈建議三十歲之前通讀一次二十四史,就當故事讀就好。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家國天下,小到人生得失,大到天下興亡,該懂的道理,該學的東西,該借鑑的,該警惕的,歷史中都包括了。有如此完整的歷史可學習借鑑,是中國人的幸事。
文開石
莊子其人其書
(一)莊子(約前369-約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安徽交界處) ,當時的各家各派的學者都有自己的學說見解,對於“道”也有著不同的看法,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繼承與發揚者,對於"道”卻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莊子曾經短期為官,做過蒙的漆園小吏。而到了中年以後,他的生活卻變得極其地貧困,他住在窮鄉僻壤裡,以織鞋為生,自己也餓得面有菜色。後來楚威王聽大臣們說他是個了不得的人才,便想用高官和厚祿來請莊子當官。然而,對莊子來說,這世間的不論是榮華還是富貴,都好像是鳥兒、蚊虻一樣地從面前飛過去,實實在在是引不起他的一絲絲興趣。不過,莊子對於人生絕不是沒有熱忱的。莊子的生活與-般的老百姓並沒有什麼不- -樣,他有妻有子,努力在當時的亂世中保全性命。但他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深諳人情世故,又博覽經籍,自有一套人生之道。在他的許多朋友之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惠施。惠施是名家的學者,聰明又好辯,追求世間的榮華富貴,仕途上從來都不會落後於別人。莊子時常與他辯論,可惜的是,兩個人對待人生的態度相差太遠,達不到“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的境地。
由此觀之,莊子是一個身處於亂世而又博學多才,家境貧寒而又不失志節的知識分子。莊子作為道家後學,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關於”天道無為而自然”的著名的哲學思想。他本人不太認可儒家與墨家,尤其是與儒家的仁義學說大相徑庭;他當然也知道儒、墨在大行其道的同時,而最終卻無所施其技,他自己官場失意,不為統治者所重,也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和新的路子。於是,他一方面只好隱居不仕,不與統治者合作,而待在自己的自由小天地裡,另一方面則著書立說,培養了- -批學生,闡述自己的“道\
桐琴候月
莊子一生追求逍遙超脫,大都教人立世處人的智慧,傳播修身養性的辨證哲學觀點;《莊子》的諸多思想,放在今日仍可受用良多,所以說,我覺得年輕人,更應該多讀讀《莊子》。
《莊子》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我們今天常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就是這個道理,槍打出頭鳥,過於出風頭勢必會招致災禍。
《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心堅持,定會有所為。
《莊子》說: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萬事萬物都不足以干擾內心,自然內心平靜。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生,可以全身,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做好事要不留名,做惡事不到觸犯刑罰法律的地步,遵循這個道理,就可以保全自己,安身立命,安享天年。
《莊子》說:不以物挫志。我們一生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追求,總會心生各式的慾念,如果能做到不以外界之物干擾我們的心志,則可超然曠達。
《莊子》說: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不因一時榮華富貴而放縱心志,也不因一時失意窮困而隨波逐流趨同世俗,自可無憂無慮,心性豁達。
《莊子》說: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往事不追,既往不悔,未來不迎,當下不疑,活在當下最重要。
.......................
讀《莊子》,其蘊藏的人生智慧對身處浮躁物慾的我們來說,於心性磨練,為人處世大有益處。
<strong>
拾書達觀
在中國道家哲學發展中,莊周之後再無莊周!如果形象的孤立的拿道家來與現代物理作比較,老子相當於牛頓,莊周相當於愛因斯坦!莊子的思維也和愛因斯坦一樣遠遠超越了時空的束縛,兩千年來道家再無聖賢超越莊周。我並沒有貶低現代物理,僅僅是拿來比較道家哲學。就像我們對愛因斯坦一樣感覺其深不可測,甚至不應該存在於地球一樣,對莊周的哲學也是敬佩之致,它的思想也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真乃中國古代一神人也!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作為世界最高原理,講天道自然無為。但在“道”和“物”的關係上,他具有與老子不同的明顯泛神論色彩。他認為形體產生於精神,而個別精神產生於“道”。但他又說:“通天下一氣耳。”認為道即氣,道作為世界統一原理,不是在天地萬物之外的“造物者”,而是一切事物內在的原因,因此帶有泛神論因素。他認為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移,虛滿、生死都只是一時的現象,其形態是絕不固定的。他還認為,“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莊子是哲學,即使是今天讀起來還是晦澀難懂。年輕人多讀莊子可以明白很多道理,也可以使人充滿更多智慧。他抨擊統治者對人民的束縛和弱智化,提出無論治國還是修身都要無為。至於無為,兩千多年來,仍沒法真正理解,至於原因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井蛙不可語於海,夏蟲不可語於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Hello-Break
對著註釋瀏覽一些一些還是挺有意思的,摘抄到朋友圈的一些喜歡的話供參考: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
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
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
不推,誰其比憂!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
通於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當我,緡乎!遠我,昬乎!
吾弗知!吾弗知!
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唇竭而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父邪?母邪?天乎?人乎?
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
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咱也沒看完呢,挺有意思的。
老哥們兒
任何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區別只在於好書是清晰的明鏡,壞書是哈哈鏡,讀文言文很多人在鏡子中看到的是別人。讀文言文時大家多會找他人的講解,這些講解的確很有用,但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也許是毒藥,避免這種情況的最好方法是讀多幾個講解,多自己想想。
魯迅曾說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道家真是這種猛士,你在莊子中還能看到更可怕的話:“窮有八極,達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緣循、偃仰、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知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責,六者所以相刑也。”這段話在不同的人口中可以有不同的講解,在樂觀者眼中,這段話可以是莊子的諷刺,在消極者面前可以看成是莊子在勸人別努力,話還是那些話,關鍵看你怎麼看。如果拋棄情緒冷靜的看這段話,你會發現莊子知識在說陽的陰面而已。人都喜歡聰明長得帥勇敢的人,莊子卻在描述這些特點的壞處。
我們再愛看老君爺,老君爺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很典型的逆向思維,也是在說人看不到的地方,這正是《道德經》的寶貴之處。但在消極者眼中,哎做事了也有壞處啊,那麼我們不做事了,在積極者眼中卻是成功了可能會有這種壞處,我應該避免。所以道家學說可以衍生出諸多實用的內容,如韓非子的法家,如鬼谷子的縱橫家,如兵法等。
所以說看了道家經典覺得消極的人不用害怕,因為看不看道家經典,你都很消極,莫要認為夫不爭天下莫能於之爭的是自己,因為夫不爭的前提就是天下無人能爭。
全真道士梁興揚
莊子把“道”昇華到“籟”,從“道非道”解析出“道法循自然”,成就了道家的巔峰之作!我輩盡是蓬蒿人,不可對《莊子》枉義!唐·白居易“莊生,齊物同歸一,同中有不同”,國學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錘鍊其蘊含極深,也不乏弄墨之人。國學是一杯濃茶,要細細的一遍一遍品。愛國學,絕對不可依附別人,斷章取義。
《莊子》篇首━“逍遙遊”的斷章取義是後世最大的敗筆!“北冥”“南冥”“鯤”“鵬”都是對莊公意境的寫照,不可參實物而取義。蘊含莊公的理想和抱負。
莊子汲取華夏遠古哲學,其思想較折中,不偏激,不人為修飾。在是與非中間徘徊,昌導自然法則……
全哥150484223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8042996566757438009, "vid": "v02004190000bbt83kvu9qb9j9qsv0pg\
有書共讀
淺談一下自己的想法,讀書看的是自己內心的需要,不是說某個年齡段應該去讀什麼書,不應該讀什麼書。年輕人不讀《莊子》,覺得《莊子》的思想是消極出世的,其實這是錯的觀點!
自己淺淺的讀過《道德經》《莊子》,不敢說有多麼深的見識,就是覺得道家思想被人誤讀了,只看到了老子的無為,卻漏掉了後面的“無不為”這三個字,道家的思想,想要告訴人,不要沉溺在世俗的圈子,要跳出來,不做局內之人,站在圈子外看待這世界,以出世超脫的態度,觀察解決世內的問題。道家教會人怎麼做一個大的格局。
人的格局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讀完《莊子》,有種飄飄然超脫於世的感覺。讀書啊,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如果是,再好的書,都會成為絆腳石,讀了死書,倒不如不讀書。讀書,是種修身養性,不要太急功近利,如果想讀一本書就能夠獲得如何如何的成就,只能說讀再多書也是個錯,更容易讓人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