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

鐵錘歷史




王陽明被高估了?我看是被低估了。

王陽明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三句話又有幾個人能真明白其中的內涵和要義?那些把王陽明思想歸為道家或佛家的人,並沒有搞清楚王陽明到底在說什麼?

有人說,中國和日本之差一個王陽明。我覺得很有道理。王陽明自己對自己思想的認識也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他在貴陽龍場悟道時,先悟出了第一步,心即理。

這句話看似簡單,實質內涵豐富,要真正理解,光靠別人解說還不行,心即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我的心中已經存在一個宇宙,一個世界,什麼都不缺,日月星辰,刀光劍影,愛恨情仇,酸甜苦辣,等等,什麼都有。這樣說,其實還是很多人不理解。

第二步,知行合一。

這是建立在心即理基礎上的,你其實什麼都知道,這種知是與生俱來的,但首先是潛在的知,需要行動去激活這個知。沒有激活的知,只是潛在的知,這個知如果不用行去激活,沒有意義。比如喝啤酒,喝了你才知道啤酒真正的味道,喝啤酒的過程是行動的過程,也是知的過程。所以說,知行合一,不知不行,不行不知。



第三步,致良知。

這是建立在前兩步基礎上的,人有知,但知分善惡,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激發良知,遏制惡。同時,王陽明認為,良知和惡知之間本身有鬥爭,良知總體上能戰勝惡知。但是要不斷喚醒良知,用實際行動激發良知。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還沒有看明白,哪有那麼容易明白?我都學了二十年了,才懂個大概,好東西,需要慢慢品。總體上來說,王陽明為人類認識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同時激勵人們做好人,做正能量的人,做勇攀高峰的人。

他的偉大,只有你讀懂了他,才能深刻領略的到!


坐看東南了


我是研究哲學,主要是南方哲學,進行冥想修行課程的講座。自然對王陽明有深入的瞭解。首先:王陽明被世人稱為近500年兩個半聖人之一。另一個是老子,那半個是曾國藩。

他的“心學”理論在現代的社會,更應該是非常發揮非常卓越的貢獻的。

原因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物的理論,其實和我們南方哲學佛法的道德經代表的東方哲學,及西方哲學等聖典裡的理論是一個意思。

都是在講一件事:一切要向內求。這也是我們目前社會上正在逐漸興盛,並漸漸普及了的:心靈成長的基礎理論。

因此現代社會的人們,非常有必要以及一定要——去學習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因此。通過對王陽明心學的在生活裡面的實際應用,我們社會里面充斥著比比皆是的“巨嬰”,“成人兒童”才會越來越少。

所以它對我們非常的重要!他的理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是我們人類精神文明領域發展的根基,所以研究東方哲學,研究王陽明哲學,勢在必行,非常非常之重要。





阿渡時間


王陽明心學在前幾年突然間火了,細究之,大概有幾點原因:一政府喜好,二日本企業對陽明學的推崇,三當代明代小說的推波助瀾等,這些原因促使陽明學瞬間熱了起來,但學界和社會都對陽明學褒貶不一。下面僅分析貶義之詞。

自陽明心學產生之時,對心學就多有詬病,批評者認為心學不務實際,只是從心上求理,在陽明後學更是出現了束書不觀、談玄說妙而事無根之遊談,甚至超出倫常之弊端。另外對良知的定義不清晰,沒有尺度,不像程朱理學所講的“理”具有的規範性作用,陽明後學甚至將私意、私慾都混進了良知,從而將任情適意、狂放不羈都當作是真性情,實際上破壞了社會的倫常、擾亂了公共秩序。

今人對陽明的批評仍是圍繞著這幾點展開。但是陽明心學真如上述如此不堪嗎?陽明一生都在尋找成聖的道路,最後將成聖的道路歸於“致良知”,假若如上述所論,那麼陽明本人光輝的人生歷程便是無從解釋了。所以我認為陽明心學沒有問題,只是在發展的時候被歪曲理解運用了。

陽明一生最精華的學問在於三個字、四句話。

三個字:致良知

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他一生都在想方設法彰明顯著內在的光明之德,並確立了從心上而非外在的物上下功夫的方法,這種轉變是顛覆性的,對我們今人仍然有巨大的指導意義,當我們從外在的境遇中入手沒有進展時,不妨反觀內心,或許就是另一個世界。


東方國學


王陽明的功勳和道德是被客觀的彰顯出來。作為程朱理學的發揚者,開創了心學,從孔孟以來,集大成者。

當今社會,人們為什麼更多去宣揚和拜讀王陽明,而不是孔孟,老莊和朱程?關鍵的問題不是出在這些聖賢誰更高明,而是由當今社會客觀情況所決定。

現在社會生活節奏特別快,拼比心態嚴重,人們被金錢和貪慾壓得透不過氣來,內心顯得那麼的無助,軟弱和迷惘,而陽明先生的心學無疑是一縷陽光照進人們心堂。心即理,本性自足,致良知,知行合一,這些理論,讓現今的人們重拾生活勇氣,找到了前行動力。

既不遁世,又不沉迷,對當今社會來講,陽明先生偉大可想而知了!



玄安居士


我覺得並沒有被高估。他的智慧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一次知道王陽明也是在書店裡看到的,那時候經常在推薦書籍的區域看到王陽明心學相關書籍。

偶然翻開看看,覺得內容確實豐富是值得細細品讀的佳作。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得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峰。


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強調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教我們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心學,聽起來聽起來有點玄乎其玄,但是並非那麼晦澀難懂,他對我們人生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內心強大才能由內而外的真正強大。

心是一切眾的根本。

心馭萬物,萬物隨心。

體悟人生,學習大智慧,學做聖賢之士。

立功,立德,立言。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王陽明

一紙墨香多少淚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陽明心學並不是成功學,修好了,悟透了,也對你功成名就,出任CEO贏取白富美沒有太大的幫助

我理解的心學,是一種最接地氣的聖人之學

每個人皆可成聖,只要你摒棄私慾,遵從自己的良知,就可體會到世間萬物之道

道在心中,無需向外求

其實每一種學術,每一種流派,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能流傳於世的,都是對人能有所啟迪,教人向善,讓這個社會更加和諧的!而心學,則是直接將所有問題簡化,一切都從本心求,與行動結合,知行合一 以一顆心抵禦外界的紛繁複雜

把心磨練到極致,就是聖人之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光明仙君


不是高估了,而是低看了。不說他作為軍事家好比諸葛亮,政治家好比名丞帝師,也不說他一生傳奇人生,立下不世之功,人稱真“三不朽”,僅憑王陽明開創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就足以彪炳史冊,影響萬年。王陽明以儒家思想為宗,傳承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創造性的提出“智慧天然,不假外求”,發展明朝新儒學思想,而王陽明不僅創造性地發展了儒學,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創造性地詮釋“心學”,他的人生哲學主體是“心本體論”,也就是說,你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你腦子裡的全部,就構成了你的全部世界。並且用其一生闡明“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王陽明在歷經大起大落的人生仕途中,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知行合一並非得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不斷反思、修練,砥礪出的生命境界。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靜後,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而且實踐“知行合一”,使其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心學主旨是格物窮理,知行合一,實事求是,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把這種思想文化變成一種內在的動力源泉,於己於社會都是正能量。


陋石書藝


王陽明被高估了

其思想源自儒釋道

歸於儒釋道。

但我依然非常喜歡王陽明

因為中國秦始皇大一統以後

萬馬齊喑

除了歌功頌德或者個人情感的詩詞歌賦

沒什麼思想性的文字。

王陽明心學因此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知行合一”最初的想法是:

學子們不能只是把學到的聖人之理用在

考取功名和官場上的說辭

要落實在行動裡

就是要理論聯繫實際;

後來把“知”引申到“真我”層面

真我是監督我的人

不要有分別心不要起心動念。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是歐洲文藝復興末期

那邊風生水起

大明朝總算有個王陽明

雖然碩果僅存

卻也有些質量

比存天理滅人慾更可以操作。

王陽明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其時追隨者眾

若只是一個文化人

恐怕無人願捧。

大明立志千秋萬代

豈容異端思想氾濫?

只能在儒釋道里面轉悠

這是時代的悲劇。


透視線


王陽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問一問,儒家文化或是傳統文化在今天是否還有現實意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今天許多人對王陽明的追捧和讚美就不會過分。傳統文化這東西,只要對它產生了興趣,進入到它的系統中去,就會發現他的博大精深。無論是關注哪一位古代思想家,你都會發現他的高明,進而對他產生崇拜,甚或是高山仰止的感覺。所以,粉絲們對王陽明的推崇,說不上什麼高估。

如果某個人說起儒家文化嗤之以鼻,而單單推崇王陽明,那麼,他的見識一定是偏頗的。他也未必是真正理解了王陽明。王陽明的思想,是儒家的分支。儒家在唐宋之後,已經在自己的理論體系中吸收了佛道的精華,對自己的體系進行補充和完善。宋之後,儒家內部形成了不同的學術流派。最著名的當然是理學,它做為統治思想,成為了儒家的主流。除了理學之外,而有張載的關學,以及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等等。

王陽明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這些年來,王陽明的心學確實很熱,追捧的也很多。但其中有許多未必是真正瞭解王陽明,瞭解心學的。卻不很多。我自己就遇到過不少喜歡王陽明的,細談之下,都是跟風者。

去年我去四S店保養車的時候,一個小夥子跟我談起王陽明,雖然滿嘴說的是王陽明的厲害,什麼心外無物啦,龍場悟道啦,講得頭頭是道。但我覺得,他只是看過王陽明的傳記,聽過王陽明的故事,卻並不是對心學有多少了解。我在安寧圖書館裡,看到王陽明的傳記就有好種,但這些傳記大都限於講一些表面的故事。可以讓人瞭解王陽明的傳奇經歷,卻很難從中瞭解心學的精邃。要了解心學,還是要讀王陽明的書。

我問那個小夥子,王陽明龍場悟的是什麼道呢?他便給我東拉西扯的講了半天,我最終也沒明白他講的是什麼意思。

儒家修身的最高標準是做聖人,王陽明一生的理想,也是做聖人。做為儒家正統思想的理學,在明清時期,已經走向僵化了。為了使得儒家思想繼續發展,王陽明拋開了程朱開創的學術路徑,重新走向了陸九淵的學術路徑。陸九淵說:“我心即宇宙”。

對儒家學術的重新建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年青時的格竹子開始,王陽明便開始了對人生大道的探索。學術上不能融會貫通的地方太多了,幾十年來,王陽明在不斷的思考著。在龍場的那個晚上,他終於開悟了,心學的學術脈絡被打通了。從此,王陽明邁入聖人行列。

我粗略的讀過《傳習錄》,也能熟讀王陽明心學四句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是,卻始終無法進入到王陽明的心學系統中去。相反,對於理學的系統,卻覺得很好理解。王陽明自己從格竹子,到四句訣終於完成了思想的飛躍,創立了知行合一的系統。

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差別,與佛學禪宗南北宗關係相似。理學類於北宗,講究的漸修:身似菩提樹,心如明境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而心學好比南宗講的是頓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學術的不同,是與性格和資質相聯繫的。北宗的神秀與理學的二程朱子,在性格上有相似點,他們未必很聰明,但都是行為端方,刻苦努力,一絲不苟的人。而王陽明與南禪的惠能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絕頂聰明之人。清末的曾國藩是理學名臣,他也是資質平平,行為端方的人。與王陽明的絕頂聰明決不相同。

王陽明的心學,絕對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包含人生的大智慧,怎麼評價都不算高估。我上面所談是想說明,文化做為精神食糧,與物質食糧一樣,要根據各人的胃口。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假如自己是絕頂聰明之人,讀讀王陽明,會獲得大智慧。他的學問,更多是靠悟。如果資質平平,學學理學也不錯 。我個人,就是對理學更感興趣一點。



七月流火140400643


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先有善念和良知,然後去做,這注重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推誠,待人坦然。放下功名利祿,迴歸簡單的生活,不被浮華的功名利祿所累。容納不了別人的意見,是自己的心不夠大等等。

王陽明的父親是狀元,而他卻考進士考了三次未中,王陽明少時喜愛讀書,喜歡象棋,為此父親將他的象棋還扔掉,他寫了首紀念象棋的詩。佩服大將於謙,自小熟讀,研習兵書,他的志向不以自己的父親為目標,而是想像孔子,朱熹一樣,成為大聖人,欣賞朱熹格物致知理論,觀竹七天七夜,未觀出成效,反而吐血,他的身體也自此不太好了。心學也有說,提出更多的問題,對事物瞭解的越透徹,越細緻。王陽明帶兵打仗用的也是心學,對寧王的反叛採取攻心術,寫了勸降書,讓手下士兵們也寫,寫到叛軍的心裡去,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王陽明採取偷襲,贏得了戰爭。唐伯虎曾經就知道寧王反叛不會成功,在被寧王請做幕僚的時候就裝瘋賣傻,因此逃離王府。

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立下赫赫戰功,洞悉事物,做人做事都有一套的人,不應該被高估了,反而是低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