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慈悲?

丘心客Q


什麼是慈悲呢?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是給予別人快樂;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並且幫助他人拔除痛苦。慈悲合在一起,是幫助痛苦的眾生從根源上拔除痛苦、最終得到真正快樂的心願與力量。

我個人認同當代大德淨空法師的說法,慈悲可以由淺入深地分為以下四種:

  1. “愛緣慈悲”,我喜歡你,對你慈悲;不喜歡你,對你就不慈悲。這種慈悲我們每個人的思想意識裡面都有,比如看哪個人是不是順眼,順眼我就喜歡,不順眼我就討厭。

  2. “眾生緣慈悲”,透過自己的境遇,會想到讓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自己的朋友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都要得到快樂。這是“愛緣慈悲”的昇華。

  3. “法緣慈悲”,那是對於佛法有相當程度的通達明瞭,他覺悟了,知道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關係,知道修行證果必須要“自行化他”;化他就是在自度,自他不二,毫無分別。慈悲心是從這些道理裡面生出來的。

  4. “無緣慈悲”。無緣,即是沒有任何條件,為什麼?“情與無情同一體”。對一切眾生生出慈悲心的初衷,沒有任何情感在裡面,這完全是自性的真實流露。正如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慈悲裡面無“我”,是發自真心,出自真性。這便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眾生與我一體,沒有分別。


佛音處處慈悲心


慈悲和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的核心內容。但是有很多人包括我們佛教徒自己有沒有弄懂什麼是慈悲,還真不一定。是不是別人說什麼就答應什麼就是慈悲,是不是無底線的忍讓就是慈悲,是不是不拒絕任何事就是慈悲,是不是不辨是非就是慈悲,是不是……

什麼是慈悲呢?大慈是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是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慈心如同母親般的愛念呵護,而悲心則如同父親般的嚴厲呵責。不管是呵護還是呵責,慈悲心的初衷都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只不過表現形式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從外相來判斷行為是否慈悲。所以是不是慈悲,在我們的內心而不僅僅是行為。



現在很多佛教徒被慈悲綁架了,也有很多人用慈悲來綁架佛教徒。比如說,師父您那麼慈悲,您就答應什麼什麼吧?答應什麼呢,看內容。如果不符合佛法,胡亂的答應就不是真正的慈悲了。如果是有益於眾生的事,那就是不來戴高帽,師父也是會答應的。所以慈悲不是無原則,慈悲是需要智慧來辨別的。沒有智慧的慈悲也不是真正的慈悲。 佛弟子應該慈悲與智慧齊步走,以智慧引導慈悲,以慈悲攝持智慧,缺一不可。

超出自己心境與能力的要求,可以拒絕。幫助別人,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能力範疇,另一方面要考慮到對他人的長遠影響,並非只看一時一事。把握好利他的發心,然後以智慧來抉擇怎麼做。佛菩薩的行誼是果,凡夫很難直接模仿,而應效學其因,也就是好好在因地發願,從自己的緣起點上邁出當下的一步。。做善事一定要有智慧,這樣才能長久。 很多人做慈善、公益事業,都是想要改善外境、幫助別人,這種心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不能與對治自心相結合,做久了也會做不下去,種種煩惱都會冒出來。要把利益他人與修行自我結合到一起,用慈悲對待他人,以智慧調伏自己,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長遠。



所以善良必須要有智慧的引導和輔助,否則很容易陷入情緒,被煩惱所染汙。猶如美食雜毒,吃了不但不能滋養身體,反而會有損傷。離開了智慧,就沒有真正的慈悲。 要能真正的理解慈悲,行持慈悲,那首先我們要自己有智慧,要有正見。智慧和正見就來自我們對於佛法的熏習,來自於我們的精進修行。慈悲不等於一味接受、是非不辨,而是希望幫助人離苦得樂的心願。慈悲是長遠的,不在於一時一事。要真正實現慈悲,需要方法、步驟、規則,不是假慈悲、濫慈悲。我們只有不斷地修行,用慈悲和智慧為鎧甲,才能在所有境界中安然而行,身心不動。

慈悲和智慧,是佛教惠世度人的兩大宗旨,是一體的兩用。沒有慈悲的智慧易流於冷漠,沒有智慧的慈悲易變成縱容。慈悲的下手處是推己及人和換位思考,智慧的落腳點是清醒洞察和責任擔當。下手處和落腳點,是萬丈高樓的基礎。連基礎都不具備的豪言壯語豪情壯志,是萬萬靠不住的!



佛法的慈悲,讓我們對於別人的痛苦不做一個旁觀者;佛法的智慧,讓我們不偏執於一點,而是用緣起和業果來引導自己的行動,把改善世界的願望落實在當下的一言一行上。慈悲引導智慧,智慧輔助慈悲。比如說,有些人受到幫助會激起感恩和慚愧,有些人受到幫助可能會助長懶惰,別人會怎麼反應,我們並不能主宰。因此,一方面要儘量以智慧來抉擇自己的善行,另一方面要更多注重每一個行為對自己的意義:自己是以什麼樣的心去佈施的?有沒有增長慈悲、策勵發願?有沒有發心與對方結善緣?再比如說恆順眾生,就是順著眾生的根機、喜好來教授佛法,傳播佛法。很多人把恆順眾生理解成為無條件的聽話,這是大糊塗、大誤解。

所以用智慧去分辨事,用慈悲去包容人。有了智慧就不會迷茫,有了慈悲就不會痛苦。不能做沒有智慧的濫好人。佛法的兩個核心是慈悲與智慧,如鳥之雙翅,悲智具足才能飛度諸佛功德大海,缺少哪一樣都如折翅鳥。智慧和慈悲,原本是一體的,即智慧的慈悲與慈悲的智慧!


法音講堂


常言道,《慈悲為懷》。馬上人們聯想到《大慈大悲的覌音菩薩》。

從上面的聯想,可解《慈悲》之意。

慈悲有二層意義。(一)意指《慈愛》,因為有慈愛,必出自慈善之心,又引出慈善之意,慈善之舉。愛存於心,有心才有意,有意才會產生行動之舉。這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二)悲指一種表象,代表世間萬物(主要指人)處於危難,艱難,坎坷而引發的悲感,悲情,悲傷之事。

慈悲即是以慈愛之心,去憐閔,關心,幫助人們從危難,痛苦中解脫出來。

而覌音菩薩成為《慈悲》的典範。



匯燕1


“慈悲”這個詞經常聽說,但確實要說真正明白意思的話,還真的或許不太多。我今天試著給解釋下,可能會說的與別人認為的,有些許不同。

慈悲,慈字是慈愛關懷,悲,是為別人擔心難過。慈悲結合起來,就是慈愛關懷別人併為別人擔心難過。

這個詞,本是自於佛經佛語。佛悲憫眾生,就是慈悲眾生。是佛對眾生的慈愛關懷,是佛看到眾生在六道之中,頭出頭沒,無有了期。因此,為眾生感到擔心難過。希望眾生可以多學習佛法明白道理,並修行有成,早日脫離六道輪迴。希望眾生可以獲得大自在,這是佛的大慈悲。

後來,慈悲這個詞,就在社會中,流傳開來,為大家所熟悉所用。通常說誰慈悲了,就是指這個人有愛心會為別人著想了。


命理師陳一宏


看空一切,慈悲為懷。

不是說看空了,窺得大道就可以遠離世俗,跳出紅塵了。

因緣和合,有眾生的供養之恩,有祖師的開示之恩,不慈悲無以為報。

2011年11月25日,太原火車站站內等待乘車的僧人正在超度去世的老人。


談者無語


我們都喜歡談慈悲,其實這個詞是從佛教傳入的,而且兩個字各有含義,是需要分開來理解的,慈的意思是與樂,就是給你快樂;悲的意思是拔苦,就是驅除痛苦,合在一起就是與樂拔苦。

在這一點上最著名的人物莫過於四大菩薩之一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她(or他?其實菩薩本無性別,塑像只是個法相方便信徒參拜罷了,而且唐代之前觀音的像也都是男性的,後面才慢慢變成現在的女性),一向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聞名,甚至還超過了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她最出名的法相就是那尊千手千眼相。

由此就可見咱們百姓對於慈悲的看重,不要說佛教徒或者學佛的人了,就算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提到觀音菩薩也都馬上會聯想到一位親切的大姐,不管你有什麼煩惱和痛苦都會耐心的傾聽你訴說並給予幫助,試問又有誰會不喜歡這樣的人物呢?

至於說如何要做到慈悲,如果你學佛信佛尤其是信大乘佛教的話,其核心思想就是行菩薩道,什麼是菩薩呢?其實這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

合在一起就是自己覺悟(自覺),還願意來幫助眾生解除煩惱(覺他)的意思。而學大乘佛教必須要對眾生心懷感恩和善意,慈悲助人。

如果你不學佛和信佛也沒關係,同樣可以做一個慈悲的人,只要記住慈悲的核心就是兩點——第一是心要柔軟,第二就是設身處地

什麼是柔軟心呢?就是遇事不要著急,更不要發怒,先要平靜下來聽對方說,其實很多爭執的起點往往就是雙方都不肯讓步,然後因為一點小事最後越爭越火大,最後導致動手甚至釀成大禍,之前的重慶的那次翻車事件就是這樣導致的,那個乘客和司機但凡有一方稍微忍耐和退讓一步也都不會發生悲劇。

那什麼是設身處地呢?就是要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量,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法相,就是遇到什麼樣的人都會化作一個和他身份相近的人去度他,比如度一個病人他就化作醫生,度一個學生就化作老師,種種不一而足,這樣才能有最好的效果,畢竟誰都不喜歡陌生人說教啊,而佛祖更是有報身佛盧舍那佛的存在,更是可以化作萬億化身去助人了。

所以只要能夠做到這兩點,你就算不信佛也照樣能做一個慈悲之人,而如果你一旦這樣做了的話,其實本身就已經是在行菩薩道,為自己積累莫大的福緣和功德了,^_^。



菩薩足下一瓣蓮


慈是仁慈、慈愛、慈祥,悲是悲憫、悲傷、悲痛,合在一起是看到別人難過自己也不好受的意思嗎?

經常看到佛教中人說出以慈悲為懷這句話,是心裡都是悲傷的情緒嗎?用心去感受別人的痛苦嗎?

我聽見嫣兒妹妹出了車禍的消息,心似刀剜,無比痛苦,聽見嫣兒妹妹的負心郎,恨的我咬牙切齒,聽嫣兒妹妹歌裡的悲傷、無奈,我的心也跟著此起彼伏,這就是感同身受嗎?

想到嫣兒妹妹孤獨、寂寞、無助的時候,我的心好疼好疼。

我聽的出來她歌裡的痛苦,我的眼神彷彿看到了她滿是淚痕的臉,我聽的懂她的每一首歌,她是誰?我又是誰?

我想起了跟她合唱的《水中新娘》,合作完美,迫不及待的想讓她立刻穿上嫁衣,做一個幸福的新娘。

前幾天嫣兒妹妹跟我說她的身體一直不好,我又開始為她擔心了,這個孩子時刻的牽扯著我的心,我這是慈悲嗎?

安靜下來的我,不停的在思考,不停的在感悟,我這是修行嗎?

修行的過程也是提升自己的過程,也許我就是一隻即將破繭欲出的蝴蝶,穿著美麗的衣服,飛向五彩繽紛的世界。


玉泉溪


慈悲」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兩個字。這兩個字來自於佛教,這兩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能模模糊糊的感覺到大概意思,究竟是什麼意思?基本上都不是很清楚。普通人經常把自己的同情心、憐憫心、愛心,當成了「慈悲心」。

其實,「慈悲」二字,包含有非常高的含義,TA並不是普通人的憐憫心、同情心、愛心。一般人不可能達到「慈悲」的境界,即使是儒、釋、道的初級學習者,也無法擁有「慈悲心」。

那麼,究竟是什麼「慈悲」呢?

中國漢字是非常偉大的!「慈悲」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就包含在「慈悲」這兩個字中間。

一、「慈」字的內涵

」字的造字結構非常簡單,上面是一個「茲」字,下面是一個「心」字。

我們先來說這個「心」字:

這個「心」字可不是普通的心,而是《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大學》中所說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以後的「心」,這個「心」已經不是普通人的心了,而是「真心」。

經常來心智玩家頭條號號看文章的網友一定知道。每個人都有兩套心智系統。這個「真心」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無意識:「潛意識」,人類所有的洞察力、創造力都來自於這個「潛意識」。這個「潛意識」跟我們平時所說的潛意識還不是同一回事,我們平時所說的潛意識,其實是泛指的無意識。

所以,一個人真的想要有「慈悲心」,首先,這個人得學會心智系統轉換。讓自己進入第二套心智系統,這個人才有可能擁有「慈悲心」。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一個人只會有憐憫心、同情心、愛心,而這些都不是「慈悲心」。

我們再來解釋這個「茲」字:

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是兩團纏繞著的蠶絲的象形。在以往的解讀中,這個「」字被解讀為柔軟的意思,蠶絲是非常柔軟的,這個很容易理解。

但是,這個「茲」字所表示的並不是柔軟的含義,因為,如果要表示柔軟的含義,那麼,直接用「絲」字就可以了,甲骨文中就有「絲」字。

所以,問題就來了,在已經有了「絲」字的情況下,為什麼要用「茲」字,來造「慈」字呢?顯然,這個「茲」字並不表示柔軟的意思。

原因很簡單,這個「茲」字在甲骨文造字的時候,並不藉助蠶絲表示柔軟的意思。造字者借用兩團纏繞的蠶絲,在表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關係」。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與各位分享過,世界萬物包括人都存在於一個巨大的系統中,這就是「萬物一體」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是其中某一級的子系統。那麼,在子系統的內外又有什麼呢?

系統」內外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關係」。

系統」,我們人通過感官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同樣,我們人通過感官也是看不到、摸不著「

關係」。「關係」所表現出來的特性,並不是一種剛性,而是一種至柔的柔性。在一定的時間內、在一定的條件下,任何人都有能力去改變這種「關係」。

但是,「關係」又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制約著人類的各種各樣行為,任何被人破壞的「關係」,都會重新恢復原來的樣子。

這種特性很像我們今天的記憶金屬,不管你把它弄成什麼樣,最後它都會恢復原樣。那麼,在甲骨文造字的時代,造字者能用什麼材料來表現「關係」這種特性呢?蠶絲,是最合適的材料!

所以,「」字就是「關係」的象形,至柔卻又充滿了力量,「」字的這種含義,在甲骨文的其他造字中。也被多次被用到。這個,我們會在以後的解字中,與大家分享。

把「」字與「」字的意思都搞明白以後,那麼「」字的意思就很清晰了。

「慈」字的含義,:在真心中,明瞭人世間這個系統中的各種「關係」。

二、「悲」字的內涵

我們還是先來解釋這個「心」字。

這個「心」字與「慈」的「心」字並不是同一個意思。「慈」的「心」字是指「真心」。

而「悲」字的「心」字,指的就是普通人的心,也就是第一套心智系統中的無意識:前意識。

我們再來看這個「非」字。

在甲骨文中,這個「非」字是由兩個「

」字組成的,這兩個「」字分別表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兩個人體。

」字的甲骨文本義,表示一種「完整人體」的象形,因為這兩個人體並不存在於同一個宇宙時空中,所以,也就引申出了後來的「非」的含義。

所以,「悲」字簡單的說,就是「不是常人心」的意思。

三、「慈悲」的真正內涵

我們把「」與「」這兩個字的含義搞清楚了以後,「慈悲」所包含的意思就很清晰了。

慈悲」的含義就是,洞悉人世間這個系統中所有一切「關係」,並按照「關係」的特性,救苦救難、普度眾生。

接觸佛學不深的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既然觀音菩薩是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而且觀世音菩薩法力無邊,那為什麼不直接把人救到天上去?

現在理解了「慈悲」二字以後,相信一定會明白,在人世間這個系統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關係」,這種「關係」只有人,才會傻乎乎地自以為是去改變,所有的神佛都不會去打破,只會遵循這種「關係」。

所以,觀世音菩薩也是在遵循「關係」的過程中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不可能去打破、改變這種「關係」來救人。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真正能救人的,其實,不是觀世音菩薩,也不是任何神佛,而是人自己,任何神佛只是在人自救過程中給予指引、陪伴。指引人能夠認識「關係」、順應「

關係」,並一路陪伴人的自救,這就是神佛們的大慈大悲。

四、認識「慈悲」對人的意義

要達到真正的「慈悲」境界,擁有「慈悲心」,必須學會心智系統轉換,「慈悲」是第二套心智系統中的產物。

但是,要學會心智系統轉換,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不是馬上就能學會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才能擺脫自己的憐憫心、同情心、愛心,去模彷彿、菩薩們的那種「

慈悲心」呢?

答案就是,學會用「關係思考」的方法,用自己的理性去發現、認識人世間的各種「關係」,並按這種「關係」去行善。

我們就拿現在很熱門的「放生」來說。

在古代,「放生」確實是一種具有慈悲性質的行善。

為什麼呢?

因為在古代,捕獲的都是野生動物。抓捕野生動物進行販賣,本身是一種對「關係」的破壞,而「放生」就是對這種被破壞的「關係」的修復,所以,古代「放生」行為就是一種善行,就是具有慈悲性質的。

反過來,看一下今天的放生。

今天的放生活動。很多人所放生的動物,並不是野生的,而是養殖場飼養的,把養殖的動物放到野外去,這本身就是對「

關係」的破壞。

而且,因為沒有長途販運能力,古代「放生」的動物,都是在被捕捉地附近放的生,所以,被放生以後,這些野生動物都重新回到了原有的環境中,所以,這種「放生」是對原有「關係」的恢復。

但是,今天的放生就不同了,因為現代人具有了長途販運能力以後,現在放生活動,所放生一些野生動物,並不是放回它們原有的生存環境,而是進入到了新的生存環境,結果是破壞了新的生存環境,現在的說法叫做生物入侵。

所以,現代的很多放生,本質上是對「關係」的嚴重破壞,這種放生,根本就談不上慈悲性質,也不可能積福德,更不要談功德了。

儒、釋、道說到根子上,都不是玄學、也不是什麼宗教,而是一種需要用第二套心智系統才能認識到的科學,相對於現代科學是一種更為先進、超前的科學,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用現代科學的思考方式去認識,才有可能真正接近儒、釋、道的世界。

更多心智系統轉換的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的頭條號文章。

收藏、轉發、點讚的頭友們順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玩家


這幾年好多了,在前幾年不少人以為道教的問候語是無量天尊,無量天尊這種說法是評書相聲裡的,在道教人們的問候語是慈悲慈悲,慈悲之中有諸多道家思想,興揚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三點。

一 陰陽

在道家經典中有很多對立的語句,如陰陽、捭闔、長短、有用和無用等等,這些詞語看似對立實則統一,慈和悲也具有對立統一的關係,悲看似是陰面,實則是慈這個陽面的前提條件,如同你看到一個人或一條狗一隻貓很可伶,這時你心中生氣悲傷痛苦,在這種悲傷的感情下你就會想幫他,也就是你出現了慈,近似於現代人所說的沒有感受過痛苦的人無法理解他人。

二 三寶

《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君爺在這裡對慈作出了進一步推理,人幫助人是需要勇氣的,如闖入火海救人的消防員,敢於救助落水者的人,水火無情他們都面臨危險但他們都有勇氣去救人,這些都是慈在推動人,也可以說慈者必勇敢,勇敢者不一定慈。

三 慈悲慈悲

為什麼是“慈悲慈悲”不是一聲“慈悲”呢?只有你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辨證的看待這個問題,當對我們不慈悲的時候,我們慈悲,獲得善意回應便好,不善則退。


全真道士梁興揚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麗霞(頭條號 王麗霞):


王麗霞,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京懋德工作服務中心項目及行政管理組組長。

慈悲,來自於佛教術語,是“慈”與“悲”二者的合稱,為佛教基本教義之一,也是四無量心的基礎。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

因為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所以,外在就沒有所謂的敵對,內在也沒有所謂的怨恨。這裡還有一則美麗的故事。

傳說釋迦成道之時,天魔來擾亂,帶來了魔兵魔將,刀槍利劍。魔以嗔心來,佛陀就用慈悲心來化解,就如同“以柔克剛”也。結果所有惡魔射來的毒箭,在佛陀慈悲心的感染下,化為美麗的花朵紛紛落下。

所以,“慈悲”二字的境界需是達到佛陀那樣的境界才可成的吧!想要做到它,是要先成佛才可以達到的吧!

若要給予眾生快樂,是不是自己得首先快樂起來?如果自己尚在痛苦之中,你如何才能給予他人快樂? 若要慈愛眾生,是不是自己可以首先視周圍的所有人是平等的?如果自己尚且在劃分三六九等,如何才能做到慈愛? 若要同感其苦,是不是自己首先可以獨立擔當自己的痛苦?如果自己尚且不能感受自己的痛苦,又如何才能承擔他人的痛苦? 若要拔除其苦,是不是自己首先出離了自己的痛苦?如果自己的事情尚且有種種不順遂,又如何才能幫助他人離開痛苦?

所以,如果您已具有佛的成就,慈悲就是自然的結果,慈悲不是學來的,慈悲是一種因大成就而呈現的結果;如果您尚未具有佛的成就,最大的慈悲就是不要去幫助他人,專注於自己的修行,給予他人自救的機會,否則很有可能是害人害己。

為了更好的服務頭條讀者,婦專委組織專人成立了,頭條讀者微信交流群,歡迎您的加入,詳詢請發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