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古代人造的字是方塊字,而西方大多是字母?

隨小劉


其實,漢字和西方文字在構字方式上,是差不多的。西方文字用幾十個字母來構字,漢字也是用點橫豎撇捺這些筆劃來構字。只不過西方文字是把那些字母從左到右排列成一排;漢字不是,而是把那些筆畫堆起來,像搭積木一樣,堆得方方正正,堆得像一幅畫。

(蒼頡造字)

那麼,為什麼中西方的構字方法,會出現這種大的不同呢?我覺得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漢字和西方文字的傳承系統不同。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代的文明。因此,其文字在發展過程中,也有非常好的傳承系統。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文字的脈絡是非常清楚的,變化也不大。最大的變化,是在漢字從小篆發展的隸書的時候,為了適應書寫工具的需要,進行了很大的改革。不過,改雖然改了,但是脈絡並沒有變,方式並沒有變,還是那樣的方塊字構字方式。接著,漢字從隸書到楷書,變得更加規範而方正。

西方文字就不一樣。西方文字的源頭是蘇美爾文字、古埃及文字、古瑪雅文字等等。但是,這些文字並沒有發展下來,由於戰亂,古老文明被截斷了,古老文字也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先前文字的構字方法、構字系統也完全沒有了。後來的人,要形成他們自己的文字,只能重新來。而重新來,則只能採用表音的辦法。為什麼呢?因為表音就是文字對語言的模仿。古老文字沒有了,但語言傳了下來。也就是說,西方人能夠傳承的,只是語言,只是聲音。因此,文字也只能在語言上下功夫,採用表音的辦法。

(生命之符)

第二,漢字和西方文字的書寫工具不同。

無論是漢字還是西方文字,最早都主要是用刻刀,刻在比較硬的東西上。龜甲、獸骨,石頭、泥板等等。不過到了後來,中西方的書寫工具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中國發明瞭毛筆,用毛筆把文字寫在竹簡上。西方則用的是蘆葦筆或者鵝毛筆,把文字寫在羊皮紙或者莎草紙上。

這樣一種文書寫工具的不同,因此,對字的要求就不一樣。寫在竹簡上,竹片是一片一片的,必須從上到下寫,而且字必須是方方正正的,否則的話,就沒辦法把字寫清楚。雖然中國那時候也有帛書,寫在絲綢上。但大多數還是竹簡。

用鵝毛筆或者蘆葦筆寫在羊皮紙和莎草紙上。那就不必從上到下,而只需要從左到右就可以了。而且,由於鵝毛筆和蘆葦筆的筆尖都比較細,因此,不適合畫成方形,並排成一列更恰當。

(甲骨文)

第三,地域文化的心理影像不同。

中國是一個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的國家,四周都處在一種阻隔之中(東和南是大海,西邊是高原高山,北邊是沙漠戈壁),因此,中國人的文化是向內收的。方方正正的方塊字,就像一個四合院圍城的房子,或者是有邊界的井田,文字所表現的正是中國人對於天下,對世界的一種認知圖景,是一種比較安定的。方正的,就是這種四海拱衛一箇中心的心理影像、生活圖景。

西方則不一樣。西方的地域沒有中國地域這樣的結構特點,四周都是開放的,沒有邊界的。而且西方地域的變動很大,同樣一個地方。一會兒是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給佔領了,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民族另外一個國家給佔領了。因此,西方人的心理影像就是沒有邊界的,就是流動性的。反映在他們的文字中,就是像流水一樣往前奔騰的字母排列。

(參考資料:《中西方文字的特徵及認知比較》)


張生全精彩歷史


漢字之所以是“方塊字”,就在於其根源是象形文字,千百年來,經過不斷的演化,系統化,傳承等等,逐漸成為了“方塊字”。如果仔細追溯一些漢字的長相的話實際上也能看到“表象”這個功能。西方文字的基礎是字母體系,說白了,就拿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這些語言來看,我們會發現,這些語言都是由幾乎相同的字母構成的不同的排列組合。因為,這些字母實際上大都是脫胎於古代腓尼基文字,而腓尼基文字則是從楔形文字,甚至是古埃及文字中揀選了一部分作為固定的字母。而楔形文字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是象形文字的一種抽象化,逐漸失去了這些部分原本的象徵含義,而演變成為單純的字母體系。

字母體系有一個好處就在於表音方便,但是逐漸失去了文字的意象,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國人看到中國的漢字感覺是在畫畫。而漢字實際上功能及其豐富,並不僅僅表意,也有表音的部分。我們暫且從甲骨文來說,這些圖畫逐漸形成了固定的筆畫,也經歷了抽象化,但是沒有完全的捨棄表意。一個單獨的漢字實際上是包含了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達到了發音、形狀以及含義的統一。有一些漢字實際上可以看做是基礎文字,比如說“車”,而其他帶有“車”這個部分的漢字,又成為與“車”有相關含義的文字,比如“輛”,“兩”成為了發音的基礎,而“車”表達了含義。再打個比方“水”和“河”,也是這個意思。當然現代漢語是一個漫長髮展的過程,大概經歷了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的法國,所以彼此相互補充借鑑。同樣的,漢字也曾被其他文化拿去使用,並且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新的文字系統,比如說日語。

實際上並不是只有漢字是方塊字,瑪雅文字實際上也是,但是瑪雅文字更加的複雜,還沒有經過充分時間的洗禮進行抽象化的發展。同樣的象形文字還有瑪雅文字,雖然並非標準的方塊兒,但是也是與西方字母系統很不相同的文字系統。


國家人文歷史


人類文字都起源於象形文字,比如英語中的古英語部分,W,表示波浪形狀,wave波浪,water水,洗衣機washer,扭動wriggle等等。s,代表s形,snake蛇,姐妹sister。h代表直和高處,home家,high高,head頭。C代表圓圈,circle圈,cycle自行車,e代表眼睛,eye就是鼻子加兩個眼睛,see看等。網上有不少26字母象形表意介紹。英語發展為表音,一是因為西方文明是西亞、羅馬、基督、安格魯薩克遜文化混和文明,特別需要互通語言,表音文字更合適,西方國家文字很多詞彙和意思,發音都是近似的。二是知識普及的需要,表音更容易掌握,可以直讀直拼,便於學習掌握。漢字簡化字普及,拼音化也是有功勞的。


歷史波函數


為什麼我國古代人造的字是方塊字,而西方大多是字母?其實不僅僅是西方,除中國文字之外,其它國家的文字都是字母,只是字母表不同而已。

語言文字是人類溝通交流用的文化信息承載符號,它具有“形、聲、義”三種屬性。嚴格區分“語言”和“文字”是有差異的,“語言”是以“聲”言說,“文字”是以“形”記錄。

人類的文字來源就是都是圖畫,以表形為主,文字是不斷抽象的過程,即使是現在漢字,本身也是一幅幅圖畫。

漢語具有“語言”一維線性功能和“文字”二維平面功能,漢字中字“義”由二維平面表意文字“形”和一維線性表文字“聲”構成表達,是三維立體信息語言,以“形”表文字義,以“聲”說言語聲。

因為中國的歷史文化沒有出現斷流,文字的發展本身也是連續的,所以現在的漢字還保留著圖像的特徵,這是漢語與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不同獨具的優勢特點,也因此成就中國幾千年文化傳承延綿不斷的一個根本原因。

西方(包括世界)絕大多數語言是拼音文字,而拼音文字單詞是由字母構成的,“形、聲、義”合一,一維線性信息語言文字,嚴格來講拼音文字只是語言,其“說”和“寫”合二為一,其文字是語言,其語言也是文字,其字母形在拼音單詞中只是構成“形”和“聲”而並沒有特別單詞義。

拼音文字,比如:英語等,就象歷史長河的流水一樣,下游的水與上游的水不一樣,現在的人讀不懂他們先人的文字。

西方使用拼音字母文字,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不管是西方還是世界其它文明古國,被滅過N次,已經找不到自己文化的源頭,文字的發展也是斷開的。只能從口語發音開始來創造文字,字母文字用於記錄及模仿發音而創造出來。

中國與西方文字來源是最大的不同,漢字源於自然、社會生活的圖像畫面。

西方(世界其它)拼音語言文字,源於口語的記錄與表達,(按這種方式在中國根據言可以創出上百種拼音文字,實際歐洲各國的文字就是一種當地的言)

文字的起源,不是憑空想象的,它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社會生活。中華文字是一部活的歷史,反映著當時的社會場景,記錄著當時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正如大師們所言:

章太炎先生認為漢字本身就是歷史:“上世草昧,中古帝王之行事,存於傳記者已寡,惟文字、語言間留其痕跡,此與地中僵石為無形之二種大史。”

於省吾先生也曾說:“中國古文字的某些象形字和會意字,往往很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況,可見文字本身也是很珍貴的史料。”

也就是說漢字構形本身就是史料,字形所含造字之時的意義(本義)直接反映了上古歷史文化的基本內容。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理解等)】讓小學生也能讀懂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交流!

漢字谷主


中國漢字和西方字母,無論是在外形還是發音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國字以象形為基礎,進而經過數千年的不斷改進和簡化,逐漸形成了今天這種集形、音、義、理為一體的簡體漢字。


中國的漢字,在外國人看來,像畫畫一樣,但是,漢字用偏旁部首的組合方式,使人能在認識並理解了少數字的時候,便能夠具有認識陌生漢字的能力。漢字是比較聰明的一種文字,通常能使人們從外形或一部分就知道這個字的意思。

而英文跟漢字最大的不同,西方文字比如英文是發散式的。雖然英文中沒有通假字,也沒有各種複雜的組合,但是由於它只是單純的字母組合,所以需要花大量時間去記憶,沒有人哦都在不認識的情況下就知道一個單詞的意思。



與中國漢字象形比,西方文字是象聲字,通常,不同的單詞讀音不同,因此,讀音是區分西方文字的一種主要方式。而漢字,存在多音字、通假字等讓外國人很不理解,漢語也是世界上最難的一種語言。所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很好的傳承下去。


歷史密探


第一.文化需要傳承,也需要包容借鑑,比如阿拉伯數字的運算極為方便;第二對於中文,我們大可不必自卑,它有它的巨大優勢,體現在:①簡明精幹,聯合國文件,中文版的是頁面最少的;②字組靈活,英語每發明發現一個東西,就必須製造一個新的單詞,所以詞彙量特大,不同專業的人員查看誇專業的文章必須藉助字典,而中文不同,比如“計算機”就是三個現成的字,不存在詞彙的漫無邊際的膨脹,所以有些人說英語最終會被自己脹死;③形意結合,西方人講話需要許多的肢體語言,因為拼音文字不足以完全準確表達,所以必須配合豐富的肢體語言,而中文文字本身就含有形意,所以單憑語言就可完整準確的表述,無需肢體的配合。當然如果我們學習一下國外人的肢體語言技巧,也許會使你的表述演講更有丰采。第三計算機處理非常方便(以前特不方便),輸入速度比其它文字快捷不少。


劉老大47392071


謝謝大家提出方塊字與字母的問題。其實,提問不是很嚴密哈。從文字的特性來說,這個字也不是“方塊字”,而是表意字,西方的文字是拼音文字。

比如,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提出“書同文”的統一主張,於是,漢字就成為長方形的字體了。而漢代流行的是隸書。這種字體也是“長方形”的。只有楷書出現,中國的漢字才基本維持了“方塊字”的形象,也就是大體的“方塊字”。

不過,雖然中國的漢字經歷的發展,並不是“方塊字”的發展。但是,我們大體上也可以把漢字看做是“方塊字”的。

但是,漢字的核心是表意字,這個根本是一脈相承的發展下來了。


秦代長方形的小篆字體。

我們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其中行書、草書是隸書和楷書的速寫,屬於輔助文字)的連續發展來看,漢字一直保持了表意的核心特色。

假如沒有這樣一個一脈相承的特色,那麼,我們要認識甲骨文那是極其困難的。

那麼,漢字為什麼不是長方形而是接近“正方形”的方塊字?

這就需要從漢字的書寫優選法來解釋比較合理了。





上圖上甲骨文前的“文字”。下圖是漢字發展進化對照。

秦代以前,漢字大體上是豎式長方形的字體。秦始皇雖然統一文字,但是,這種豎式長方形的字形面貌沒有改變。

秦代以後,漢字的標準字雖然還是秦始皇以後的“小篆”字體。但是,大眾已經流行隸書。

隸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字形扁了,而是比小篆書寫簡便流暢了。


平扁的隸書字形。

這些特點都證明這樣寫字,比小篆要省事。所以,漢字的肢體沒有改變,但是體形改變了。

魏晉到唐代是楷書發展起來的一個時期。楷書比隸書更加直接簡便。比如一個橫畫,直接橫出就可以了,不像隸書,還要“一波三磔”。



三國末期的楷書。隸書扁平特點還很明顯。

楷書既不是長方形,也不是平扁的隸書形,而是比較合乎“黃金分割”的“方塊字”。

唐代完全成熟是楷書,是漢字至今使用的樣式。被一些我個人稱為“方塊字”。我們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方塊字”這樣的說法。

事實上,漢字的集合抽象進化一直在進行。

中國在甲骨文以前使用的文字,也是很抽象的符號。

只不過甲骨文以前,中國的文字處於“小範圍使用文字”階段。


半坡陶器刻刻劃劃的文字。這是“小範圍使用文字”的特色,比較私密。我們今天很難“讀懂”的

而甲骨文是文字發展到“大範圍使用文字”階段的文字,是需要真正用文字記錄和準確傳播文化時代的文字。所以,發揮當時的創新精神,吸收了一些形象思維的元素,把漢字發展成為一種表意文字了。

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字初級階段,基本都經歷了“表意文字”和方塊字的歷史發展階段,只是他們的文化承傳是一個不斷否定和創新的文化特色。不像中國的文化,有幾千年的文化承傳。

所以,西方最終是用符號編碼的形式,創造了拼音文字。


千千千里馬


殷人東遷入美洲時,雖然文字已發展到甲骨文階段,但繩文並未消亡,甲骨文是王庭用於占卜祭祀的高級文字,民間還是用繩文交流,繩文通常塗寫在木片、竹片、瓦片上,交流應用範圍大於甲骨文,只是因為書寫材質問題,保留下來極少,後來他們根據繩文發展出了拼音文字~拉丁文,根據甲骨文發展出於瑪雅文,瑪雅文是高極文字用於宮廷,拉丁文是低級文字用於民間。北美印地安人在小冰河期駕著北美馴鹿,繞著北極邊緣來到了北歐,並帶來了拉丁文,拉丁文從北歐開始,逐漸發展成西方拼音文字的龐大體系。漢字和拼音文字的源流就是伏羲時代、炎黃時代、夏商朝的繩文,現代西方學界否定夏朝,就是要否定中華文明與以拉丁文字為基石的西方文明的源流關係。


明預


中西方文字的起源,與中西方文化產生的環境及社會的發展程度有關。

中華文明依黃河丶長江產生,這兩條河流東西走向,四季分明,古人只需依水而居,畜牧耕種,即可安居樂業。

而西方文明賴以生存的河流大多南北走向,雨水依太陽的移動而移動,所以西方古人需逐水生存,疲於奔波。

故在古代,當西方人在為生存而忙碌時,中國人已在悠閒地喝茶聊天,思考人生。

以上是背景。

回到主題。中華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 在古代中國,有很多人可以閒下來畫畫。 一個一個部落的畫家的作品集合起來,便慢慢形成了文字。

西方文字起源於聲音,為何其沒發展象形文字呢?原因主要是西方的祖先並沒有富饒的土地,沒有閒工夫作畫,即使稍有幾個也無法形成規模。

一邊幹活的時候,只有利用聲音是最方便的了。隨著聲音的發展,遇到記錄的問題時便使用一些符號作為記錄。於是形成了西方的符號文字。

這兩種文字,象形文字古老。但在發展上會遇到瓶頸,對新生事物很難再創造象形文字,只能用舊有文字去表示。

而符號文字符合排列組合的邏輯,可以無限發展。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人類的進化總體上是一個線型過程,由低級到高級,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認知世界越來越有深度和廣度,這樣才會將人類整體向前進化,而東西方最早起源都是一樣,只是在向前進化的過程中東西方發生了一些偏差。這個偏差在於統一由象形文字向約定俗成的抽象表達過程中由於地域的隔離而展現不同方式。



人類最早起源的低級階段確實是同一個區域的群落通過少量的發聲及動作進行簡單交流,例如:動物之間需要的簡單交流就是同樣天生的發聲及親近和排斥的動作表情。再如我們今天不同語言種族之間互相不懂對方語言文字的人如果要交流都仍然是通過比劃動作及發聲,多幾次你自然能明白他要表達的簡單意思(但是更有深度和廣度的表達是無法完成的),在這種相近的群落簡單交流中,大家慢慢達成了一些簡單發聲和動作交流共識。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認知的提高及人類開始掌握工具的運用,這種簡單的發聲動作交流就不再適合更有廣度的交流,比劃就開始演變為通過工具進行圖案表述,人類會慢慢發現圖案表達的神奇,並對圖案表達出更好的內涵產生濃厚興趣,但這種表達也是從簡單開始,最開始會模仿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自然界的一些圖形,另外一方會準確認知你想要表達出的意思,比如:不管你來自哪裡,畫一個太陽 月亮 等自然界形態的東西都沒有太大的出入,這有利於更大範圍的交流,於是文字成為人類社會互相交流的表達剛需。其實所有東西方人類都經歷了從發聲到象形文字交流的過程(西方古埃及楔形文字就有象形文字基礎,美洲的瑪雅文字也是象形文字)。

最後我們說為什麼產生偏差,以智能手機的UI發展可以類舉,最早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是擬物化的圖標,這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因為你只有藉助人們對現實事物認知觀來引導用戶才能更好去使用,不可能突然造一個新的東西,那樣大家沒有共同認知肯定不好用,也不懂。那麼當你開始習慣這些擬物化的圖標後,智能手機公司會慢慢根據你已有的圖標認知進行簡化設計(自然界太多複雜東西都要擬物是很複雜的),這就也有了喬布斯的虛擬扁平化UI,乃至於現在智能手機的OS通用的虛擬美化,這是一個進化過程。但是某一種抽象化不可能適合所有人,這就會產生偏差。每一種偏差被同一類人接受。

所以,同理最早的象形文字大家都有共識後,開始向抽象簡單化發展,而這種抽象化由於古代交通的隔離只在同一個更大區域適用。按人類常規發展,西方與東亞都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抽象象形文字,但事情往往會有些例外,西方出現多個強勢文明起源,文明之間互相戰爭,某種特定文明不能長期延續,經常出現斷層,之前的歷史內涵經常被阻斷,大家對之前無法繼承,後來的統治者只能通過抽取演繹並通過規範發音和意思推銷給所轄人民。但這種表音由於發音傳播偏差不可能在大範圍傳播,於是歐洲分裂成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

其實東方也有多強勢文明起源,例如中國的古蜀國,以及後來的楚國,但北方的華夏文化太過強大,一般滅亡原華夏正統統治者的要麼是體制內的人民,要麼是周邊已經長久受華夏文化強勢影響的邊緣蠻夷(慶幸的是滅亡原華夏統治者的都沒有自己的強勢文明),所以原華夏文字內涵一直被繼承發展下來並逐步強勢輻射影響了東亞南北東西所有區域,形成今天和中華一統大家庭。



所以西方的斷層導致了更抽象的表音文字,而沒有一頭獨大的向心力就分裂城成N個國家,中華的強大向心力繼承造成表意文字的繼承並一統。(當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分裂的多文化競爭導致了西方重新蛻變出更先進的近現代思想和科技,但互聯網的虛擬化發展又開始讓表意的圖像文化蓬勃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