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古代人造的字是方块字,而西方大多是字母?

随小刘


其实,汉字和西方文字在构字方式上,是差不多的。西方文字用几十个字母来构字,汉字也是用点横竖撇捺这些笔划来构字。只不过西方文字是把那些字母从左到右排列成一排;汉字不是,而是把那些笔画堆起来,像搭积木一样,堆得方方正正,堆得像一幅画。

(苍颉造字)

那么,为什么中西方的构字方法,会出现这种大的不同呢?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汉字和西方文字的传承系统不同。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因此,其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非常好的传承系统。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文字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变化也不大。最大的变化,是在汉字从小篆发展的隶书的时候,为了适应书写工具的需要,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不过,改虽然改了,但是脉络并没有变,方式并没有变,还是那样的方块字构字方式。接着,汉字从隶书到楷书,变得更加规范而方正。

西方文字就不一样。西方文字的源头是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古玛雅文字等等。但是,这些文字并没有发展下来,由于战乱,古老文明被截断了,古老文字也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先前文字的构字方法、构字系统也完全没有了。后来的人,要形成他们自己的文字,只能重新来。而重新来,则只能采用表音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表音就是文字对语言的模仿。古老文字没有了,但语言传了下来。也就是说,西方人能够传承的,只是语言,只是声音。因此,文字也只能在语言上下功夫,采用表音的办法。

(生命之符)

第二,汉字和西方文字的书写工具不同。

无论是汉字还是西方文字,最早都主要是用刻刀,刻在比较硬的东西上。龟甲、兽骨,石头、泥板等等。不过到了后来,中西方的书写工具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发明了毛笔,用毛笔把文字写在竹简上。西方则用的是芦苇笔或者鹅毛笔,把文字写在羊皮纸或者莎草纸上。

这样一种文书写工具的不同,因此,对字的要求就不一样。写在竹简上,竹片是一片一片的,必须从上到下写,而且字必须是方方正正的,否则的话,就没办法把字写清楚。虽然中国那时候也有帛书,写在丝绸上。但大多数还是竹简。

用鹅毛笔或者芦苇笔写在羊皮纸和莎草纸上。那就不必从上到下,而只需要从左到右就可以了。而且,由于鹅毛笔和芦苇笔的笔尖都比较细,因此,不适合画成方形,并排成一列更恰当。

(甲骨文)

第三,地域文化的心理影像不同。

中国是一个地理位置比较特殊的国家,四周都处在一种阻隔之中(东和南是大海,西边是高原高山,北边是沙漠戈壁),因此,中国人的文化是向内收的。方方正正的方块字,就像一个四合院围城的房子,或者是有边界的井田,文字所表现的正是中国人对于天下,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图景,是一种比较安定的。方正的,就是这种四海拱卫一个中心的心理影像、生活图景。

西方则不一样。西方的地域没有中国地域这样的结构特点,四周都是开放的,没有边界的。而且西方地域的变动很大,同样一个地方。一会儿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给占领了,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民族另外一个国家给占领了。因此,西方人的心理影像就是没有边界的,就是流动性的。反映在他们的文字中,就是像流水一样往前奔腾的字母排列。

(参考资料:《中西方文字的特征及认知比较》)


张生全精彩历史


汉字之所以是“方块字”,就在于其根源是象形文字,千百年来,经过不断的演化,系统化,传承等等,逐渐成为了“方块字”。如果仔细追溯一些汉字的长相的话实际上也能看到“表象”这个功能。西方文字的基础是字母体系,说白了,就拿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这些语言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些语言都是由几乎相同的字母构成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因为,这些字母实际上大都是脱胎于古代腓尼基文字,而腓尼基文字则是从楔形文字,甚至是古埃及文字中拣选了一部分作为固定的字母。而楔形文字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象形文字的一种抽象化,逐渐失去了这些部分原本的象征含义,而演变成为单纯的字母体系。

字母体系有一个好处就在于表音方便,但是逐渐失去了文字的意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国人看到中国的汉字感觉是在画画。而汉字实际上功能及其丰富,并不仅仅表意,也有表音的部分。我们暂且从甲骨文来说,这些图画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笔画,也经历了抽象化,但是没有完全的舍弃表意。一个单独的汉字实际上是包含了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达到了发音、形状以及含义的统一。有一些汉字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基础文字,比如说“车”,而其他带有“车”这个部分的汉字,又成为与“车”有相关含义的文字,比如“辆”,“两”成为了发音的基础,而“车”表达了含义。再打个比方“水”和“河”,也是这个意思。当然现代汉语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大概经历了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以及派生的行书)等的文字的法国,所以彼此相互补充借鉴。同样的,汉字也曾被其他文化拿去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文字系统,比如说日语。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汉字是方块字,玛雅文字实际上也是,但是玛雅文字更加的复杂,还没有经过充分时间的洗礼进行抽象化的发展。同样的象形文字还有玛雅文字,虽然并非标准的方块儿,但是也是与西方字母系统很不相同的文字系统。


国家人文历史


人类文字都起源于象形文字,比如英语中的古英语部分,W,表示波浪形状,wave波浪,water水,洗衣机washer,扭动wriggle等等。s,代表s形,snake蛇,姐妹sister。h代表直和高处,home家,high高,head头。C代表圆圈,circle圈,cycle自行车,e代表眼睛,eye就是鼻子加两个眼睛,see看等。网上有不少26字母象形表意介绍。英语发展为表音,一是因为西方文明是西亚、罗马、基督、安格鲁萨克逊文化混和文明,特别需要互通语言,表音文字更合适,西方国家文字很多词汇和意思,发音都是近似的。二是知识普及的需要,表音更容易掌握,可以直读直拼,便于学习掌握。汉字简化字普及,拼音化也是有功劳的。


历史波函数


为什么我国古代人造的字是方块字,而西方大多是字母?其实不仅仅是西方,除中国文字之外,其它国家的文字都是字母,只是字母表不同而已。

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用的文化信息承载符号,它具有“形、声、义”三种属性。严格区分“语言”和“文字”是有差异的,“语言”是以“声”言说,“文字”是以“形”记录。

人类的文字来源就是都是图画,以表形为主,文字是不断抽象的过程,即使是现在汉字,本身也是一幅幅图画。

汉语具有“语言”一维线性功能和“文字”二维平面功能,汉字中字“义”由二维平面表意文字“形”和一维线性表文字“声”构成表达,是三维立体信息语言,以“形”表文字义,以“声”说言语声。

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没有出现断流,文字的发展本身也是连续的,所以现在的汉字还保留着图像的特征,这是汉语与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不同独具的优势特点,也因此成就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延绵不断的一个根本原因。

西方(包括世界)绝大多数语言是拼音文字,而拼音文字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形、声、义”合一,一维线性信息语言文字,严格来讲拼音文字只是语言,其“说”和“写”合二为一,其文字是语言,其语言也是文字,其字母形在拼音单词中只是构成“形”和“声”而并没有特别单词义。

拼音文字,比如:英语等,就象历史长河的流水一样,下游的水与上游的水不一样,现在的人读不懂他们先人的文字。

西方使用拼音字母文字,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不管是西方还是世界其它文明古国,被灭过N次,已经找不到自己文化的源头,文字的发展也是断开的。只能从口语发音开始来创造文字,字母文字用于记录及模仿发音而创造出来。

中国与西方文字来源是最大的不同,汉字源于自然、社会生活的图像画面。

西方(世界其它)拼音语言文字,源于口语的记录与表达,(按这种方式在中国根据言可以创出上百种拼音文字,实际欧洲各国的文字就是一种当地的言)

文字的起源,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生活。中华文字是一部活的历史,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场景,记录着当时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正如大师们所言:

章太炎先生认为汉字本身就是历史:“上世草昧,中古帝王之行事,存于传记者已寡,惟文字、语言间留其痕迹,此与地中僵石为无形之二种大史。”

于省吾先生也曾说:“中国古文字的某些象形字和会意字,往往很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可见文字本身也是很珍贵的史料。”

也就是说汉字构形本身就是史料,字形所含造字之时的意义(本义)直接反映了上古历史文化的基本内容。



我是汉字谷主,【专注说文解字、识字启蒙、语文教育等汉字产业,古汀汉字谷 独创的《人字学习体系》(人字学习法、快速识字、汉字创新思维、汉字国学、古诗文理解等)】让小学生也能读懂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交流!

汉字谷主


中国汉字和西方字母,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发音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字以象形为基础,进而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和简化,逐渐形成了今天这种集形、音、义、理为一体的简体汉字。


中国的汉字,在外国人看来,像画画一样,但是,汉字用偏旁部首的组合方式,使人能在认识并理解了少数字的时候,便能够具有认识陌生汉字的能力。汉字是比较聪明的一种文字,通常能使人们从外形或一部分就知道这个字的意思。

而英文跟汉字最大的不同,西方文字比如英文是发散式的。虽然英文中没有通假字,也没有各种复杂的组合,但是由于它只是单纯的字母组合,所以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记忆,没有人哦都在不认识的情况下就知道一个单词的意思。



与中国汉字象形比,西方文字是象声字,通常,不同的单词读音不同,因此,读音是区分西方文字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汉字,存在多音字、通假字等让外国人很不理解,汉语也是世界上最难的一种语言。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很好的传承下去。


历史密探


第一.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包容借鉴,比如阿拉伯数字的运算极为方便;第二对于中文,我们大可不必自卑,它有它的巨大优势,体现在:①简明精干,联合国文件,中文版的是页面最少的;②字组灵活,英语每发明发现一个东西,就必须制造一个新的单词,所以词汇量特大,不同专业的人员查看夸专业的文章必须借助字典,而中文不同,比如“计算机”就是三个现成的字,不存在词汇的漫无边际的膨胀,所以有些人说英语最终会被自己胀死;③形意结合,西方人讲话需要许多的肢体语言,因为拼音文字不足以完全准确表达,所以必须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而中文文字本身就含有形意,所以单凭语言就可完整准确的表述,无需肢体的配合。当然如果我们学习一下国外人的肢体语言技巧,也许会使你的表述演讲更有丰采。第三计算机处理非常方便(以前特不方便),输入速度比其它文字快捷不少。


刘老大47392071


谢谢大家提出方块字与字母的问题。其实,提问不是很严密哈。从文字的特性来说,这个字也不是“方块字”,而是表意字,西方的文字是拼音文字。

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提出“书同文”的统一主张,于是,汉字就成为长方形的字体了。而汉代流行的是隶书。这种字体也是“长方形”的。只有楷书出现,中国的汉字才基本维持了“方块字”的形象,也就是大体的“方块字”。

不过,虽然中国的汉字经历的发展,并不是“方块字”的发展。但是,我们大体上也可以把汉字看做是“方块字”的。

但是,汉字的核心是表意字,这个根本是一脉相承的发展下来了。


秦代长方形的小篆字体。

我们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其中行书、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速写,属于辅助文字)的连续发展来看,汉字一直保持了表意的核心特色。

假如没有这样一个一脉相承的特色,那么,我们要认识甲骨文那是极其困难的。

那么,汉字为什么不是长方形而是接近“正方形”的方块字?

这就需要从汉字的书写优选法来解释比较合理了。





上图上甲骨文前的“文字”。下图是汉字发展进化对照。

秦代以前,汉字大体上是竖式长方形的字体。秦始皇虽然统一文字,但是,这种竖式长方形的字形面貌没有改变。

秦代以后,汉字的标准字虽然还是秦始皇以后的“小篆”字体。但是,大众已经流行隶书。

隶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字形扁了,而是比小篆书写简便流畅了。


平扁的隶书字形。

这些特点都证明这样写字,比小篆要省事。所以,汉字的肢体没有改变,但是体形改变了。

魏晋到唐代是楷书发展起来的一个时期。楷书比隶书更加直接简便。比如一个横画,直接横出就可以了,不像隶书,还要“一波三磔”。



三国末期的楷书。隶书扁平特点还很明显。

楷书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平扁的隶书形,而是比较合乎“黄金分割”的“方块字”。

唐代完全成熟是楷书,是汉字至今使用的样式。被一些我个人称为“方块字”。我们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方块字”这样的说法。

事实上,汉字的集合抽象进化一直在进行。

中国在甲骨文以前使用的文字,也是很抽象的符号。

只不过甲骨文以前,中国的文字处于“小范围使用文字”阶段。


半坡陶器刻刻划划的文字。这是“小范围使用文字”的特色,比较私密。我们今天很难“读懂”的

而甲骨文是文字发展到“大范围使用文字”阶段的文字,是需要真正用文字记录和准确传播文化时代的文字。所以,发挥当时的创新精神,吸收了一些形象思维的元素,把汉字发展成为一种表意文字了。

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字初级阶段,基本都经历了“表意文字”和方块字的历史发展阶段,只是他们的文化承传是一个不断否定和创新的文化特色。不像中国的文化,有几千年的文化承传。

所以,西方最终是用符号编码的形式,创造了拼音文字。


千千千里马


殷人东迁入美洲时,虽然文字已发展到甲骨文阶段,但绳文并未消亡,甲骨文是王庭用于占卜祭祀的高级文字,民间还是用绳文交流,绳文通常涂写在木片、竹片、瓦片上,交流应用范围大于甲骨文,只是因为书写材质问题,保留下来极少,后来他们根据绳文发展出了拼音文字~拉丁文,根据甲骨文发展出于玛雅文,玛雅文是高极文字用于宫廷,拉丁文是低级文字用于民间。北美印地安人在小冰河期驾着北美驯鹿,绕着北极边缘来到了北欧,并带来了拉丁文,拉丁文从北欧开始,逐渐发展成西方拼音文字的庞大体系。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源流就是伏羲时代、炎黄时代、夏商朝的绳文,现代西方学界否定夏朝,就是要否定中华文明与以拉丁文字为基石的西方文明的源流关系。


明预


中西方文字的起源,与中西方文化产生的环境及社会的发展程度有关。

中华文明依黄河丶长江产生,这两条河流东西走向,四季分明,古人只需依水而居,畜牧耕种,即可安居乐业。

而西方文明赖以生存的河流大多南北走向,雨水依太阳的移动而移动,所以西方古人需逐水生存,疲于奔波。

故在古代,当西方人在为生存而忙碌时,中国人已在悠闲地喝茶聊天,思考人生。

以上是背景。

回到主题。中华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 在古代中国,有很多人可以闲下来画画。 一个一个部落的画家的作品集合起来,便慢慢形成了文字。

西方文字起源于声音,为何其没发展象形文字呢?原因主要是西方的祖先并没有富饶的土地,没有闲工夫作画,即使稍有几个也无法形成规模。

一边干活的时候,只有利用声音是最方便的了。随着声音的发展,遇到记录的问题时便使用一些符号作为记录。于是形成了西方的符号文字。

这两种文字,象形文字古老。但在发展上会遇到瓶颈,对新生事物很难再创造象形文字,只能用旧有文字去表示。

而符号文字符合排列组合的逻辑,可以无限发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人类的进化总体上是一个线型过程,由低级到高级,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认知世界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这样才会将人类整体向前进化,而东西方最早起源都是一样,只是在向前进化的过程中东西方发生了一些偏差。这个偏差在于统一由象形文字向约定俗成的抽象表达过程中由于地域的隔离而展现不同方式。



人类最早起源的低级阶段确实是同一个区域的群落通过少量的发声及动作进行简单交流,例如:动物之间需要的简单交流就是同样天生的发声及亲近和排斥的动作表情。再如我们今天不同语言种族之间互相不懂对方语言文字的人如果要交流都仍然是通过比划动作及发声,多几次你自然能明白他要表达的简单意思(但是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表达是无法完成的),在这种相近的群落简单交流中,大家慢慢达成了一些简单发声和动作交流共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认知的提高及人类开始掌握工具的运用,这种简单的发声动作交流就不再适合更有广度的交流,比划就开始演变为通过工具进行图案表述,人类会慢慢发现图案表达的神奇,并对图案表达出更好的内涵产生浓厚兴趣,但这种表达也是从简单开始,最开始会模仿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界的一些图形,另外一方会准确认知你想要表达出的意思,比如:不管你来自哪里,画一个太阳 月亮 等自然界形态的东西都没有太大的出入,这有利于更大范围的交流,于是文字成为人类社会互相交流的表达刚需。其实所有东西方人类都经历了从发声到象形文字交流的过程(西方古埃及楔形文字就有象形文字基础,美洲的玛雅文字也是象形文字)。

最后我们说为什么产生偏差,以智能手机的UI发展可以类举,最早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是拟物化的图标,这个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你只有借助人们对现实事物认知观来引导用户才能更好去使用,不可能突然造一个新的东西,那样大家没有共同认知肯定不好用,也不懂。那么当你开始习惯这些拟物化的图标后,智能手机公司会慢慢根据你已有的图标认知进行简化设计(自然界太多复杂东西都要拟物是很复杂的),这就也有了乔布斯的虚拟扁平化UI,乃至于现在智能手机的OS通用的虚拟美化,这是一个进化过程。但是某一种抽象化不可能适合所有人,这就会产生偏差。每一种偏差被同一类人接受。

所以,同理最早的象形文字大家都有共识后,开始向抽象简单化发展,而这种抽象化由于古代交通的隔离只在同一个更大区域适用。按人类常规发展,西方与东亚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抽象象形文字,但事情往往会有些例外,西方出现多个强势文明起源,文明之间互相战争,某种特定文明不能长期延续,经常出现断层,之前的历史内涵经常被阻断,大家对之前无法继承,后来的统治者只能通过抽取演绎并通过规范发音和意思推销给所辖人民。但这种表音由于发音传播偏差不可能在大范围传播,于是欧洲分裂成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

其实东方也有多强势文明起源,例如中国的古蜀国,以及后来的楚国,但北方的华夏文化太过强大,一般灭亡原华夏正统统治者的要么是体制内的人民,要么是周边已经长久受华夏文化强势影响的边缘蛮夷(庆幸的是灭亡原华夏统治者的都没有自己的强势文明),所以原华夏文字内涵一直被继承发展下来并逐步强势辐射影响了东亚南北东西所有区域,形成今天和中华一统大家庭。



所以西方的断层导致了更抽象的表音文字,而没有一头独大的向心力就分裂城成N个国家,中华的强大向心力继承造成表意文字的继承并一统。(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分裂的多文化竞争导致了西方重新蜕变出更先进的近现代思想和科技,但互联网的虚拟化发展又开始让表意的图像文化蓬勃爆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