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毛筆字時,拖著筆豪走與推著筆豪走分別是什麼意思?

oXom0_一葉知秋


我們平時在練習書法的時候,毛筆的筆毫一般有兩種狀態:

一種是拖著筆毫行筆,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拖毫”,也叫“拖筆”。

還有一種書寫狀態是推著筆毫向前行筆,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頂筆”或者“頂鋒”。


這兩種書寫狀態我們平時都會用到,只是沒有主意罷了。比如我們寫一個楷書的“豎畫”,一般只用手腕加手指就可以完成,豎畫的前半段都或多或少有一點拖筆,行筆到筆畫的中間部分,毛筆變成垂直狀態,再往下寫,毛筆處於推著筆鋒往下走,變成了頂筆。

寫橫畫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筆畫的前半段有一點拖筆,中間部分毛筆完全垂直於紙面,再往後寫開始變成了頂鋒書寫。

一個簡單的筆畫的完成,就經歷了側鋒、中鋒、拖筆、頂鋒、收筆。

這兩個不同的行筆的狀態並沒有優劣之分,只要用的恰到好處,都可以寫出非常好的書寫效果。


需要注意的事情:

但是,拖筆這種筆法不要多用,因為用拖筆寫出來的字,筆畫容易顯得臃腫,沒有力量感,從這一個“拖”字就可以看出來。

頂鋒用筆要注意掌握好毛筆的彈性,如果掌握不好,就有可能變成散鋒了。


不二齋


拖毫與頂筆(推毫),是兩種運筆的狀態。

在書法運筆中,兩種動作會呈現出兩種力量感。

下為頂筆

下為拖筆



頂筆和拖筆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想這樣一個問題就好了。

用一個沙盤,拿根棍子在沙子上畫線,拖著棍子走,過後的凹槽是深是淺?

如果自己懟著棍子往前衝呢?是費力還是省力?最後的凹槽是深是淺?

就是這兩種運筆控鋒狀態的體現。


頂筆,也就是懟著走,一定更費力,更深一些。

拖筆,相對平滑,力道更輕一些。


從書法的線質來說,還是比較講求筆力的,但是好多秀妍的形態,推筆是寫不出來的,得用拖筆。但是拖筆多的話,整個字的用筆會顯得輕浮,所以頂筆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二者相輔相成。

如篆隸的話,全程都可用頂筆,因為畢竟是碑書,蒼渾之感會更好看。但是如果是楷行草帖學,還是要相互結合的比較好。

其實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大家可以知道什麼是拖筆,什麼是推筆。

比如寫顏體長“懸針豎”,起筆處前三分之二處比較平,說明是拖著筆鋒走,但是到結尾的時候筆鋒已經不再垂直,明顯向內彎曲,這個時候就是推著走,所以會稍微粗一點。

無論是撇捺,幾乎都是前半部拖著,後半部因為手腕上下活動限制,所以會呈現頂著走。

(以上只可意會,而且也只是大體規律,並不代表所有都這樣)


筆鋒是軟的,如果拖著筆走,筆鋒彈性會感覺相對較小,如果是頂著筆走,是可以感覺到筆鋒彈性的強大力度的。


這個應該是訓練彈性和線條質量的一個必須要了解的事情,而且說篆隸對行草有幫助,也都是因為要訓練這種用筆感覺。

說起來可能大家不認真仔細去思考的話,會覺得糊里糊塗,但是如有視頻講解,其實很容易理解。

只不過這樣思考比較“抽象”而已。

這種抽象的思考,對臨帖和讀帖時有幫助的,即便看完視頻,也需要去思考,直到看完一本帖,你能清晰的說出哪個字的哪一筆是拖著走的,還是頂著走的,這都需要抽象思考。


而且這種思考也非常有必要,畢竟他是在你腦子中,再現古人的筆鋒的運動狀態,對我們學字非常有幫助。

簡而言之,你看到一本墨跡,你就知道古人寫字時這種筆尖是如何運轉的。

能看到這些,想不入帖都難!


千言萬語,我只能通過一些簡單的例子告訴你如何常識這麼思考,但是具體的行動還是需要自己去進行。如果看不懂墨跡的線質是通過什麼動作表現出來的,就不要談什麼筆法,最多是學個外形而已,很多人學字十幾年,都不知道自己為何一直臨卻沒入帖。

形再像,在書法中也只是輔助作用,有一套骨架,一通則百通。

但是用筆,千變萬化,沒有準確的形可抓,只有大概的運動和發力的規律,可能用一種規律和發力寫,不同的兩種心態會寫出兩種形狀。

這才是“用筆”

筆法只有“起行收提按轉折”,古人能用出千變萬化。

如細看古代那些“不太出名”的寫經體,其發力和運筆就只有寥寥數種變化,很容易掌握。


這就是字匠和書法的區別。


梁宇航


這是兩種不同的筆法,也體現了書寫者完全不同的書寫心情。

一、字面意思簡單理解

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拖筆,就是拖著筆行走,而推筆,就是有外力的作用下推著前進。

“拖”和“推”是兩種不同的書寫狀態,這其中其實暗含了書法家不一樣的書寫心情。在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拖”,是一種被動消極行筆過程,而“推"雖然也有被動消極的意思在其中,但相比於“拖”,“推”明顯更主動。

比如人們說“懷著沉重的心情,拖著疲憊的身軀前進”與“懷著沉重的心情,推著向前走”這兩個表述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明顯“推”更具有主動性。

因此,這兩種運筆方式第一個差別點在於是否主動行筆,是否具有主動性。然而其實它們背後所代表的東西遠遠不止於此。

在實際的書寫過程中,因為這兩種筆法是有主動性和非主動之分的,因此這也就意味著它們所用力的對象、大小程度是不同的。但是必須澄清一個概念,那就是運筆過程中被動和主動是否意味著用力是不存在的呢?我認為不是的。

不管你是主動運筆的方式也好,還是被動運筆的方式也罷,其是它們都是用力、發力的。但是他們的作用點不同,因此也就導致了不同的書寫形態。主動運筆即推筆的方式其作用點在筆尖處。而拖筆的作用點在筆桿和和筆尖側面。

二、形成的後果

拖筆書寫和推毫書寫這兩種不同的書寫形態完全導致了不一樣的書寫後果。上面我們說不管是拖筆也好還是推筆也罷,它們都是作用點在不同地方所形成的不同書寫方式。

拖筆書寫的作用點在於筆桿和筆毫的側面,其實這在書法上被稱為側鋒筆法。而對於推筆來說,其作用點在於筆尖,因此,其書寫主要是筆尖在起作用,因此被稱作是中鋒運筆。

這是他們最根本也最核心的區別。對於這兩種書體的書寫來說,當然是以推筆筆法為主的。因為推筆筆法的核心要點是中鋒,中鋒在書法中的作用是樹立起全字的骨架,因此其意義也最為根本。側鋒在書法中是以輔助性的書寫筆法這個角色出現的,因此也更具有輔助性意義,不做主體性筆法。

實際上這也牽扯到中鋒和側鋒運筆這兩種筆法在書法中的作用。總體上來說,以中鋒為主,也就是推筆行筆更多,但是側鋒也不可少,只是不做主體性筆法罷了。

三、推、拖與病筆

推筆和拖筆都不是有問題的筆法,但是一但拖筆成為筆法主體甚至被採用的次數更多了之後,也就有了毛病。

這其實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論證,我們可以把推筆形成的中鋒行筆理解為我們食物中的主食,而拖筆形成的側鋒筆法理解為其他副食。主食不管怎麼樣,每天都要吃,但是副食就不同了,不一定每天都吃,而且你有時候還不能吃過量,比如肉類食物,過量就會導肥胖等。

這其實和推筆和拖筆的道理一樣。拖筆當然可以有,但是不宜多。推筆最為中鋒行筆,要以中鋒為主。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個是增強筆毫與紙面的磨擦力,一個是讓筆毫失去彈性。一個是強健,一個是病態。一個是力透紙背,一個是墨浮於紙面。


哪一種是病態?拖著筆走是病態。拖筆不只是筆畫單薄浮滑,在轉折點的地方,由於筆管倒偃,轉角處便混濁不清,肥厚笨拙。一些愛好者看著一些善用長鋒筆的書家,也跟著用。結果不明就裡,如亂繩般左纏右繞。

書法的筆畫質量,看的是筆跡的運行是否穩健。如錐界石,粗非重,細非輕。推筆而行,筆管稍稍在後,筆頭在前,筆鋒便呈倒折的態勢。筆毫本身的韌勁就能最大的得到發揮。筆毫中的墨汁便能注於紙中。拖筆則不然,拖筆的筆鋒是順的,手一發力下壓,筆肚便著紙面筆毫完全使不上勁,墨便浮於紙面。沒有沉著的附著感。



練習時要隨時注意筆桿的傾斜,不可向前傾偃,更不要左右亂晃。運筆是肘腕,不是靠筆管的側斜帶動筆尖運行。不要把影視劇中的演員表演的書寫方法當成學習模仿的對向,會害人一輩子的。


子衿書法


很簡單地說,拖著筆寫,就是筆桿向前倒,筆鋒在後面。

推著筆寫,就是筆桿略向後傾,筆鋒在前面。

拖著筆寫,大多為剛入門的老幹部自娛自樂,以為是中鋒行筆,用筆桿拖著筆肚在紙上畫紙,線條軟弱無力,如一堆繩子堆在紙上。

推著筆寫,古人形容如刮魚鱗,利用筆鋒與宣紙的摩擦,越勒越緊,將墨殺入紙中,線條遒勁有力。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寫楷書時,長橫畫拖豪收尾,會起到自然圓潤的收筆效果,不需刻意的描畫出收筆形態。自然流暢,才是毛筆書寫的正確筆法,回峰描畫,修飾收筆形態,該是毛筆書寫的誤區。推毫運筆,最特顯的是楷書豎筆,懸腕、枕腕書寫時的自然筆法。手腕下垂以達到筆峰的更大行程。靈活的運用拖豪、推毫,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拖豪效果柔美靈秀,推豪效果特顯筆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