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魯迅的“中國人的根劣性”言論?

反迷你的意大利國王


在魯迅的作品中,貫穿了對中國人國民性的解剖,目的是讓人們看到自身民族靈魂深處的疾病,從而實現精神的浴火重生。

魯迅解剖國民性思想產生的根源在於:一是清末民初中國日益淪為兩半社會的危亡現實;二是中國與西方在思想意識、政治制度、經濟水平、社會治管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三是傳統文化的桎梏、統治階層的黑暗以及民眾精神萎糜和思想沉淪;四是西學東漸的歷史潮流;五是個人受到尼采、陀思妥托夫斯基等思想很深的影響。

魯迅精神解剖很重要的幾部作品:一是《狂人日記》,是對兩千年儒家為代表傳統思想的宣戰檄文,對中國國民性的思想基礎全盤否定;二是《阿Q正傳》,在阿Q身上集中反映了精神勝利法及其危害,藝術地創造了世界級的文學典型形象;三是《藥》,挖掘國人的精神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儒客非儒客


清朝有個美國傳教士,在中國住了三十多年,回去後寫了一本書介紹在中國的感受。他說,中國人有著驚人的忍耐力,吃苦而且耐勞,但是普遍缺乏人格還有良知。對比這個評價看看二百年後的今天,我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



肥豬舞


魯迅先生直指"中國人的劣根性",毫不掩飾個人好惡,是難得的"性情中人"。他主要還是對"中國人的劣根性"進行嚴肅的批判,對愚昧的中國人"怒其不爭,哀其不幸",魯迅有幾段話在如今社會還有現實意義!

魯迅話一.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裡,倘若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捽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高興的人盡有,有肯伸手扶助的人卻是極少的。

魯迅話二.中國人的性情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調和,願意開窗了。

從魯迅兩段話描述,使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人的劣根性",我們要感謝魯迅先生給我們振聾發聵的警示,時刻要警惕自己,不要重犯"中國人劣根性"的錯誤,要做一個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複合型"人才。讓"中國人劣根性"見鬼去吧!


張文禪


中國人劣根性與生俱來,一點沒錯,中國人浮誇,散亂,窩裡鬥,見不得別人不他好,嫉妒心特強,你在看什麼領導,那個眼睛很不能長到頭頂上,拽的要死要活的,中國劣根性不改,難以強大


丫丫豬豬


魯迅痛恨儒家對國民的洗腦,才棄醫從文,用筆去戰鬥。

中國的儒家文化,對人思想管控的太嚴了,幫統冶者愚民,認為獨裁才是中國唯一選擇。

天子是上天派下來統治人民的,是唯一合法的統治者,那怕他在壞,都要無條件服從,因為他是老天派往人間的使者,壞不是真壞,只是暫時被魔鬼矇蔽了雙眼,在儒家幫助下會改過。

從來不讓人民想,天子也是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不然漢人為什麼老被外族人欺負?

儒家告訴民眾不能造反,否則會沒了國運,不能向天子索求人權,否則會壞了社會風氣,不能不忠君,否則會亡國。

魯迅是很反感中國的獨裁統冶,儒家的愚民政策,用筆告訴民眾,一個國家如果不民主,對人民有多可怕。

魯迅很聰明,只告訴民眾歷史上獨裁者對民眾的剝削有多狠,儒家從政者對人民的壓榨有多狠,讓民眾去感受。

借古諷今,指桑罵槐,隔山打牛,讓統冶者,儒家當權者很受傷,又找不到證據反駁,因為魯迅說的沒錯。

魯迅從沒講中國人不行,不聰明,不勤勞,只是很反感獨裁統冶者的無能,儒家的愚民政策。


光芒萬丈34957


魯迅是一位目光犀利,判斷力精準的醫生。

魯迅專為當時百病纏身的中國社會做病理檢查,並提出自己的判斷和治療~方案。

魯迅的診斷書是這樣寫的:

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既殘暴又虛偽。

左手揮舞殺人的屠刀,右手舉著仁義的幌子。

而中國的老百姓早已變得麻木,怯弱,愚昧,無知。

封建統治者用儒家思想,對中國老百姓的愚化教育,奴化教育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之深,危害之大,我們今天仍然能夠深切的感受到。

中華民族的劣根性不是人民出生時帶來的,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的環境中養成的。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有許多中國人還在對儒家思想愛不釋手,津津樂道,認為儒家思想是為人民服務的。

這些人沒腦子。

為封建帝王服務的思想怎麼會為人民服務呢?這是勢不兩立的。


濱哥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回顧一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的一段悲慘屈辱的歷史。中國當時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眼看國將不國,中國的精英階層紛紛奮起救亡。無論是孫文還是康、梁都認定中國的衰弱在於制度,因此只有改制才能救中國。這與洋務運動保制派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用”是完全對立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滿清皇朝,並創建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可是民國的建立並未能使中國變的繁榮和強大。中國很快陷落入一盤散沙的北洋時代。中國的知識精英們對“唯制度論”產生了質疑,轉而認為腐朽的文化才是中國落後的更為深層的原因。陳獨秀、胡適等引領的新文化運動很快便迅猛的展開。經錢玄同的引薦,魯迅以其深刻思想內含的小說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制度所能規範的是政府,而文化則對國民性產生巨大的影響。人民是蘊育政治的土壞。從這個出發點,魯迅寫出了一系列批判國民性的著名小說和雜文。“阿Q正傳”、“狂人日記”、“藥”等名篇至今仍有著深刻的意義。橫眉冷對千夫指,批判政府需要勇氣,批判民眾則需要更大的勇氣。我想這就是魯迅最為偉大之處。


婁煜


一、請問魯先生:中國人有這麼多問題,有劣根性,那麼請舉個例子,地球上哪個國家的人沒有問題?哪個國家的人沒有其特有的民族劣根性? 二、這世界上只要是人就一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哪個國家都一樣,哪個國家都不能例外? 三、魯先生因其國家積貧積弱便不斷的找原因。原因之一:漢字。原因之二:中醫。試想,如果按照魯先生的要求,我們中國人現在都使用拉丁文字,而漢字卻在日本或者韓國,我們大家做何感想?有時候歷史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之一。 四、魯先生找出了那麼多問題,請問解決了自己家貧弱的事實了嗎?魯先生覺得中醫不行。於是學西醫,諷刺的是魯先生自己僅僅活了55歲。請問何不用自己所學治之?一個人,自己的家裡貧弱了,卻不斷找母親的不是,抑或找父親的不是,這樣有效果嗎?有意義嗎? 五、魯先生找出了我們民族的問題,但始終沒有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找出問題,不知解決之道,找之何益? 六、魯先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也許我們要做的不是找問題,而是承認和麵對問題,並頂著問題在荊棘叢中不斷前進。發牢騷和牢騷滿腹一點用都沒有。


厚德載物169335273


就此言語,寬闊說是人類的劣根性,但魯迅畢竟生活在中國,每日面對國人的生活,加之他生活的時代環境,民族危亡正在上演,他看明白所有,無奈眾人昏昏沉沉不知所云,安於享樂幻想,總以為我們天朝大國,洋洋五千年,這是可怕的。

中國人的劣根性,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我們從古至今經過幾千年形成的人性特有的文化性的複雜和奴性,諂媚阿諛奉承這是一個很真實很具體的表現,如果誰有權有勢,認識不認識的人都會圍上去討好喝彩,忘記了人無完人這句話,會把此人捧上神壇,不多久就會燒香供起來,這或許也是我們久久形不成堅固信仰的緣由,用根本就不能當做信仰的東西當信仰,何談長久,更否說會形成信仰。

再者就是奴性十足,似乎有人不奴役了還不習慣,會主動跑過去諂媚地說,求求你求求你奴役我吧,習慣了,不被你奴役我真是不習慣真是不開心,這樣的人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而且好多人不是被現實形勢所逼迫,而是發自內心的想去被奴役,甘願拜倒在某些具有金錢權利人的腳下當牛做馬。

老百姓常說,如果一個人好,就是屎尿都是香的,如果一個人不好,再多好多香都是臭的,現實就是這樣,我們的思想就是這樣,要想有改變,這是個漫長的過程,至於要到什麼時候,無人知曉,慢慢等待吧。我們自己起碼要擺正自己的思想位置,時刻注意,假如有一天黑白顛倒的事情或其他委屈不堪的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將如何對待,這是最要正視最要思想的。


書房記


時代是不斷變化的,魯迅雖然是大文豪,但是魯迅也不能超脫時代的侷限。

你站在魯迅這個時代,你怎麼看?魯迅時代的中國,前面有帝國主義入侵,有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有各式各樣的租界,還在受日本的侵略,內部還在軍閥混戰,假設你是魯迅,你也會失望。


沒有所謂的劣根性

唐朝時代的人和宋朝時代的人像嗎?

這是唐朝時代


這是宋朝時代


都是中國人,為什麼出現這麼大的反差?

為什麼唐朝時代能把周邊各遊牧民族打的不敢還手,但是在宋朝時代,隨便任何一個都敢勒索宋朝?

這並不是說唐朝中國人就沒有劣根性,宋朝中國人就突然來了劣根性,這是和時代的各式各樣的原因有關的。


清朝末期,英國軍艦朝著中國開兩炮,就敢佔領一個城市,就敢到北京城去撒野。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渡江戰役,英國軍艦橫在江面不肯走,解放軍果斷開炮,炮擊英國軍艦,造成紫石英號事件。


為什麼當年中國面對日本的侵略,幾乎被打的不能還手,而在抗美援朝時期,敢於和當時最強大的美國去拼,而且還把美軍趕出了三八線。


我不信所謂的“劣根性”,在六七十年代以前,在美國的華裔被視為低等民族,劣等民族,今天的美國華裔,在美國被視為“優秀少數民族”,為什麼?

難道中國人人種變了嗎?沒有。


人是社會性動物,每一個人都無時無刻不被社會影響著,被環境影響著。

魯迅時代的中國人和今天的中國人完全不一樣,看過魯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魯迅時代的中國是什麼樣子?都學過《少年閏土》吧,魯迅怎麼描寫成年的閏土的?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

你今天會叫誰老爺?誰都不叫。愛誰誰。

魯迅所鞭撻的那個社會確實是需要鞭撻的,而正是由於類似於魯迅這種人的鞭撻,所以才成就了現在,不存在所謂的“劣根性”,沒什麼劣根性,今天的中國人和民國時期的中國人不一樣,未來的中國人也和今天的中國人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