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真的是即興創作的嗎?你怎麼看?

MC飄飄


千古名篇,駢體散文《滕王閣序》就是王勃即興創作的。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內)探望做縣令的父親。途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都督閻伯嶼因重修的滕王閣落成,定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那裡宴請文人雅士和賓客朋友。他的女婿吳子章很有文才,閻伯嶼叫他事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當眾炫耀。王勃是當時有名文士,也在被請之列。

大家來到滕王閣之後,都督問在座的各位文人雅士有誰想要寫一篇文章紀念此次盛會。閻伯嶼故作姿態,請來賓為滕王閣作序。大家事先都無準備,所以都託辭不作。請到王勃時,他卻並不推辭,當場揮毫疾書,一氣呵成,寫就了著名的《滕王閣序》。


當都督和賓客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千古名句時,深深地被打動了,紛紛感嘆王才子果然名不虛傳,如此精彩的一篇文章竟然是即興所做,著實讓人佩服啊。

各賓客看了一致稱好。閻伯嶼讀後也深為欽佩,認為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寫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讓吳子章出場著文了。

《滕王閣序》全文不足800字,據統計共用典46處,幾乎句句用典,可見王勃讀書之博且深。大量典故,信手拈來,且毫無牽強之感。其強大的知識儲備,嫻熟的寫作功底,令人歎為觀止。


千古名篇,駢體散文《滕王閣序》就是王勃在這樣背景下創作的。


齊居士


《滕王閣序》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關於它是否即興之作,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人依據文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認為王勃年屆弱冠,只有十五歲,當然,也有人認為弱冠也可表示十八歲、二十歲。但即便如此,王勃也是很年輕的。大家比較認可的事實是,王勃去交趾看望父親,途經南昌。這一點在《滕王閣序》中也有交待,"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就這一點又引出了王勃的年齡問題,他還是個"童子"。王勃的年幼如果是事實的話,那麼,王勃並不是閻伯嶼邀請的對象。另一種說法是王勃早就到了南昌,聽說滕王閣落成,遊興大發,隔日觀賞的滕王閣,並打聽了滕王閣的歷史典故,在遊覽附近風景時,親眼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觀景色。次日,對滕王閣的勝宴也想一觀究竟,躑躅門口時,恰逢父親的好友是應邀嘉賓,將其帶入。如這一說法成立,王勃的即興之作,實際上已有腹稿在胸。宴會上氣氛的渲染,少年王勃已不吐不快了。只是中國曆來有神州之稱,王勃的《滕王閣序》也被看成"神來之筆",有"時來風送滕王閣"之說,好象中國文學史上註定要誕生這膾炙人口的名篇似的。


雪浪花19


王勃因緣際會而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雖說有偶然性,但在文中可以看到作者文彩天縱,妙筆生花。雖說文章是臨景抒懷,但其中有著作者本身平時深厚的知識積累和滿腔錦繡,那些膾炙人口的綺麗之詞除了應當時之景外,更多的還可以放在其它相似的環境中,猶其是撫今追昔、感懷身世的行文更是放之四海而有知音。所以說,王勃這篇《滕王閣序》無疑是即興創作的,但內容絕不是一時興起的草就篇,而是積澱了他自身最精華的文化文學知識見識等等的一部絕世之作。







我認為是。凡是寫作的人都懂,當一個人的靈感被觸動的時候,可以洋洋灑灑揮筆成章,思如泉湧綿綿不絕。並且,王勃在寫這個這篇滕王閣序的時候正是最好的年華,思緒最為敏捷。何況他又是一個最有名的才子。記得當初我在背這篇序的時候似乎跟上了王勃的思緒,輕輕鬆鬆看幾遍便背了下來,還包括後面的那首詩。但當我背蘭亭序和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就沒那麼順利,當時背下來過後就忘了一大半。所以我認為,人在神清氣爽時思緒最為敏捷。在特殊的場景特殊的氛圍下也能激發人的創作熱情和創作靈感。作為我們這樣的泱泱大國上下5000年的文化,出現幾個象王勃這樣的優秀人物再正常不過了。


鵲踏枝13


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即興寫的一篇傳世名篇。但是如果不是平時的積累,是寫不出來的。有人說王勃睡了一覺,就寫出來一篇很有名氣的文章。如果是這樣,那一定是打了腹稿的緣故。還有曹植《七步詩》,都是平常內心的積鬱,頃刻之間,靈光閃現。所以要平常多積累,多觀察,沒有哪一個人能隨隨便便的成功。謝謝!


淡定秋菊


王勃具有先天的聰明睿智,深厚的社會閱歷、深厚的文化沉澱及寫作的才華,並對當地的風俗地貌有著深刻的瞭解,才即興寫下了這篇不朽的名篇。


真誠做人真誠學習


毫無疑問,肯定是即興之作。像王勃這樣的千古奇才,觸景生情,才會洋洋灑灑留下千古名篇!如果一般人修修改改反而達不到這種效果……


村姑放牛


王勃大才,做為初唐四傑排在第一不是白來的。首先他的作品裡有一種東西叫情懷,而且這情懷品格可觀,所以我對他毫不懷疑。


傳思書院


問些有用的問題吧,你覺得能討論出個什麼結果來?


花間悟道


是即興創作的,也是因而聞名的,並且有記載當時作此文的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