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不離開朝鮮,甲午戰爭的結局會改變嗎?

phl10192277701


首先確定,袁世凱不離開朝鮮,甲午戰爭的結局也不會改變。

我們先來看看袁世凱在朝鮮做了什麼事情。

一、袁世凱赴朝鮮背景。

1882年(光緒8年),朝鮮爆發“壬午兵變”,朝鮮局勢動盪。當時在天津的朝鮮大臣金允植求援於清政府,不久,丁汝昌、吳長慶、馬建忠奉命東渡平亂,袁世凱也隨軍出征。23歲的袁世凱是吳長慶手下張謇的得力助手,軍職是“前敵營務處”。(袁世凱的伯樂吳長慶像)

二、調度軍隊得力,軍紀嚴明,獲得伯樂賞識。

袁世凱主要負責軍需供應和勘定行軍的路線,類似於後勤供應和偵查的官員。吳長慶手下一個營官,因為士兵暈船等,拖延登陸,被吳撤掉,袁世凱代理營官,袁2小時迅速集結完畢,得到吳的誇獎。

吳長慶清軍部,軍紀渙散。入朝後,到處搶劫財務、強姦婦女。袁世凱自告奮勇負責軍紀,在未請示的情況下,將違紀最嚴重的7人斬首示眾,部隊軍紀為之一振,深得吳長慶器重。(袁世凱像)

三、鎮壓“壬午兵變”,袁世凱獲得提升。

“壬午兵變”起於大院君李罡應(朝鮮高宗父親)和明成王后閔氏(即閔妃,高宗妻)的政爭,吳長慶、丁汝昌、馬建忠等帥清軍到達朝鮮都城,擺下“鴻門宴”,將大院君抓住,押送到中國保定軟禁起來。袁世凱率清軍,持高宗詔書平定了兵變,將日本人驅逐。吳長慶奏請升袁世凱為同知(知府的副手,正五品),並同吳長慶駐留朝鮮。

四、編練朝鮮新軍,獲得朝鮮高宗信任。

清軍解決“壬午兵變”後,朝鮮高宗李熙因為舊式的朝鮮禁兵不可用,試圖改練新軍。他派官員來到清廷,並商量善後事宜,其中要求清廷派人練兵一事。清廷中掌握實權的李鴻章對此表示贊同,命令吳長慶籌劃。吳長慶委派袁世凱負責編練朝鮮新軍。袁世凱以英、德式操法編練出一支朝鮮“禁衛軍”和一支朝鮮“鎮撫軍”,人數共5000。

袁世凱訓練有規有矩,深得朝鮮高宗的賞識,想拜袁世凱為大統領。李鴻章對此斷然拒絕,心想這麼好的人才,我自己換要用。果然,甲午戰敗後,立即委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袁世凱的另一個伯樂李鴻章像)

五、朝鮮“甲申政變”,袁世凱強力鎮壓。

1884年,吳長慶回國,袁世凱留在朝鮮,兵力剩餘一半。由於清軍一部撤走,朝鮮親日派和親中派對立越來越厲害,12月日軍100多人和親日派朝鮮官員聯合,劫持朝鮮高宗,殺親中派官員,是謂“甲申政變”。

袁世凱分析局勢後,不等回報清廷,立即率領清軍1000多人進入朝鮮王宮平亂,將盤踞王宮的日軍擊潰,日本人自焚自己的朝鮮使館,狼狽逃回日本,高宗獲救,親中派重新獲得權力。

因為此事,袁世凱沒有得到獎賞,反而被多方指責(日方、中方),升官夢碎。袁世凱假託母親生病請假離開朝鮮。

六、“監國朝鮮”,被困行署

半年後,朝鮮局勢動盪,李鴻章重新啟用袁世凱,派袁世凱將軟禁在保定的朝鮮大院君送回朝鮮,袁世凱擔心兵變,想讓李鴻章派丁汝昌派兵護送,李鴻章只讓他帶領一小隊士兵入朝調節糾紛,但是糾紛難以調和,袁世凱無功而返。

不過作為伯樂的李鴻章奏請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為三品,成為朝鮮實際上的“監國”。當時的袁世凱只有26歲。

袁世凱駐紮朝鮮挫敗了日本企圖讓朝鮮獨立,然後吞併朝鮮的計劃,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1894年(光緒20年),由於朝鮮“東學黨”起義,日軍大部隊和清軍的部隊幾乎同時登陸朝鮮,日軍屯駐朝鮮,袁世凱的處境十分危險,日軍嫉恨他,欲將他置之死地。袁世凱困於使署內,當時朝鮮已在日軍的逼迫下自承為獨立國。一切都無力挽回了,失望的袁世凱乾脆託辭患病,躺倒不幹,將政務交給唐紹儀,向李鴻章發電報要求回國。

李鴻章同意後,於1894年6月15日喬裝離開漢城回國。(甲午戰爭圖)

分析

袁世凱的成功大都基於外交和小規模戰鬥上去的勝利,背後依靠的是清廷。他在朝鮮起家,但是他沒有自己培訓作戰的嫡系部隊,面對日軍的大規模入侵也只能望洋興嘆了,最後決定戰爭勝負的是軍隊,北洋水師和淮軍陸軍都是李鴻章的家底,和他沒有半毛關係。他離不離開朝鮮對整個局勢無關緊要,他聰明的很,一看局勢不對就開溜了。


老旺民俗傳說


首先要說的是,歷史無法假設。如果袁世凱不離開朝鮮。甲午戰爭的基本走向不會改變,但不至於輸的那麼慘,袁世凱再差也比一夜之間狂奔七百里的葉志超強吧。可惜啊,在袁世凱離開朝鮮兩個月後,甲午海戰爆發,我實在無法想象如果袁世凱晚走兩個月咋樣?

迅速平定附屬國朝鮮兵變,經直隸總督李鴻章舉薦,在1885年9月15日朝廷正式任命袁世凱為大清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大臣。正三品。袁大使在朝鮮認真履行職責。警惕日本的狼子野心。

當歷史的腳步運行到了1894年的時候,朝鮮發生了一件重大外交事件。就是在6月1日。正在辦公的袁世凱得到秘書的報告,日本駐朝鮮書記鄭永偉(歷史的確這麼記載的)要拜會袁大使。都是外交官彼此見面很正常。寒暄以後,矮個子的鄭永為偉說,現在朝鮮東學黨起義鬧的很厲害,朝鮮肯定鎮壓不住,貴國是否派兵入住。袁世凱道,如果朝鮮國王要求我們出兵。我們一定出兵。其實鄭永偉石奉本國外相陸奧宗光來探聽大清對朝鮮政策的,日本對朝鮮已經是垂涎三尺了,但礙於中國是朝鮮宗主國,也不敢太放肆。

而此時的朝鮮東學黨起義已經徹底失控,朝鮮國王李西希望大清立即出兵平叛。日本得知此時事以後,以保護本國在朝鮮僑民為藉口,也要出兵朝鮮,而且由日本駐大清公使告知李鴻章。

時間是6月3日。李鴻章對此缺乏警惕,沒有應有的重視,6月6日,大清駐日本公使汪鳳藻告知日本外相,大清國正式出兵朝鮮。李鴻章,袁世凱都沒有想到,日本為了這一天整整籌劃了三年,一場大戰即將拉開帷幕,全球第一次蒸汽輪機艦隊混戰就要上演了,這就是甲午海戰。現在,我們再把時間倒退到1882年東學黨起義。

朝鮮東學黨起義規模很大,很快攻克全州,漢城震動,這時候朝鮮的皇室也不安穩,朝鮮當時的朝局和他的宗主國大清差不多,朝鮮國王哲宗李升死後無子,本著兄終弟繼的原則由自己弟弟李應的兒子12歲的李西為國王,(注意,朝鮮只能稱王,不能稱帝)經大清同意後登基,李應為大院君,也就是攝政王。兒子李西就是個傀儡。李應是個親日派,總想推翻自己的兒子,自己當國王,但李西有個好媳婦閔妃(明城皇后)

韓國天天吹噓明城皇后如何如何,其實都是假的,還拍電視劇給我們看,真好笑,但有一點必須承認,閔妃是個親華派,當然也是被迫的,自己的老公公親日,自己如果想讓老公掌權必須親華。

袁大使也十分討厭李應,這個老混蛋,你兒子當國王,你還爭啥,簡直不是個玩意,於是袁世凱經常出入閔妃後宮,商討如何對付大院君李應,奪回政權。

後世傳說二人有私情,(我個人認為,應該不會)韓國是絕對不承認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閔妃為表示對袁大使的感謝,把自己的親妹子嫁給袁大使為妾。而且還外送給兩個小丫頭,這個女子叫碧嬋,還給袁世凱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日後民國青幫輩分最大的袁克定。

過了幾年以後,李西已經20歲了(1884年)大院君倚仗日本人的支持仍然不肯放權,如此眷戀權位,引發以閔妃為首的後黨和部分朝臣不滿,在袁世凱的幫助下,閔妃聯絡朝臣一舉費廢掉大院君李應,讓哲宗李西親政,但實際上是閔妃把持政務,但閔妃與李應一樣,治國無能,搞的朝鮮亂匪四起,東學黨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日本見自己扶持的狗腿子被廢,立即組織軍隊要武裝干涉,袁世凱見日本賊心不死,電告李鴻章希望加派駐軍,李鴻章採納意見,讓葉志超帶兵駐軍朝鮮平壤。但葉志超是個笨蛋,後來得知日本攻打平壤,他做的唯一一件事情是,騎馬一夜之間狂奔七百餘里逃回丹東,致使中日朝鮮戰爭陸戰失敗,間接導致甲午海戰的失敗。如果當時袁世凱繼續擔任駐朝鮮大使,事歷史也許會改寫。

公元1894年6月15日,袁世凱奉調回國擔任山東巡撫(省長)日本人見有機可乘,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在1894年7月23日一萬多日軍在仁川登陸(五十年以後,美軍又來了一回)7月25日攻克平壤,清軍逃跑,日軍攻入皇宮,殺害閔妃(原因是閔妃拒絕與日軍合作,因此被殺,所以贏得韓國人的崇敬)閔妃時年44歲。日本扶持大院君李應做國王,李應總算夢想成真。

清廷聞知此事以後,立即讓北洋水師出兵朝鮮,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亨佑命令浪速號艦長東鄉平八郎擊沉北洋水師運兵船高升號,值得一提的是,在浪速號上有個上等兵表現出色,這個上等兵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山本五十六。至此,日本海軍三大名帥以不同的角色拉開了甲午海戰的序幕,而大清則失去了朝鮮,自己也徹底淪落了。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袁世凱晚走兩個月,歷史能否改寫,可以說,袁世凱擔任朝鮮大使的時候,維護了國家的利益,沒有讓日本得到任何便宜,在袁世凱在的時候,日本也沒有敢出兵朝鮮,這是值得讚賞和稱道的。歷史無法假設,但可以確定的是,袁世凱離開朝鮮之日,就是朝鮮亡國之日,那麼我麼們也有理由相信,袁世凱若在朝鮮,大清至少不會輸的那麼慘。換言之,如果袁世凱在慈禧徹底打敗日本(應該有這個可能)即便海戰失敗,最多就是失去朝鮮,而不會有日後的《馬關條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袁世凱在朝鮮動盪初期表現的十分優秀。其作風果斷,機智。頗有將才。可是他當時並沒有受到重用。而清朝卻使用了一個並不想打仗的人做將軍那就是葉志超。後來證明此人實乃民族敗類。連夜狂奔五百里跑回了鴨綠江,不顧士兵死活。這是朝鮮戰場戰敗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朝的體制已然腐化到了極點。就算是袁世凱領軍也頂多起到了個拖延戰敗的時間而已。所以甲午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敗在了人心,敗在了制度,敗在了體制上。

所以無論是誰,大清都會敗。只是時間問題。大清的對日政策是和,不想大打。從慈禧的前後態度就可以看出。而日本卻相反。日本以國運相賭的戰爭行為和我們打。不僅如此,日本在戰前還派了大量間諜來華調查。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僅如此,我們在制度上,士氣上,都不如日本。你說我們能不敗嗎?


秦皇見漢武


甲午戰爭在朝鮮半島上,大清國不是沒有戰死沙場的將軍,獨木難支。左寶貴就是戰死沙場的中國人。但是作為最高將領的葉志超確率先逃跑,致使左寶貴部後路被日軍截斷。才是大清朝廷戰敗真正的原因。後來葉志超被朝廷追究責任砍掉了腦袋,但是朝鮮半島的局勢徹底無法挽回了。滿清朝廷的失敗,是體制問題不是前線將領不肯賣命。


愛看愛思考


以我的觀點來看,甲午戰爭清必敗從兩軍軍力對比來看,理論上清是勝於日本的。但實際上為了籌備慈禧的生日,海軍軍費被挪用。而日本在默默的發展自己的海軍。黃海一戰可見端倪。清大敗。若袁世凱不回來可能會拖延幾日,但絕不會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腐敗的清王朝已經註定在這場近代化的較量中拜下陣來。清的失敗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失敗,更是觀念上的落後。農耕文明對陣工業文明人家對你降維打擊,輸是正常的。贏只是僥倖。所以,無論是誰,要想改變這個結局,很難很難。多說一句,放到現在,袁世凱可能會成為造福一方百姓的能吏。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小崔愛讀書


袁世凱後期是"獨支東方“,他化妝從小門逃走,隨後日本人就包圍了使館,好險沒走了!上述情況,即使袁世凱不走,他就很危險了!

若袁世凱不出走朝鮮,與清駐軍留守朝鮮,取得清朝庭支持,或一股作氣,化朝鮮為一省,那麼甲午戰爭的結果,中國肯定不是那麼慘!


甲午戰爭歷史研究


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無法改變歷史前進的趨勢!

雖然袁世凱為一時之豪傑,但是清朝大廈將傾,已經腐朽透頂,無可挽回!即使袁世凱能出頭打贏甲午戰爭,也會有乙午戰爭、丙午戰爭的失敗,而且越來越徹底!

這是趨勢,現在說不能與趨勢為敵,古代也一樣!


尚沃寫給理想5555


回答這個問題不用那麼囉嗦,不會改變,大廈將頃,獨木難支,大清國勢軍力腐爛透頂,豈是一個人能夠扭轉的?


悠然見南山1


當時,朝鮮是清朝的附屬國,而統治朝鮮的是持續了近六百年的李朝。到了19世紀末,朝鮮危機開始出現。與當時的中國一樣,朝鮮也面臨著列強的巨大壓力,尤其是日本對朝鮮的覬覦已非一日。在甲午戰爭之前,袁世凱就率兵朝鮮,挫敗了日本吞併朝鮮的陰謀,為此日本人特別憎恨他。


篇篇讀清史


以我的觀點來看,甲午戰爭清必敗從兩軍軍力對比來看,理論上清是勝於日本的。但實際上為了籌備慈禧的生日,海軍軍費被挪用。而日本在默默的發展自己的海軍。黃海一戰可見端倪。清大敗。若袁世凱不回來可能會拖延幾日,但絕不會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腐敗的清王朝已經註定在這場近代化的較量中拜下陣來。清的失敗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失敗,更是觀念上的落後。農耕文明對陣工業文明人家對你降維打擊,輸是正常的。贏只是僥倖。所以,無論是誰,要想改變這個結局,很難很難。多說一句,放到現在,袁世凱可能會成為造福一方百姓的能吏。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