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迷茫的時候該幹什麼?

珍視映畫


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只是大學生的迷茫,如果有可以一起分享一下。

大學,現在的大學,真的顛覆了我以前的思考,原本的大學是看那些歐美劇的

到處三五成群,討論問題,或者一起參加某種樂器練習,走在不斷強化自己

充實自己的路上。

而現在,可能有一般人的大學是這樣子,

8點起床,懵逼得起床,刷牙洗臉,壓著上課鈴走到最後一排坐下。

打開手機,看看微信,知乎,貼吧,追一下明星的最新動態,看看搞笑視頻,

放學,叫個外賣送到宿舍,吃完以後太困了,睡了過去,下午的課瞬間曠了。

下午4點半,有個學生會要擺攤,拿倆張1桌子,椅子過去準備一下。叫個外賣。

晚上打打遊戲,到11點,洗澡,洗衣服,繼續玩手機到2點,

嗯,明天要上課,差不多睡覺了吧。

就這麼渾渾噩噩過去的一天,重複了倆年。

後來,突然覺得這樣的人生是廢了,其實這樣感覺過很多次,只是沒有毅力改變。

然後自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方法,

去一些招聘網站,看一看我這個專業有哪些方向,需要哪些技能。

好,記下來,我需要PS,AE,運營,文案能力,

然後自己想健身,想讀書,練字,調酒,

就記下來,每樣都算一個積分,每天統計自己能有多少積分,

就這樣,我現在能力比起之前有了長足的發展,

很多迷茫,在人生路上,

不要慫,自己要把握住方向,學習好內容

提升好自己,這一切會在你一言一行體現無疑

加油。


搞事公寓


如果你身邊有高人,去和他們交談,如果你身邊沒有,就去看書,和書籍交談,如果還是沒有,那就寫字,和自己交談。

小時候暑假家裡沒有老人帶我,父母就上班前把我丟到單位附近的郵政大樓,帶點小零食席地而坐看一天的故事書,從小學開始我就堅持寫日記,寫情書,上課傳的小紙條攢了滿滿四大罐;從QQ空間的非主流日誌,到人人網,到豆瓣,都微博,我一直不停地用文字記錄內心的點點滴滴,(雖然現在看來簡直慘不忍睹)和自己的靈魂對話;

你說雞湯到底有用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無數個黑夜,是一篇篇小故事帶給我或明或暗的希望,在我失戀抑鬱的絕望之際,是豆瓣的一篇篇矯情的帖子代替閨蜜陪伴我失眠後眼淚流乾的夜晚;在我和父母吵鬧著要脫離糟糕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是哽咽地念著王遠成的那篇《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願意到北上廣深打拼,即使過得異常艱苦,遠離親人,仍然義無反顧?》的長帖給父母聽,終於讓他們無言以對地服軟;在我弱小,迷茫,愚蠢,自私,狹隘的時候,是這些短小精悍的美文充當了我人生導師的角色,一點點構建了我的人格;

這個世界不是一部巨大的計算機,按照那些理科生腦海中的算式就可以走向前方;這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只要對當下的你是有益的,那麼就依然值得獲取;至少在我迷茫的時候,我看著那些和我一樣困惑的作者寫下的心路歷程,自己的心結也被一點點梳理開來。原來世界這麼大,別人在這樣精彩地生活,這一點,對我深深地啟發。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重新振作起來之前,先喝一點暖心的雞湯,也未嘗不可。


如果需要推薦,劉墉的全系列書籍,都建議你買來看看,暢銷二十多年的雞湯,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彈球小姐Lydia


每個人都有迷茫困苦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中走出來,過來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能有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反問我:生活不是應該人人平等,個個安居樂業的嗎?

很遺憾的告訴你,其實並不是如此。生活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公平,也不會讓我們稱心如意,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見過許多人,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為了一日三餐,為了家裡的子女,為了家中的父母而辛苦工作,你問他們有沒有迷茫過?很清楚地告訴你,他們沒有時間去迷茫,因為一旦他們浪費時間去迷茫,去思考,去思索為什麼日子過得這麼痛苦和難堪,他們就會沒有飯吃,沒有錢可以交房租,也不可能幫子女交學費。

他們就如同田地裡的牛一樣,被生活的繩索,不停地抽打著,只能低頭地幹活,幹活,幹活。

我之前見過一位農民工,他來廣州已經三年了,一直在工地裡面當水泥工,每個月領著近萬元的工資。我問他有沒有想過如何改變自己,增加自己的收入,他抽了一口煙,冷冷地回答道:哪有什麼時間去考慮這些,每天上工地幹活,就已經把自己給累死了,根本沒有什麼時間去想這些。

我聽後,也只能唉的一聲嘆息。

有時候人之所以一直窮下去,有可能是礙於生活所迫,也有可能是自己犯懶,不想去思考自己的未來,也就是說,他們連迷茫的時間,都不捨得掏出來。

迷茫,意味著你對當下的生活並不滿意;迷茫,意味著你在內心的深處,有想過要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態;迷茫,更意味著你不麻木,不心如止水。

所以,當你迷茫的時候,一定要花時間好好對待它,可以用它來審視自己的心態,觀察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是什麼,可以去看書,增長見識,可以去旅遊,拓寬視野,只要是自己不甘心,總有地方讓你釋放自我的。


曾少賢


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迷茫,到死都會迷茫,迷茫是人生常態。覺得迷茫的時候,大抵就是一段時間內突然找不到人生目標,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懷疑人生,沒有動力,內心痛苦掙扎卻無能為力的時候。總結下來,迷茫來自有太多不確定性的未來。那麼迷茫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怎樣去應對這樣的人生低潮期呢?

第一,我認為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切斷負面影響,不要往更壞的方向發展。人在迷茫的時候很容易胡思亂想,而胡思亂想和迷茫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你想的越多,就越迷茫,越心情不好;而越迷茫,你還約控制不住要去想,這就是個坑。所以當發現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及時加以人為干涉,跑跑步做做運動,或者出去走走爬爬山,看看書打打球,再不濟呼朋引伴叫上好朋友一起看看電影打幾把遊戲,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做情緒的主人。

第二,平靜下來後開始一個一個的研究小問題,總結梳理寫下來。迷茫總是有原因的,那麼我們就坐下來,關掉手機關掉電腦遠離一切影響你的東西,拿出紙和筆,靜靜想一想,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你覺得迷茫?是學習?是工作?是感情?是內力還是外力?哪些人哪些事甚至哪句話開啟了這個黑洞,讓你開始覺得迷茫?回顧自己近期的生活和工作,把這些一點一滴梳理總結出來。

第三,當你完成總結工作,其實心裡應該已經平靜了不少,至少已經清楚明白地找到了這次迷茫的起因。接下來,開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每一個問題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案,把這些問題逐個擊破。

比起看心靈雞湯打雞血,跟朋友傾訴尋求安慰,或是渾渾噩噩繼續迷茫下去,這是目前為止我個人覺得應對迷茫最為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你的方向會在這個過程中會漸漸明朗,迷茫感會逐漸消失,剩下的,就是去執行了。


老李校長


人生路不可能總是無限風光或平踏青雲。這人生前途或生活突遭打擊,站在十字人口。不知何去何從,迷茫之心該漂向何方?此時的我們該如何自救或求助誰?讓迷茫、孤獨成為拐角,重現希望和生機。一個人或因經商或因合夥或因工作受到打擊,人生陷入危機,陷入彷徨。首先要學會放下,不必糾結於過去,讓過去成往事,與往事幹杯,拜拜。其次,沉下心,自己該幹什麼,跌倒了從哪裡爬起來。如果年輕,那是資本。你可繼續折騰,不折騰不知自己幾斤幾兩,不折騰你也成不了富者,不折騰你將來成為拍大腿的小市民。歲數長者,我認為省省心,找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偏重自己的小家吧。人生不易,該息就得息,錢財身外物,且行且珍惜。如果一個人因家庭遭受不測,產生變故讓你迷茫。你更要學會放下,心胸更應開闊。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是凡人,痛苦是常有的事。不因痛苦而對生活失去希望,生活在迷茫中。痛過了,愛過了,我們得邁開腳步,走好今後的路!





浙北布衣


人生總有起起落落,所以,有時清醒,有時候就會迷茫!迷茫的時候,不要沉淪,有時間就去學習,沒時間就努力工作,物極必反,到了谷底自然就會有上坡路,不用擔心的!努力就有未來!











浩淼江湖一清潭


人迷茫的時候和生氣的時候一樣!千萬不要做任何決定!出去旅遊轉轉散散心!或遠或近都行!儘量讓自己平靜下來,這時你的大腦才更清醒!


出去旅遊吧!一路都是風景!

或者這樣!

又或者約上愛人一起!

等你回來或許你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了!


昌吉馬遠超


1、先做好目前的事情,比如善待家人,給父母打打電話,抽點時間陪他們聊聊。

2、發個短信問候朋友。和心愛的人在一起。

3、在工作方面無論現在多迷茫,都要認真做好眼前的事情。

4、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總會有用的,一本好書也許以後都會幫上你的忙。

把上面說的這些當成你的近期計劃和目標做做看,反正你現在也沒有更好的方法。前途和將來都是很難明確預測的,這很無奈,但也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努力奮鬥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是一定不會有所作為的。








熱愛運動的曼巴


下面選了最近十年裡,十位名人所做的畢業演講。那麼多的故事與經歷,其實只想告訴你一件事:面對迷茫和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能做些什麼?

01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找不到自我怎麼辦?

前不久,斯皮爾伯格為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一開頭他就表明,自己在14年前才從大學畢業,因為大二的時候,他收到了來自好萊塢環球影城的夢想offer,便果斷選擇輟學了。

他說:“我輟學,是因為我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不知道“我是誰”。而那也是很多人畢業後即將要解決的事:角色定義時刻(character-definingmoment)。

為什麼會不知道“我是誰”?

“在人生的前25年中,我們被教導要傾聽他人的聲音。父母和老師用各種智慧和信息填灌我們的頭腦,老闆和導師也從他們的立場出發,告訴我們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通常,這些權威的聲音聽起來很有道理。”

斯皮爾伯格說,點頭同意他人的觀點很簡單。甚至,高中時期的他一度就讓那些聲音定義著自己,那正是不知道“我是誰”的原因。

他決定改變。“輟學後,我的世界觀來自於自己腦海中的想象,而不是外界所教導的東西。”屏蔽了一定的外界聲音,他早期的電影幾乎都反映著自己最關心的價值觀。而那也讓他意識到,製作電影就是自己的使命。

所以,他的建議是: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樣直覺才會到來。

“你的直覺與意識不同。它們通常一起出現,但仍有區分:你的意識會說,‘這是你應該做的’,而你的直覺則會提醒,‘這是你能做的’。你要聽從直覺,做自己能做的,而那就是最能定義你自身角色的東西。”

02

娜塔莉·波特曼

沒有經驗能把事情做好嗎?

娜塔莉·波特曼的經歷大家應該不陌生吧。9歲就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是一個公認的學霸演員,一邊拍戲一邊讀書,還以全A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最後獲得心理學學位畢業。

2015年時,她返回母校做畢業演講,用那部大家熟悉的《黑天鵝》講起了自己的“無經驗”。

波特曼回憶說,當導演問她能否出演《黑天鵝》中追求完美的芭蕾舞者時,她覺得沒問題。可開始拍攝後,卻發現自己的舞步遠遠沒達到電影要求的水平,這讓她不得不付出百倍努力……她坦誠地說,接受這個角色並不是出於勇氣,而是出於“無經驗”,那類似一種“無知”,讓她意識不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挑戰。

“如果知道自己的侷限,我是絕不會去冒這個險的。最後,這次冒險成了我最好的一次藝術體驗,也是最棒的一次人生經歷。”

執導第一部電影《愛與黑暗的故事》時,波特曼也處於“無經驗”狀態。那是一部對白全是希伯來語的片子,她既要出演,又要擔任編劇。她說自己“毫無準備,本該害怕這一切挑戰的”,但“無經驗”也成為某種獨特的自信,幫助她完成了這一切。

她要說的是:“你的無經驗是一筆財富,會讓你用最本能、最不受侷限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每當著手新事物時,你要麼讓這種無經驗將你領上他人走過的道路,要麼就讓它幫你開拓屬於自己的道路,就算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

03

謝麗爾·桑德伯格

該如何選擇一份工作?

今年,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畢業典禮演講,分享了丈夫意外去世後,自己從“死亡”這件事中學會的道理。

這裡想複習的,則是她在2012年時為哈佛商學院所做的畢業演講。桑德伯格談到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該如何選擇一份工作?

2001年時,桑德伯格離開政府職位,想在硅谷找到自己的位置。她沒有趕上好時機,因為硅谷的小公司都倒閉了,大公司忙著裁員,泡沫已破滅。有一個CEO甚至直接告訴她:我們不可能考慮僱傭你這樣的人。

過了一段時間,桑德伯格手裡握著幾份offer。該怎麼選擇呢?她仔細比對了每一份工作的任務、角色以及公司情況。其中有一份offer是去谷歌做第一位業務部總經理。

在那個時候,沒人相信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能賺錢(谷歌成立於1998年),而且,其他公司offer的職位也比谷歌的這份來得高級。

在桑德伯格猶豫不決的時候,剛成為谷歌CEO的埃裡克·施密特讓她“別傻了”。埃裡克說:“坐上火箭就對了。當公司迅速成長並有著重大影響時,你的職業生涯也會一起發展。如果公司發展不快、也沒什麼重大影響力時,瓶頸和辦公室政治就來了。如果你有機會坐上火箭,不要管位置在哪裡,坐上去就對了。”

六年半後,她離開谷歌,但沒有忘記這條忠告。於是,她選擇了Facebook,接受了現在這份工作。當時有人問桑德伯格:你為什麼要去為一個23歲的小孩兒工作?

她的答案是,職業發展不再是傳統的爬梯子模式。

“當你們從商學院畢業並開展事業時,要尋找機會、尋找成長、尋找影響力、尋找前景。調整崗位、降級、升級、離職都沒關係。要培養自己的技能,而不是去完善一份簡歷。從自己的能力出發來評估一份工作,而不是關心別人給你的崗位等級。做一份真正的工作。接受績效要求,成為團體的一部分,做一份運營工作。不要計劃太多,也別期望迅速升職。如果像你們這麼大時就規劃好人生的職業,我會錯過現在的事業的。”

04

羅伯特·德尼羅

被拒絕了怎麼辦?

身為奧斯卡影帝,擁有《教父2》、《出租車司機》、《憤怒的公牛》、《美國往事》等多部口碑作品,這樣的羅伯特·德尼羅卻在2015年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畢業典禮中,分享了自己被拒絕的經歷。

他告訴畢業生,“你們完蛋了”。“一扇嶄新的門正在為你們開啟——一扇充滿拒絕的門。那是沒辦法避免的!”

德尼羅提起當時最近一次被拒絕的事。他去試鏡了電影《塞爾瑪》中馬丁·路德·金的角色,並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那個角色就是為他而創作的。“但導演顯然不這麼想”。

這不是最慘的“被拒絕”。德尼羅曾七次試鏡電影《戰鼓輕悄》(Banga Drum Slowly),先是試了試其中一個角色,又面試了導演和製作人的職位,之後又回去試鏡了另一個角色……就這樣折騰了一通,還是什麼也沒撈著。

還有一次,他去試鏡後被劇組召喚回去了。德尼羅確信自己要拿到那個角色,結果是,他再次被拒。不過德尼羅能夠理解了,他發現這不是自己的錯,“只是導演心中有了另一類人選罷了”。

面對一群藝術生,他解釋說,演員的工作就是協助導演。“你之所以被選中,是因為導演從你的試鏡中看到了適合他們想法的東西。你可以抓住機會稍作發揮,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導演的……”

“而導演、製片人的權力並不來源於他們所處的位置,而是來源於信任、尊重、想象力和協作。”

所以被拒絕並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不需要過度反省。

德尼羅建議說:“就算沒有得到那個角色,只要你盡了最大努力,就可以了。”因為很多時候,並不是努力就能換來好結果。

他也分享了自己給孩子們的建議:“我鼓勵他們去嘗試各種機會,保持內心的開放,去體驗新事物、新觀點。我告訴他們,不去試一試就永遠不知道結果。”

05

彼得·蒂爾

如果偏離了“人生軌道”……

彼得·蒂爾(Peter Thiel)是PayPal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硅谷創投教父”。可這樣一位寫出《從0到1》商業哲學的人,一開始為自己規劃的人生軌道是:成為一名律師。

今年在美國漢密爾頓學院,彼得·蒂爾為畢業生演講,分享了自己的那段經歷。

蒂爾選擇去上法律學校,雖然不知道律師到底要幹嘛,但畢竟學校對於他來說是一個舒適圈。他也確實一路學霸,從高中升到大學,通過各種考試,最後進入了紐約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可是,那裡卻和蒂爾想象的不一樣,“外面的人想進來,而裡面的每個人都想出去”。

這種感覺是不是有些熟悉?

七個月零三天後,蒂爾離開了,讓所有同事都很吃驚。因為,要下決心離開這個地方實在是太難了……畢竟這是他們通過激烈競爭得到的第一份工作,一份好工作。

離開律所,蒂爾去面試了最高法院的職位,然而他失敗了,他覺得“那就像是世界末日一樣”。可是十年後,當初幫他準備最高法院面試的一位老朋友竟然問蒂爾:“你現在是不是很慶幸自己沒得到那份工作?”蒂爾才想明白,如果不是那次失敗,他就不可能偏離從中學時就定下的職業生涯,也不可能搬到加州去創業。

他說:“回看我曾經想成為律師的決心,那其實不像是對未來的計劃,更像是對當前狀態的屈服。面對父母、同伴和自己的疑問時,(成為律師)那是一個很好的答案,似乎有了它就沒什麼可擔心的,我的人生軌道將完美展開。但現在回想起來,我最大的問題就是走上這條‘人生軌道’,卻不去想它將帶我走向何方。”

最開始創立PayPal的時候,蒂爾發現,越是資深的銀行家,就越確信PayPal無法成功。結果呢?

“你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人生中限制最少、禁忌最少、恐懼也最少的階段。不要浪費你的無知。走出去,做一些你的老師和父母不會去做、也從未想過要做的事。”

06

史蒂芬·科拜爾

一定要死守自己的夢想嗎?

“扣扣熊”史蒂芬·科拜爾(Stephen Colbert)是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一向幽默,以其喜劇式的表演風格聞名。但曾經,他的夢想是表演莎士比亞的劇目。

2011年時,他回到母校西北大學做畢業演講,談起了自己曾經的夢想。在進入西北大學之前,他在弗吉尼亞的一所很小的大學裡攻讀哲學。他想讓自己轉到更容易找到工作的專業:戲劇。那時候的他簡直愛死戲劇了,“我不只是想出演哈姆雷特,我想成為哈姆雷特。”

但是,當他在西北大學遇到導演Del Close時,他對即興戲劇產生了興趣。後來他和認識的喜劇演員一起演出,然後成為了美國喜劇中心頻道的記者,慢慢有了自己的脫口秀節目……現在的他做著電視,當著表情包,這似乎已經遠離了當初站在戲劇舞臺的夢想。

基於自己的例子,他為畢業生們熬了一鍋黑雞湯:

“人們告訴你,要跟隨自己的夢想。但是,要是那個夢想很蠢怎麼辦?比如,25年前(也就是22歲時)的史蒂芬·科拜爾和兩個男人三個女人一起住在北邊,住在,我現在知道那是一家妓院。他夢想著獨自生活,要留大鬍子,住在寬敞的LOFT裡,穿著和服,地上有榻榻米,還有一個不斷沸騰的茶壺。他會為街上無家可歸的人表演莎翁的劇目。

而今天,我沒有鬍子,是一個住在郊區房子裡的父親,穿著沒熨過的卡其色褲子,以講安東尼·溫納(Anthony Wiener)的笑話謀生。我愛這種生活。謝天謝地,夢想是會變的。如果我們都死守著第一個夢想,這個世界恐怕到處都是牛仔和公主了。”

07

傑夫·貝佐斯

“選擇”是一件比聰明更難的事

2010年,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普林斯頓大學分享了一件事:你的選擇比天賦更重要。

小時候,貝佐斯常常和祖父母一起度暑假,幫忙做一些牧場裡的雜活。貝佐斯和祖父母的關係很好,會一起看電視劇,“我很愛並且很尊敬他們”。

然而在一次公路旅行中,貝佐斯無法忍受祖母吸菸的味道。他決定用自己曾經看過的廣告語來做一次算術,那條廣告語是:“每吸一口煙,你的生命就少幾分鐘”,他記得是兩分鐘。於是,貝佐斯立刻計算了祖母每天吸菸的數量,預計了她一根菸需要吸幾口……完成後,他拍拍祖母的肩膀,驕傲地宣佈:“如果每吸一口煙少活兩分鐘,您已經失去九年的生命了!”

那預想中對自己算術技巧和聰明頭腦的讚揚並沒有來到。祖母突然開始哭泣,祖父靜靜地看著貝佐斯,說:“傑夫,有一天,您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

後來的傑夫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是因為善良是一種選擇,而聰明是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你會為自己的天賦而驕傲,還是為自己的選擇而驕傲呢?”

他接著說起自己創辦亞馬遜的經歷。那年他30歲,結婚一年,見到網絡以每年2300%的增長速度在迅速發展。他準備辭掉工作,去做一件瘋狂的事。貝佐斯也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自己的上司,他要在網絡上賣書。但他不確定是否會成功,因為很多創業公司都失敗了。

那位上司傾聽了很久,最後說道:“那聽起來是一個很棒的想法。但是,對那些沒有一份好工作的人來說,這個想法更棒。”

貝佐斯給了自己最後48個小時來考慮這個艱難的決擇,最後接受上司的邏輯,決定去試一試。

“如果有了決定卻不去放手一搏,那一定會讓我追悔莫及。”他肯定地說,自己現在驕傲的,是當初那個選擇。

“明天,真正屬於你的生活就要開始了。你會怎麼運用自己的天賦呢?你會做什麼選擇?你會依賴惰性還是追隨熱情?你會循規蹈矩還是聽從內心?你會選擇安逸的生活,還是充滿奉獻與冒險的生活?

……

你會不顧及他人地去展現聰明才智,還是選擇善良?”

這是貝佐斯提出的問題。

08

J.K.羅琳

從失敗中獲得安全感

在2008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羅琳回顧了自己又窮又慘的那段時期。

上大學時,羅琳的父母希望她學一個更有用的學位,可羅琳想攻讀英語文學。“在這個星球的所有專業裡,父母大概覺得沒有比研究古希臘神話更沒用的專業了,那恐怕連一個獨立衛生間都賺不到。”

接下來的事實也的確如此。“我曾經很窮,那並不是很高貴的經歷。貧窮勾起了恐懼、壓力,有時還有絕望。那意味著無數羞辱和艱難。而靠自己努力擺脫貧窮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但是,只有傻子才覺得貧窮很浪漫。”

所以,她最害怕的事情不是貧窮,而是失敗。

什麼是失敗呢?羅琳覺得,或許對面前這一批哈佛學生而言,他們的失敗在別人看來已經是成功了。

“畢業後僅僅七年,我的失敗如同史詩。一次無比短暫的婚姻迅速破裂,我失業,是一位單親媽媽,簡直就是現代英國人中最窮的那個,除了流浪漢。……從各種標準來說,我就是我所認識的最失敗的人。”

“我也不打算告訴你們失敗是有趣的。那段生活很黑暗,……我不知道黑暗期還要持續多久。”

“所以,我為什麼要談論失敗的好處?僅僅是因為,失敗意味著脫離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我不再欺騙自己成為另一個人,我開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唯一關心的事情中。如果不是因為從沒成功過,我可能就不會堅定地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功。我完全自由了,因為最糟糕的已經經歷過了,而我還活著。我還有女兒,還有一臺打字機,和一個巨大的想法。人生的最低點,成了我重建生活的堅實基礎。”

失敗給予她安全感。

如果回到21歲,羅琳會對自己說:“真正的幸福在於明白生活不是由一串成就組成的。你的資質和簡歷,那些都不是生活。……生活是艱難的,複雜的,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知道這一點會讓你度過人生的跌宕起伏。”

09

安德魯·豪斯頓

失敗沒什麼大不了,你只需要成功一次

安德魯·豪斯頓是雲存儲公司Dropbox的創始人和CEO,創業時也還不到30歲。2013年,他返回自己的學校麻省理工大學做畢業致辭。

豪斯頓說,很多人在畢業時都感到“沒準備好”,其實,他覺得自己從未“準備好”過。他回憶起24歲收到投資人第一筆打款時的感受:“那就像過聖誕節!……看著自己的銀行賬戶從60美元變成120萬美元,我真是一陣狂喜。”

可有一天,投資人決定撤回資金,他陷入了“從消防栓裡喝水”的局面。但是他說,如果一個閥門關閉了,再去找另一個消防栓就好了。

人們可能會以為創立Dropbox是豪斯頓人生中最興奮、有趣的一件事。可是,他說:“我之前沒分享的,是那些恥辱、崩潰、痛苦的經歷。我甚至數不清自己失敗了多少次。”

可是,沒人的生活可以達到滿分啊。“在學校裡,也許每個錯誤都會影響你的成績。但在現實世界,如果你沒有遭遇急轉彎、沒有撞到過警戒線,那就說明你的前進速度太慢了。你最大的危險不是失敗,而是太安逸。”

他列舉了兩個失敗例子:“比爾·蓋茨的第一個公司想為交通燈開發軟件,喬布斯的第一個公司則是製造塑料口哨、好讓人撥打免費電話的。他們都失敗了。”可是,這兩個人現在都獲得了巨大成功,失敗有造成什麼影響嗎?

那就是豪斯頓最喜歡當下社會的一點:“你不需要累積並揹負自己所犯下的錯誤前進。從現在開始,失敗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只需要成功一次。”

10

阿里安娜·赫芬頓

剝奪自己睡覺權利的人談不上成功

作為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的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是公認的網絡媒體女王。但她也曾經歷過失敗的婚姻,也曾嘗試競選加州州長(最後退出了),2005年時才通過創辦《赫芬頓郵報》獲得成功。

在赫芬頓看來,什麼是“成功”呢?她不願意單純用金錢與權利去定義成功,她說,“你可以睡到成功”。

不要想歪,這裡的“睡”是指真正意義上的“睡”。2007年時,赫芬頓本人曾因為缺覺而暈倒,頭磕在辦公桌上,顴骨斷了,右眼還縫了四針。她說,睡眠不足不僅僅影響健康,還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創造力、效率以及決策能力。“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以及三里島事故,這些後果多多少少都和睡眠不足時所做出的決策有關。”

於是,她在《赫芬頓郵報》的辦公室裡設置了兩個“午睡房”。“一開始我們的記者、編輯以及工程師都不敢去午睡,害怕別人說他們偷懶。我們應該換一換辦公室文化啊,應該去指責那些拖著疲憊身軀工作的人。”不過後來,大家慢慢接受了這個充電模式,她在考慮是否要開設第三個“午睡房”。

赫芬頓也回想起12歲時,一位成功希臘商人來家裡做客,激動地談著自己爭取到的了不起的合約。然而他本人的精神狀態卻差勁極了。赫芬頓的母親說:“你事業上或許擁有很多本錢,但你才是自己最重要的資本啊。你的健康銀行存款是有限的,而你卻在不斷提取。如果不存入一點什麼,你很快就會破產的。”

所以,別再追求“凌晨四點的北京、洛杉磯、哈佛大學圖書館……”,好好睡一覺吧。畢竟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睡夠了才有精神給自己打雞血啊!


一週娛樂吧



一個人迷茫的時候,是失去目標的時候。太多的計較得與失,太多的選擇缺少強有力的判斷。正如我們興致勃勃往前衝,來到一個三岔路口,不知走哪一條路?你辛苦追了三年的女友,有一天和別人結婚了,你是相信愛情,繼續呢?還是懷疑愛情,從此一蹶不振消極下去?還是失去理智去犯罪?

人生要遇到很多人和事,常常會面臨很問題需要思考和解決。這考驗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和人生閱歷和生存智慧。當你感到人生迷茫,一定是你的人生陷入了底谷,看不到全局中你所處的位置,如果你能鳥瞰你的當下,自然不會迷惘而止步。造成你無法鳥瞰的原因。一是信心不足,二是信息不足,三是信仰不足。



這時我們一不盲動,停止一切不明目標的行為。二要收集信息,多角度多渠道蒐集,做出準確判斷,三要做可把握的事,把眼前事做好比如多充實自己鍛鍊身體學知識,拜訪前輩,請教高人。做社交活動。四以退為進,看清變與不變的因素,以靜制動,或主動出擊。突破侷限,看清真相,開始新的行動。五,人生要有大智慧,即信仰。有信仰的人一生永遠是生活的主人和命運的主宰者。有困難有挫折有逆境時,不會倒下去,也不會墜落起來。因為心中有一盞燈,不會失去做人的底線和人生的動力。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腳踏實地不畏將來,必定走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其實謹慎和冒險是一對好搭檔。你無論想象不出一個謹小慎微的人會敢於去冒險,而且還能成功。其實這是給逼出來的。但你不能不說冒險需要有大智慧。一般太聰明的人幹不了。只有大智若愚的人才幹得來。一是冷靜能思考,二是能吃苦能忍耐。這是一個人迷茫時應有的品質。有打持久戰的能力。



記得第一次來上海找工作,單槍匹馬,人生地不熟,只能找中介。中介忽悠人沒商量,一個外地人,身上銀子有限,在找到工作以前省吃儉用睡馬路,中介公司一點都不心庝你的錢,收了中介費就當大爺玩貓膩。讓你東奔西跑,南征北戰,不給你結果,你逼他急了,他把你轉手給更高級的勞務派遣公司,又要交招工費,體檢費。偷偷問了一個知情人說進廠時還要交什麼費?進去又有什麼貓膩,知情人說幹不了幾天逼著你走。發現是一連串騙錢的陷阱。果斷退出,沒等體檢結果。這下只退一半回招工費和一半的中介費。這一折騰四五天過去了,銀子所剩無幾,是打道回府,還是繼續找呢?中介公司不能再去。何去何從?我茫然了,徘徊在上海火車站,從北廣場到南廣場。找不到去處。和一位重慶藉的上海人聊天才發現,如今的上海,工廠外遷崑山蘇州,上海成為一個金融旅遊城市,服務業發達。對於這個情況,去工廠做工的想法是不切實地的。大中介是不靠譜的。選擇只有一個方向,小中介服務業。幸運的是在一個偏僻的小巷小中介裡找到一份洗浴中心鍋爐工工作。當我欣然去工作時,才發現在火車站熬過了八個不眠夜,坐地鐵跑遍上海東西南北,還義務給別人做嚮導。舉目無親,終於留下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