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加九錫”的人幾乎都篡位了,這二者是高度巧合還是歷史必然?

天闕867


誠邀,如題。歷史上“加九錫”的人幾乎都篡位了,竊以為這是必然結果!

你真的知道“九錫”嗎?

《韓詩外傳》中最先提到“九錫”,指的是:一錫車馬,二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謂曰九錫。 《漢書·武帝紀》一書也以車馬、衣服、衣器、朱戶、納陛、虎賁百人、鈇鉞、弓矢、秬鬯為九錫。注意:這些禮器一般都只有皇族王爵可以使用。

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外姓不封王”是歷代鐵律,所以皇帝不可能主動給大臣加九錫(等於封王)。這些得到“九錫”的大臣,都是胸懷大志的權臣!

實際上,後世中“加九錫”的權臣一般都還有點別的,比如著名的曹操,就強怕漢獻帝賜他“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的權力,這是明目張膽的想做皇帝了!

既然是權臣,他與皇帝之間就必有一戰,要麼權臣死,下一個權臣或者皇帝自己執政(桓溫);要麼皇帝滅,改朝換代(曹操),所以“加九錫”與“篡位”有著天然的聯繫!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加九錫,主動要求就是“篡位前奏”,主動授予就是“管不了你”。追認的不算呦。

元雜劇中有一段戲詞:「某姓董名卓,字仲穎,乃隴西臨洮人也。自幼為將,頗有邊功。比因十常侍作亂,何進薦某入朝,遂至官封大師之職。如今又加九錫:一車馬,二衣服,三樂器,四朱戶,五納陛,六虎賁,七斧鉞,八弓矢,九矩鬯。出稱警,入稱蹕。頒曰詔,降曰制,言曰宣,語曰敕。」


九錫,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歷代有所差異。可以理解為至高無上的政治禮制待遇。如上臺詞。

歷史上加九錫的人,或者篡位了,或者兒子篡位了,或者在篡位路上掛了,少有例外。

如西漢王莽,自任假皇帝,再改朝換代,為“新”。

如曹操,兒子曹丕接受禪讓。

如司馬昭,兒子司馬炎接受禪讓。

如東晉桓玄,自立桓楚。

如南朝“宋齊梁陳”的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佔,都是依樣畫葫蘆,接受前朝九錫。還有一個著名的侯景,也受了九錫。

如東魏的高洋,受九錫,建北齊。

如北周的楊堅,受九錫,建隋。

如隋的李淵,受九錫,建唐。

等等。還能列出一串,但沒有這幾個有名。




有文章說有一個例外的,叫司馬冏,擁立晉惠帝復位,被授九錫,但沒篡位。客觀說,這個九錫是個過程量,並非結果。因為他不久就其他司馬給殺了。

孫權也接受過魏授的九錫,後來自立為帝。這個不能算篡位,是“管不了你”的拉攏。

歷史上還有一些人,拒絕九錫。如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後,明確拒絕。蜀漢的李嚴也曾勸諸葛亮晉九錫,但諸葛丞相也拒絕了,說等全國統一再說吧。……後來李嚴被辦了。

九錫在唐以後就幾乎被淡忘了。趙匡胤陳橋兵變前,也沒弄個九錫。ヾノ≧∀≦)o


幾葦渡


答 | 江隱龍

這當然不是偶然,而是幾代政治家——或者說野心家苦心經營才達到的結果。當然在這之前,先要確定九錫到底是什麼。九錫的出現至少不晚於周朝,《公羊傳》中提到了“錫者何?賜也”,也就是說錫通賜,是賞賜之物。徐彥在後有註疏:“諸侯有德,當益其地,不過百里,後有功加以九賜。”在周朝,天子會授予在道德操守、文治武功等方面有成就的諸侯九種特殊的物件,這就是九錫——以下為了幫助大家發音,就用賜而非錫來敘述。

周朝的九賜與帝位無關(當然當時也沒有“皇帝”這一稱呼),直到王莽時代,九賜才開始沾染上了野心。王莽欲篡位,但漢朝天命所加,王莽作為漢臣,如果貿然篡位,得國便不正。得國不正,帝位也自然不會穩。為了逐步推進稱帝大業,王莽這才炮製了加九賜的環節,作為稱帝的前置程序。而加九賜之後,王莽很快在方方面面上都“如天子之制”,最終完成了新朝代漢。

王莽始作俑者,在此之後曹操成了他第一個效仿者。當然因為曹操終究沒有統一天下,稱帝之事最終被擱置,最終曹操也只是嘆息說若天命在他,他就當周文王吧,言下之意就是讓他的孩子當週武王,行代漢之事。而曹丕果然也沒有讓曹操失望,在曹操的基礎上終於建立了曹魏。

通過王莽、曹操父子的構建,禪位前先進九賜成了通過禪讓建立新朝的標準程序。後來的西晉司馬炎、南朝宋齊梁陳的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隋唐宋的楊堅、李淵、趙匡胤……加九賜、逼前朝皇帝禪位,成為權臣稱帝的基本模式。當然,如果是靠起義或入侵建國,就不需要這個了,比如元明清三朝。


隱語


所謂加九錫,從來都是掌權者的遊戲而非皇帝本人的權力!

一如禪讓——還得三次拒絕之後,再勉為其難的接受?奪權就是奪權,搞這麼多虛的,還得是我自己不想幹了,你有才,你來當!

九錫是啥?

這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之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

而這些東西代表了什麼?皇帝如果選擇為一個人加九錫,意思就是

從今天起,加了九錫的你,除了不叫皇帝以外,衣食住行以及權力都和我差不離!

這特麼,跟禪讓是一樣的——大哥,求求你了,我不想當皇帝(連說三回)

總而言之,是被逼無奈,才會如此

少見一個小文官就篡國當皇帝的,無論是否加過九錫,篡國者都有一個共同點

手裡有兵,朝裡有人——孤家寡人的小皇帝,你還玩不?


沒有人願意揹負罵名,哪怕是寧負天下人的曹操

縱觀歷史上加九錫的人,權勢都是滔天的水平,加九錫只是走個流程

因為天下早已在他的手中掌握,皇帝也只是個傀儡

試問,哪個皇帝希望有人跟自己一樣是老大,又有哪個皇帝會覺得自己水平不行,把天下拱手相讓呢?

於是,加了九錫的人,很多都是早就盯上了皇位,只不過在這之前要走個流程

但也有一批人,會為了那點面子選擇讓自己的兒子完成最後一步

最知名的當屬三國時期的曹操,誰都知道曹賊的心思,但他就是不戳破這層窗戶紙,結果他一掛,曹丕立刻就上了位

風水輪流轉,該到司馬家。篡了位的曹魏集團還沒傳幾代,就讓司馬家給奪了權

司馬昭加完九錫學曹操,讓自己的兒子完成了最後一步

還有北齊創始人高洋,都是和司馬炎、曹丕一樣,接老爹的班當老大

九錫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嗎?

有些人的眼中,加九錫這種假惺惺的流程還是免了吧

優秀代表是趙大,他就是一禁軍首領,因為群眾基礎不錯,還有一幫鐵哥們。搞了個陳橋兵變就上了位,後周小皇帝柴宗訓也無話可數,連過程都不走?至少先加個九錫吧?

當然了,有的人認為這很重要,面子工程要做足

比如南北朝中南朝四國均是如此更迭,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四人先後從前朝受九錫,之後成為新朝的開國皇帝

無論是否有過加九錫,這批人都已經有實力改朝換代,建立自己的政權

只是,有的人注重這個流程,有的人覺得無所謂(或者說,避免節外生枝)

很多時候,加九錫一事實為試探,一個人權傾天下,其他人可以接受;那麼這個人想要奪取天下呢?是不是有人就會揭竿而起?

一定程度上,加九錫作為奪權的前兆,是否有人會站出來阻撓或是反對自己的計劃

作為一種手段和試探,加九錫很好用

挾天子號令天下,有的人不會反對;但是你要是自己做天子,有的人就會反對

那麼,加九錫就成為改朝換代的前兆——餐前酒

大家先適應一下子,要是行,這事就這麼定了

要是不行,看情況再定。是滅了你繼續進行,還是說緩一緩從長計議,都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遊刃有餘

說到底,這就是一種政治手段,加九錫從來都是掌權者的遊戲而非皇帝的權力!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再走咯,關注一下是最好了!


置身黑白的精彩



加九錫這事是王莽搞出來的,在那個非常迷信和講求名分的時代,凡事能加九錫的人基本上都有謀朝篡位之心,因為有王莽的先例,所以只要權臣要求皇帝給自己加九錫,那明擺著就是要造反了。所以可以這麼理解,加九錫是謀朝篡位的準備工作,盡然都到了加九錫這一步了,說明權臣是肯定要謀朝篡位了。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名正言順這回事,辦什麼事情之前一定要造足了勢頭,只有前面的輿論風向把控好了,古人才認為事情能夠辦成。所以我們看古書動不動就是,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什麼大楚興陳勝王之類,就亂水滸傳裡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要從地裡挖出一塊石碑,才能確定座位牌次,這樣才名正言順。

篡位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基本上都是有軌跡可尋的,開始是封官,先是奉本朝最大的官,什麼官打大封什麼,最後是文武雙全,三公九卿全部封完。封到實在沒得封了,就開始創造本朝沒有的官職,而且是仿照古人的做法,越古越好,各種神奇的長到唸完都要喘口氣的地步的稱號加在一個人名字前,好了到此為止是個分界點。

如果封到這裡,覺的位極人臣滿足了,一般就止步不前了,但是如果想進一步,那麼重頭戲就出場了,那就是加九錫,至於九錫是什麼沒人關心,反正總能從書裡找出最貴重的九樣東西,然後隆重的封給臣子,做完這一步皇上就開始每天睡不著了,他的心開始在滴血,基本上命運就剩下被殺或者被廢兩條路了。

那你說皇帝傻嗎,他當然不傻,敢封九錫的權臣,基本上權力跟皇帝差不多了,封個九錫是這場表演的正式開始,一場讓位的盛大表演開始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有人都按照事先準備好的劇本,開始表演,其中要是哪個不長眼的不理解劇本,下場就是被導演弄下去咔嚓一刀。

一場大電影終於開始了:

電影名稱:禪讓,導演:準備篡位的權臣,男一號:導演自己就是男一號,終於明白為什麼這部戲裡為什麼男一號可以隨便加戲碼了吧。男二號:現任皇帝,主要職責是配合男一號演好這場戲。女一號:現任皇帝目前,職責也是配合男一號,女二號:權臣的老婆或者情人,主要職責是幻想以後怎麼做皇后。其他主要演員是朝中文武大臣,群演就是各個地方知名不知名的各種地方官和百姓。

好戲開場,先是群臣上書皇帝,要求權臣當皇帝,之後是皇帝也認真表示自己當皇帝做的很不好,請求權臣當皇帝,然後是皇帝他媽也說自己的孩子不配做皇帝,權臣最適合,然後是各個地方百姓和官員,痛哭流涕的請求權臣當皇帝,聲勢造的這麼足,這個時候權臣心滿意足,然後就會嚴厲的斥責這些人,表示他們這是胡鬧,自己何德何能怎麼能當皇帝呢。

言辭激烈內心真誠,表示自己堅決不能當皇帝,之後是以上過程再來一遍,程度要比第一次激烈,大家累的不行了,但是第二遍肯定不夠,於是大家又來了第三遍,導演加男一號,終於在無可奈個被逼無奈之下,當了皇帝。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在演戲,但都是心照不宣的把這場戲演好,這就是古代的官場。加九錫是這場表演的正式開始。


昭烈名臣


感謝回答本題。

歷史上加九錫者,不一定都篡位。有部分是以擁君起家,沒有篡國踐祚的禮法支持,這部分梟雄以周文王自居,為子孫革新建朝打下奠基石,例如曹操,宇文泰,高歡等。


加九錫者,通常身兼許多要職,如使持節、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相國(丞相)、太師、大將軍、總百揆、大冢宰等(南朝期間有部分兼揚州刺史)。

享受特殊的禮遇,如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乘車上殿,天子降階相迎等。

統轄巨量的封地,加九錫者,一般都加封國王爵(如齊王),位在諸侯王之上。天子冊封地十郡,再增封十郡,以封地立國,可在封國裡發佈政策、賦稅、政令、軍事設置等,立封國世子(太子)。

加九錫者滿足了以上條件,基本上就剩下篡國踐祚的時間,剩下就是百官上臺表演了。借某彗星隕落之事上表天子:某某郡有彗星隕落,此乃鼎器更迭之兆。自古有道伐無道,無德讓有德。某王德配四海,恩澤九州。如今天命歸某王,陛下當仿堯效舜,禪位於某王,乃不失賢君也!

天子遇文武逼宮,只能降詔禪位。九錫者假惺惺的以德薄婉拒,三讓而勉強就之。這時候九錫者拋開遮羞布,設壇柴燎告天,一氣呵成完成立國踐祚大事。


完成建國大事,便騰手對禪讓天子的安排,尊奉(冊貶)為某郡王,全食一郡,樹天子旌旗,行前朝正朔,上書不稱表,答表不稱詔。劉宋始起,通常禪讓天子在新朝根基穩固,民心安定後,以各種原因暴崩,新帝便痛哭流涕,素衣舉哀,罷朝七日,為天子上諡號,建帝陵,事畢,前朝正式結束。

禪讓天子暴崩始於劉裕,其吸取了苻堅敗亡的前車之鑑,開創了弒主先河。南北朝時期當朝為前朝修撰時敢記載開國皇帝殺害禪讓天子的有一例,《魏書●孝靜帝紀》最後一句記載了亡國主元善見被高洋毒死。這也感謝高洋的寬容,高洋曾對魏收說:你們按照真實的歷史來寫,寡人不會學魏太武帝誅殺史官。

誰也不知道高洋見到《魏書》裡記載元善見被毒死的章節是什麼表情,心裡更多是憤怒,還是無奈?

話題扯遠了,還是希望大家能喜歡。如有喜歡本原創的,請留下您寶貴的一讚,歡迎留言指導。謝謝!


北齊獻武王


首先,我要更正一下這個問題的因果邏輯關係。並不是加九錫後,出現篡位或者不臣之心。其中的邏輯關係恰巧相反,而是此人現有篡位不臣之心,才會有加九錫之行為。本性使然,加不加九錫,其人必反。所以給人一種但凡加了九錫必然不臣的錯誤理解。

1、什麼是加九錫

九錫是天子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器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鬯。 在周朝前期是天子為表彰諸侯之禮儀,是周天子一種主動的恩賜諸侯。周王室衰落以後,這種加九錫多是周天子被動賜予臣子的無奈之舉,更是臣子謀權奪勢的必走之路。如同脅迫天子或者皇帝給予最好地位的認可,以便牽制群臣。

2、歷史上都有哪些人加九錫?其結果又怎樣?

(1)王莽被漢朝授九錫,後篡漢建立新朝。

(2)曹操被漢朝授九錫,封為魏王,其子曹丕篡漢稱帝。

(3)司馬昭被曹魏授九錫,其子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

(4)孫權被曹魏授九錫 ,後稱帝建東吳

(5)桓玄被東晉授九錫,後建桓楚國

(6)南朝四朝開國皇帝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曾從前朝受九錫,然後分別創立宋齊梁陳。

(7)楊堅從北周接受九錫,後建立隋朝。

(8)李淵從隋朝接受九錫,後建立唐朝

(9)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楊侗給予九錫成功 ,後自立國號鄭。

(10)北齊獻武皇帝高歡,死後魏帝元善見也給他加九錫。後他的兒子高洋,創立北齊。


君之所見


九錫自古可以說是篡逆的代名詞了。那我們來看九錫是指什麼?

九錫

九錫當然是指九種東西,是由皇帝賜給大臣的九種東西,那分別是什麼呢?

一,車馬,金色大車,再加黑馬八匹。

二,衣服,袞衣和冕,也就是上朝的禮服與冠服,還有黑色的鞋子。

三,樂縣,用來定音校音的器具。

四,朱戶,也就是紅色的大門。

五,納陛,就是特定的木階梯,這樣登殿登臺階的時候使用。

六,虎賁(ben 1),就是衛士,一般為三百名,然後會執大戟等武器在旁護衛。

七,弓矢,也就弓和箭,有紅色與黑色的兩種。

八,斧鉞,就是那種寬柄的大斧頭。

九,秬(ju 4)鬯(chang4),一種祭祀所用的特別的香酒。

都有哪些人加過九錫

我們知道歷史上,加過九錫的人也是蠻多的,而且他們最後都篡位了。那我們來看看都有誰。

西漢王莽加九錫,封安漢公,最後建立了新朝。

東漢末年的曹操加九錫,封魏公,魏王,他的兒子曹丕建立了三國魏朝。

三國魏的司馬懿加九錫,司馬昭加九錫,封晉王,他的兒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西晉趙王司馬倫加九錫,自稱皇帝。

前趙石勒加九錫,後封趙公,後來建立了後趙。

東晉桓玄加九錫,後稱帝建立了楚國。

南梁侯景加九錫,封漢王,然後逼蕭棟禪讓。

南朝的宋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是從前面的朝代加了九錫後創新朝。

東魏高歡加九錫,高歡之子高洋,創立了北齊。

北周楊堅加九錫,後創立了隋朝。

隋朝李淵加九錫,後創立了唐朝。

以上,可以看出加九錫的人都基本走上了篡逆的路,當然也有拒絕加九錫的人,比如蜀漢的諸葛亮,他就拒絕了李嚴跟他說的加九錫的建議。

為什麼要加九錫

最開始時,九錫是皇帝對重臣的一種很崇高的禮遇,但重臣很有可能會變成權臣,最後篡奪了前朝,而後面的有野心的大臣,都是用加九錫的方式向天下昭告,他正有此意,然後看看皇帝,看看群臣,看看天下的反應,然後再接著走後面的稱公,稱王,稱帝,或者讓自己的子孫來做的步驟。


這個就像,我現在發個公示,看看你們怎麼想的,如果沒有意見的話,那我就要篡位了哦。


歷史簡單說


九錫禮源於西周時期。九錫是九種禮器,是皇帝天子賜給諸侯、立了大功的大臣的九種器用之物,加九錫是在禮儀等級上給予的最高等級禮遇。錫,通“賜”字。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虎賁(bēn)、弓矢、斧鉞、秬鬯(chàng)。最早記載見於《周禮》與《禮記》,《周禮·春官·典命》曰:“禮有九錫”,《禮記·王制》曰:“上公九命”。

接受九錫的著名的人有:王莽,曹操,司馬懿,司馬昭,石勒,劉裕,蕭道成,陳霸先,李淵。怎麼樣是不是耳熟能詳??這些人都無一例外的謀權篡位。



從剛才那份名單我們可以看出,所有加九錫的人都是權傾朝野之人,他們在完全掌握朝政以後,為了順利謀得皇位一步步的往自己身上加各種職位,榮譽。當時機合適時,便開始篡位。


願逐月華流照文


加九錫,這就是告訴大家我準備篡位了,這是一個必然程序,讓大家有個心理準備,在漢魏晉時期對九錫還是很看重的。

  • 篡位的流程大概是先成為重臣《開府儀同三司》,有極大的實力,加封假節、持節,假節和持節都是代表皇帝行使權力,假節是戰時可處死無官職之人,而持節是戰時可處死二千石以下官吏,再往上是假黃鉞,戰時可殺節將,權力等同於皇帝了,這個時候就是位極人臣了,除了授九錫和王爵,無以復加矣……(虎賁大輅,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這已經是人臣的極限了)
  • 接下來就等著禪位了,然後辭領不受,一辭、二辭、三辭。
  • 最後恭喜你可以登極天下了,這寰宇周天世間萬物全在你一人之手。

行文至此,不知道我講的夠不夠清楚。如有不解,歡迎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