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練太極的時候究竟該如何放鬆腰胯?

姚振博


我從初中開始練習陳氏太極拳,至今十餘年。給我的感覺是,下盤穩固了,腰胯自然就鬆了。

2010年夏天,我剛參加完高考。高中尤其是高三學習任務重,把拳給耽誤了,然後找到老師 跟他繼續練拳。有一次我練完拳,感覺腰胯很緊張,老師對我說:你的下盤,至少還要練三年。剛開始我不信,直到2011年春天,我練拳遇到了瓶頸,寒假的時候又去找老師,改變了一下練拳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放低身架,放慢速度。低到什麼程度?大腿和地面平行!這種練法非常累,平常練完一遍拳開始出汗,這樣練一會兒就受不了了。累也堅持,直到一個後,腿部力量上來了,胯立馬鬆了。


劍鋒上的夢


放鬆腰胯確實非常重要,是進入太極殿堂的不二法門。

第一,找到“坐凳子”的感覺。去年五一的時候去了一趟陳家溝尋師學藝,真的是感覺到了太極聖地陳家溝濃厚的太極氛圍,那裡的人大多都會太極拳,期間碰到一個人,他告訴我們,太極拳樁功松胯重中之重就是胯根後收,定好姿勢後,用手指把胯根往後一按,端平、放鬆,然後找到“坐凳子”的感覺就可以了,記得師父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找到坐凳子的感覺”,每招定左都要找到這個感覺。

第二,胯走“後弧”。胯在前後左右移動時不能直來直去,要微微地走一條“弧線”,這一條沒有,就是太極操,這也是看視頻學習學不來的。

舉個例子,陳式太極拳第一招金剛搗碓,兩手向左掤起,右腳尖翹起,重心往右移的時候,胯就要稍微地走一個弧線,而不是直來直去重心就往右移過去了;兩手打開向前移重心時,胯也要走弧線。

總之,就是隻要是變換重心,胯都得走弧線。

胯不松則周身不松,要多在練習中體會松胯。






策馬藍天


“”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此句口訣要求習練者在身形上關注腰的用法,如果正確掌握腰的運用,老師的技藝可能被徒弟超越,教了徒弟,餓死師傅就是這麼來的,古代不講究商業知識產權保護,憑功夫教徒弟,估計也總有徒弟搶老師飯碗,這種情況現在也有不少,好老師不但會教拳,還要學運營和管理。

說遠了,扯回太極拳身形之腰,王宗嶽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太極拳論》提到活潑於腰,靈機於頂。

《拳經》上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綜上資料,腰是要活,現在大多數太極拳老師腰要帶手,在拳路不熟情況下,可以這麼練。但由外入內,是手帶腰,兩手輕風拂楊柳,雙腳猶如踩浮舟(出自太極隱士陳光翟庭老師)由內的階段,腰要隨人而動,活潑於腰不在於腰的用力,在於腰的松活,內氣的傳導,傳遞到後背形於手指。

身形之勁,不算太極勁,這是太極老前輩都不提倡的,汪永泉,赫少如,牛春明等前輩名師提到腰用力都會罵,為什麼?傳統的精華沒有發揚,那是歷史傳承斷代和深得真傳的老師淡泊名利,只在部分門內傳承有關。

活潑於腰,腰用力,氣就滯了,外力不和內氣合,離太極之勁越來越遠。

有緣自有象,有象才有真。

望拳友早入太極真諦之門。

楊氏傳統內功太極拳每週末公益課分享,傳承太極傳統精華,有緣自來。






生活無處不太極


“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這句話聽起特別彆扭,如果改成“傳拳不傳腰,終究藝不高”是不 是更順。腰說白了就是核心力量。

傳統武術有一個問題,專業術語描述不清楚,很籠統,不能具體化,練武不練腰,終究藝不高。如要功夫好,腰馬先練好,等等這些術語都說明腰的重性。

我用現代的解剖和體育學分享自己的經驗。先來看一張人體骨骼圖,腰椎有5個,椎體高大,前高後低。它是鏈接下肢與上肢的銜接橋樑,因此也變形,人類原來也是爬行動物,後來進化變成直立形態,腰部只是一條骨骼支撐是不是變以得脆弱了。

再看人的腰部肌肉結構圖,肌肉是是呈複雜結構,有豎形,也有橫形,也有斜形,這就說腰肌的運動軌跡是複雜的,也是適合豎立左右擰轉的。只要把骨骼堆整齊了,腰自然就鬆了。

再看看腰部內的結構,大腸、小腸、肝、腎、全部集中在這個領域,它不僅要鏈接上下肢的力量傳遞,同樣腰部肌肉也要固定內臟器官,保護與穩定同樣重要。

如果不能把腰練好,運用好,當然就是“練武不練腰,終究藝不高”並根據肌肉的發力順序一般遵循3個原則:

1、核心肌群先行,以穩定軀幹。

2、大塊肌肉(大肌肉群)優先於小塊肌肉進行發力;

3、近軀幹肌肉優先於遠軀幹肌肉進行發力。

大塊肌肉首先工作,使身體從靜態變為動態,以便於身體啟動,中等肌肉次發力,使肌肉獲得一定速度的身體進一步加速,小塊肌肉最後發力,主要是控制拳的運動路線和幅度。

太極的處處以腰為核心,這就是現代體育學可以很好的解釋的原由,當然如用中醫的理解,命 門、氣海、下丹田,重要的元氣都集聚在此,練太極以氣為主導,當然要把腰先好。


福州禪武


傳拳不傳腰,傳腰師不高”,此句口訣要求習練者在身形上關注腰的用法,如果正確掌握腰的運用,老師的技藝可能被徒弟超越,教了徒弟,餓死師傅就是這麼來的,古代不講究商業知識產權保護,憑功夫教徒弟,估計也總有徒弟搶老師飯碗,這種情況現在也有不少,好老師不但會教拳,還要學運營和管理。

說遠了,扯回太極拳身形之腰,王宗嶽的《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太極拳論》提到活潑於腰,靈機於頂。

《拳經》上講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綜上資料,腰是要活,現在大多數太極拳老師腰要帶手,在拳路不熟情況下,可以這麼練。但由外入內,是手帶腰,兩手輕風拂楊柳,雙腳猶如踩浮舟(出自太極隱士陳光翟庭老師)由內的階段,腰要隨人而動,活潑於腰不在於腰的用力,在於腰的松活,內氣的傳導,傳遞到後背形於手指。

身形之勁,不算太極勁,這是太極老前輩都不提倡的,汪永泉,赫少如,牛春明等前輩名師提到腰用力都會罵,為什麼?傳統的精華沒有發揚,那是歷史傳承斷代和深得真傳的老師淡泊名利,只在部分門內傳承有關。

活潑於腰,腰用力,氣就滯了,外力不和內氣合,離太極之勁越來越遠。

有緣自有象,有象才有真。

望拳友早入太極真諦之門。

楊氏傳統內功太極拳每週末公益課分享,傳承太極傳統精華,有緣自來。


幸福是由你我創造


有人說傳藝不傳腰,傳腰師不高,練太極的時候究竟該如何放鬆腰胯?打太極拳時雖然強調放鬆腰胯,因為腰胯是人身體上下之中心,起著一上傳下遞的功能,很重要,所以太極拳拳論上說到,有不得機時腰胯求之之說,因人的身體結構,手,胳膊,腳,腿跟腰相比,都比較靈活,好撐握,但和人動手,或打太極拳時總覺的有不太對勁的地方,卻又不能明白出現的問題,出在那裡。那就是腰和胯出了問題,雖然腰胯在練拳時,或動手時感覺到了彆扭,不舒服,那怎麼辦呢,腰和胯因肢體部位緊湊,松字話說出來容易,真要讓腰和胯放鬆下來,而隨你意使。那就得需要;一明白拳理,明白腰胯在身體或與人動手時的重要性,二,沉注氣,堅定意念。把功夫練到身,那怎麼練呢?只有一個方法,全身放鬆。怎麼樣放鬆?只有通過站樁才能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去體會全身各個部位放鬆的狀態,因為站樁是屬於靜功,只有在靜中才能真正體會到身體各個部位的放鬆是否,雖然樁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但還是屬於靜功。在全身放鬆,與天通,與地通,天人合一的狀態下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全身放鬆。為什麼又有傳腰藝不高呢?因為師傅告訴你松腰,具體怎麼個松法,又做到什麼程度為松,因為人與人之間,不論是文化,還是體感成度都不一樣,而又涉及到另一種功法,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成的。不光是在傳拳上如此,在修練道家養生術是,也是一樣,有一句話,只傳方法不傳火候。方法可以教給你,火候只有自己體會把握。不是師傅不教你,而是沒法說的太清楚。文化不一樣,體會不一樣,認知不一樣。所以說,練功也好,做事也罷,還是需要一定的悟性。言道如此,好了。


鶴舞蘭天逍遙客


貓步是不二法門,關健是尾閭中正要做到位,郝月如大師言:尾閭努力前翻托起小腹。走貓步時,時時關注腰骶後撐尾閭前翻。每天二千到五千步,一般二十萬步腰胯便初步鬆開,這時有一兩週疼痛關。當日常走路站立時,意念一關注尾閭便可擺正,腰胯便鬆開了。要把這要領貫穿在走架中。


靜心隨緣30


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這個腳不是踢打,是指步伐,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傅。手打三分,腳打七分,意念打十一。


夢裡不知在異界


太極說腰不在腰,在腰藝不高。每見數十年純功未能運化者,其病必於腰腿求之。這是隱喻,腰腿之間的結合部為胯。所以遇到不管多大的大師,在學拳時只要口口聲聲天天強調如何用腰的都是假大師。


歐陽40297


這些都是假大師吹牛逼,亂編出來。想松腰開胯,只有每天儘可能反覆多練。或通過樁功訓練就可以,不存在技術含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