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皇陵只葬了十三位?

蓬島仙師


從1368年到1644年,明朝共產生16位皇帝,其中只有13位死後葬在北京昌平,即今天的明十三陵。

而其中卻少了三位皇帝的陵寢,包括開國皇帝朱元璋及孫子惠宗朱允炆,和第七位皇帝朱祈鈺。

這中間發生過什麼事情?為什麼會這樣?請聽有書君慢慢道來:

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就有遷都的打算,因為歷代統一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南京皇宮又是南髙北低,風水不祥。

朱元璋把開封、鳳陽和西安三個地方作為新都城的備選地,並最終確定為西安,由太子朱標在關中地區考查籌建 。

不幸的是朱標於第二年死去,朱元璋心灰意冷,就放下了遷都的念頭。

如果不是朱標早死,西安現在就會又多一朝古都,明十三陵也不會存在。

但歷史不能假設。

成祖朱棣促成了遷都的實施完成。對朱棣來說,更有遷都願望,因為他的封地本就是北平,對那裡有歸屬感,他的皇位又不是名正言順得來的,所以他真心不願終老南京。

成祖七年,朱棣下令在北京昌平動工修建陵墓,奠定了十三陵的基礎。

11年後,北京城建設完成,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那時並沒有遷墳的規矩,他父親的寢墓也是剛完成沒幾年,所以朱元璋的孝陵就留在了南京。

本來第二位皇帝的陵墓也該是在南京的,因為建文帝朱允炆是在遷都前沒的。但這位惠宗皇帝實實在在是在人間蒸發了,南京無墳,北京無墓。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為防後代進行權力爭奪,就定下嫡長子即位的規矩。太子朱標死後,他選定皇太孫朱允炆為接班人。

這對心高氣傲的朱棣來說是極大的恥辱,加之建文帝即位後實行削藩政策,把燕王逼得裝瘋賣傻,最後起兵“靖難”,直達南京。

朱棣入城後本要逼朱允炆退位,自己找藉口取而代之。誰知朱允炆一把火燒了皇宮後,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朱棣把兩具燒焦的屍體當作朱允炆和馬皇后,以天子禮儀下葬,卻沒有建立陵墓,所以建文帝的陵墓既不在南京,更不在北京。

有書君揣摸,建文帝失蹤並非是真的,而是朱棣故意製造的傳聞。

他這樣做,既不落下“逼宮”的惡名,也不用再想辦法廢帝,還可減少埋葬建陵定諡的麻煩,一石三鳥,何樂而不為呢?

再看第三位在昌平無墳的皇帝——明代宗朱祈鈺。

明朝最大的歷史事件是“土木堡之變”,瓦剌人俘虜了皇帝明英宗朱祈鎮,直逼北京,國家處於危亡時刻。

于謙等有識之士挺身而出,擁英宗之弟朱祈鈺為帝,化解了瓦剌以皇帝為人質逼明朝投降的陰謀,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幾年後,太上皇朱祈鎮被迎回京,兄弟倆進行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最終英宗勝利,復登皇帝寶座。

朱祈鎮將朱祈鈺降為王,並搗毀弟弟在萬壽山正修建的陵墓,並指定其死後陵墓為北京西郊玉泉山,造就了現在的十三陵。

明十三陵建築群莊嚴肅穆地掩映在青山綠水間,靜靜展現著中國古老的文化,封存起血雨腥風的故事,將親情與權力的思考擋在了墓外。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讓我們先來想想明朝的十六位皇帝都有誰吧。




一、明太祖朱元璋

二、建文帝朱允炆

三、明成祖朱棣

四、明仁宗朱高熾

五、明宣宗朱瞻基

六、明英宗朱祁鎮

七、明代宗朱祁鈺

八、明憲宗朱見深

九、明孝宗朱佑樘

十、明武宗朱厚照

十一、明世宗朱厚熜

十二、明穆宗朱載垕

十三、明神宗朱翊鈞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十六、明思宗朱由檢

在這十六位皇帝中,有三位皇帝我做出了加粗處理,這三位皇帝就是不在十三陵中的三位皇帝。下面我來為大家一一解釋為什麼這三位皇帝沒有葬到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朝當時的都城為南京,而明十三陵在北京,朱元璋死後是不可能一路遷到北京去安葬的。

事實上,明十三陵埋葬的第一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也是朱棣將都城遷址北京的。

朱元璋葬在南京附近的明孝陵。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朱棣的侄子。他在位期間開始削藩,導致藩王的反彈,燕王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奪得帝位,朱允炆下落不明,更別提葬在十三陵了。

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鎮親征瓦剌,兵敗於土木堡,史稱“土木堡之變”。

兵敗之後,朱祁鎮被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眾臣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帝,並在北京保衛戰中擊退了瓦剌大軍。瓦剌與明朝議和後,把朱祁鎮送了回來。

但是,朱祁鎮回來之後並沒有恢復帝位,而是被他的弟弟軟禁了起來。

過了幾年,趁朱祁鈺病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擁戴朱祁鎮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恢復帝位的朱祁鎮廢弟弟為郕王。不久,朱祁鈺去世,朱祁鎮給弟弟的諡號為“戾”,並且毀掉朱祁鈺的陵墓,將他的嬪妃全部賜死。

所以明代宗朱祁鈺是第三個明朝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至於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他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上吊自殺殉國,李自成為了拉攏人心,將崇禎帝葬在了原本是崇禎的一個寵妃的陵墓,改名為“思陵”。所以在十三陵中,思陵的規模較小。



謝謝啦!


林杭之


其他沒有在十三陵的三位皇帝我來說明一下。

第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創立大明,定都南京,在位三十一年,於1398年病逝於南京。陵寢是在孝陵,在南京市。

由於朱元璋的時代都城是南京,所以不可能葬在北京十三陵。

第二個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趕走了親侄子朱允炆,自己登基稱帝。

朱允炆就此失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因此沒有陵寢。

退一步講,即使找到了朱允炆屍體,估計也不會葬在北京,更有可能葬在南京。

第三個皇帝,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作為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虜後登基稱帝。但在朱祁鎮還朝以後不願歸還皇位。

最後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掌權柄,朱祁鈺病死。未能按皇帝身份葬於明十三陵


明離子


十三陵埋葬的是從明成祖開始之後的十三位明朝皇帝。明成祖之前,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挨著中山陵,位於鐘山風景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被明成祖朱棣奪了帝位,之後下落不明,因此沒有皇陵。

另外就是明代宗朱祁鈺,也就是景泰帝,他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繼位的,明英宗被放回來之後,發動政變,奪回帝位,廢明代宗為王。明代宗病死後,以親王的禮節下葬,因此不在十三陵。後來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繼位後,恢復了明代宗的帝號,將他的陵墓也重新按照帝王的規格擴建,命名為景泰陵。

景泰陵位於現在的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迷蝶夢文史社


第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當時大明的首都是南京,十三陵是在遷都後的北京。朱元璋死,自然,墳就在南京。

第二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朱允炆。有兩個原因。第一仍然是遷都的問題。第二建文4年那場大火使人們看到的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場面。無人得知建文帝的下落。更不要說埋到皇陵了。

第三個景泰。因土木堡事件他哥哥朱祁鎮被也先俘虜。直到1年後(其實也先早就想歸還給大明只不過朱祁鈺為了皇位不肯收納)朱祁鎮才回到北京。但朱祁鈺為了權力為了皇位把朱祁鎮囚禁了還不肯把休不斷地整他。直到七年後朱祁鈺病重但因為他沒有兒子,朱祁鎮再一次登上了皇位想到朱祁鈺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在他死後便不把他屍體埋在十三陵。


杭師答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開國,至思宗崇禎帝而亡,共歷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地區,是為明十三陵。那剩下的幾位皇帝葬在哪裡了呢?

太祖朱元璋死在南京,葬於南京明孝陵。南京是明朝開國時確立的國都,因而朱元璋駕崩之後便安葬於此。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更慘,連陵墓都沒有。他死於叔叔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在皇宮中自焚而亡,也有說他跑了,藏在廟裡做了和尚。總之,朱棣沒有善待他的這位大侄子,根本就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因而建文帝連陵墓都沒有。

再一個就是明代宗景泰帝。他是臨時趕鴨子上架被推上皇位的。後來他哥哥英宗回來又復辟成功,把建好的代宗陵墓給毀掉,沒有給弟弟以皇帝的身份下葬,直到憲宗時才給他叔叔平反。



泰山7001


問題中所說的皇陵只是單指天壽山的明十三陵,三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時期,明朝都城在南京,所以朱元璋死後也就葬在

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



2、建文帝——朱允炆

靖難之役後,朱棣篡位,朱允炆到底是自焚還是出家當和尚,或者是流落南洋縱說紛紜無法考證,反正就是下落不明瞭,自然沒有陵墓了。不過,學者——徐作生先生考證說,

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這個也沒有定論。



3、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因為“木堡之變”偶然間獲得皇帝,然而一年後,明英宗——朱祁鎮被放回來了。這讓朱祁鈺倍感焦慮,雖然朱祁鈺奉朱祁鎮

雖為太上皇,但卻將朱祁鎮軟禁在南宮,進行監視。不但如此,而且還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了,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朱祁鎮聯繫。

然而很多大臣終於看不慣朱祁鈺的做法,發動“奪門之變”,迎接朱祁鎮重新繼承皇位。這時朱祁鎮就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往彰聞,神人共憤”的罪名,宣佈廢他為郕王,將其軟禁。一個月後,郕王死去,被封了個惡諡,叫做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的景泰陵,因此也就沒有入明十三陵。



不過這裡說個小插曲,明英宗——朱祁鎮肯定不是好皇帝,他因“木堡之變”做過俘虜,還殺了于謙這位力纜狂瀾的民族英雄。但他卻在明朝殉葬制度上做出了重大貢獻,取消了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這個值得肯定。


蘇蘇看歷史


明朝真正在位的皇帝有十六位,如果算上嘉靖他爹,被追封的興獻王,名義上一共是十七個皇帝。興獻王被追封為明睿宗,死後葬於湖北明顯陵,在王墓規格上擴建為帝陵。

其中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正牌”大明皇帝一共有三位,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景泰皇帝朱祁鈺。

朱元璋比較好解釋,因為那時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所以朱元璋死後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

朱允炆雖然做了三年多皇帝,但是“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從大火中神秘失蹤了,從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這其中需要詳細說一下的就是景泰皇帝朱祁鈺,他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十三陵的“正牌”皇帝。

被迫登上皇位的景泰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如此危及的情況下,朱祁鈺冒著成為亡國之君的風險,被趕鴨子上架,當上了皇帝,對此朱祁鈺一開始是很不高興的。

其實當時法定繼承人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但是那年太子才兩歲,國家危亡之際,不宜立少主,所以朱祁鈺勉為其難當上了皇帝。

在於謙等人的努力下,北京守住了,政局穩定了,朱祁鈺皇帝也坐穩了,被俘的朱祁鎮成了太上皇,後來太上皇被放回來,朱祁鈺並不想歸位,所以朱祁鎮就被軟禁了。

再後來發生了“奪門之變”,“太上皇”朱祁鎮,又當上了皇帝,景泰皇帝被廢為郕王,死後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所以明十三陵又少了一位皇帝。

我們都知道明十三陵,其實在這十三陵中也僅有十二個是帝王陵,崇禎生前一直忙著收拾爛攤子,所以始終沒有給自己修建陵墓,死後葬在了田貴妃之墓,滿清入主中原後,為了緩和滿漢關係,才修葺了一下,改名為思陵


一點點歷史


以上三位除了朱老大,其他兩位也挺心酸。算了,不說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怪人童心


看了好多評論,比較雜 ,首先在中國古代給前朝修史一般史家承認的都是中原大一統的王朝,那樣的皇帝才會被承認他的合法地位,至於偏居一隅的小朝廷是不會被承認的。所以大明從老朱皇帝到崇禎共十六位正統皇帝。



而著名的13陵則牽扯到了“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奪門之變”等大明朝不光彩的事蹟,同樣還有“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的君王氣節在其中。


第一位不在其中的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



大明開國定都於南京城,朱元璋的明孝陵也也就選址於南京,最終和馬皇后一起葬於南京的孝陵。


第二位是建文帝朱允文



太祖皇帝駕崩後,傳位與長孫朱允文,可惜朱允文滿口仁義道德,卻在朱元璋死後幾個月,開始聽信齊、黃之流的建議——削番。逼死自己的叔叔們,最後朱棣起兵“靖難”,朱允文放火自殺了(到底有沒有死不知道),朱棣氣的都否決了建文四年,直接把這四年變成他老子的洪武年了。朱允文連個墳的沒有,皇帝當的太失敗。


第三位是景泰帝朱祁鈺



皇帝本來和朱祁鈺這傢伙沒關係,可惜自己的哥哥英宗朱祁鎮非要學朱棣帶兵橫掃漠北,有實力那就文治武功,沒能力那叫作死,英宗屬於後者,“土木堡之變”後 ,留守北京城的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不是德雲社的于謙),直接自己立了個皇帝——代宗朱祁鈺。



後來英宗被放回來了,但是被代宗軟禁起來,本來這個英宗都認命了,反正自己的兒子還是太子,可是代宗想著立自己的兒子,這樣矛盾就來了,加上又有投機倒把的人,來個“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帝位了。新仇舊恨加上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在朱祁鈺死後直接按親王的禮儀下葬,剝奪了朱祁鈺的皇帝身份。


所以從十三陵中可以看出整個大明王朝內部的進程歷史,各位以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