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子孫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會迅速滅亡?

梁寶明


歷史上有三個朝代,可以被稱做二世而亡,分別是秦朝,西晉,還有隋朝,秦朝主要是因為暴政還有秦二世、趙高的沒有能力,隋朝主要是因為隋煬帝的暴政,而西晉比較不大一樣,它之所以這樣是多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司馬家得位不正,在東晉的時候,晉明帝(東晉元帝司馬睿之子)時期,有一次晉明帝與王導在聊天,晉明帝就問王導,司馬家是怎麼奪得天下的,王導就給晉明帝講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如何打天下的故事。

其中還包括魏帝高貴鄉公曹髦是如何被殺的事情,晉明帝聽完之後,很羞愧的說:如果我們司馬家就像您說的那樣,那麼晉朝的天下,又怎麼能夠長久呢?縱觀整個東晉,連司馬睿都是傀儡皇帝,更不用說後面的皇帝了。

曹魏篡漢,但不管怎麼說,曹魏的天下,確實是曹操打下來的,既然是篡的,但也是憑藉著曹操的本事打下來的,但是司馬家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是靠曹丕、曹睿早死,然後繼位的曹芳又年幼,才拿下曹魏天下的。

第二,我們知道西晉的第一個皇帝是司馬炎,當然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也是西晉的皇帝,但畢竟是追封的,並沒有稱帝,司馬炎開始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比較勵精圖治,但是後面,就過得比較浮華奢侈了。

而司馬炎的繼承人選擇更有問題,司馬衷智力有所欠缺,再加上賈南風實在是厲害,另外西晉大封諸侯王,而各個諸侯王哪能不對皇位有想法呢?所以才有八王之亂,司馬衷自然不是這些諸侯王的對手。

第三,九品中正制,最開始設立的時候,主要看家世,德行,才能,那麼還是能選出一些人才的,但到後面就變成了只看家世,而不看才能了,所以就出現了,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情況了。

另外,魏晉風流,追求的是清談,飲酒等等,另外,再加上五胡的因素,這樣的西晉王朝被滅亡,那就很正常了。


歷史簡單說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沾祖父、大伯、父親兩代三人的“光”,總算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晉,開創一個大帝國,並在15年後一統南北。但是,一致後的西晉只存在36年時刻便走進前史,為何衰亡如此之速,下面幾段史實或許對咱們有所啟示。

1.君無遠略,沉湎美色。一個王朝能否保持的久,跟開國帝王的計劃策略有很大聯繫。都說新朝新氣象,但是咱們在晉武帝司馬炎身上卻看不到銳意進取的情緒,反而是死氣沉沉,毫無遠略。宰相何嘗經常參與宮殿宴會,有一次回來後對兒子們大發慨嘆,說:“我每次參與宴會,從未聽到皇帝議論治國理政的計劃與策略,只是講一些平時小事。這麼看來,他的太平基業也僅就到他自己一身罷了,他的後代真夠憂慮的呀!”過後看來,何嘗還真是頗有遠見。

晉武帝毫不關懷帝國將來,他最關懷的是怎麼享受女色,玩女人。為了充分後宮,武帝曾公佈過一個荒唐的決定:下詔選擇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彌補六宮,有廕庇藏匿的以不敬論處;選擇未結束時,暫時制止全國嫁娶。如此一來居然選拔了三千多佳人,加上從前宮中有的,已達五千!這還不算,滅掉東吳後,武帝又全部接納其宮殿中的五千佳人,這麼一來,西晉的後宮數現已超越一萬。每日倚紅偎翠,實在是荒淫的很。

2.文恬武嬉,奢侈成風。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帝國有這麼一位混蛋流氓皇帝,底下的文武大臣自然也罷不到哪兒去,“文恬武嬉,奢侈成風”,這就是西晉官場最明顯的寫照。文恬武嬉發展到極致就是崇尚清談,不言國務。在西晉朝,士族名人往來只務虛不務實,不談國務、不言民生,專談老莊、周易,以玄而又玄的辯難爭輸贏。在他們眼裡,實事、國務全部是“俗務”,假如有人議論治國理政、強兵富民,立刻就會遭到周邊人士的譏諷。如此官場,無藥可救!

西晉的政壇不僅崇尚清談,並且極度奢侈,拜金、炫富蔚成風氣。仍是那位何嘗,正史稱他極度奢侈,天天僅用於飲食的費用超越萬錢,即便如此,還經常悲嘆沒有可下筷子的飯菜(“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還有大臣石崇與外戚王愷鬥富的史實比較咱們也瞭解,在此不做贅述。這石崇特別憎惡,每次請客常讓佳人勸酒,假如客人不喝,他就讓侍衛把佳人殺掉,委實殘暴兇狠的很。本來像何嘗、石崇這麼的人物在西晉政壇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其潰爛、漆黑備至。

3.諸王權重,尾大不掉。前史再三證實,封建制(封邦建國制,非指封建社會)只合適夏、商、西周三朝,在以後的任何朝代都是禍亂的本源。西漢已是前車之鑑,但晉武帝卻仍然大封宗室、勳臣為諸侯。單以司馬宗族的諸侯王為例,一起封王者達27人,每一位都取得大片封地及為數眾多的軍隊。諸侯王的標準當時分大、次、小三等,其間大國設置戰士5000人,次國戰士3000人,小國戰士1500人,實力相當雄厚。

平定江南後,武帝下詔減少州郡所領戰士數,連邊郡區域的駐軍也大幅減少,單單對諸侯王“法外施恩”,因此諸王國的軍隊變成本地上的主力軍,具有了叛變的本錢。果不其然,武帝死後不久,“八王之亂”便迸發,殺得神州天昏地暗,直接致使西晉的消亡。

4.異族內遷,難民危機。自東漢末年以來,邊疆少數民族因天災、戰役等原因屢次大量內遷,與本地漢人雜居共處,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在西晉年間民族矛盾變得愈加嚴峻,引發數起大規模暴亂事情,如鮮卑族禿髮樹機能暴亂、匈奴族郝散暴亂和氐羌齊萬年暴亂等。到晉武帝平吳前後,民族問題現已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急需對策解決。

但是文恬武嬉的朝廷不僅沒有對策可言,乃至對一些憂心時局之士提出的中肯主張,往往也是置之不理。比如江統的《徙戎論》提出,應將內遷關中的少數民族遷出關外,“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過後看來是怎麼的遠見正確。

本來西晉朝廷不僅沒有大規模斥逐內遷異族,反而昏招迭出,可勁地為異族叛變發明有利條件:大肆抓捕異族難民為奴隸,拼命壓榨剋扣;減少州郡所領戰士數,連邊郡區域的駐軍也大幅減少;諸王混戰不已,自廢司馬家“武功”。如此種種,總算引起五胡亂華局勢的呈現,也直接致使西晉的消亡。

司馬家昏招連連,西晉立國只是51年、一致只是36年便消亡,實在是中國史上最恥辱的王朝之一。

瞭解歷史的兄弟都知道,三國最終被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給一致了,但是隻要很少人知道,司馬炎的子孫本來並不姓司馬,而是姓牛,由於他們本來是牛金的子孫。

司馬炎

或許有兄弟就會問了,這東晉的開國皇帝不就叫司馬睿嗎?你怎樣他姓牛呢?這是由於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

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也叫牛金的一個小吏勾搭成奸,後生下了司馬睿。而西晉被滅亡後,司馬睿被江東士族擁護為帝,成為了東晉的開國皇帝。

司馬睿

有的兄弟可能會覺得這故事聽起來太假,實際上這個事但是出自二十四史正史的《晉史》和《魏書》當中的,實在度適當之高。

明朝思想家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而不稱司馬氏。

李贄

司馬懿子孫三代殺皇帝,奪大權,壞事做盡,一致三國,結果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真是:蒼天有眼。

前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每逢有新人站在山頂長笑的時分,他都會將腳邊的岩石踢落,讓谷底的舊人落井下石,永無出頭之日。不過,這凡事還真就有例外。你看那西晉的司馬宗族,從祖輩司馬懿開端,後邊的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司馬衷,哪一個統治者的名聲好聽了?咱們都管他們叫做謀逆篡位者,其心思路人皆知。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形象

司馬宗族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但是他們卻變成了後世人所厭棄的目標。一方面,這是由於司馬宗族在後來的爭權奪利中引發了八王之亂,漢人實力大大削弱,令北方遊牧民族渾水摸魚,讓漢人文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牴觸,一度有消亡的趨勢。另一方面,是司馬宗族獲得天下的道路並非深得人心,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端,漢朝這種堅持以忠孝為核心的思維就在老百姓心裡生根發芽。最初曹丕篡漢登基的時分,姑且有很多漢室忠臣戳他的脊樑骨。莫非換成了司馬懿及其後代,結局就會改變嗎?

這段時間,一部名為《軍師聯盟》的電視劇在網絡上風行,其間司馬懿的形象從當年鷹視狼顧的奸滑變成了英俊、愛妻、賣萌還有隱忍的正面形象,似乎司馬懿是一個被虐待的人物。這就一舉顛覆了從前的《三國演義》、《新三國》中刻畫的司馬懿形象,很多人就要問了,莫非司馬懿洗白了嗎?

事實上,司馬懿的形象應該是沒有什麼改變的,令他蒙上一層奸滑奸刁的面紗者,恰是那兒光鮮亮麗,一身正派的諸葛亮。在蜀漢忠臣,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實踐先帝那句“君可自取”的諸葛亮面前,毀曹真,殺曹爽,操作曹芳,謀得大魏江山的司馬懿當然就變成了反面人物。

司馬懿的形象多變,僅僅由於咱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分態度不一樣算了。在《三國演義》裡,咱們罵慣了曹操奸雄,神往劉皇叔的善良,諸葛亮的忠心,自但是然咱們就選了一邊站。比及司馬懿變成現代人神往的那種家庭暖男,鐵血硬漢的時分,咱們立刻就改弦易轍,紛繁讚許、同情起司馬懿來。因而,咱們讀前史,需要用天主視角去看待每一個人物,變換態度尤為重要。

鷹視狼顧

司馬懿的形象一向就擺在那裡:當曹操大勢的時分,其麾下一定有賢才很多,其眼光定然是高過天地,彼時出仕不如閉門讀書。司馬懿此舉,便類似於當今職場的囤積居奇,無可厚非;赤壁大北,出仕之機已到,那便要做一個可以表現自個經天緯地之才的大官,曹操的身邊只能有他這麼一個天下奇才,誰也比不上。這莫非可以解讀為鷹視狼顧的反叛之相,說他司馬懿是為權而來的嗎?彆著急,那兒的諸葛亮不也是如此嗎?他在蜀國大包大攬,怎樣就沒人說諸葛亮的壞話,便有人說司馬懿的不好呢?雙標不能太嚴峻。

接著說,謀逆之事那即是司馬懿的黑點沒跑了吧。假如你以為君權神授,劉姓後代才能為皇帝的話你即是對的;假如你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支持者,那你們就不能這麼說了。當司馬懿和曹爽面對面鬥法的時分,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註定了是要你死我活。

曹爽代表曹氏宗族,他要大面積選拔寒門後輩做官,用九品中正制建立起新的士族階層,以此削弱舊的強大宗族勢力,用制衡的手法保護曹家江山安穩。而司馬懿出身貴族,他即是宗族勢力的代表,曹爽一出手便要將你的宗族付之東流,換做是你,你可以束手待斃嗎?比及你打敗曹爽,大權歸屬自家,你莫非情願當個周文王,把對權利的巴望限制在自個的心底嗎?

所以說,白與黑雖然是相對的,但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當你身著白衣時眼前盡是漆黑,當你披上黑衣時眼前又呈現了一道道白光。套用如今的話來說,就是“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他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權中具有政治、軍事才華的人物,終其終身為曹魏的統一工作貢獻力量。他的兒子賈充擔任司馬昭斬殺曹魏皇帝的直接指揮,深得司馬氏信賴,變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勳。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晉惠帝),由於她貌醜而性妒,惠帝窩囊而一度擅權,變成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

他即是賈逵。賈逵少孤家貧,乃至冬季連棉褲也沒有。曾經在大舅哥家借宿,天亮後把人家的褲子都穿走了。但是他立志參軍,常常作列陣交兵的遊戲。他的爺爺說:“汝大必為將。”並向他口授兵書數萬言。

有一次,賈逵通過皮氏(今山西河津)時,看到這兒地勢險峻,曾說:“兵家爭地,先據此者勝。”後來,郭援攻擊河東郡,賈逵擔任護衛絳邑的長官,據城據守。並且使人奉告郡守要趕忙佔有皮氏這座城。郡守遵從定見,佔據了皮氏城,才不至於全郡淪亡。

205年,歸降曹操不久高幹在幷州叛變,張琰舉兵呼應,賈逵不知張琰的詭計,去見他,並替張琰出謀劃策。後來發覺這是詭計,仍假裝情願同張琰一起叛變的姿態,以構築蠡城城牆的名義從張琰那裡借了一些戎行,把城中那些叛變的人一一斬殺。修好城塹後,堅決與張琰對立,直到張琰失利。

211年,曹操西征馬超的時分,賈逵經老友孫資引薦,被曹操錄用為弘農太守。後來由於屯田都尉私藏流亡的大眾,說話很不恭順,賈逵打斷了人家的腿被罷官,但是曹操依然格外賞識賈逵,不久後又錄用他為丞相主簿(楊修、司馬懿都當過這個官)。後來由於機智果斷,曹操拜他為諫議大夫。

220年,曹操在洛陽逝世。鄢陵侯曹彰帶著戎馬從長安趕來洛陽,意欲搶奪曹丕承繼王位的權力。他問賈逵:“先王的璽綬在哪裡?”賈逵很嚴厲地回答說:“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的璽綬,不是君侯你該問的!”說得曹彰無言以對,不敢再爭。賈逵和在洛陽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遺體入殮,送還鄴城,由曹丕主喪並擁立曹丕承繼王位。

同年六月,賈逵跟從曹丕帶兵四處巡遊,為代漢稱帝造勢。在黎陽,軍士渡河力爭上游,賈逵當即斬殺數人,康復次序。曹丕錄用賈逵為豫州刺史。賈逵在任豫州刺史時期,借兵曹從事請假逾期拷問追查州中徇私放縱、不按法令就事的太守以下官員,將他們悉數彈劾免除。遭到曹丕讚譽。

225年,賈逵跟從曹休、張遼諸將攻擊東吳,擊敗呂範,分析孫權攻擊的特色和駐軍局勢,提出修建由豫州到長江的河道,大軍可從豫州進發攻擊東吳的東關。若孫權自守東關,另遣戎行東西反擊,孫權的東西兩線就得不到救援;若東西線能夠攻下,則東關就變成孤立的據點,也就垂手而得了。一起他又將戎行移駐潦口,上陳攻擊的計謀,曹叡都十分滿意。

228年,曹休中計往皖縣(今安徽省潛山縣)去接應假屈服的東吳將領周魴。魏明帝曹叡命令賈逵督滿寵、胡質直攻東關,司馬懿領兵攻擊江陵接應。賈逵料到東吳在東關沒有防備,一定是將戎行集中在皖城,曹休孤軍深入必敗無疑。所以,佈置諸將,水陸並進。到了夾石鄰近,他命戰士在山口要道上豎起了許多旗子,並留少量戰士不停地打鼓,作為疑兵,然後親率大隊人馬迎戰。

吳軍以為魏國救援大軍已至,所以迅速撤離戰場。賈逵佔據夾石今後,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的戎行,使曹休得以從頭整理隊伍,退回揚州。同年,賈逵死於任上,他終身忠於曹魏。251年,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不久逝世。256年,諸葛誕聽到賈充支撐魏室禪讓,大聲呵責:“你不是賈逵的兒子!”260年,賈充給成濟壯膽,弒殺曹髦,深得司馬氏信賴。

作者簡介:身為90後處女座的我,時而毒舌又文藝。觀點犀利,一語道破。運用女司機的眼光發現問題所在,關注頭條號:逗趣夢夢,有什麼疑難雜症可以儘管來找我。


逗趣夢夢


司馬懿與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都屬“人中之龍”,都是很聰明的人。特別是司馬懿,輔佐曹魏四帝,威名赫赫。在少帝曹芳在位時期,司馬懿的軍權被曹魏宗室曹爽剝奪,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發動高平陵事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251年司馬懿病死後,曹魏大權先後由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掌握。263年魏國滅西蜀,265年魏元帝曹奐禪位於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魏亡晉朝建立,280年滅東吳。



“三國歸晉、天下一統”,按照我們正常的理解,一個全新的統一王朝應該不會那麼快重蹈前朝分裂的覆轍,但現實是西晉王朝完全就是一個“外強中乾、華而不實”的王朝,立國不過短短37年便亡國,天下又進入了大分裂大混亂時期,那麼晉朝何以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迅速走向滅亡了,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功於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他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舉措直接葬送掉了自己一手創立的西晉王朝。



一:大封宗室為王,行封建之舉,以諸王拱衛中央政權,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禍根。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西晉王朝後,為了拱衛中央政權,通過大肆分封宗室為王、並許練兵節制封國內部州郡的特權來維持晉朝的統治。前後共分封了二十七個王,這些藩王握有各自封國的兵權及財賦大權,在武帝在朝時尚能相安無事。到了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繼位,外戚楊駿輔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愈演愈烈,終於爆發了以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東海王司馬越等幾個王為主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對整個晉朝的破壞可謂是空前絕後的,在這期間諸王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晉惠帝完全成了“空架子”,晉朝中樞幾近癱瘓,此後北方異族乘勢而入,中國陷入了長達兩百餘年的“五胡亂華”和“南北朝時期”。晉武帝不能吸取前朝西漢大封宗室引發“七國之亂”的教訓,為自己的倒行逆施付出了無比慘重的代價。



二:在立儲大事上不能堅持己見,將白痴兒子司馬衷立為接班人,同時令其迎娶“八王之亂”禍首史上最有名的妒婦賈南風。儲君乃國本,是關係到王朝存續千秋萬代的大事,但晉武帝司馬炎顯然在立儲大事上犯了大錯。在明知自己的這個兒子智商不行的情況下,通過妒後賈南風的舞弊操作,將司馬衷包裝成一個聰慧至孝的好兒子,司馬炎不辯真偽,在朝野一片抗議聲中立這個白痴兒子為儲君。泰始三年(267年)司馬衷被立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即位,即位后皇後賈南風與外戚太傅楊駿爭權,不久即殺害楊駿把持朝政,繼而引發諸王不滿,惠帝的叔祖趙王司馬倫首先發難,公然篡奪皇位,並以惠帝為太上皇,囚禁於金墉城。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司馬倫,群臣共謀殺司馬倫黨羽,迎晉惠帝復位,誅司馬倫及其子。又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這個智商低能的白痴皇帝從未想過改變命運,擺脫控制,一直到死也是死的不明不白。晉朝二世皇帝居然是這等水平,也是嗚呼哀哉晉武帝的哪根筋抽了,說句實話,讓這樣的白痴兒子當皇帝,晉朝不亡國都沒天理了。



三:放任異族滲透內遷、為後來的西晉滅亡及五胡亂華埋下伏筆。是晉武帝是史上能力最有限的開國皇帝真是一點都不為過。在滿朝上下一片歌舞昇平的時候,殊不知早在東漢末年就有矛頭的北方少數民族滲透內遷在西晉王朝建立之初就開始變的較為嚴重起來,漢胡在北地雜居並非相安無事,摩擦矛盾肯定會有的。鮮卑族禿髮樹機能叛亂、匈奴族郝散叛亂和氐羌齊萬年叛亂等皆發生在晉朝建立前後,面對如此危險緊迫的局面,西晉朝廷不僅沒有大規模遣散內遷異族,反而昏招迭出,使勁地為異族反叛創造有利條件:大肆抓捕異族難民為奴隸,拼命壓榨剝削;裁減州郡所領士兵數,連邊郡地區的駐軍也大幅削減;諸王混戰不已,自廢司馬家“武功”。如此種種,終於招致五胡亂華局面的出現,也直接導致西晉的滅亡。



以上“三宗罪”罪在晉武帝,除了這些問題,司馬炎在建國不久即開始“飽暖思淫慾”,廣羅天下美女充實後宮,帶頭“炫富”,整個朝廷上下是“文恬武嬉,奢靡成風”,像大臣石崇與外戚王愷公然鬥富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的吧。這樣一個毫無底線毫無操守的開國皇帝怎麼能讓王朝“國祚久遠”,“傳之千秋萬世”?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長安失守,晉愍帝遇害,西晉為匈奴漢國所滅。自265年建國到316年滅亡,共傳四帝國祚五十一年,若以280年滅東吳算起,則僅立朝37年。


大國布衣


有人曾經問過,歷史上有沒有開國昏君,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若要問開國昏君是誰?那就要首推司馬懿的孫子,西晉王朝的建立者,晉武帝司馬炎了。

那為什麼說司馬炎是昏君呢?

可以這麼說,晉朝的建立是他爺爺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和爸爸司馬昭的功勞,他不過是坐在前輩的基業上吃現成的,但是西晉的滅亡,卻是他一手導致的。

那為什麼說是他一手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呢?

首先,八王之亂的禍根就是他埋下的。司馬炎總結了他爺爺司馬懿政變成功,掌控曹魏江山的教訓,覺得自己的爺爺之所以能夠一舉拿下曹魏的原因就是因為曹魏沒有有勢力有實力的王爺。所以,他們司馬家只要將皇帝扳倒,立刻就出現一面倒的局面。

於是,司馬炎稱帝以後,大封同姓諸侯王,希望這些同姓諸侯王能夠想衛星一樣,起到保護中央政權的作用。

這些諸侯王基本上都握有一方軍政大權,有的還兼任中央領導。這樣就為後來的諸王擁兵作亂埋下了禍根。

其次,明知自己的兒子是個傻×(晉惠帝司馬衷),還是讓自己的兒子接班。一幫子大爺大叔堂兄堂弟虎視眈眈的看著,心中都在琢磨著,這種人都能當皇帝,我怎麼不能?何況老子手裡還有兵有錢。

出現了這種局面,西晉能不亂嗎?

第三,社會風氣糜爛,石崇王愷鬥富的故事不用多介紹吧!但是最關鍵的是,對於這種行為司馬炎不僅不制止,反而還幫著王愷鬥石崇,你身為一個皇帝,這有意思嗎?最要命的是,最為一個王朝的最高領導者,你參加了這種活動的後果是什麼?全國上下,就出現了以奢侈為榮,以勤儉為恥的社會風氣。

這種風氣,無論放在那個時代,都是亡國的前兆。

以上所言,就是統一的,強大的西晉王朝只存在了短短五十餘年的主要原因。如有不對,還請指正。


洞察舊機


西晉從建立公元266年,到走向滅亡公元316年,只有短短的50年時間,然而這50年時間裡卻換了四代帝王,經歷了逐漸興盛的太康之治,但是也遭遇了讓王朝走向衰弱的八王之亂,也導致了讓西晉滅亡的五胡內遷開啟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期。

其實如果我們把西晉王朝的滅亡,全歸結到外力因素,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雖然西晉王朝也出過一段蒸蒸日上的時期,在曹魏後期,司馬家的勢力日漸強大,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掌握了朝中大權,但是這時候司馬懿仍然只是在幕後,扶植曹氏作為傀儡政權,一直到了公元266年,曹奐禪位給司馬炎,西晉才正式成立。到了公元279年,西晉滅吳才正式統一了全國。

從這時起,司馬懿才開始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經濟和農業,也逐漸的讓西晉開始富裕起來,之後他又開始鞏固維護士族利益,由此企圖鞏固王朝的統治,但是也由此讓貴族階層中,逐漸出現了奢靡之風,歷史上著名的大富豪石崇就是司馬懿這個年代的人,石崇和司馬炎的舅舅王愷比富,也成了人們爭相攀比,大行奢靡之風的開始。由此也開始滋生了腐敗,也引發黨爭,由於疏於管理,也讓外族不斷內遷埋下禍亂的種子。

司馬炎活著其他皇室成員還有所忌憚,司馬炎公元290年一死,痴呆的晉惠帝司馬衷繼位,他的皇后賈南風實際掌權,由此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開始,先是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稱帝,晉惠帝退位,然後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又來討伐趙王司馬倫,趙王敗了,齊王司馬冏專政,又把晉惠帝扶上位。

之後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又來討伐齊王司馬囧,司馬囧敗了長沙王司馬乂掌權,後來東海王司馬越又殺了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被立為皇太弟,並控制了晉惠帝,之後東海王的弟弟司馬騰打敗成都王,河間王司馬顒立司馬熾為皇太弟,之後東海王司馬越再次起兵攻下洛陽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被殺,隨後東海王司馬越毒死晉惠帝,司馬熾繼位為晉懷帝,八王之亂才得以結束,但是西晉大量王侯死於動亂,民不聊生,國庫早已空虛。

在八王之亂期間匈奴、羯、氐、羌和鮮卑五胡,不斷遷入內地,以匈奴人為首,策劃了一場滅亡西晉王朝和對漢人進行大屠殺的行動,在公元304年匈奴起兵,在公元309年到公元311年,匈奴三次圍攻洛陽,公元316年洛陽失守,西晉滅亡,隨後漢人開始一百多年的黑暗浩劫,也就是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玄坤


有紅雨,說歷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紅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司馬炎建晉: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掉吳國,統一全國,結束東漢末年以來長達90年的混亂局面。司馬炎建立西晉以後允許農民依法佔田耕作,經濟得到發展,政治、社會生活穩定。

奢靡之風:東晉建立不久,統治階級內部由於大多都是世襲的貴族,奢靡之風盛行。據說司馬炎女婿為了使豬肉肥美,用人乳來餵養,想來都難以接受。

八王之亂:西晉建立分封了27個宗親貴族為王,這些王權力很大,不僅在封國內任免管理,還擁有軍隊。到了西晉第二個皇帝晉惠帝的時候,一些諸侯開始為了奪取中央政權開始混戰,16年的混戰使得生靈塗炭,史稱“八王之亂“。混亂帶來的不只是人民生活的困苦,西晉的統治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五胡南下: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開始在山西離石建立漢政權反晉。西晉的統一局面被打破。

永嘉之亂:公元311年,匈奴族劉漢政權攻入西晉都城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晉懷帝年號“永嘉”,所以為“永嘉之亂”。後來司馬鄴在長安稱帝,為西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愍帝。公元316年,長安又被匈奴攻破,傳了四代皇帝,52年的西晉滅亡了。


紅雨說歷史


西晉國祚僅51年,有人說西晉處在多事之秋,先有“八王之亂”後有“永嘉之亂”,還有五胡內遷和流民起義,社會轉型期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導致了它的滅亡。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西晉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之一,許多複雜的社會矛盾其實都源於這一點,可以說西晉的迅速滅亡主要是由嚴重的腐敗造成的。

西晉的開局本來一片大好,但司馬炎很快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西晉建立之初出現了“太康之治”,與漢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貞觀之治”以及明初的“洪武之治”齊名,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

西晉的開國皇帝是晉武帝司馬炎,雖然在雄才大略上略輸祖父司馬懿、叔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但也是一位想積極作為的皇帝。司馬炎也深知“艱苦奮鬥”的道理,早期他也力倡節儉、反對奢侈。

有一次,司馬炎患病初愈,按禮制大臣要來朝賀,有些大臣朝賀時還帶來了禮物,司馬炎不收,並下令今後不許再這麼做。還有一次,一位太醫得到了一件精美無比的雉頭裘,覺得只有天子才能享用,於是獻給了他,司馬炎不但不收而且很生氣,下令當眾將這件名貴的衣物焚燒在殿前,說今後有人再向皇帝送禮就要治罪。

上行下效,在司馬炎的影響下奢靡之風迅速刮向上層社會

上行下效,令行禁止。如果司馬炎始終保持這種作風,想必西晉朝野上下必定是一番“風清氣正”的氛圍,但司馬炎卻沒能保持住。

滅掉孫吳後國家實現了統一,司馬炎也慢慢驕傲自滿起來,以前那些規定也開始鬆動了,《晉書》記載:“泰始中,帝博選良家以充後宮,先下書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車,給騶騎,馳傳州郡,召充選者使後揀擇。”為了自己選後宮連民間嫁娶都要禁止一下,僅這一條司馬炎就可以歸入暴君的行列了。

滅吳後,司馬炎“詔選孫皓妓妾五千人入宮”,致使“掖庭殆將萬人”,後宮佳麗太多,司馬炎晚上都不知道該去何處就寢,於是就坐上羊拉的車子,車停在了哪裡就在哪個妃嬪處就寢,結果引來了一段著名的“羊車望幸”的典故:“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

好榜樣產生正能量,壞榜樣就有壞結果。有了司馬炎這個“表率”,西晉上層社會迅速瀰漫起一股奢靡之風,侍中石崇“後房百數”,大將苟晞“奴婢將千人,侍妾數十,終日累夜不出戶庭”,大臣們平時的吃穿用度越來越講究,西晉開國元老之一的何曾“性奢豪,務在華侈。

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他吃一頓飯要花一萬錢,他的兒子何助也“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司馬炎有個女婿叫王濟,官至驍騎將軍,司馬炎曾到他的宅邸,看到“供饌甚豐,悉貯琉璃器中”,司馬炎吃了個“蒸肫”,類似於清蒸豬蹄,覺得味道“甚美”,問是怎麼做出,回答說“以人乳蒸之”,另據《世說新語》的記述,這個王濟還拿人乳餵豬,以使豬肉更鮮美。

一些上層社會的人不僅在家裡享樂,還互相鬥富比闊,帶壞了社會風氣

王濟在京城洛陽的黃金地段買了塊地,建了個射馬場,用銅錢鋪地,時人稱其為“金溝”,這種赤裸裸的炫富行為引得另一位“土豪”不滿,此人名叫王愷,深得司馬炎的寵信,也更有錢,為打擊王濟的氣焰,王愷用一頭叫“八百里駁”的名牛跟他打賭,看誰能射中這頭牛,賭注是1000萬錢,王愷自以為箭法好,就讓王濟先射,沒想到王濟那一天超常發揮,一箭就把這頭牛射倒了。

最有名的鬥富故事發生在王愷與石崇之間,王愷家用糖水洗鍋,石崇便讓家裡人把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件長達40裡的絲步障,石崇立即讓人做件50里長的錦步障;王愷家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當時算名貴物資的花椒塗牆。

這些無聊的事司馬炎全知道,不僅不制止反而暗中幫王愷的忙,悄悄給了他一株2尺高的珊瑚樹,王愷拿著這個寶貝向石崇炫耀,誰知石崇揮起如意就把它打碎了,王愷正心疼之際,石崇微微一笑,命人拿來六、七株珊瑚樹,每個都有三、四尺高,讓石崇隨便挑一個,石崇徹底被打擊,“恍然自失”。

西晉全社會拜金主義盛行,人們普遍缺少正確的價值觀

追求享樂離不開錢,奢靡之風下必然導致拜金主義,這種風氣一經產生就會從上層社會刮到向社會的各個角落,敗壞整個社會的風氣,與歷代王朝相比,西晉不僅是最奢靡的王朝,也是拜金主義最盛行的王朝。

王戎不算普通的官僚,他官做得也很大,先後擔任過吏部尚書、太子太傅、司徒等要職,但他也是“竹林七賢”之一,算名士吧,既然能跟嵇康、阮籍這些人聊得來,應該屬於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的人,但《晉書》說他“積財聚錢,不知紀極”,不僅愛財如命,而且很摳門,《世說新語》說他常與夫人拿著象牙籌計算自己有多少財產,日夜不輟、樂在其中,人稱“錢癖”。

王戎有個女兒出嫁後曾向孃家“貸錢數萬”,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還,女兒回孃家,“戎色不悅”,女兒知道父親愛財如命,馬上回家取錢,王戎“乃歡”。

錢能通神、錢是一切,這種被扭曲了的價值觀在西晉十分盛行,錢的地位在這個社會里被抬到了空前高度,從高官貴族到普通百姓都為錢所累、所困、所役使,“軍無財,士不來;無賞,士不往”,這本是曹操註釋《孫子兵法》時寫下一段話,但在西晉社會卻更加流行起來,當時還流傳著一則諺語,叫做“錢無耳,可使鬼”,意思是有錢連鬼神都能驅使。

對這種拜金主義現象時人魯褒寫了篇《錢神論》加以諷刺,他用4句話來概括社會上存在的“一切向錢看”的現象:“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魯褒說,大家都把錢當成了“神物”,因為錢這種東西能量實在太大了,有了它“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社會上的一切都可以拿錢來解決,即所謂“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

對瀰漫於整個社會的拜金主義,太僕劉毅、御史中丞傅鹹等少數有遠見的官員感到憂慮,多次上疏司馬炎要求整頓社會風氣,改變奢靡之風和拜金主義盛行的局面,傅鹹在諫疏中說“奢侈之費,甚於天災”、“欲時之儉,當詰其奢;奢不見詰,轉相高尚”,他認為對各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如不加以制止,必然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司馬炎認為這些都算不上大事,頂多是小節,不必大驚小怪,因而未予重視。

貪圖享樂、競相攀比以至拜金主義盛行成為西晉社會風氣的主要特徵,這種風氣甚至影響到文學的時代風格,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闡述各種文學作品應具備的風格與追求,認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這個觀點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借用,認為西晉文學作品總的特徵就是“綺靡”,即偏重於形式美,注重詞藻華麗而忽視了作品的內容和意義。

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必然地助長了腐敗現象,西晉成為腐敗最嚴重的王朝

西晉社會上的不正風氣還體現在選人用人上,經過曹魏一朝的不斷“改造”和本朝的繼續發展,曹操當年在《求才令》中強調的“唯才是舉”已被門閥制度和用人唯親所替代,強調門第和出身的九品中正制逐漸固化,名義上有中正官的評議和選拔,但中正官很難秉持公正,結果出現了“你關照我、我關照你”的局面,官員晉升靠的不再是才能和業績而是出身和門路,既然如此,大家也就不願意在前者多下功夫,而是想辦法去投機鑽營。

劉毅在上疏勸諫司馬炎時也談到了這種現象,他將其總結為“八損”,其中指出:“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這種選人用人的不公,造成了“劣幣逐良幣”的現象,為那些以權謀私、結黨鑽營的人制造了機會,劉毅抨擊當時的官場:“邪黨得肆,枉濫縱橫。雖職名中正,實為奸府。”

劉毅還批評司馬炎:“陛下賣官,錢入私門。”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司馬炎曾帶頭搞過買官賣官的事,並將賣官得來的錢存入自己的“小金庫”。時人王沈在《釋時論》中也說“京邑翼翼,群士千億,奔集勢門,求官買職”,反映的也是買官賣官的情景,這一幕與東漢末年漢靈帝西園賣官何其相似,所以當司馬炎問劉毅自己可以與漢代哪位皇帝相比時,劉毅不客氣地說可比漢靈帝。

跑官、買官不僅費神、費力而且更費錢,所以一旦官位到手這些人就會加倍地設法補償回來,有的大肆搜刮,有的恃強凌弱、魚肉百姓,石崇早年曾任荊州刺史,《晉書》說他“劫奪殺人,以致鉅富”,又說王戎利用職權“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那些平時過著神仙般日子的人,不搞貪汙腐敗哪來那麼的財富?

當時有個叫袁毅的縣令,官雖不大但能量卻不小,他大肆貪汙,《晉書》說他“交通貨賂,大興刑獄”,他還四處行賄,對受賄者的喜好進行了專門研究,比如王愷喜歡馬,袁毅就蒐羅來名馬送給他,袁毅行賄的對象包括了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被認為是當時少數的“清官”之一。山濤時任吏部尚書、太子少傅,一個小小的縣令如何搭上他這麼高的官員呢?原來,袁毅是曹魏時期名臣盧毓的女婿,盧氏進入西晉後仍是名門旺族,除此之外袁毅還與時任光祿大夫的華廙是連襟,勢力盤根錯節,所以才能手眼通天,才敢為所欲為。

腐敗讓老百姓對西晉王朝失去了信心,人們由“擁晉”到“棄晉”

西晉王朝建立沒多久就失去了最初的光芒,變得越來越腐朽,處處透出一股黴爛的氣息,不僅上層社會如此,普通階層也競相比富比奢、追求金錢,傅鹹說:“古者堯有茅茨,今之百姓競豐其屋;古者臣無玉食,今之賈豎皆厭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飾,今之婢妾被服綾羅;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賤隸乘輕驅肥。”

價值觀的錯位導致整個社會進取心的不足,後人評價魏晉士人多“任誕”,指其尚空談、做實事少,又說當時的一些名士多有服藥、飲酒的習慣,這些習氣、風尚與當時“綺靡”的文風一樣,都是整個社會所共有的不良風氣的共同寫照。

孟子說:“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在奢靡之風下,大量由普通百姓辛苦創造的財富被少數人佔有並浪費,織一條几十里長的錦障有什麼實用價值?只為逞一時之興就要耗費成百上千的人日夜去勞動,這種鬥富比闊其實是社會財富的破壞性競賽。一頓飯吃幾萬錢,真正吃掉的遠沒有浪費的多,大家都來這麼幹,就會造成社會供給的不足,更多的人則缺衣少穿,傅鹹就此評論說:“古者人稠地狹而有儲蓄,由於節也;今者土廣人稀而患不足,由於奢也。”

選人用人的不公、腐敗現象的漫延又更加激化起社會的矛盾,挑戰著王朝的權威與合法性,販夫走卒們雖然也羨慕吃喝享樂、榮華富貴,但他們更明白一些人平白無故地享有這些顯然是不公的,他們也許沒有大聲疾呼,但肯定在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還有那些寒門士子,門閥阻道、選人不公斷送了大多數人的晉身之路,在追求無望的情況下,一定不會真心地去擁抱這個王朝。

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取了曹魏的政權,這才開創了晉朝的基業。在那場政變中,論絕對實力司馬氏比他的對手弱得多,但司馬懿父子多年隱忍、奮力一擊,不僅成功地奪取了權力而且沒有造成太大的動盪,實現了平穩過渡,究其原因還是民心在思變。

曹魏建國以後,持續不斷的戰爭、沉重的經濟負擔、一成不變的用人格局和執政者一再瞎折騰,讓百姓和大部分官員對其產生了厭煩,他們用腳默默地為司馬氏投了一票。但僅僅過了幾十年之前的那一幕就又重演了,只是這一次由“棄曹”變成了“棄晉”。西晉王朝雖然短暫卻充滿了殺戮,有人將其稱為“血色王朝”,政變、接二連三的動亂、對內對外的戰爭幾乎沒有停歇過,所謂“太康之治”僅僅是曇花一現。

魏晉禪代,使西晉成為一個沒有經過民農起義洗禮而建立的王朝,這是西晉的幸運,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它的不幸與不足,因為統治者居安思危的意識會因此而減弱,司馬炎不把追求享樂當成大問題,視社會上瀰漫的拜金主義為不見,是沒有意識到它們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還會助長腐敗現象,最後讓統治者失去民心。


南門太守


司馬懿的子孫完成統一後,西晉王朝僅僅維持了幾十年的時間就滅亡了!造成西晉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


1,傻子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選擇的皇位接班人是次子司馬衷,這傢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弱智”皇帝——晉惠帝,名臣衛瓘曾借醉酒之機向皇帝委婉進言:“此座可惜”,暗示太子所選非人,晉武帝明白其意思,但依然沒有改立太子,後來國家發生了饑荒,餓殍遍地,晉惠帝知道後,竟然吃驚的說“何不食肉糜?”,一個皇帝,腦殘到如此地步,由這樣的人掌舵大船,豈有不觸礁傾覆的?

2,外戚亂政:


晉惠帝是個傻瓜,但皇后賈南風兇悍無比,長期把持朝政,賈南風是曹魏名臣賈逵的孫女,兇殘暴虐,重用賈氏一門,殘害忠良,將西晉王朝折騰得烏煙瘴氣,民不聊生,極大的消耗了西晉王朝的實力,雖然這個女人後來被宗室趙王司馬倫毒死,但西晉大勢已去,迴天無力了!

3,八王之亂:


賈南風死後,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拉開帷幕,西晉宗室中八個藩王為奪權而征伐不斷,長期的戰亂,使西晉王朝人口銳減,同時,饑荒、疫病頻頻,各地起義不斷,西晉最後的力量也被消耗殆盡,北方少數民族看到中原王朝奄奄一息,趁機大舉南下,滅亡西晉。

4,名士清談誤國


東晉桓溫、南朝梁陶弘景、唐朝房玄齡等人都將西晉滅亡的原因歸咎於西晉名士王衍。

王衍,字夷甫,出身於名門世家琅琊王氏,喜好清談,而且說話非常不靠譜,被人們譏諷為“口中雌黃”(

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王衍先後出任司空、司徒,位列三公,位高權重,但卻“不以經國為念,而思自全之計。”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王衍被前趙將領石勒俘虜,石勒詢問西晉朝廷之事,王衍依然極力推脫自己的責任,石勒大怒,命令部下士兵推倒牆壁埋殺了他。(使人夜排牆填殺之。


誇誇其談,一心自保的王衍,對西晉的滅亡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只能是次要責任,絕非桓溫、房玄齡等人所認為的主要責任!

西晉滅亡最最主要的原因當屬“八王之亂”,正是參與爭奪最高權力的司馬家的藩王,引發長達16年的大混戰,將西晉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

”,讓人扼腕嘆息!


指縫間的歷史


很多人都說了一些長久以來的隱患,比如少數民族在三國時期就開始逐漸深入內地,又比如官僚由世家大族把持,他們從建國以來就開始貪汙腐化。但是這些都不是直接原因。你看北宋在建國時別說五胡深入內地了,就連幽雲十六州都是遼國的,河西走廊更是丟給了西夏。北宋官員照樣貪汙腐化,北宋還不是熬了一百多年才滅亡。

其實西晉滅亡的最直接原因還是司馬炎執意要把皇位傳給他的弱智兒子司馬衷,為此不惜把自己的弟弟司馬攸折騰死。當時的形勢,皇帝必須由有能力的人來做,然而他的兒子是弱智,時間一長,西晉各路諸侯王就意識到自己也可以試試做皇帝,於是八王之亂開始了,各諸侯王打成一團天下大亂,才給了少數民族趁虛而入的機會。

如果司馬炎老老實實把皇位交給自己的弟弟司馬攸,司馬攸還是能鎮得住這些諸侯王的。起碼不會在司馬炎死後,各路諸侯意識到司馬衷不堪大任,起兵造反。

看看北宋就是很好的例子,趙匡胤把皇位交給弟弟趙光義,後者面對的形勢也很嚴峻,比如可能隨時造反效仿趙匡胤的武人。但是趙光義還是延續了重文輕武的策略,成功幫助北宋渡過了王朝建立的過渡期。如果當時上位的是趙匡胤的兒子,可能形勢會更兇險一些。

趙匡胤

所以司馬炎把皇位交給弱智兒子司馬衷才是最大的敗筆,如果繼位的是司馬攸,西晉說不定也能延續一百來年。


地球知識局


一般來說,開國皇帝都是比較牛逼的,特別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開國帝王,都是軍事政治一把抓。但是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撿了一個大便宜。

作為皇帝,司馬炎勉強還能合格,作為開國皇帝,司馬炎不能算合格。西晉之所以如此短暫的滅亡,司馬炎要承擔主要責任的。

第一,司馬炎立了一個智商有嚴重問題的少年做太子。我們都知道司馬炎的兒子晉惠帝司馬衷是個傻子,根本無法掌控這麼大個天下。果不其然,司馬衷即位後,皇后賈南風亂政,進而導致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中,司馬家族的精銳基本消耗殆盡。

第二,司馬炎實行的民族政策很有問題。西晉建立後,晉武帝司馬炎將北方的遊牧民族大量南遷。其中數量最多的有匈奴,羌,氐,鮮卑,羯等五個部族。這些部族人口較多,擁有自己的武裝,西晉對此缺乏防範。八王之亂後,爆發了五胡亂華,匈奴人攻破了長安,西晉宣告覆滅。

當然,西晉如此短暫的滅亡不僅只有上述原因,還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所導致。比如說西晉的門閥制度所導致的統治階級極盡奢華,魚肉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