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元素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後幾分鐘發生了什麼

取下你的手機電池,你就能“親密接觸”一下已經存在了大約137億年的一種化學元素。是的,它就是鋰,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排在第3位的化學元素。

鋰和其他的輕元素,包括氫和氦,被認為是在宇宙誕生之後幾乎不到1秒鐘的時間內由原初的核反應過程所形成的。在稍後的5分鐘多一點的時間裡,宇宙便“製造”出了現今宇宙中所有普通物質的基本成分。在其後的幾十億年的時間裡,這些物質會慢慢聚攏成團最終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星系和恆星。


鋰元素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後幾分鐘發生了什麼



宇宙誕生早期的輕核形成過程被稱為“大爆炸核合成”。我們對於大爆炸核合成的絕大部分過程的認識是極為準確的。事實上,對宇宙中氫和氦丰度(含量)的測量結果和理論預言的精確相符,因此許多宇宙學家將此做為支持大爆炸理論的最強有力證據。

然而,好事總是多磨的。在氫和氦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鋰卻出了點“問題”。測量到的鋰的丰度總是和理論計算對不上。宇宙中的絕大部分鋰元素是以鋰-7的形式存在的,剩下的少部分則是以它的同位素鋰-6的形式出現。同位素指的是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例如,鋰-7具有3個質子和4箇中子,而鋰-6則含有3個質子和3箇中子。當天文學家們測量宇宙極早期鋰-7的含量時,得到的結果只有理論計算的一個“零頭”。更糟糕的是,當他們測量鋰-6的含量的時候,得到的結果卻比他們原先預計的多了1000倍。

這一現象立刻引起了天文學家們的高度關注。“如果鋰丰度的偏差確實存在而且無法找到合理的天體物理解釋的話,那我們的麻煩就大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加里·斯泰格曼(Gary Steigman)說。

在天文觀測手段不斷完善的今天,鋰元素丰度問題的嚴重性愈加凸顯,以致於許多科學家提出現在也許是該對宇宙的組成進行徹底仔細檢查的時候了。他們想在大爆炸之後的最初幾分鐘內引入新的特殊粒子,以此來重寫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形成過程。這一想法將對我們已有的對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力乃至宇宙起源的認識產生深遠的影響。


鋰元素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後幾分鐘發生了什麼



宇宙的最初5分鐘

當然這已經不是大爆炸理論第一次面臨挑戰了。有人提出,引力異常、極遙遠星系中出現的年老恆星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的餘輝——中的奇異特徵都是大爆炸理論存在問題的有力證明。而鋰元素的丰度問題之所以這麼嚴重,是因為宇宙學家們把對輕元素丰度的測量做為探知大爆炸之後幾秒鐘之內宇宙物理狀況的最可靠途徑。

大爆炸核合成的想法最初是在1948年由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拉爾夫·阿爾弗(Ralph Alpher)以及羅伯特·赫爾曼(Robert Herman)共同提出的。他們的理論描述了原子核是如何從由大爆炸產生的基本粒子(包括質子、中子等等)通過一系列核反應形成的。一旦中子和質子結合就行形成了氘核(氫的同位素,氫原子本身只含有一個質子不含中子),更重的元素就可以通過氘核俘獲中子隨後部分中子發生β衰變成質子而形成。

當時伽莫夫認為所有的元素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但是事後發現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按照現代的大爆炸核合成理論,只有四種最輕的元素才是在大爆炸中形成的。宇宙中氫的含量在宇宙誕生之後的一秒鐘內就已經確定下來了。


鋰元素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後幾分鐘發生了什麼



在宇宙度過了它的最初5分鐘之後,宇宙中四分之一的普通物質變成了氦-4,再加上少量的氫元素同位素氘(由一個質子和一箇中子組成)和氚(由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這時,一些氦-4會和氦-3發生反應形成鈹-7,之後鈹-7則會衰變成鋰-7。其他的一些氦-4則會通過與氚的碰撞直接形成鋰-7。至於元素週期表中較重的元素,它們都是由大爆炸之後幾十億年所形成的恆星製造出來的,並且通過超新星爆發播撒到星際空間的。

雖然最早的理論在細節上還存在一點問題,但是伽莫夫、阿爾弗和赫爾曼驚人地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這比最終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早了將近20年。他們認為宇宙曾經必定是高溫、高密的,否則核反應的速率達不到所需的要求。為了確保這一點,他們假設在宇宙的最初幾秒內,每個質子或者中子都會受到十億個光子的撞擊。這些光子會一直保留到今天,但是由於宇宙的膨脹它們的波長都已經被“拉伸“到了微波波段。

大爆炸核合成理論的絕妙之處就在於它提出宇宙中的輕元素丰度只和一個基本參數有關,那就是重子數和光子數之比。這裡所說的重子包括質子和中子。形象地說,重子數和光子數之比描述的是宇宙中的每個質子或者中子可以“分攤”到多少個光子。不要小看這麼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參數,正是它決定了我們宇宙的命運是永遠膨脹下去還是最終重新坍縮到一點。同時它還為宇宙中的絕大部分物質是暗物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然而,直到最近重子數和光子數之比依然很難精確測量。因此,差不多40年來,天文學家們都是通過測量極早期輕元素的丰度(尤其是氘的丰度),然後再根據大爆炸核合成理論來反推重子數和光子數之比的。而為了測量早期元素的丰度就必須觀測宇宙中最年老的恆星和星系,因為它們還沒來得及被超新星爆發拋出的重元素所“汙染”。


鋰元素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後幾分鐘發生了什麼


例如,為了尋找氘,天文學家們會研究位於我們和遙遠類星體之間的塵埃雲。由於塵埃雲中的某些元素(例如氘)會吸收某些特定波長的光,因此它們會在類星體光譜的某些特定波長上形成暗線(吸收線),而這些吸收線的強弱就能反映出氘的多少。

但是近年來,這些測定重子數和光子數之比的方法已經被更精確的測量微波背景輻射中的漲落的方法所取代。這使得天文學家們可以更嚴格地來檢驗大爆炸核合成理論。通過採用由測量微波背景輻射得到的重子數和光子數之比,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應該可以得到和已有觀測相符的宇宙早期輕元素丰度。“這一檢驗對於我們極為重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吉姆·皮布爾斯(Jim Peebles)說。他在1965年便預言了宇宙中輕元素的丰度,是最早做出這一預言的科學家之一。

禍不單行,從2003年美國宇航局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量微波背景中的溫度漲落以來,由大爆炸核合成理論所預言的鋰含量問題開始逐漸顯露出來。根據WMAP得到的最新數據,由大爆炸核合成理論計算可以得到,在宇宙早期每1百萬個氫原子會對應於大約8萬個氦-4、10個氘和氦-3以及一萬分之一個鋰-7。

按照斯泰格曼的說法,目前觀測到的氘丰度和理論預言的氘丰度“完美吻合”。對於氦,儘管大體吻合,但是仍有一些小的偏差。但是對於鋰問題就比較嚴重了。對星系中最年老恆星的觀測發現,鋰-7的含量只有大爆炸核合成理論預言的三分之一。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驚慌失措。畢竟,恆星內部以及宇宙線和星際氣體的碰撞也能產生鋰。和許多天體物理學家一樣,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安德魯斯·科恩(Adreas Korn)懷疑通過更好地瞭解恆星而不是修改大爆炸理論即可解決這個問題。2006年他的小組使用甚大望遠鏡研究了18顆處於不同演化階段的老年恆星。他們發現,恆星內部的物質對流過程會破壞鋰元素。在這些老年恆星中鋰元素被破壞的數量正好可以填補觀測和理論預言之間的空缺。他們目前正計劃使用甚大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進行更精細的測量來確認這一點。

然而與此同時,鋰元素丰度所出現的問題卻在不斷“惡化”。兩年前,現在在德國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的馬丁·阿斯普倫德(Martin Asplund)及其同事在24顆老年恆星中發現了不同尋常的大量鋰-6。這樣一來,單一個鋰元素就出了兩個問題。


鋰元素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後幾分鐘發生了什麼


在大爆炸核合成理論中也能產生鋰-6,但是絕對沒有阿斯普倫德觀測到的那麼多。他觀測到的鋰-6含量超過理論預言的1000倍。於是確認或者否定鋰-6的觀測結果就成了當務之急,因為鋰-7的缺失和超出預言的大量鋰-6可能意味著在宇宙早期還存在新的不為人知的基本粒子。

不過精確測定鋰-6的丰度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阿斯普倫德和其他四個天文學家花了差不多5年的時間來分析他們的結果,其部分原因是鋰-6的光譜信號會和更普遍的鋰-7的光譜信號交疊在一起,而且後者的強度是前者的20倍。“對這個問題的最佳解釋是其實我們目前還沒有測得鋰-6的真正丰度,”法國巴黎天文臺的羅歇·凱雷爾(Roger Cayrel)說,2007年他和他的同事通過對單顆恆星的光譜進行更詳盡的分析對阿斯普倫德的結果提出了質疑。看來對鋰-6丰度的不同測量結果在短時間內還無法調和。

只有引入新的粒子才能解決鋰的丰度問題。儘管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地認識鋰這種元素,但是我不相信這是一個通過恆星內部的物理過程就能解決的問題。

西爾克是懷疑存在未知粒子改變大爆炸核合成過程中甚至之後鋰元素丰度的眾多科學家之一。這一想法的絕大部分來源於超對稱理論。超對稱理論是對目前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擴展,它認為每一種已知的粒子都有一個大質量的伴隨粒子。

超對稱可以“一箭雙鵰”地解決鋰-6和鋰-7的問題。2004年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的卡爾斯頓·讓達齊克(Karsten Jedamzik)發現,如果在宇宙的最初幾分鐘內傳播引力的引力子具有伴隨粒子的話,那麼這些伴隨粒子的衰變就會影響中子和質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即使只多出微量的中子,那也足以使得鋰-7形成的時間比標準大爆炸核合成理論要求的大幅提前。正因為如此,提前形成鋰-7會由於當時宇宙的溫度過高而被摧毀。這正好解釋了鋰-7的缺失問題。

多出來的中子還會把氦-4“撞碎”成一個質子、一箇中子和一個氚。氚可以和其他的氦-4繼續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鋰-6。讓讓達齊克真正興奮的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反應鏈就可以解決鋰元素的雙重丰度問題。


鋰元素告訴我們宇宙大爆炸後幾分鐘發生了什麼


幾年之後,加拿大圓周研究所的馬克西姆·伯斯派洛夫(Maxim Pospelov)提出,超對稱粒子可以在第二輪的核合成中扮演催化劑的作用。他證明,如果在早期宇宙中存在τ子帶負電的伴隨粒子,那麼它們會在大爆炸之後的15分鐘裡和帶正電的鈹-7相結合。這一特殊的結合體會進一步俘獲一個質子,然後衰變成兩個氦-4而不是鋰-7。

伯斯派洛夫還說,τ子伴隨粒子的存在不僅僅會減少鋰-7的含量,還會促進鋰-6的形成。在大爆炸之後的差不多3小時,一小部分的氦-4會和τ子的伴隨粒子結合。結合之後的產物和氘會發生核反應,其產生鋰-6的效率是傳統氦-4反應的10000倍。阿斯普倫德說,有一個粒子物理學家甚至告訴他,鋰-6丰度的觀測結果“也許是現今支持超對稱的最強有力證據”。

但是在超對稱得到直接驗證之前,這些模型恐怕很難說服所有人。科恩說:“在粒子物理學家的解釋真正兌現之前,恆星內部的混合效應是無法被排除的。”

也許真相很快就能大白於天下。有科學家提出,其實沒有必要為了鋰元素問題的粒子物理或者天體物理解釋爭得面紅耳赤,也許一年之內誰是誰非就能見分曉了。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上。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尋找支持超對稱的證據。但是也不要過分樂觀,因為引力子伴隨粒子的相互作用極其微弱。而τ子伴隨粒子的質量又很大,大型強子對撞機可能無法直接產生這些粒子。不過到天文學家們可以確認或者否定現有鋰-6觀測丰度的時候,也許宇宙的歷史早已在實驗室裡被改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