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書法的墨法美?

不二齋


墨法同樣是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不可缺少的藝術環節,那麼,到底什麼是墨法之美了。

自古有墨分五色的說法,至於五色的說法,雖然存異,但是都能說明問題。

墨法之美,也是一種自然之美,起初,人們都是研墨創作,自然,每次的墨色就會存在差異,並且,每次蘸墨也會引起墨色的變化,將這種變化有藝術的組合在一起,就會呈現出關於墨法的美感,這就是墨法。

但是,現在大家幾乎都用墨汁,這就會削弱墨法的美,但是,在實際創作中,大家會將清水和墨汁分開蘸取,這就有產生了墨色的變化,甚至,還出現了墨暈,有人專門藉此創作,這也無可厚非。

但是,現在更多的墨法來自不斷的安排,或者說可以為之,這個樂意倒是有違於書法的自然之道。


壹庸書法


書法的過程就是“法度”的過程,何為“法度”呢?簡單的說就是文化素養的修行,與其說“書法要有過多的技巧”,倒不如說“書法是無形勝有形的意境”,自古以來“筆墨紙硯”便是書法的工具,然而

“筆墨紙硯”又可以當作是書法的理念精髓,所以掌握好書法的工具,字體就可以形美,悟透了書法的理念精髓,那麼字體就可以神韻了,

書法的神韻可以理解成墨法之美,那什麼是書法的墨法美呢?這看起來又簡單又抽象,只是從字面理解的話,就如古人所說的“墨分五色”,但這五色卻各分秋色,各有各的屬性,因為書法的整體畫面感是由“墨”來決定,


倘若“五色”都是同一種屬性的話,那麼就顯示不出書法的含義了,過於單調就是純粹的文字,沒有被“加工”或是“昇華”的文字,一個書法家的書法造詣都在其書法的墨法中體現出來,筆法體現的是書法的技術如何,筆意體現的是自身對書法的情懷如何,然而有技術並非有情懷,有情懷不一定技術卓越超凡,

其實真正意義上來講“墨分五色”只有“一色”,因為創作時也只能用一種墨水嘛,字體的底蘊必須要“純”,所以書法的墨法美是體現在“書法字體之上的墨韻效果”,簡單理解就像深山裡的霧氣一樣,給人仙境般的感覺,但這“墨韻霧氣”是無法散去的,它凝聚在字體之上,


詩夜城主


書法的墨法美,我看到過中州耕牛堂主關於這方面的回答,老師的意思是說:創作書法作品時,一定要在自然書寫的狀態下進行,把墨的濃、淡、幹、溼、焦(枯)在書法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寫一筆或者寫一個字蘸一次墨。毛筆蘸飽一次墨,可寫多個字,可寫多行字,直到筆枯再蘸飽墨,繼續書寫。但書寫時視情況補墨屬正常。



按照堂主老師說的,我曾經試著寫過作品,的確可以把墨法處理的很美很美。


情感專家亦涵


所謂的墨法美就是墨的韻味,就是用墨時所呈現的枯、潤、濃、淡來表現字的精氣神,正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如米芾的飛白書就是一種美,用筆迅疾、沉著痛快、中鋒鋪毫、筆力雄健,筆畫潤中有枯、絲絲露白,就是有自然之趣之美!還有筆酣墨飽、重墨輕用,就是雖是重墨但卻要用筆輕靈,用筆輕靈則氣韻生動。觀看蘇軾的墨跡、細細玩味,可以體會一二。

墨色在於變化、在於自然,初落筆時往往飽蘸濃墨,揮灑而下,由潤漸燥、由濃漸枯,再加上運筆的節奏快慢、輕重,墨韻就會產生一種墨色的自然變化之美!


魏清晨56956066


古人書法都是自然而然,只講究筆法、點劃、字法、行法、章法、神韻氣勢和筆、墨紙的質量優劣,作品中那些濃、淡、幹(飛白)、溼等的現象都是在書寫中,自然無意地流露出來的結果,絕無刻意講究什麼“墨法”。如若在書寫時還刻意想著什麼墨法的話,那麼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張旭的《古詩四貼》蘇軾的《寒食貼》等神品佳作就根本不會產生出來了!書法中追求墨法實際上是一種做作行為,是對還是錯不敢說,只有讓後人去評定了。


金民千祥雲集


墨在紙上體現大致有濃,有淡,有幹,有溼,有枯,有潤

在書寫大篇幅的作品。特別是一些大草。或者是行草,經常要寫出各種各樣的變化。除了形體之間的變化,一些章法技巧的運用。

剩下的就是墨法,墨法可貫穿於通篇。互相呼應。但用筆的時候必須自然。筆在紙上書寫。墨量自然也會越來越少,在寫的時候也會有一個有濃到淡。溼到幹,潤到枯的變化,隨其自然,不刻意,方能顯出墨法之美。


華書苑


寫副好的書法,墨法很重要,是不可缺少的藝術環節。墨色美,寫的字體也美,……


景波145974430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一朵奇葩,它靈動神奇的筆法、雲煙飄逸的墨韻、風骨流美的章法,充分展示了書法家對審美的感受和其人的品質境界。


軍子歌


在寫的過程中形成的濃、淡、幹、溼、枯。


問墨7


墨是黑色!

可是黑色躍然紙上卻有其趣味!

濃淡,稀稠,乾枯,……

這就是需要運用奇趣表現韻味,稱其為墨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