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简介

洪山区

洪山区是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之一、武昌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武汉市东南部,东与鄂州市隔长江相望,南邻江夏区,西北环抱武昌区、青山区。全区版图面积480平方公里,剔除托管到东湖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的区域后,实际管辖面积为2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9万人,户籍人口65万,辖9街1乡。 [1-2]

洪山是闻名的大学城和科技城。辖区内有高等院校38所,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省部属以上高校14所,国家重点学科6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省以上科研机构35个,有两院院士54名,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国内第一根光纤、第一台大功率激光器、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均诞生在这里。 [1]

洪山区是2017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3] 。2018年9月,当选2018年中国百强区 [4]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5-6] 。


建制沿革

洪山地域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起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均属武昌县管辖。

洪山区简介

洪山区(2张)

清朝末年,武昌县下辖乡,乡下辖里,里下设保,保下设甲。再现洪山区境内设南乡和北乡。其中南乡设上鹦鹉里(今青菱湖周围)和下鹦鹉里(今黄家湖一带)北乡设6里,即:保安一里、保安二里(即今东湖一带);永丰一里、永丰二里(即今严家湖、洪山、花山一带);招贤里、横山里(即今张家铺和青山一带)。在民国初期,沿用清末旧制。1927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10个乡,即:武丰乡、崇善乡(今北湖及东湖周围)、附城乡、南湖乡(今南湖周围)、英丰乡、恩场乡(今黄家湖、青菱湖周围)、昌明乡(今石咀村)、永丰乡、永宝乡(今花山、洪山、游家庙一带)、八吉乡(今八吉)。

1934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第六区和第七区。其中第六区设26个乡,即:近港乡、山内乡、山外乡、丰乐乡、永寿乡、胡墩乡、洪庙乡、东乡、圣化乡、沙口乡、天兴乡、小乙乡、海西乡、石山乡、游家庙乡、竹桥乡、火官乡、堰房乡、关庙乡、温洲乡、吴立乡、武丰下乡、善后乡、从大乡、梅大乡;第七区所设的乡在今洪山区境内的有鲁家乡、驼子店乡、福寿乡、王店乡。

1946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设新安乡(今鲁巷)、永丰乡(今王家庙)、福寿乡(驼子店)、招贤乡(今张家铺)、八吉乡(今向家祠)、文明乡(今石咀)、青山镇(含今洪山区的铁铺岭、武丰、贾家岭、余土库、方家岭、火官、温洲、法华、楠木、天兴、挽月、演佛、胡墩、渡口、洪吉、新集、崇阳、芦家岭等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即从1949年10月至2000年,洪山区在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区划建置不断变化,主要是:

1949年11月,武汉市在江南地区设3个郊区,即洪山区、武泰区和挹江区。其中洪山区位于东湖和沙湖之间,区机关驻官园湾1号,辖官园、武珞、沙湖、东亭4乡。武泰区区机关驻武昌万佛林,辖白沙、莲溪、佛林、楠木、永安5乡。挹江区机关驻武昌王家墩,辖建设、解放、和平3乡。

1951年4月,将洪山、武泰、挹江三个郊区合并为武汉市第八区(武昌郊区),区机关驻地在武昌官园湾1号。辖解放、建设、和平、官园、武珞、沙湖、东亭、白沙、佛林、永安、楠木、莲溪12乡。

洪山区简介

1952年7月,武汉市撤销第八区(武昌郊区),并将武昌县部分地区划入武汉市,成立南湖区、东湖区。其中南湖区,区机关驻武昌苗园,辖永安、楠木、佛林、洪福、李家桥、青菱、花园、石咀、杨泗矶、老桥、马驿、王家店、谭庙。谭佛、九夫、安家、湖口、油坊岭、宗黄、福乐、沧海、乌龙22乡;东湖区区机关先后在武昌曹家花园、周家湾、中高家湾等地。辖武珞、三合、鲁巷、东湖、磨山、官园、龙王、溪桥、沙湖、东亭、杨湖11乡。

1955年2月,武汉市将东湖区和武昌县的第七区合并,成立洪山区。区机关驻武昌高家湾。辖洪山、武珞、莲溪、鲁巷、磨、长山、三合、联合、中合、花山、春和、山湖、白浒、沿江、同意、太鲁、大吴、刘黄18乡和中南路街、武珞路街2个街道办事处。

1956年6月,武汉市撤销南湖区将武汉市江南的3个郊区(洪山区、南湖区和青山区)合并为洪山区和青山区。将原属洪山区管辖的花山、中合、春和、联合、大吴、刘黄、山湖等7个乡划归青山区,又将原属武昌区管辖的陆家街、千家街、珞珈山街划归洪山区,此时洪山区又将33个小乡合并为莲溪、东亭、南湖、喻家山、长春、长江、九峰、游庙、驼子店、黎明、建设、红旗、和平、联合、天兴、前进、友谊、胜利、白浒等19乡,中南路街、珞珈山街、千家街、陆家街等4个街道办事处。

1957年6月,武汉市将青山区改为城区,原青山区所辖乡全部划入洪山区,并将洪山区辖街道划入武昌区。

洪山区简介

合并图册(2张)

1958年8月,武汉市将市郊各小郊区撤销,成立武汉市郊区,区机关驻地在汉口万松园路2号,1959年2月又迁至武昌街道口珞喻路6号,即今洪山区机关驻地。郊区成立后,先后将小乡合并成立10个农村人民公社。即:红旗(后改为南湖)、长青(后改为青菱)、关山、红焰(后改为花山)、东风(后改为北湖)、武东、和平、五一(后改为葛店)、先锋(后改为汉桥)、红星(后改为岱山)。其中汉桥、岱山、葛店3个公社于1960年7月划出。

1964年8月,武汉市为加强对市郊农村工作的领导决定撤销洪山区和各城区农业办公室,成立洪山和汉桥两个郊区。原属洪山区管辖的喻家山、关山、珞珈山、武珞路、中南路、水果湖、滨湖等7个街道办事处划归武昌区;原武昌区辖的和平、联合、青菱、石咀等4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洪山区;原属青山区辖的环城、天兴、建设、黎明、红旗、火官、白浒、沿江等8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洪山区。加上洪山区原有的莲溪、东亭、南湖、鲁巷、九峰、尤庙、花山等7个农村人民公社,洪山区此时辖19个农村人民公社。为了便于实施领导,洪山区对所属公社建置又作了调整:同年8月,撤销沿江公社并入白浒公社;1966年3月撤销火官公社,分别并入建设、红旗公社;同年4月撤销莲溪公社和东亭公社合并而为洪山公社。至此,洪山区辖和平、联合、青菱、石咀、环城、天兴、建设、黎明、红旗、洪山、南湖、鲁巷、九峰、尤庙、花山、白浒等16个农村人民公社。

1976年1月,汉桥区撤销并入洪山区,此时,洪山区成为环绕武汉市的大郊区。辖有洪山、青菱、和平、花山、建设、九峰、天兴、江堤、永丰、长丰、后湖、谌家矶等12个公社和琴断口、唐家墩2个街道办事处。

洪山区简介

合并图册(2张)

1985年1月,将洪山区管辖的江北地区的江堤、永丰、长丰、后湖、谌家矶等5乡以及琴断口、唐家墩、岱山(1980年1月成立的街道)等3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划归硚口区、汉阳区和江岸区。1986年7月,将原由武昌区管辖的关山街、狮子山街、葛化街以及珞珈山的大部分组建成的珞南街,划归洪山区管辖;1987年1月,将原属鄂州市的左岭镇划归洪山区。至此,洪山区管辖天兴、和平、建设、洪山、青菱、九峰等6个乡,花山、左岭街2镇以及关山、狮子山、珞南、张家湾、葛化、红旗等6个街道办事处。

1993年7月左岭镇同葛化街合署办公;1994年青菱乡同张家湾街合署办公。

2000年,洪山区辖6个街道、2个镇、6个乡。总人口878379人,各乡镇人口: 珞南街道 198904 关山街道 195732 狮子山街道 58786 张家湾街道 13422 红旗街道 524 葛化街道 5282 花山镇 29024 左岭镇 30453洪山乡87536 青菱乡 36076 九蜂乡 19745和平乡108753 建设乡 53504 天兴乡 2942 东湖开发区虚拟镇 24546武钢北湖农场虚拟乡 1315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3年,区委、区人大、区人民政府和区政协机关迁驻珞狮路318号。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洪山区辖8个街道、2个镇、4个乡:珞南街道、关山街道、狮子山街道、张家湾街道、红旗街道、葛化街道、洪山街道、和平街道、花山镇、左岭镇、青菱乡、九峰乡、建设乡、天兴乡。共有124个居委会、125个村委会。

2006年,撤销和平乡与洪山乡,设立和平街办事处与洪山街办事处。

行政区划

洪山区有城有乡,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城区。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依境内有洪山而得名。2010年末总人口为68.2万人(户籍人口)。下辖关山、珞南、狮子山、和平、洪山、张家湾、梨园、青菱街、卓刀泉9个街道办事处和天兴乡。

洪山区

洪山区地貌以平原为主,有山有水,水阔地宽,西北略低,东南略高。全区93%的土地低于海拔40米,平均高程为海拔25.3米,最高点为九峰乡与江夏区交界处的丁管山,海拔201米,最低处为北港村17.3米。丘陵岗地分布在花山、九峰、洪山、青菱等乡镇内。辖区内桂子山、喻家山、南望山、九峰山、花山、白浒山等由中部向东部连绵延伸,与南湖、严东湖、严西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境内中部、自西向东有低岗伸延,东部则以垄岗平原为主。丘脊岗坡多、呈东西走向,形成较大范围的天然屏障。区内的长江岸长约66.2公里。境内大小山峰,一般坐东向西,呈带状延伸,湖泊14个,山水相依,河汊相错,自然景色十分壮观。

气候特征

洪山区简介

洪山区

洪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渔牧业的养殖。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0~205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为106~110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平均为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150~1190毫米,并与光热同季,主要集中在农作物需水的4-8月。光、热、水资源丰富,并且具有组合优势,为农业、渔业、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但是,区内光、热、水分布不均匀,变化较大,冬、夏季日照相差约一倍,一年中气温变化大,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9℃左右,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4℃,存在着夏季高温,冬季冷冻等弊端。降雨量一般集中在4-8月,通常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在季节上分布不匀,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大暴雨,突发性强,日降雨量最多达248毫米,秋冬降雨较缓和,冬季时有干旱发生。这些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洪山地区年均气温16.3℃,农业界限温度高于5℃者为283天,高于10℃者235天,高于20℃者136天,元霜期236天,年均日照时数2087时,年均降雨量1163mm。加上长江环绕洪山区东北西三面湖泊星罗棋布,地势略有起伏。故湖泊效应、垄岗效应、城市效应明显。这些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洪山区蔬菜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现已探明洪山区内矿产类有玻璃石英矿、建筑石材、砖瓦粘土、水泥粘土,还有矿泉水。

玻璃石英矿在九峰大长山一带,约800万立方。建筑石材分布在花山、九峰、左岭。砖瓦粘土在花山、九峰、左岭、建设、洪山等乡镇。水泥粘土在九峰、和平和建设乡,都未开采。

马鞍山森林公园有一矿泉井,储量较大,正准备开发。左岭镇泉井村也有一口矿泉井,是一地下喷泉,储量较大,也在开发之中。

湖北省商业专科学校操场和洪山乡幸福村这两个地方有地热。商业专科学校操场地热在37.5℃—23℃之间。【以上数据截至2007年

土地资源

洪山区简介

洪山区域图

区内土壤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四个土类。根据地形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区”,即:环城平原菜副食品生产区。主要构成为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生产条件较好,以潮土类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抗旱能力强,是蔬菜生产的主要基地。东部垄岗粮林多种经营区。为鄂东南低山丘陵的延伸部分,有82个山头,地形波状起伏,垄岗相间。垄岗下部以水稻土为主,肥力度、水、气、热等资源状况良好是粮食、油料的主要产区。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供肥性差,但可人为改造成性状较好的白散土、黄土,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为主。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仅为林业利用。水产养殖区分布在全区各乡镇,湖泊、塘堰、精养鱼池汇集了大面积地表径流,蓄积养丰富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加上菜叶边皮,城市生活污水和工副业残渣等构成了丰富的饵料资源,滋养着水生动植物。

水资源

地表水:洪山区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江从洪山区西南流人,从洪山区东北出境,流程75公里,水位通常在14.57~20.05米。除长江外,还有巡司河,它发源于汤逊湖,经武太闸流入长江,全长16公里。湖泊塘堰在区内星罗棋布,是著名的“江汉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小湖泊14座,常年水面面积113km2,可蓄水2.46亿方。

地下水:洪山区地下水按含水岩层性、赋存条件可以分为三大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

经济发展

经济概况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635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12%,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实现468亿元,增长13%,占GDP的比重为73.7%,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92.1亿元,增长15%,区级地方财政收入36.7亿元,增长13%。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5亿元,增长26%;实际到位区外资金124.2亿元,增长75%;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全区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到21.8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44元,增长12%。

第一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规模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有了新拓展;培育壮大了“洪山菜薹”等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建成一批适应现代都市生活需要的观光休闲景点,城郊型农业种养殖功能逐步向都市生态旅游型功能转变,农业综合效能明显提高。

第二产业

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亿元,增长19%。其中,光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制品等重点行业增幅均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孵化器2个、孵化面积5.1万平方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22%。洪山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连续第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第三产业

洪山区积极促进创意事业发展。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中心,已建成鲁磨路地质大学珠宝一条街;拟以黄家湖大学城为中心,建成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以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武汉创意产业中心”为重点,北起珞狮北路,南至珞狮南路,长3公里的创意大道正在加快建设,将聚集华中地区最大的出版产业以及表演、设计、软件多媒体设计等创意类型企业,是全省创意企业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

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完善以现代商贸、金融、楼宇经济等为主的项目布局,推动商圈建设。群光二期、三期项目顺利推进,总投资60亿元的中建三局雄楚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中铁科工科技大厦已经竣工,璞瑜酒店开业运营。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40万平方米的武汉创意天地项目进展顺利,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增长18.4%。

编制完成园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多渠道筹措园区建设资金33.6亿元,新建南郊路、青菱湖西路等主干道和横堤二路等园区支路,完成1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拆除房屋面积64万平方米,二、三期还建房开工面积108万平方米。

与武汉市建设华中地区商贸流通中心相呼应,洪山大力整合商贸资源,加快规模特色商圈发展,已经形成五大各具特色的商圈。

珞喻路商圈:实行街道口地区、卓刀泉地区与鲁巷地区联体发展,促进珞喻路科技产品开发经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发展赛博广场等大型IT产品专卖商场,提高科技一条街电子产品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对珞喻路街面进行立体整治,突出科技特色,提高科教文化品位。

徐东路商圈:完善该商圈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和公司总部商务。建设和完善特色街、市场群。搞好友谊大道等新建干道商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把徐东路商圈建成武汉市江南片重要的商贸服务中心。

白沙洲商圈:大力发展白沙洲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新型建材、农副产品、物流配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销售服务市场,“十一五”把该地区建成武汉市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商品集散地。

武汉火车站商圈:按照武汉市建设新火车站的统一规划布局,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关系。配合武汉市新火车站的建设,在和平乡白马洲地区适时发展以服务客流为主体的各类商贸流通业。沿武汉火车站广场周边建设若干标志性建筑和地标性景观,逐步把该地区建成武汉市现代化“窗口式”新型客运商圈。

白浒山港区商圈:配合武汉白浒山外贸码头港区和化工新城建设,在该地区适时启动建设外贸商品、化工产品等仓储物流商圈。建设与化工新城、白浒山港区和阳逻长江大桥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及服务项目,促进东部地区快速发展。

城乡统筹

围绕服务城市,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洪山菜薹”是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其原产地得到控制保护,示范基地达到8000亩;建设乡白萝卜、天兴洲韭菜发展成为地方风味名吃;严西湖高新技术水产品示范区、汤逊湖名优水产品养殖区、花山、九峰苗木花卉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以推进农村家园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24个村实施农村家园建设。完成了11个农村家园创建“五通五改一室一场一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城中村综合改造不断推进。二环线内已有66个城中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范围。首批28个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基本完成,19个村完成农业户口改登,17个村完成社会保障参保工作,16个村完成旧村湾改造规划编制任务。

社会事业

教育

洪山区拥有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等14所部属、省属高等院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两院”院士28人,兴旺繁华的科技一条街横贯东西,闻名遐迩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坐落其间。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在东湖开发区落户。

1986年以前,洪山区是武汉市的郊区,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至于名校更是寥若晨星。1986年武汉市实行新的区划,洪山区定位为以城带郊的新型城区,后又成为中心城区,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总共投入l.2亿元,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使洪山区中小学旧貌变新颜;于1996年4月,一举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评估验收。成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基础教育取得较大进步,中小学入学率、辍学率、毕业率普遍达标,洪山高中、卓刀泉中学和华师大附小建成省级示范学校,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幼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各类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圆满完成省“西藏班”入驻我区任务,“西藏班”教学环境与管理受到省市好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辖区高校在校大学生突破40万人。黄家湖地区新建大学3所,基本形成环东湖→环南湖→黄家湖高等教育长廊。

2007年,洪山区普通中学41所,在校学生30420人,下降2.66%;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3533人,增长11.73%;小学67所,在校学生34275人,下降5.33%;幼儿园54所,在园幼儿10898人,增长25.1%;6~11岁人口入学率100%,12岁~14岁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在校生辍学率0%,初中在校生辍学率0.32%。初中生毕业一次合格率99.55%,高中生升学率为89%,其中上省线1655人。全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竣工面积13524平方米,改造中小学校危房面积4000平方米。洪山区累计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全年完成职工全员培训5736人次。

医疗卫生

2007年,洪山区有各类卫生机构508个,其中医院41个。有卫生技术人员5014人,医院病床307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7.6人,拥有医院病床4.7张。全年法定报告传染发病率为109人/10万人,儿童免疫接种率95%以上,达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比率为100%,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单位比例为100%,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100%。

文体

2007年,洪山区有文化事业机构3个,其中文化馆1个,影剧院1个,图书馆1个,藏书14.5万册(不包括区内大学图书馆藏书,其中仅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藏书579万余册);从业人员78人。全年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60次,文化市场管理稽查覆盖率达98%,音像制品案件查处率达100%。2007年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我哥四”获独唱类群星大奖。摄影作品《家园》或群星奖。

洪山区共开展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180次,参加活动人数3万人,有36万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人口达到40万人,组成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竞赛54人次。

区域特产

保丰绿茶:即武汉市洪山区九峰乡保丰村林场生产的绿茶,其品种有毫锋、银芽、龙井、毛尖、珍眉等。保丰绿茶于1971年问世,便非同凡响,1982年首次参加武汉市茶味评比便获奖,此后,不仅在市级评比中年年获奖,还进入湖北省名优茶的行列。1986年保丰毫锋被评为省优良产品,次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3年上了一个新台阶,毫锋与银芽均获省一等奖。1994年,毫锋获省优良奖,银芽获省特等奖。在全国性的“94中国陆羽杯”茶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自此,保丰绿茶不仅名满三镇,还在《湖北名优茶》一书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进入全国名茶行列,还受到联合国环保组织官员以及朝鲜、泰国、日本等国际友人的赞誉。

洪山菜苔:俗称红菜苔,色紫红、花金黄,是武汉地区的特产。优质红菜苔只产在洪山,若迁地移植,不仅颜色不同,品味也有差异。民国初年,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平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苔。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平后,时间一久,菜苔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昧,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平试种,结果,菜苔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苔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送菜苔到北平。

交通

武汉市城区现有和在建的6座长江大桥中,二桥、阳逻、天兴、白沙洲等4座大桥联通洪山;武汉市4大环线均通过洪山;沪蓉、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316国道、京广、武大和规划建设中的武广、武京高速客运专线以及武汉2号、4号轨道交通均穿越洪山;珞喻路、珞狮路、雄楚大道、南湖大道、徐东大道、迎宾大道、友谊大道等六条城市主干线横贯东西南北,白沙洲以及正在兴建之中的街道口、卓刀泉、岳家嘴四大立交桥成为东西贯通、南北交融、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天兴汽渡、左岭白浒码头成为水上交通与运输的纽带。便捷的交通,为洪山仓储、物流、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约1小时车程。

旅游

洪山已经形成以东湖九峰城市

洪山区简介

洪山区

森林保护区为核心的大东湖自然景观线路。比西湖面积大5倍的东湖,水面面积34平方公里,沿岸被34座山峰环绕,山下有湖,水中有山。园中园,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九峰山方圆20平方公里,其9座山峰蜿蜒起伏,其丁管峰海拔200米,是武汉城区第一高峰。汤逊湖拥有水面1.5万亩,已建和在建的有三大区域:农家乐园区、水上运动游乐区、避暑休闲区。

还有张公山休闲娱乐度假区、黄家湖休闲观光风景带等等。形成了以武大、华科大、光谷步行一条街、卓刀泉历史文物古迹、图书城等众多科教历史景点为基础的科教文化线路。东湖海洋世界、鸟语林、武汉植物园、中南民大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武大樱花,具有神奇典故的卓刀泉古寺等等景点。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是全国三大植物园之一,它在东湖之滨,磨山南麓,依山傍水,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常年举办各种花卉展览,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种植资源库和东南亚最大的水生植物资源圃,共建有珍稀植物区、松柏园、药园、山茶园、牡丹园、杜鹃园、蔷薇园、竹园等十多个专类园区和园林景区,是一个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植物园。

武汉东湖海洋世界:落于著名的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武汉东湖湖畔,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展示千余种万余尾海洋珍稀鱼类,是目前最具特色、国内一流的大型海洋动感世界。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东湖之滨、南望山麓,毗邻武汉光谷广场,是目前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藏有少数民族文物一万余件,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孤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该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秀丽玲珑,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举步之间,领略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

卓刀泉寺:位于洪山区卓刀泉南路上、伏虎山西麓,始建于宋代,以关公卓刀于地得泉而闻名,历史上曾是风景秀丽、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古卓刀泉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具有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内涵,并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是武汉市不可多得的文物胜迹。

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5] [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