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2014年全國打工者的人數為27395萬人。這是一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群體:在這近3億打工者中,8400萬人從事著製造業,我們穿的、用的都是他們製造的;6000萬人從事建築業,我們住的房子、走的公路鐵路都是他們建設的;2000萬人從事家政工作,她們照顧著別人的孩子、別人的老人,卻見不到自己的孩子。

這是一個付出了巨大代價的群體:全國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全國農村流動兒童達3600萬,在農村的他們見不到父母,在城市的他們難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權利。

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如果在城市待不下去怎麼辦?”65%的人回答:“回老家!”當被問及:“對未來有什麼打算?”只有9%的人回答“回老家”,有53%的人回答“繼續在城市打拼”。

打工者在城市的生存狀況到底如何?打工者認為城市待不下去可以回老家,如果真的是這樣,當初還會出來嗎?

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1、待不下的城市

打工者在城市打工,但是他們的工作很不穩定,而且很多人沒有社會保障,根據編者的調研數據,打工者平均一到兩年換一次工作,根據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只有16.7%的人有養老保險,只有26.2%人有工傷保險;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但是他們在城市買不起房子,一部分人支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甚至借錢在老家的鎮上買了房子,或者在村裡蓋起了房子。但是,那是一個回不去的“家”,因為必須在城市打工才能維持生活;打工者結婚了並且有了子女,但是他們的子女很多不能在城市的公立學校入學,因而被留在老家由祖父母撫養照顧,有一些乾脆長年學習和生活在寄宿學校裡;那些有幸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們在城市被稱為“流動兒童”,從名稱上看就好像他們要重複父母的命運。

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2、回不去的農村

農村和大地是我們生命的根,如果沒有了農業和農村的健康發展,任何城市的發展建設都是無根的、虛幻的繁華。但是,今天,中國的農村大地卻是被我們拋棄的地方。

農業收入非常微薄,在編者的實地調查中,收入最高的一戶河南農民靠農業的收入只佔打工收入的一半;而收入最低的一戶四川農民由於受災,收入只佔打工收入的2%;農業生態系統在瓦解,比如,在四川過去維持生態循環的“生豬-紅薯-玉米”的種養系統瀕臨崩潰;基層組織作用缺失,我瞭解到的湖北的一個村子,村委會的成員基本上由地痞流氓組成,欠了賭債靠集資來償還,如果不交錢,就給掐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打工者不是現在回到家鄉,而只想著老了以後回去,那麼老了以後可能就更無家可歸了。

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3、迷失在城鄉之間

打工只是為了養家餬口。調查結果顯示,被問及“為什麼打工?”時,大多數工友的回答是:為了養家餬口。當我們的思想僅僅停留在自己可以養家餬口這個層次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只要使勁幹、拼命幹,命運就會改變,也許不會想到其他人和社會對改變每個人命運的關係。更具體點兒說,其實無法維護自身謀生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權益。如果多數人是這樣,那麼可能到頭來個人的願望什麼都實現不了,大家都很難養家餬口,因為大家的利益沒有人去爭取。

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4、打工者的“過客心態”

“過客心態”是打工群體迷失的最顯著的特徵。打工者生活在南方的工廠宿舍和北方的打工者聚居區,生活條件都非常差。但是,因為大家都認為打工生活只是暫時的,所以就可以將就和忍受。

在生活中的“過客心態”,會讓他們不去爭取很多的現實需求,比如,對居住權、對居住條件和環境、對子女在城市義務教育權的要求。在工作中的“過客心態”,會讓他們不去爭取工人應得的權力。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過客心態”讓打工群體沒有任何抗爭的動力和談判的合力。

事實上,從居住地的穩定性來說,打工者傾向於在一個地方落腳的趨勢是明顯的。我在北京皮村的調查就發現,在皮村居住了5年以上的工友並不在少數,很多在深圳和廣州打工的工友也已經在那裡“暫住”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了。

打工者的“過客心態”看似是一種無奈選擇,其實卻正是資本霸權的勝利,資本本來就是“過客”,它的目標永遠指向最廉價的勞動力,而打工者的“過客心態”完全符合資本的邏輯,迎合和支持了資本的擴張和逃離。

迷失: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

很多打工者辛辛苦苦打工,期望可以改變子女的命運。實際上流動兒童的情況很不樂觀,小升初無法在城市入學就開始淪為留守兒童,不想留守的很多就早早輟學,再加上很多孩子在缺少關愛和學習樂趣的情況下,很早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當教育公平不能實現,當蓋房子只是為了資本牟利而不是為了生活,無論打工者個體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