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起步比國產車早個不到20年,技術卻至少超前30年,為何?

說到日系車我們能夠聯想到的大多是省油、技術控、耐造,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但是,從汽車起步和發展的歷史來看,其實日系車品牌也不過比國產車早個不到20年的時間,日產是1933年,豐田創立時間1937年,本田是1948年,而國產一個一汽品牌成立於1953年,即便是以最早的日產來說,日系品牌比國產品牌的起步也就早個20年時間,而跟豐田和本田比,早個不到20年的時間,但是,從技術上來說,按照目前日系車的技術儲備,至少比國產品牌超前30年的時間,為什麼差距會如此之大呢?


日系車起步比國產車早個不到20年,技術卻至少超前30年,為何?


首先一點,日系車的崛起跟二戰是分不開的,大部分的日系汽車品牌曾經都跟二戰或多或少有一些關聯,例如三菱汽車是從三菱重工剝離出來的,斯巴魯的前身也是從事軍工相關的技術,這一時期,讓這些品牌得到了資金和技術上的騰飛,而當時的中國還正處於水深火熱的軍閥混戰以及抗戰時期,汽車工業儲備基本為零。

1929年的時候,張學良曾經提出要早車的想法,但是,國內基本上沒有這一方面人才,而後從國外買車,自己拆了來仿製,雖然也成功的把自己的車造出來了,但是,隨後的九一八事件,讓這個剛剛有一點起步的名族汽車夢徹底毀滅。

所以,起步階段,日系車品牌比國產汽車有著更好的發展環境,這就是傳說中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日系車起步比國產車早個不到20年,技術卻至少超前30年,為何?


除了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主觀的影響,說實話,一汽、北汽、長安、東風這些老牌的國產汽車品牌都得到了國家大力支持,但是,從來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拿發動機、底盤、變速器這三大件來說,四五十年的時間還沒研究明白,目前雖然已經有不少的國產品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動機,但是,跟日系車相比,任然不到人家技術的一般水平。


日系車起步比國產車早個不到20年,技術卻至少超前30年,為何?


而日系品牌不但擁有完整的造車技術儲備,而且把技術拿到全球範圍內來說,他們也是佼佼者,豐田的混動、氫燃料電池技術、本田的地球夢技術、日產的全球首款量產可變壓縮比發動機VC-TURBO,都是日系品牌在汽車領域技術的實力展現,國產品牌即便是掌握了一半的技術,估計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日系車起步比國產車早個不到20年,技術卻至少超前30年,為何?


雖然日本本土的市場不大,但是,日系品牌放眼全球市場,曾經的全球第一的汽車集團豐田,後來居上的日產雷諾聯盟等等,都將日系車的在車壇的地位推到了頂峰,而國產品牌裡面,哪怕出一個這樣的全球知名的車企都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遺憾的是,一汽、長安、北汽、東風沒有一個拿得出手,倒是幫著人家的合資品牌賺了不少的錢。


日系車起步比國產車早個不到20年,技術卻至少超前30年,為何?


雖然這幾年,國產汽車有點起色,但是,很多都是表面現象,例如銷量好,這是因為國內人口基數本身就非常大,龐大的消費能力決定了市場的容量,汽車越來越普及,大家都想擁有自己的汽車;而且,還有國產品牌只知道一味的模仿和抄襲,這樣的繁榮可能對於國產品牌來說真的輸不起,怕是以後還要走老路。一味的只只追求銷量和利潤也不會改變國產車的技術現況。


日系車起步比國產車早個不到20年,技術卻至少超前30年,為何?


還有就是國產品牌的拿來主義太嚴重了,自己造不出來就直接買,各種零件一堆買回來,然後組裝,缺乏創新。發動機逆向研發,基礎配件供應太差,這也是導致國產車技術儲備不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國人都說本田:買發動機送汽車,這不是說明本田的車不值錢,只能說明本田的發動機確實太牛了,以至於可以忽略它其它部件的價值。國產品牌就需要搞出這樣的技術水平,才能說能夠跟日系品牌平起平坐。但是,國產品牌技術實力跟日系品牌的差距至少是30年的時間。這不只是起步慢了20年的問題,更多的是後期創新和發展的力度遠遠不夠。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請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