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梟龍是“二代半”戰機?

啊哈~


“低端”戰機的名聲掩蓋了梟龍是一款標準三代機的事實,但是低端三代機那也是三代機啊。

有很多中國軍迷對於梟龍有一種相當矛盾的看法,一方面認為梟龍與我國自用的殲10系列相比是“二代半”的低端戰機,另一方面又臆想梟龍能壓制印度的雙發重型蘇30MKI戰鬥機---蘇30MKI都摸著三代半的門檻了。這樣的神經錯亂實際上都是源於對梟龍這款飛機本身定位的錯誤認知。

說回題目中關於對梟龍“二代半”戰機的說法,有些人得出這樣的觀點無非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梟龍的出身。梟龍的前身是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利用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搞的超7項目---顧名思義,就是在殲7基礎上搞得改進升級版。這個項目的初衷是引進西方較為成熟的航電、氣動方案,解決殲7最大的兩個缺點:近視和腿短。

超7項目有中國、巴基斯坦、美國格魯門公司共同參與,是在殲7M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上圖就是超7的效果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由殲7系列的機頭進氣改為機身兩側進氣,為在機頭部位安裝大口徑雷達提供了條件。雖然在很多方面作為了脫胎換骨的改進,但是超7確實在整體方案、機體結構等方面繼承至殲7,所以說超7是二代半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國際關係的滄海桑田中,超7項目無果而終,後來的梟龍在技術路線上與超7基本沒有什麼關係了。

2、梟龍算是為巴基斯坦方面定製的一款戰鬥機,為了照顧囊中羞澀的巴基斯坦,在滿足主要的性能指標的前提下,梟龍為了降低成本,採用了一些保守的設計,比如縱向飛控還是用的機械式飛控,機身採用傳統的鋁合金、符合材料比例不高等。

雖然梟龍在個別技術指標的選擇上比較保守,但是梟龍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機,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飛行性能方面:三代機放棄了二代機高空高速的要求,重點優化了空戰發生的典型音速區域——高亞音速和跨音速機動性,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三代機一般都採用翼身融合、變條翼或鴨翼等放款靜不穩定的氣動佈局,配合以電傳操縱系統。梟龍採用翼身融合的梯形機翼配合增升能力極強的哥特式大邊條翼,機動性能與F-16在同一水平。但是由於成本原因,梟龍只有在縱向採用電傳操縱而橫向仍是採用機械式。

梟龍的氣動設計非常優秀,翼身融合和大型邊條拉出的氣流非常穩定,與F-16、超級大黃蜂相比也絲毫不遜色。巴基斯坦方面有聲音認為梟龍的機動性能可以與F16相媲美。

二是航電方面,三代機普遍裝備了以先進多普勒脈衝雷達為核心的綜合航電系統,普遍具有超視距空戰系統和多用途能力。梟龍裝備一具KJL-7多模脈衝多普勒(PD)雷達,可同時顯示視場內的4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兩個目標同時發動攻擊。採用了基於1553數據線的綜合航電系統,具有對空、對地的多用途能力。

梟龍在後續升級改進中預計將裝備KJL-7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過170公里,多目標、多用途、、抗干擾能力更加出色。改裝這型雷達後,梟龍將是一款入門級三代半戰機。

三是動力系統。與二代機使用的渦噴發動機不同,三代機普遍使用推力大、耗油率低、推重比高渦扇發動機,配合更搞笑的氣動佈局,有效提升機動性和載荷航程性能。目前梟龍採用一臺俄製RD-93渦扇發動機(RD33的單發版),最大軍推49.4千牛,加力推力81.4千牛。該發動機性能一般,但是勝在便宜可靠。為提高梟龍的動力表現,我國設計師為梟龍選擇了先進的蚌式進氣道,當時僅有美國的F-35使用這一技術。而未來梟龍可以換裝更加先進的國產中推,就看巴基斯坦捨得不捨得掏銀子了。使用國產發動機還能有效提升梟龍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與EJ200、F414同級別的國產先進中推,不僅是中型四代機/四代艦載機的理想動力,用在梟龍上也可以使其脫胎換骨---但是筆者覺得以性價比為賣點的梟龍沒必要搞的這麼高大上。

四是機體結構方面,三代機採取了更科學的機體結構設計規範和指標,機體壽命更長,允許的過載更高,且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也較二代機有所提高。筆者覺得這是梟龍跳出超7範疇、作為一款真正三代機的關鍵因素。梟龍是一款全面採用美國軍標、美國軍機設計規範進行研發的戰鬥機,而超7仍然是蘇聯體系。梟龍戰機結實耐用、機體壽命高到6000小時以上,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也非常高。時至今日,梟龍仍然是國產戰機中可靠性最高的機型。

綜上,梟龍雖然定位“低端”,但是仍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機。而且梟龍還在不斷改進、系列化發展,性能不斷提升,甚至會成為一款三代半戰機。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也同樣扶不起膝蓋紮根大地的人。關於戰鬥機劃代標準是什麼?如何區分二代機和三代機?有什麼硬指標?美國空軍在劃代方面選擇的是Sophisticated Avionics(先進航電設備)、Improved Precision(改良攻擊精確性)、Enhanced Radar(高性能雷達)、Improved Maneuverability(高機動性能)
美軍的劃代標準,注意紅線處,美國空軍劃代標準裡面明確把梟龍(FC-1)歸為第4代戰鬥機行列(三代機),下次再強行裝逼者說二代半的,可以用此圖糊他臉

這些標準太過於模糊,缺乏硬指標。所以個人覺得戰鬥機劃代,最大硬指標的就是空戰戰鬥力,空戰中足以碾壓對方,才有資格說自己是下一代戰鬥機。F-14A的推重比只有0.86,但是兩伊戰爭中屠殺了伊拉克將近70個目標,僅米格-25就有12架,自己空戰損失只有5架(其中兩架還是伊朗防空部隊自己打下來的)。F-15A還是機械增穩,F-16A沒有超視距攻擊能力,但是貝卡谷地刷出82:0的戰績。F-16與F-4在1.2馬赫情況下轉彎半徑對比。三代機能碾壓掉對方,最大依仗就是機動性能,兩者是包線圖級的碾壓。當年我國空軍喊著殲-6萬歲,喊口號大造一萬架。但是觀看了F-16後,也明白要換天了。改進後的二代機,二代半們在航電和雷達上可以進行改進升級,可以更換最新的空空導彈,但是在機動性能上始終無法與三代機相比,也無法發揮先進雷達和航電的戰鬥力。

題外話,為什麼F-35被噴是二代機的機動力,看這張5G時的包線圖就知道了,F-22是完全碾壓F-15,體現了跨代戰鬥機的概念,而F-35盤旋性能還不如F-4E鬼怪,展現的是二代機的層次……

而關於梟龍戰鬥機的戰鬥力方面,實際上巴基斯坦空戰在準實戰性質的空戰演習中用過很多次,一是與我國空軍的“雄鷹”系列軍事演習中,我軍派出蘇-27扮演印度空軍的蘇-30戰鬥機,與梟龍進行空中對抗。對於此,巴基斯坦空軍JF-17項目副主任的哈立德·馬哈茂德接受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採訪時表示“在中巴聯合軍演中幾乎可以與中方蘇-27進行對抗。

除此之外,因為巴基斯坦身為穆斯林遜尼派國家的便利性,以及海灣諸王爺國的空軍教頭兼傭工,在與阿聯酋的聯合軍事演習中,與阿聯酋的幻影2000-9對抗過(對方扮演印度空軍的幻影2000H),在與沙特舉行的軍事演習中,梟龍也與沙特的F-15和颱風對抗過(颱風假想印度空軍即將獲得的陣風)。雖然戰鬥結果不知道,但是巴基斯坦對梟龍產量在這些過程中,一再增加,對抗結果如果是被碾壓,可能嗎?

梟龍在沙特,旁邊是沙特的F-15。實際上梟龍已經可以說是身經百戰,異型機對抗經驗豐富程度恐怕殲-10還遠不如對方。


還沒完,最後補刀,技術分析。

從氣動佈局來看,梟龍採用的中等展弦比梯形後掠翼,再加上大邊條佈局,這種機翼佈局與美國的F/A-18如出一轍。兩個邊條翼可以拉出非常強勁的邊條渦流,對於改善大仰角和低速升阻比有非常好的效果,這是典型的三代機佈局。

梟龍的邊條渦流

梟龍的飛控系統之前受到詬病,之前為了省錢,採用橫向電傳操控,縱向機械的單軸電傳操控。到2013年的梟龍 block 2版本時已經完全升級成三軸四度餘數字電傳操控,這已經是90年代中後期戰鬥機標準。巴基斯坦梟龍生產線

在航電方面,更是梟龍的特長,由於採用PPC一體式處理器,梟龍整體航電架構模式是與陣風,殲-10的三代半航電架構模式。巴基斯坦自己聲稱梟龍的數據處理能力是F-16的20倍。梟龍的座艙

如果硬要說梟龍有二代半機特徵的話,那就是梟龍的機體結構,因為梟龍之前來自於成飛在上世紀80年代與巴基斯坦合作的超-7項目,該項目是殲-7M的綜合改進升級型,其機體結構部分保留著當年超-7項目的成果。殲-7M,佩刀-2和超-7。梟龍前身為超-7,超-7前身為佩刀-2,佩刀-2前身為殲-7M,殲-7M是二代機。但如果這樣就找爹成功,可以一棍子打死的話,那麼美國的F/A-18E/F“超級大黃蜂”就倒黴了。因為超級大黃蜂的前身為F/A-18 大黃蜂,F/A-18的前身是與F-16競爭的YF-17,YF-17前身為諾斯羅普P-530方案,而P-530是來自諾斯羅普F-5E戰鬥機,F-5是二代機,看!也找爹成功。

P-530到F/A-18

諾斯羅普F-5E,F-5是其在50年代設計的一款非常成功的廉價戰鬥機

與YF-16競爭失敗的諾斯羅普YF-17,可以看出很多F-5身上的影子,其與F-5的關聯性要比梟龍與殲-7不知道強多少倍。

如果超級大黃蜂也是“二代半”戰鬥機的話,那麼梟龍的確也可以說是二代半戰鬥機。


五嶽掩赤城


底子是二代半,但是現在是三代半!

為什麼有人“詆譭”梟龍戰鬥機是二代機,這還得從其原始型號的計劃開始談起。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梟龍戰鬥機是起於“超-7”戰鬥機,而“超-7”是始於佩刀、佩刀-2計劃。而在1988年,佩刀、超-7計劃原來是中國、美國、巴基斯坦三家聯合改進殲-7戰鬥機而推出的戰鬥機項目。但是最後由於美國主動退出,導致了這個項目最終流產。之後中國依照這個項目繼續改進超-7計劃,然後和巴基斯坦鼎力合作,發展到了今天的梟龍戰鬥機系列。

梟龍戰鬥機推出的時候就是服務於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空軍要求就是一種短航程輕型戰機,能對抗印度國產LCA戰鬥機。

梟龍戰鬥機在初期設計時候,巴基斯坦就要求是一款純正意義上的三代機。雖然這個三代機不能拿F-16、F-15相提並論,但是中國和巴基斯坦有著共同的理解:梟龍戰鬥機性能能趕上F-16的60%,F-16造價的40%,梟龍戰鬥機就是勝利。說梟龍戰鬥機是二代機更多的原因在於這個當初的定位,低於了F-16。給大家造成了低於F-16戰鬥機標準的戰機都不是三代機錯覺,實際上就算首批梟龍戰鬥機,其新能趕超F-16.當前梟龍已經第三批次生產即將開始,這批次梟龍戰鬥機全部更換了航電系統,並且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通過這批次改進,梟龍戰鬥機不再單單是三代機的問題,而是徹底三代半的。


浴火


梟龍戰機是基於第二代戰機殲7深度改造而成的,也可以說它是殲7的加強版,從這點上來說,它屬於二代半戰機。

二代機的顯著特點是採用機械操縱技術,三代機的特點是採用電傳操縱技術,而梟龍戰機採用的是數字電傳操縱技術,從這個道理上講梟龍又屬於第三代戰機。


從飛機的整體性能上和關鍵指標上來說,梟龍還不屬於三代機,畢竟它的設計思路是根據二代機的思路開展的,但是我國卻把一些先進的技術引用到了梟龍戰機上,也可以說它低配的三代機。


軍武前線


說”梟龍“是二代半,或者說是二代機深度改進型,多半是因為在”梟龍“設計之初,基於殲-7戰機大改這個歷史,殲-7是二代噴氣式戰機,所以很多人認為,“梟龍”是二代機深度大改,所以只能屬於二代機,而不能歸入三代機。

其實戰機劃代是美蘇爭霸時代的慣例,並不能嚴苛地劃分到目前為止地所有戰機,我們看二代機,具有地特徵是,採用渦輪噴氣動力,傳統液壓機械操縱技術,追求高空高速,而三代機呢,採用渦輪風扇發動機,電傳操縱系統,追求中低空高機動性。

“梟龍”使用的是俄製RD-93渦輪風扇發動機,數字電傳操縱系統,中低空低速格鬥性能出色,與殲-7完全不同,卻都符合三代戰機的特徵,硬要把它歸入二代戰機,實在說不通,”梟龍“目前正在測試主動相控陣機載雷達,下一批次將正式裝備,如此強悍的性能,怕蘇-30都不是對手,還能說它是二代機嗎?

現在說什麼2++代,3+++代,都是模糊混沌的說法,二代,三代,四代,基本特徵符合就可以,有的性能有提升,難道加個+就能說清楚?或者吹得厲害些,就加2個3個+,如此隨意又有什麼意義?N


聯合防務


梟龍就是二代半戰鬥機,理由是:1,梟龍是以殲7為基礎研製的,而殲7又是以米格機為基礎,予以國產化並改進的,而該型米格(不是米格29之後的型號)正是二代機。2,梟龍是輕型機,機體氣動佈局變化並不太大,只是做了局部的類三代機式改動。3,梟龍所走技術路線,類似法國將幻影~5型換裝發動機和電子器件,雷達等,便升級為幻影~2000型。一躍由二代機升為二代半,近三代機。4,梟龍飛機雖是中巴合作研製,但主要是為了滿足巴方需要,並填補巴方不能自產飛機的尷尬。提高其與印度對抗的勇氣與信心!中國自己是不會用這種二代半戰機來佔據解放軍空軍的編制的。因為,將來換裝現役老舊的殲7殲8之類二代機的,必然是殲10系列和殲11系列的三代到三代半的新銳戰機。5,二代半戰機與三代機的區別,不僅在作戰半徑不同和輕重之別和操作方式。還在於是否配備了昂貴的先進電子設備,尤其是雷達、火控系統!三代機與二代半的先敵發現概率、信息化程度的差距。恐不會比以殲20為代表的四代機與以殲10為代表的三代機的差距小!6,三代以上的戰鬥機攻防兼備,而二代半之類戰鬥機以國土防空為主。依靠地面站和預警機引導作戰,獨立作戰能力差!信息化程度低!綜合上述觀點,所以認為梟龍就是二代半(改進型或為準三代)戰鬥機!😁😁😁😁😁


每日求進步


那些說梟龍是以殲七基礎設計的就是二代半的人,純屬瞪著眼睛說瞎話。諾斯羅普的YF-17還是根據F-5為基礎設計的呢,他們咋不說大黃蜂是二代半?

世界上哪個飛機設計不是沿用上一個型號的技術?F-4鬼怪就是在F3H惡魔的基礎上改的,也沒人說鬼怪是一代半戰鬥機。

三代戰鬥機的性能和二代機的區別主要在翼載和推重比上,這些影響空戰的機動性。F-15的主要措施就是增加推力,降低翼載。二代機的翼載普遍在400公斤左右,三代機在300公斤左右。二代機的推重比大部分都小於0.8,三代機都在0,9以上。三代機為了增肌航程都安裝渦扇發動機。F-16之後,為了提高機動性都採用電傳,靜不穩定設計,這是任何二代機都做不到的。

米格21翼載450公斤,推重比0.7 。梟龍翼載360公斤,推重比0.95 。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繼承性。

梟龍和幻影2000還不一樣。幻影基本沿用了機體,外形沒有變化,機體結構也差不多,M53發動機也和三代機發動機性能差距大,推重比才6.5,至少低於三代機的下限7.5 。


天明遙遙山海關


說梟龍是二代半戰鬥機的人,就是不懂什麼叫三代機的人。無非就是認為梟龍是當年中巴合作的超7延續的型號,所以就得出了梟龍是二代機或者二代半的說法。

先來說說什麼是二代機半。

圖中的J7G就是標準的二代半戰鬥機,經過多年改進以後,有了比較小的多普勒雷達(畢竟機頭進氣,雷達大不了),還有其他一些比較先進的電子設備。

而決定它是二代半的,主要有三個問題,首先是氣動設計上,採用的比較保守的雙三角翼,標準三代機(美俄稱四代機)中,普遍採用的是邊條翼。三代半的歐洲雙風和j10,用的是鴨翼,實際上都是對渦升力的應用,雙三角翼雖然一定的渦升力(最早應用渦升力的就是瑞典的薩博35龍式,就是雙三角翼)。

第二就是結構強度,三代機的結構強度遠在二代機之上,比如說最大承受9G的機動,加上還有50%的設計冗餘(颱風除外,只有40%的設計冗餘),也就是最高可抗13個g…這是二代機所做不到的二代機就7個G,而一般空戰就飛5個g的機動,所以在實際空戰中,三代機對二代機的壓倒性優勢,就是機動性差距非常明顯。

f4與f16在1.2馬赫下的轉彎半徑對比,如果在空戰中,f4很容易就被f16咬尾,幾乎沒有任何辦法…而f16作為三代機中的標杆,飛行員9G機動可維持15秒,而二代機飛9G基本上離解體不遠了。

第三個推重比大,剛剛說氣動設計,其實f15就是典型的二代機氣動設計,但是美國比較牛逼,這要承認的,大規模採用鈦合金以後,f15的結構強度是完全三代機水平,再加上大力飛磚的超強動力,F15的機動性能,其實完全不弱於其他三代機(當然也別指望能強多少,在與f16的近距空戰中,輸多贏少,主要靠bvr幹人)。

可以看到梟龍的大邊條翼拉出非常漂亮的渦流,且一直延伸到垂尾,這使得梟龍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大迎角能力。在結構強度上,自然是完全滿足三代機水準的9G。其實梟龍比較差的是發動機,採用俄羅斯的RD93,加力推力86.3千牛,以梟龍9100千克的正常起飛重量,確實差了一點,但是並不算太大的問題。


木榮雨北


說是二代半的你上F16A/B去和3批的JF17"梟龍"幹一下,試試行不行。

巴基斯坦當時是讓研製一款入門級的三代機,你整一個二代半去忽悠,當別人傻麼?二代半打個導彈都費勁,巴基斯坦要這個廢物有什麼用呢?

JF17"梟龍"戰鬥機,差不多是殲7和殲10的混合產品,一年半時間完成方案設計,創造了世界戰鬥機設計的最短時間。這麼短的時間要想弄出來個新東西是非常困難的,所以JF17"梟龍"大量的移植了殲10的成熟方案,差不多就是殲7的皮+殲10的心。國內把JF17"梟龍"叫“超7”超級殲7的意思。你去座艙一看就知道了,航電和火控基本是照搬殲10的方案,一平三下的佈局,連告警燈板安裝的位置都一樣。

對比一下,上面2圖"梟龍\


一坑四彈


小龍二代改的說法是梟龍首飛後某嘉賓在央視定義的,後續幾年做節目某嘉賓也這麼定義,這幾年慢慢就沒有這麼稱呼了。梟龍從研發歷程上可以追訴到米格21~殲七cp~佩刀ii~超七,梟龍是從超七項目改進來的就這一點技術淵源。從技術上講梟龍目前看沒有一點二代痕跡,1先說氣動佈局設計總體看是三代常規佈局採用三代切角三角翼(類似f16)兩側進氣道(dsi進氣道4代機的新技術),一對切角三角翼水平尾翼,單垂直尾翼。採用了哥特式大邊條(利用渦升力),翼身融合(降低干擾阻力,摩擦阻力)設計,側板承力結構(這三點二代機是沒有的)2航電,操縱界面三塊大液晶顯示面板取代二代以及部分早期三代的機電儀表(早期蘇27.f15操縱界面還是機電儀表)達到三代中後期水平。雷達採用脈衝多普勒平板縫隙陣機械掃描雷達,這是典型三代機裝備水準(蘇27s30mk裝的還是倒卡)大部分二代機裝的還是拋物面天線雷達。3飛控梟龍由於研發成本原因一二批次採用的是半電傳飛控也就是縱向採用電傳橫向機械(蘇27全系,30mk也是這種模式),當然就這也是三代機特徵代表,要知道f15abcd還是機械操控控制增穩呢連三代飛控門檻都沒到呢😄。3發動機二代機大部分採用渦噴(英國改過f4裝渦扇)三代機全是渦扇(f16/79除外)。綜上所述梟龍完全屬於三代機中後期水準,一些所謂的典型三代機很多還是二代技術(f14.15的結構設計規範、f15abcdj,米格29s的飛控、蘇27/30、米格29s的雷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