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新規什麼時候實施?實施後是否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會損失本金?

petetr100967281


“央媽”的“理財新規”的實施時間是2021年元月1日,現在還處於過渡期。新規實施之後的銀行理財產品,將取消保本模式打破“剛性兌付”,使得所有理財產品都將承擔一定的市場風險。

“央媽”的理財新規,與前幾年推出的銀行50萬存款保險有某種相似。不等於今後理財產品真的會損失本金,如同銀行50萬存款保險一樣;至今還沒有出現銀行因為破產,而賠償客戶保險金的先例。

然而,“理財新規”對於降低銀行風險,提高客戶的風險意識卻有著長遠意義。很多中老年客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出自對國家銀行的信任,往往不太在意各類理財產品的詳細條款。

前期出現的客戶在銀行購買儲蓄型保險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此事銀行及保險業務員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客戶自己沒有看出清楚產品的條款,就毅然出手購買應該責任自負。

“理財新規”的出臺,有利於客戶提高金融常識,使之能夠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在客戶的適應期內,銀行職員有責任將“理財新規”及出售的產品,詳細為客戶解讀,以規避他們的金融風險。


陸燕青


1、理財新規正式實施的時間是2021年1月1日,過渡期是到2020年年底。

2、實施後,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購買人要承擔一定的市場風險,所以當然有本金損失的可能。

3、銀行理財市場是一個高達22萬億規模的大市場,之前,銀行理財產品因為與銀行表內無法做到有效切割,實際上受到的監管更為嚴格,理財新規則是允許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且在今後的銷售和推廣上也取消了諸多的限制,這樣的情況,銀行理財會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毫無疑問,銀行理財中一定會產生收益和風險兩方面相比現在理財產品都更有優勢的產品出來,這個對於喜好投資銀行理財的人來說其實是好事情。

4、當然,不好的方面也是有的,比如銀行在理財部門的工作模式、人員結構、能力建設方面都需要轉型,效果如何是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收益的。


遁逃者


理財新規的過渡期到2020年底,正式實施的時間是2021年1月1日,理財新規的重點內容大家都有所耳聞,就是要求銀行不得對理財承諾保本保收益,也就是我們說的打破剛兌,從理論上講既然沒有剛兌那麼也就意味著所有的銀行理財產品都有可能會損失本金,題目說的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實際上並不會有這麼嚴重,因為銀行理財產品主要都是一些債券型的產品,即使是以後要求發行淨值化理財,這一點也不會改變。

銀行理財產品與券商的產品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銀行理財多投向於非標資產,主要配置的是債券、非標的債券資產、銀行存款和買入返售資產,從過往的數據看高風險的權益類資產佔比不足10%,所以總體上銀行的理財產品以穩健型居多,也就是我們平時指的R2以下的產品,平均收益率都比較低,下圖是2018年在售的理財產品的結構圖,可以看出收益率在2.5%-5%佔了一半以上,這些產品通常都是一些債券型或者以債券為主要配置資產的混合型理財產品,本金損失率是非常低的,基本都可以實現保證本金。

而從過去一年的數據來看,根據已經公佈的2017年中國理財市場報告,2017年發行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規模為173.59萬億,而其中“一級”風險等級的產品募集資金44.55萬億,“二級”風險等級的產品募集資金99.95萬億,合計144.51萬億,佔比高達83%,這一數據就表明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特點:穩健為主!

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過去一年,全國562家銀行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數量為9.35萬隻,在全部到期的理財產品中發生虧損的產品僅僅只有44只,卻大多數是外幣理財業務,並且在虧損的產品中本金的平均償還率高達89.24%,也就是說,平均2.3萬隻理財裡面才有一隻會虧損,並且本金也不會全部損失,最大損失才11%。

所以說,不管理財新規實行與否,銀行理財產品都一隻在圍繞自己的客戶群體去打造產品,銀行公信力不是建立在剛兌的基礎上,而是在產品設計上本來就是低風險產品為主打產品,所以違約率是非常低的,即便是以後淨值化理財,這點也不會改變,有可能會損失本金,但是問題不大!


不立而立


新規正式實施時間節點:2021年1月1日,銀行保本及予期收益停售,取消剛對,改為淨值性產品,收益浮動,風險加大。


2615768


波動,不會再是簡單的保本保收益。投資標的虧了,當然會損失本金。所以要看清楚背後的投資風險。


事倍功半849


新規實施時間是2021年1月1日,打破剛兌,所有理財都有風險。


簡施JaneS


是的,過去剛兌,以後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