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便利蜂:靠资本输血的发展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资本和行业正在重新打量便利店这个风口。

当新零售概念爆火之后,以新零售为核心的便利店模式吸引了很多人投身其中,不仅有便利蜂、Today等团队,还有阿里、京东等巨头。

与“疯狂”的投资相比,目前便利店行业的整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能够实现盈利的便利店品牌只有少数几家,比如全家、罗森。就连大名鼎鼎的7-11在国内也没能跨过盈利线。

而北京全时和邻家因资本引发的崩盘则让整个行业在反思:靠资本输血维持的所谓新零售便利店模式还能挺多久?

也许只是巧合,目前维持便利蜂正常运作的不是自身的造血能力而是资本。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隐患。


“疯狂”的便利蜂:靠资本输血的发展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为了抢风口,干了三项赔本买卖

2017年2月,便利蜂首批5家店在北京中关村开业,其中有3家是属于商铺,只有2家是底商。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底商一般位于住宅建筑的一二层,因为属于商业配套设施所以租金相对便宜,而商铺则相反,不仅租金贵而且还要计入很大一部分公摊面积。

一位便利店从业者透露,“一般底商的租金每平每天约8元左右,而商铺的租金至少在12元左右。便利蜂在银科大厦有家店,大约400平方米,每天租金就要4800元。在北京,7-11的营业额是最高的,每天在20000元左右,按便利店平均30%的毛利率计算,有6000元的毛利。便利蜂仅一天的租金就占去7-11毛利的大多半,这是赔本买卖。”

不过这倒符合投资人庄辰超的逻辑,作为“去哪儿网”的创始人,庄辰超有着互联网背景和基因,很显然,落子中关村,考虑的是风口而不是资金。

但便利店是重资产的经营模式,很多资本大鳄都望而生畏。有业内人士估算,单个便利店的运营成本就需要百万以上,越是在CBD、商圈这种人流密集的区域,店铺租金、人力成本和物流仓储等成本就越是高企。专注于便利店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林鑫告诉超市周刊记者,“便利店看似简单,但涉及低温冷链、食品安全、卫生,还涉及到研发,这个背后有十几个部门在支撑。”

而这些问题,对自营便利店则更加突出,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必定是巨额,对拿到3亿美元融资的便利蜂来说,大规模启动便利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者了解到,便利蜂注册资金是1亿元人民币,看着钱很多,其实只是一个小型玩家。例如,北京7-11是7.26亿元,上海7-11是4.4亿元。不丢时间和钱进去,基本水花也砸不出来。

出身互联网企业的庄辰超运作便利蜂的路子绝对会让不少人为之惊讶:在开设线下便利店的同时不仅投放共享单车,还铺设无人货架。

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无底洞,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人员配备,还要面对已经刺刀见红的市场竞争格局,三个项目一起推进,其压力可想而知。

便利蜂这些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而且都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回报的。其多线并进“奇葩”做法,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答案只能静候时间来揭晓了。


“疯狂”的便利蜂:靠资本输血的发展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一点都不意外,便利蜂也开始讲故事了

“便利蜂”开张没多久,就因为一个人让其在业界闻名遐迩,这个人是其操盘手王紫,原7-11高管。

王紫曾为7-11北京大区经理,管理7-11北京1/4的门店。2015年,7-11北京20多名区域经理、两名大区经理以及市场开发部门的人员离职创建邻家便利店,王紫任董事长,用一年多的时间开了70多家店。超市周刊记者了解到便利峰的创始团队中多数是王紫从邻家便利店带过来的。

这颇有些让人玩味,一位资本市场人士猜测,“王紫的7-11背景和其在邻家开了70多家店经历,是便利蜂寻求融资的绝佳故事,庄辰超肯定会对这个故事十分感兴趣,又觉得自己还年轻,不如自己撸起袖子干。于是王紫得到了资本的支持,庄辰超得到了一个能征善战的团队,两者一拍即合。”

王紫给便利蜂带来了7-11的运营经验,也因此,便利蜂有一定的7-11痕迹。“比如,已开出的门店大多在100多平米,SKU数在两三千左右,自有品牌和鲜食占比基本与7-11、罗森和全家等日系便利店差不多。”上述资本市场人士认为,“2017年,便利蜂在急速扩张门店数量的同时,还投资了北京7-11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从鲜食供应链上开始掌握主动权,让这个故事更适合了资本的口味。”

庄的故事却并未就此结束,今天便利蜂开始了外卖业务的尝试,其对外称,采用自营模式,基于自身门店资源,向消费者提供30分钟三公里配送服务。

为了增强外卖业务的竞争力,与全家、7-11主打早午晚餐便当相比,便利蜂加大了生鲜品类的比重,在品类设置上对标盒马、每日优鲜,基本覆盖生鲜全品类。为了跑通生鲜模式,便利蜂还需要改造供应链。不过便利蜂生鲜品类配送到底是选择从门店发货,还是效仿盒马、每日优鲜设置专门的前置仓还不得而知。

林鑫认为,生鲜物流对时效性的要求远高于一般品类,这意味着便利蜂外卖需要更密集的铺设网点,这也需要持续的投入大量资金,对便利蜂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很明显,无论是做生鲜电商还是自建配送团队,都意味着重模式、高投入。

“然而,重模式下持续的高投入将给其带来很大的运营压力,这也是便利蜂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进7-11团队、整合供应链、尝试外卖业务、加大生鲜品类,这都是让资本市场兴奋的话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炒作这样的故事和题材更适合有着互联网背景的便利蜂。”

“疯狂”的便利蜂:靠资本输血的发展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老庄赌的是下家还是万一成功了呢?

超市周刊记者了解到,目前便利蜂APP承载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线上支付、线下自助购物、线上购买后自提、送货上门。

在便利蜂买过东西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便利蜂APP线上支付的流程是这样的:注册为会员后你会有一个会员码,店员扫完商品后会让你摇一摇手机,这样就会显示你的会员码,店员扫完会员码后,你就可以在手机上选择支付方式了,然后会跳转到第三方支付。 而你如果不用APP支付,只要打开第三方支付即可,从顾客的角度看,APP其实增加了线上支付的流程。

“便利蜂并没有通过一个APP与其他的便利店形成足够有竞争力的差异化,补贴停掉后如何吸引顾客继续停留在APP,可能是便利蜂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连锁便利店的水太深,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要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至于新零售,更不是用个APP结账这么简单。”

曾任职7-11的刘俊洲认为便利蜂基于APP的线下自助购物可以说做好了往线上导的引流场景,但他同时强调说,“选址、品类、供应、管理这些传统便利店做得很成熟的东西,便利蜂也要做好才行,引流后如何在线上运营好客户,说的夸张点,难度也不一定比开便利店小。”

“便利蜂这种概念在零售市场早已有市场先例,除非首先在线下店上有本质的创新,不然非常难做好。”林鑫对超市周刊记者说,“不是挖来一个高管就可以随随便便赶上7-11的,也不能说代表新零售。”

资本市场似乎也在印证这个观点,尽管早就有传闻腾讯和高瓴资本对便利蜂进行了一轮融资,业界也有传言,完成融资后的便利蜂的估值约16亿美元,其中腾讯和高瓴资本分别持股8%。但便利蜂、腾讯和高瓴资本都没对此给出确定的回应。

今天,电商也好,传统零售也好,都遇到了很多发展瓶颈,便利蜂的探索无论概念也好、炒作也罢,希望多一些这样的企业去尝试做新东西,万一成功了呢?

“疯狂”的便利蜂:靠资本输血的发展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疯狂”的便利蜂:靠资本输血的发展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