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朝名將如雲,安祿山為何還敢起兵作亂?

祗樹


關於安祿山為什麼會造反,星火辰早寫過一篇文章發在我頭條號裡面,這裡回答些要點。安祿山造反的根源還在於其自身實力的強大,日漸膨脹的野心、手下謀士和兵將的擁護以及朝廷給他帶來的現實威脅。

一、安祿山強大的實力。按照史料中記載,安祿山籌備叛亂實際上已經有好些年時間,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的強大並非只是軍力上的,其經濟實力和手下兵將思想上的控制都很強。起兵時15萬人馬幾乎是唐朝常備兵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提問中說區區15萬人是不恰當的。而且這15萬人是精銳中的精銳,後來他手下的驍將隨便抽一個出來,都能在以後的藩鎮割據裡呼風喚雨就可以看出來。而玄宗朝雖然在各邊鎮佈下重兵,可內部防禦卻是空虛的,長安的禁軍很腐敗,吃空餉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後來緊急應敵不得不臨時徵召新兵,雖然招到二十萬人,但其實根本不堪一戰。

二、安祿山的野心。安祿山不是最開始就有野心的,但隨著他地位的不斷提升,他神奇的經歷,以及從突厥流傳來的某種信仰,給了他巨大的信心。而且他不是一個想入非非的人,他在積累自己經濟軍事實力的同時,對玄宗朝廷進行過仔細的調查,他明面上的間諜系統和暗地裡的間諜系統都發揮著作用,支持安祿山造反的計劃。因此,安祿山初起兵時對沿路的關卡、道路以及朝廷的內情都十分了解。

三、造反的並非安祿山一人。安祿山獲得了他手下謀士和軍將們的支持,這可能有好幾方面的原因:其一、玄宗朝並非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太平。玄宗朝後期選官中的腐敗以及禁軍的腐敗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而且因為糧食危機,在一些州縣爆發過人吃人的事件。這些都有記錄的,但大家容易被一種大的印象所迷惑。其二、玄宗朝常年的對外擴張,實際上已經讓百姓不堪其苦。以安祿山造反的河北為例,軍士常年被徵發,他們或者戰死、或者在軍中被虐待而死(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軍將能貪汙死去將士的軍餉),但他們卻不敢逃,為什麼?因為軍法直接牽連到他們的家人。其三、當時朝廷的上升之路狹窄,但在安祿山軍中卻給了謀士、軍將較好的上升機會。這點從安祿山手下謀士、軍將的經歷便可以看出來。其四、安祿山還從突厥招徠大批巫師進行了某種類似於神蹟的宗教宣傳,具體是什麼宗教大有爭議。

四、朝廷和玄宗的有些舉動也給安祿山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這在我的頭條號文章裡都有細說,這裡只說:不光是楊國忠要逼反安祿山,其實玄宗的某些舉動更讓安祿山害怕。

下面就題目上回答玄宗朝名將如雲,安祿山為什麼還造反:

一是那時候的安祿山箭在弦上,不得不反。其實玄宗針對安祿山已經開始行動了,而安祿山手下的軍將也一再攛掇他反。

二是戰爭所依靠的不光是名將。從綜合實力上來說,安祿山是最強的。古代戰爭最依靠的是統帥、兵力、天候、地形、軍糧供應等幾項,統帥只是其中之一。安祿山手下軍將的統帥能力都不低,其他幾項更是佔據優勢的,他當然不怕什麼名將。好將如果手下沒有好兵,那也是白說。譬如後來的高仙芝、封常淸以及哥舒翰,他們是與安祿山的軍隊正面交鋒的,但都敗得底褲都沒有了。為什麼?沒有安祿山那樣的強兵,他們手下的兵都是臨時徵召的。而他們常用的那些以前幫他們打勝仗的兵呢?都還在千里之外咧。

其實,安祿山及其謀士應該早就籌劃過這一點,安西、北庭的兵沒個年把根本調不回來,河西隴右要應對吐蕃的壓力,也不是那麼快能調動的。只有郭子儀所在的朔方兵對他們是個威脅,但安祿山在起兵前其實是進行過奪取河東兵以對抗朔方的計劃,只是失敗了而已。

三、再看這些名將本身。高仙芝等三人後來都是敗在安祿山手下了的,可見安祿山並不怕這三人。對於郭子儀,歷史中沒有記錄安祿山對他的態度,對李光弼他倒是真有些怕。曾經,他的謀士在起兵前勸他將李光弼弄來招為己用,他一時猶豫沒這麼做,後來後悔了,但他又說:史思明可以對敵李光弼。後來我們看到,李光弼雖然強些,但史思明確實起到了對抗李光弼的作用。史思明當時的地位,很難說就是安祿山軍的二號人物(當時阿史那承慶等人的地位還顯得高些),由此可見,安祿山手下能對抗這些名將的人是大有人在的。譬如後來叱吒一方的田承嗣(魏博始祖)、張忠志(成德始祖)等人,當時在安祿山軍中也不過高級將領而已,排座次至少得十名開外。

(就說這些吧,故事內容和細節內容可看星火辰頭條號內文章,歡迎關注我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