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和中國農業種植模式有什麼區別?

天空飛來小灰熊


美國農業和中國農業種植模式有什麼區別?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以為區別還是很大的,不管是從土地所有權還是農業種植過程來說,中美兩國農業模式之間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

如果整體來為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家做一個對比的話,那麼,可以這麼說,

中國農業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大多數情況下是以量來取勝。

而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出口國,則完全是靠技術和質來取勝!

中國農業,以量取勝!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農業活動的國家之一,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中,有多個都發源於中國,比如稻穀和大豆。

可是現在,中國農業還是延續幾千年來的傳統,以人數和規模來取勝,截至目前,中國還是再用超過3億的人口總數來耕種20億畝耕地,如果加上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村人口,我國的農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積還不到3.5畝,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和美國這個bug一般存在的國家更是沒法比。

美國農業,以質領先!

雖然美國建國時間比較晚,而且農業起步也不是太順利,可是現在的美國農業則已經全面進入了現代化階段,不管是機械化程度還是種植科技整體水平都是處於遙遙領先於中國的狀態,現在,美國用200萬農業人口種植著超過22億畝的耕地。

在中國大多數農戶還在以小農耕的方式來種植幾畝薄田的時候,大洋彼岸的美國農場主大多能夠僱傭數人便可管理成千上萬畝的耕地。

我一直認為,中美兩國農業之間的差距要遠比經濟實力之間的差距要大,而事實也印證我的猜測,確實如此。


糧油市場報


中國農業要做出改變,好的傳統要繼承,世界上好的經驗要學習,不同的國家農業都有他自身的強項,好的都要學習,實踐,轉化,可以在一些農業大省單一行業中先行先試,提升市場競爭力,完善農產品加工和物流佈局。

以上是廣西新農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您對更多的新農業資訊有興趣,歡迎關注「廣西新農人」今日頭條號。


廣西新農人


以下只涉及農業種植,不涉及其它,不喜勿噴。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農業種植一直都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關乎數以萬計人口,生存的口糧。自古代農業到現代農業,一直以來就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實現國家經濟騰飛及綜合實力提高,必不可少的基石。 目前的情況是,全球各國都在走可持續發發展的模式,也就是“循環種植模式”我國一直在探索新型農業發展道路,提出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說的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並且國內最近幾年在農業科技、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多差距。 以下列舉提問中說到的美國:

美國農業種植模式:高效農業

美國的辣椒採收機

美國是全球版圖第四大國家(第一俄羅斯,第二加拿大,第三中國),在美國約40%的土地是農業用地。且人口較少,地廣物博。是當今世界農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美國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土地、草原、森林資源(較為出名的是美國十大國家森林,有超過17,000種本土植物及樹種)擁有量居世界前列,包括我們說的淡水資源(境內的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最大的淡水河流,同樣也是世界第四長河。中國的長江是世界第三)。可以說美國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美國目前有200顆人造衛星24小時監控本土農業

我們不止一次在新聞中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美國一個農民可以耕作上萬畝土地,用飛機噴灑農藥,當時我們覺得,哇,美國人好厲害,既然用飛機打藥,感覺好高科技。最近幾年國內基本上大多數也用無人機取代農民打藥,逐步實現科技化。但是依然不敵老美,說起來大家可能匪夷所思,美國用衛星種地,你沒看錯,美國用了衛星種地。美國目前有200顆人造衛星24小時監控本土農業,進行大數據分析,科學種植農業。

圖為美國加州一處玉米、穀物和飼料作物產地,一片農田上燃起了火,衛星點位顯示濃煙四起。

例如可以在衛星地圖的操作平臺,可以從農業圖像中,識別出大範圍的規律性模式。例如某農民曾用噴氣發動機吹玉米地(類似授粉的操作),以弄清玉米地倒伏所呈現的樣貌。他們知道當灌溉頭髮生堵塞時,農田會是什麼樣子。同樣的當農田遭遇病蟲害侵襲的時候,通過衛星地圖可以清楚農田是何種樣貌,進而進行科學研究。通過高空俯視圖可以讓他們對上述狀況有了更加細緻的瞭解。總體來說是非常智能的,我國其實也實現了農田上空衛星監控,不過不是研究作物,而是監控秸稈焚燒。美國投入巨資發射衛星,而國內是投入巨資在每個田間地頭安裝監控探頭,也是為了監控秸稈焚燒,真心是用心良苦啊。倒不是說監控秸稈焚燒不合理,應該合理利用,發揮監控或者衛星的最大的利用價值。

美國轉基因農業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全球爭議較大)

當然美國還有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病蟲草害問題(這個爭議非常大,美國的轉基因食品只是動物的飼料,人是不吃的)然後通過長途運輸將所生產的農產品運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這些都是美國農業種植的縮影。我國是最早進行進行水稻雜交的國家,袁隆平教授讓數萬億人口吃飽了飯。雜交其實也算是轉基因,只不過是同種類水稻雜交,使其達到高產和優質,並且抗蟲害。那美國的轉基因是跨種族(茄子和辣椒轉基因,玉米和土豆轉基因,棉花和芝麻轉基因,後面的自己補哈)說的意思就是農作物的基因序列混亂,會出現不穩定的基因變異,人吃了後會出現癌症、不孕等一系列的問題。所有,美國農業的轉基因技術,不被看好,全球都在質疑。

美國機械化種植程度非常高

在美國農業現代化起步過程中,機械技術佔了主導地位。類似美國那樣地廣人稀、以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為起步的農業現代化模式,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農業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的操作離不開機械了,打藥有無人植保機、收小麥有收割機、耕地有耕作機等等,總之,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對於農業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再者,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也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而中國正在這條路上不斷前進,不斷奮鬥!


美天怡樂


首先,美國農業種植產品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小麥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產品,已經經過了上百年的市場優化,產業帶特徵明顯,總體看美國生產的農產品種類相對較少。中國農業除了糧棉油糖等土地密集型產品外,還是蔬菜水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大國,產品種類繁多,至少有上千個產品。目前優勢產區已初步形成,但還有很大優化空間。

其次,美國農場平均規模在3000畝左右,所以種植方式的機械化程度很高,而且一般只種一季,投入品主要是機械、燃油、種子、化肥和農藥等,人工成本很少。相比之下,中國農業種植規模很小,一般種兩季,戶均不到10畝,即使規模生產者也就200畝左右,所以人工成本比較高。儘管近年來國內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可由於受戶均規模限制,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所以出現一個怪現象,小麥等作物國內單產明顯高於美國,但每噸小麥產品成本明顯高於美國,因此缺乏國際競爭力。

最後,美國農業種養加銷等產業環節銜接比較緊密,一體化程度比較高。美國農場主除了種植農產品,大多數還通過期貨交易規避市場風險。農場主組成合作社經營農產品流通和加工的能力比較強大,可以明顯提高農民與公司企業的議價能力和地位。相比之下,中國農業種植環節主要是千千萬萬辛辛苦苦的普通農民,他們的組織化程度低,基本靠出售初級農產品獲得農業收入,未來這種現狀只能通過培育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延伸產業鏈等方面來慢慢解決。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主要取決於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的提高。


韓一軍


這麼說吧,中美兩國在農業種植模式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幾乎體現在農業結構,種植成本,生產效益等幾乎所有方面。

比如,中國的農業種植以玉米,小麥和稻穀為主,而美國的農業種植則以玉米和大豆為主。造成這種情況的背後是兩國之間農業先天稟賦,種植技術水平以及多方面的因素。

那麼,中美這兩個農業大國之間到底有什麼差異呢?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

中國是一個農業種植大國,糧食產量世界第一。

而美國則是一個農業生產強國,糧食出口量世界第一。



中國,世界農業第一大國

美國,世界農業第一強國

一句話整體來說,我國的農業種植規模以量取勝,總產量要高於美國,諸如小麥稻穀這樣的糧食作物產量也是如此。

2017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6.17億噸以上,這是僅次於2015年6.2億噸左右的歷史第二高記錄,其中,玉米,稻穀,小麥這三大糧食作物總產量達到了5.5億噸左右。

而與此同時,美國去年的糧食總產量則只有5億噸左右,其中,玉米佔據了大多數的份額,總量達到了3.5億噸以上,大豆產量也達到了1億噸以上。

雖然如此,但是美國的農業種植規模則是以效益為首,雖然有些農產品價格不高,但是國際競爭力遙遙領先於中國。

以美國小麥為例,雖然其畝產僅為450斤不到,甚至不及中國小麥單產的一半,可是由於其生產成本較低,它依舊是國際小麥貿易市場中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那一個。

此外,美國玉米,大豆也都是如此,雖然市場價格遠低於中國,但是由於成本較低且種植規模較大,美國農民的農產品種植效益遠高於中國。


鍾情三農


美國農業和中國農業種植區別主要分兩個方面:

第一:種植方法。美國土地面積和中國土地面積相差不大,但是美國人口數量去比我國人口數量少很多,這樣他們農民分得的土地平均面積就會比我們大很多。同時美國又屬於發達國家,務農人員佔比非常,而我國屬於農業大國,務農人員佔比非常高,這樣我們所分得的平均土地面積就更少了。其次美國又屬於科技大國,在科技領域相比我國決勝一籌。同時美國土地多為平原,而我國屬於平原、丘陵加山區。所以美國在種植這塊主要以大型機械化種植為主,而我國則是中小型機械化和傳統化種植(人工種植)相結合。

第二:多元化。美國農民不光種植農作物,同時也會兼併畜牧業,以及水果種植。而我基本會將其分開或者少量配比。所以為什麼美國農民收入高,而我國農民收入低。就是因為美國農民產量多,涉及面廣。而且美國的農產品基本做都生產銷售一體化,他們和各大超市及飯店都有長期固定的合作。

這是我的個人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川渝小米


首先我們來看看美國農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1.美國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較高,至少是高中水平。雖然他們從事農業耕種,但是他們或多或少掌握些科技,互聯網,金融知識。

2.美國有些地方人煙稀少,農場主承包的土地高達數千畝。

3.因為農場主或者農民擁有很多的集中土地,所以他們從播種到收貨機械化水平很高,真正用到勞動力的地方並不是很多。

4.美國是世界上貿易補貼最多的國家之一,尤其是農業補貼。對於美國的農民而言,無論在田地裡面種什麼,他們都不用害怕賣不掉,因為在他們背後有美國的農業補貼。美國農業補貼的形式繁多,種類也各有不同。

美國農民的土地是私人所有,農民既有土地的所有權也有土地的使用權。政府根據憲法保障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也就是說美國農民的土地不能隨便徵用。

眾所周知,中國的農業產量是世界上領先的,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22%的人口。隨著二孩政策的開放,過不了幾年時間,我國的人口將達到14億,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一個農業大國,糧食歷來都是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的最基本的保障。

但不容忽略的是,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跌倒了87%,全部農產品的自給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過國際市場來調節。

近十幾年來,隨著東部平原地區工業的崛起,農耕用地面積被大幅度的徵用,導致可耕種面積銳減。儘管中國的平原地區也有一些類似於發達國家的機械化農場,但是數量很少。

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年湧入城市去務工,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缺乏,耕地被大面積的荒蕪的現象。而西部地區有較多難以發展種植業的山地、沙漠,發展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效率並不高。因此,就不得不從國外進口一些糧食。

現階段,在我國農業發展方向上,農民最需要的是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資金的補貼和專業技術的指導。經濟效益才是中國農民根本。


水稻種植達人


一,農業科技投入比較分析 農業科技投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每年用於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的總支出,主要包括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推廣兩方面資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通常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科研體制密切相關,也與本國現行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有很大關係。這裡僅就國家級獨立的農業研究機構的經費來源情況作分類說明,科研經費來源大體上分為3種類型:一是國家和私人企業投資,二是國家撥款,三是通過國家撥款採用“科研合同制”。 1,中國的農業科技投入 中國的農業科技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農業研究體系在50年代還非常薄弱,經過短短几十年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實驗設備不斷完善,科研能力不斷充實,農業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八五”期間為34.8%,“九五”期間為41%,“十五”期間達到50%,這都得益於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業科技的重視和支持。總體而言,雖然有所增長但卻落後於發達國家,特別是落後於美國。 政府對農業科技投入的財政撥款,雖然從1985年的10.15億元增長到1996年的27.54億元,但如果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後,這11年平均增長率還是一個負數(-0.8%)。農業科研的非政府撥款1985—1996年年平均增長10%,但是從1993年開始基本上沒有增長甚至還在下降。全國農業科研單位人均年事業費佔有量1996年為1.02萬元,遠低於全國科研單位平均人均年事業費佔有量2.53萬元的水平。農業科研課題經費下降,1985—1996年下降了1/3,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穩定性和工作積極性。據調查,1985—1996年由於經費和收入因素,科研人員的流動性達到50%。農業科技在財政中所佔比例從1980年的12.4%,下降到1997年的8.9%,這個比例遠低於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農業推廣投資由1986年的11.4億元增加到1996年的47.6億元,年均增長達到4.5%。然而,隨著農業技術隊伍的壯大,人均總經費在扣除物價上漲後則呈現負增長,由1986年的年人均7 729元下降到1995年的5 512元,下降近30%,表明在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下,增加的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只是壯大了隊伍,但並沒有使推廣技術得到顯著的發展。 2.美國的農業科技投入 美國農業是美國研究與開發長期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屬於國家和私人企業投資的第一種類型,國家對農業科技的投入自1958年以來以8%的年增長率逐年增加。到目前為止,儘管美國用於農業科研的私人投資比重在整個農業科研經費中超過50%,但其研究的重點在於能直接應用於生產,具有市場潛力和高額利潤的開發性研究上。對於沒有直接經濟效益但關係到未來科技發展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主要依賴於政府投資。強大的國家農業科研機構、國家對農業科學研究和推廣的投資是國家食物安全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保障。 美國的農業研究投入是按照法令和條例由聯邦政府撥款。美國聯邦政府農業研究的投入有四種方向:一是對農業部研究機構農業研究局等的直接投人,佔農業部投入的51%;二是對各州的撥款投入按法律方案,佔農業部投入的30%,根據各州農村和農業人口占全國的農村和農業人口的比例是獲得這項經費的依據之一,主要用於各州農業(包括畜牧業和林業)研究、學院的研究和推廣以及合作推廣體系的重點項目;三是競爭項目撥款,主要為國家研究計劃和小型獨立項目,佔農業部投入的12%;四是特別項目撥款,佔農業部投入的7%。 美國農業研究的經費來源有3個途徑:聯邦政府預算撥款、州政府預算撥款和私人企業自籌。美國農業部系統科研經費主要按照法令或條例由聯邦政府撥款,其中大部分撥給農業部農業研究局,用來支持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其次是聯邦國家科學基金及其他政府機構向農業部農業研究局提供部分資金(約佔2.6%),以支持尖端技術的研究。此外,還從私人企業及銷售產品、技術服務等獲得少量的資金(約佔0.4%)。 國的州農業實驗站經費來源於4個方面:一是美國農業部撥款,約佔22%-25%;二是各州政府預算撥款,約佔55%-60%;三是與私人企業簽訂的合同經費、贈款及其他來源,約佔15%;四是其他聯邦機構提供的研究經費,約佔7%—8%。 美國農業科技體制具有投入主體多、組織形式活、成果轉化快的特點。高科技在美國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得益於美國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體制。美國聯邦政府對農業研究、教育和推廣的投入比例一直比較穩定,研究投入佔農業部總預算的2%—4%。 二,農業科技體制比較 目前,世界各國現行的農業科技體制是隨該國政治、經濟、歷史的發展逐步形成的,與本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的政治經濟體制密切相關。儘管各國農業科研體系形式各異,但大體上均由政府獨立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研究機構和民間的研究機構三大部分構成。其中政府獨立農業科研機構分國家和地方兩級;民間研究機構包括私人農業企業中的研究機構和民間非盈利性質的研究機構。 1.美國 美國實行政府領導、以州立大學農學院為主體的科研、教育、推廣三結合的體系,並用法律、法規形式固定下來。美國的農業科研體系包括公共研究機構和私人研究機構。公共研究機構主要由美國農業部的農業研究局和56個州農業實驗站組成;私人農業研究機構則主要是與農業有關的私人企業、家族基金會、協會等興辦的研究機構。政府的農業科研機構在美國農業科研體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農業部的農業研究局設有四大研究中心和56個州農業試驗站,構成美國農業科研體系的主體。美國農業局領導的科研機構負責全國公共研究任務的40%左右。 美國農業部既是農業的最高行政部門,又是美國最大的研究部門。其中農業研究局是美國農業部最大的機構,按照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下設東北部、中北部、南部和西部4個研究中心(分佈在全美150多個不同氣候帶和不同生態系統的主要農場和牧場)及科研管理委員會,分別承擔國家重大的農業科研項目和科研經濟管理工作。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在發展農業上有分工又有合作,各自有自己的研究計劃。凡是成功概率低、難度大而屬於全國性的並帶有緊迫性的項目,通常由聯邦政府承擔。 美國各州的農業實驗站以州立農學院為主體,農學院在院一級設置行政管理部門——農業實驗站,在州政府授權下,側重本地區的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農業實驗站同時接受美國農業部的撥款。在美國的私人研究機構中,與農業有關的一些公司擁有自己的研究機構和實驗站,這些研究機構同時通過與美國農業部、州立大學簽訂合同,承擔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技術開發研究。 農業部下設推廣服務局,是農業推廣的管理和領導機構,不直接從事推廣工作。州立大學和農學院的農業推廣中心是中級管理機構,領導農業推廣示範。縣推廣站是美國推廣體系的基礎,是聯邦農業局和州推廣中心在地方上的代理機構。縣城設立農業技術推廣委員會,負責當地農業項目的推廣和協調工作。農民需要什麼技術,誰能提供技術,由委員會負責人(站長)與有關大學專家及企業取得聯繫,進行協調。通過委員會這一中介環節將科技與生產緊密地聯繫起來。美國農業科技推廣對農民進行無償的技術推廣服務,這也是美國農業科技得以快速推廣的原因之一。 2.中國 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農業科技體系,為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全國有1 300多個農業科研機構,12萬職工,15.5萬個農業技術推廣站,103萬名在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然而,現有農業科技體制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是適應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條件的,其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與計劃經濟相適應。改革開放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過去的農業科技體系已不再適應現在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農業科學研究及其體系建設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按生態區域和經濟特點設置的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的農業科學研究體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等組成的中央級研究院是中國農業科學與技術開發的國家隊。資料表明,1997年全國共有地區以上農業研究與開發機構1 369所,其中林業249所,種植業671所,畜牧業115所,漁業119所,農懇41所,農業機械化174所。按層次劃分,國家級76所,省級463所,地市級830所;農業科技推廣機構428所,其中省級30所,地級328所,縣級2 070所,擁有專職推廣人員30 000人,還有區鄉鎮林業工作站2.4萬所,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國家和省市兩級的農業科研體系。 改革開放20年來,雖然農業科技在改革中得到發展,但農業科技體制的改革步伐還遠遠落後於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從而暴露了農業科技以農業科技體制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農業科研體系條塊分割,研究結構重複建設;研究力量極為分散,研究項目低層次重複,科技決策、科技推廣和農民技術相脫節,農業技術信息反饋不靈,科技隊伍不穩定等因素,需要加以關注。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得出的結論:中國要建設新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確保“科技興農”戰略和2015年農業發展遠景規劃的實施,要借鑑美國經驗,提高農業科技投入強度,增加政府對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合理確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農業科技投入的比例,改革農業技術體系和運行機制是必要的選擇


風靡世界的錦鯉


美國是發展國家,農業體系也相對完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體系還不太完善

主要區別在於美國都是機械化,省時省力,效益高

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還是靠人工,效率低不說,成本高,

還有我國農民人口居多,人均分得土地很少,只能解決溫飽,談不上致富。和美國沒法比較

因為美國人口少,又是發達國家,農民少,分得土地多,加上都是機械化作業,轉化率比我們高很多。




鄉村周波


首先我們瞭解下美國的地理環境大多數是平原地帶,適合大型農用機械作業,美國個人或者農場主人都會有按公頃計算的土地,這些美國農民他們可不是簡單的農民。每個美國農民家裡都會有各種大小型用於農作物耕種的機械。這些機械通常來講都是幾萬美元一臺的設備,他們運用這些機械作業可以減少與中國對比的百分之90的人工作業。很多美國農場主人通常一家人大概五口人可以耕種約1000畝土地,他們大多數都以產量較高的馬鈴薯或者大豆來種植。所以在這種大面積耕種的環境下人力作業往往會增加更多的成本,他們用機械代替人工,效率是非常高的。

我國大部分是山區,平原較少,適合大型機械作業的地區也很少,很多田地都是梯田或者山丘等不利於機械作業的地方。所以兩國農業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平緩的地區大多數都發展成了城市,留下大多數的便是山區丘陵,如果選擇國內農業最好選擇平原地區機械化作業,效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