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來就有善惡兩面性,為什麼兩千年的儒家思想還是治不了人性惡的方面?

布儀


這個問題中的“人性”是無形之物、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靠有形的手段“治”來淨化,本身就有點荒唐。心靈的問題只能靠心靈來解決,靠的是自我覺醒、自我修正,而非外力的“治”。

說到“治”肯定會涉及到“施”與“受”、上與下,溝壑立顯。不對等的前提下,想灌輸一套思想給另一方,勢必會遇到內心的牴觸。因為生而為人,每個個體都是有獨立意志的,沒有人願意成為別人的應聲筒和附庸。

任何一種思想學說再好,如果不是從內心真正信它、並信仰之踐行之,皆是枉然。儒家思想如此,其它的,諸如佛家、道家、諸子百家,皆是如此。人的改變從來始於內部、要在起心動念處改,要從去惡向善做起,而非外部。

外力的“治”,只會催生出“假大空”的敷衍與走過場,根本無法觸及人的內心,心不“改”,何來行為的“變”?!可見,改心才是要務。


菩提月滿西樓


人性的善惡論是由儒家的兩位大師提出的,孟子提倡性善,荀子提倡性惡,但大家對二人講的善惡很容易誤解,實際二人講的不是對立的,出發點不一樣。

孟子講性善,從本源上來論的。比如見到小孩掉到井裡,不管善人、惡人,第一念頭都是一驚,想把孩子救上來。再比喻小偷,惡人吧,按道理應性惡才對,可偷東西都悄悄的,不願讓別人看見,他也知道偷東西不對,這個知道不對的心,就是孟子講的性善。

荀子提倡性惡說,從習性情感角度講的,人之生固小人,他的這個惡,是後天薰染形成的,類似於這裡提的人性的善惡兩面性。

這個善惡的兩面性,員外講可用太極圖比附說明一下。善的一面是陽性,惡的方面顯隱性,實際二者是相對的,善惡的標準是人為的劃分。另外,員外理解,善性、惡性是消滅不了的,只能說哪一方強些,就顯現為哪一方面。我們舉例子說明,如孔子殺一個人,叫什麼的,我忘了。對這個人來講,是惡的,但對整體來講是善的。再比如,佛神通廣大吧,萬善歸於一身,你說佛有沒有惡的種子?但佛表現不出這些來,這就是個人的功夫修養了。

所以善惡是相對的,關鍵是自己這個開關,撥向哪一面,這才是主要的。


十八員外


很多時候,我們迷失,不分善惡,是因為惡人,哪怕是最惡毒的惡人,也會有善良的一面。而這偶爾的善良,因為少而顯得格外珍貴。我們很容易因此把惡人當成了善人


人性本就善惡並存。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而聖經裡,上帝借人的口告訴我們:人生下來,就是帶著惡。罪性與生俱來。

人生下來就同時帶著善和惡。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人埋,為什麼會有惡,因為惡可以帶來利益。從道理上分析,兇惡的人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也有其合理性,畢竟優勝劣汰,不然為啥動物爭配偶,爭底盤為啥都靠打架,不然什麼叫槍桿子裡出政權。

如果非要沒有惡的話,那就必須人人平等,財富平等,各類各樣全部平等,很顯然,儒家思想做不到。儒家思想教人行善積德,行善積德會填飽肚子嗎,會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嗎?人心不同,慾望不同。慾望產生善惡,無語無望怕沒有人做得到吧,只是有些人慾望太大以至於引起公憤,才會產生大惡人。


儒家思想是根本治不了人性惡的方面的。除非儒家思想是印鈔機。

善惡到頭終有報,因果循環,天道輪迴,行自己想行之事,不害別人,不傷自己,足矣。

佛說: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按下點贊 立地成佛


小怪曉慕




儒家跟人的本性有什麼關係?再說現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還有多少?

儒家是研究人性治療人性的,但儒家並不是人的本性!

簡單說個比方,醫生這個職業從神農嘗百草就開始有了,到現在也好幾千年了,難道有了醫生人類就能從此不在得病嗎?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事!

醫生能治病但他不是病,這點一般人都能清楚,儒家也同樣如此。

儒家思想就是人的思想醫生,你有病了它會幫你治療。它也可以跟醫生一樣預防你得病,關鍵是你要學習他,身體力行思想貫徹才有效果。

現在醫學發達醫生也要在人小時候打各種防疫育苗,如果不打你看看有多少人能健康活到中老年?

人的思想也同樣如此,小時候不給打上防疫育苗,就很容易走上不歸路。

相反小時候家教好,父母給灌輸健康思想,小孩也就能走上正路,長大後就看他自己怎麼選擇了,人生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赤誠子




用戶57704697123


根治人性惡的過程是儒家消失的過程

儒家事實上是修正,是揚善抑惡。善與惡的界定出現在孔子之前,社會既定的善惡標準是影響了儒家核心思想的確立的。道德的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而儒家創立之初到後面也抹不掉最初的最基本的善惡的相對界線,如果儒家抹去了,根治了人性之惡,儒家所倡導的仁愛、天下大同的無比美好的、每個人都是善良的社會願景得以實現,完成了歷史任務的儒家很可能消失於歷史之中。



私有制與人性惡

從階級角度看,儒家思想始終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出發,當然也維護等級制度等等,而這些的產生都與人性惡產生有共同原因——私有制。所以儒家思想根治人性惡是根本辦不到的。

這也是比儒家更威烈的法家也難以根治人性惡的原因。顯然,法律比道德的約束力要強的多。



退一步講,儒家思想作為當世顯學,根於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見與建議,而忽視了對自身是否完善的探索而使得自身容易發生主觀的錯誤,帶來新的錯誤。其思想本身並不是無懈可擊。


寫歷史的新聞書


關於人性的善與惡,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論和苟子的性惡論的爭辯,可謂曠日持久。在此,筆者要大膽的提出一個疑問,善與惡真的屬於人性的範疇嗎?我的回答:不是的。善與惡並不是人固有的特質,而是人後天的行為屬性。人的最初本質屬性是自私,人之初,性自私。自私是一個人的本能,即自我。自私的最初是物質的,然後才是精神的。人的自私首先是生命的本能的需要,一個不更事的孩子只會知道將食物往自己嘴裡送,這是生命的本能。隨著年齡增大,人的自私逐漸膨脹,社會就有了各種制約。捨己為人是為善,自食其力是為忠厚,損人利己,甚至殺人越貨是為惡,因此,一個人行為的善與惡都是由其自私的程度來左右的,人們行為的善與惡時刻於自私下左右遊離。人類對人的行為屬性有了這樣定性以後,便產生了社會公德,教育感化,法律法規來引導和制約人的自私的膨脹,引導人從善棄惡。弄清了人的本質屬性,我們就不難看出,幾千年來孔儒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巨大的消極影響。





安子147930436


“惡”為什麼是天性?因為人生而就有自私的天性,即哲學意義上的“本我”(可理解為本能),這個“本我”是以生存和基因繁衍為主任務的,任何威脅生存和繁衍的行為都會受到“本我”的牴觸(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節食減肥,卻越減越胖的原因,因為“本我”會更加努力的儲存脂肪);還有七情六慾、“惻隱之心”(”人性本善”理論根源之一)、“慈悲之心”都屬“本我”,所以古人云人之情緒,“不學而能”。自私過頭了,情緒放大了,就會導致“惡”的結果。

人的“自我”是後天與環境的不斷交互中學習形成的,“自我”會不斷的觸碰(學習)或被引導(教導)來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種規則,由於社會分工協作的不斷髮展,人們都意識到集體發展的優越性,所以先哲不斷的制定各種“禮”“法”,希望“自我”在後天的學習中,來剋制“本我”,曰“克己復禮”,以期達到“超我”的境界,來實現“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天下大同”(老有所歸,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有所養)的理想世界。

所以,所謂的“善”與“惡”,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關鍵還要培養社會風氣(現在推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的影響)。中國文化傳統培養的“道德標準”“公序良俗”也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樣才會避免“破窗”“插隊”等不良風氣的盛行。

希望淺見能給你幫助。


明厚論財經




社會發展到現在,我們的國人絕大多數人還都是受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一個“人”上,儒學即是人學。“內賢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儒家思想教人向善。儒家思想提倡仁愛,提倡仁、義、禮、智、信。



人性本身就具有善惡兩面性,其實不只是人,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善惡只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比如,一個人很壞,可是他對他的家人,對他的女兒就很好,這是善還是惡?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存在即有合理的一面。善惡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如果沒有惡,也就無所謂善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僅是儒家思想,任何思想都治不了,也不可能治得了人性惡的一面。如果有一天,真的人性沒有惡的一面,那也就不存在善了。


孤獨俠829


別說儒家思想,任何一種思想,哪怕再如何偉大,都不可能改變人性!

但凡是想要改變人性的人,要麼是理想主義者,要麼純粹就是口號派!

善惡,好比一個錢幣的兩個面,好比一個盒子的裡面和外面,一根棍子的兩頭,這些事物都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裡就提到過一個這樣的觀點: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知道什麼事物符合美好的標準,那麼醜惡的標準也就出來了。我們知道什麼行為符合“善”的標準,那麼“惡”的標準也出來了。

美好與醜陋,善良與兇惡,就像中國文化裡的“陰陽”。兩者不會單獨存在,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要對醜陋和兇惡置之不理了,因為它是沒有辦法消滅的嘛。

也不能這麼說,置之不理,是非常消極的,對社會和自己有害的。我們應該善於去把握和駕馭這些負面的東西。

我們應該允許自己不完美,但不能聽之任之,要不斷的優化自己,提升自己,使這些不美好的一面,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