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份子錢多,少了還拿不出手,那農民的收入很高嗎?

刺楸


之前在悟空問答上回答過一個類似這樣,關於農村風俗習慣,隨禮多少的一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農村隨份子錢多少?實際上跟農民的收入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繫。

有時候是因為農民收入高了,手裡的經濟寬裕了,所以大家在隨份子的時候可能出手大方,份子錢會高一些。


除了收入高低之外,份子錢的高低,多少,有時候會跟當地的消費觀念,風俗習慣有關係。

有的時候呢,可能還是一些盲目的這種攀比。



比如說像在我老家西北農村,隨禮一般分兩種情況,一是村裡的相鄰,大家隨禮就比較隨意,一般是依據關係的遠近和親疏程度,或者是你給我隨多少,等你這邊有什麼事情的時候,我會根據你的隨禮金額,相應的會給你還回來多少。

另外一種是比較近的親戚,比如七大姑八大姨舅舅之類的,那這種在我們當地的隨禮份子就是比較高的。



我們那有一個習俗,講究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比如說村裡8月份有一家給孩子娶媳婦,他們的這些親戚,七大姑八大姨當時給隨的禮是比如2600塊錢,那9月份如果有另外一家再給孩子娶媳婦的時候,這家七大姑八大姨隨禮就要比上一家要高一些,這樣會讓主人家覺得有面子。




目前我老家那邊,農村普通的一個婚禮,七大姑八大姨隨禮份子錢,加上磕頭的錢,敬酒的錢,可能需要隨大概3000多塊錢。

如果一個家庭,他家的的親戚比較多的話,一年光隨份子錢就是很大的一筆開支而,也發生過一些親戚,因為隨禮份子錢太高,最後親戚都不走動的,不來往的。

所以這種情況下它就不是跟農民的收入有關係,可是跟風俗習慣,甚至攀比的心理都有關係。



國家現在也在開始出臺關於農村紅白喜事的一些規定,也在改變傳統習俗,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作者權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


小尖椒王梓名


份子錢,我們那叫趕情錢,禮錢,給的錢多少都會記下來的,以後會還禮的。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份子錢少了的確是不好看。但是給多了能力有限,農村親戚朋友多,一年下來的份子錢不得了。

我們給份子錢看親戚朋友是不是很親的那種,要是很親肯定要多給點。要是一般的大概給個能保住伙食費多一點的數額。

有時為了防止給多給少造成尷尬,同等輩分的親戚可以串通好給相同的數額。

也可以拿些特產去加份子錢。買些炮竹去加份子錢,(份子錢可以少點),這樣既有面子,也能提現更親切,花錢也不多!

(更地區有各個的要求,不能一律而論)


湖北隨州宣傳


普通民眾對於隨禮(那種要花很多錢,隨禮對象卻是你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的這種行為),大部分都顯示出不堪忍受,甚至反對的態度。

那麼,現在我們口中說的隨禮究竟是怎麼來的,這種風俗習慣是如何產生的呢?

隨禮源於我國古代,本來是我國勞動人民最淳樸的一種意識,那時候大多數的農民家裡都是非常貧窮的,誰家也沒有什麼錢,誰家有個婚喪嫁娶,鄰居都來幫忙,幫助有事的人家度過難關。當時隨禮一般都是給生活用品,送點糧食,送點布料,送只母雞等待。還要請人把各家送的東西記錄下來,形成禮單。等到人家有事時,進行回禮。有事大家互相幫助,這就是最早的隨禮由來。(這段來自百度百科,百家號愛知圖靈)

由此可見,當初的隨禮,是得到老百姓的贊成,它就是普通民眾為了解決問題想出來的解決方案,其宗旨也與我們現代人隨禮是的目的之一暗合,及幫助有事的家庭共渡難關。

那麼,為什麼隨禮這種風俗發展到現在,逐漸變得使人不堪重負,以至於反對隨禮呢?

後來,農村農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隨禮時就不再送東西了,而是直接送錢。開始時是五塊十塊,後來隨著物價一路上漲,現在在農村,五十元已經拿不出手了。特別是農村年輕的農民,二十來歲,掙錢不多,可是出售闊綽,引領著農村的風氣和潮流。

農民之間,也在悄悄的互相攀比,農村物價在上漲,隨禮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農村不光是隨禮價格在上漲,原來傳統的只有婚喪嫁娶才隨禮,現在不一樣了,隨禮的項目也越來越多。

一種風俗的產生,源於普通勞動人民,普通民眾。可以說,現在城裡人之間的隨禮,正是源自於當年我們的祖祖輩輩,源自於我們的故鄉,源自於農村隨禮。這兩者的隨禮,不會因為經濟發展的不同,地區的不同而產生根本上,本質上的不同。





蘋果小二


我是戒王東,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是,不高。


據我所知,在農村有些人隨份子錢,比如這次我隨了200,下次你隨我,就不能低於200。如果低於200,就是看不起我,或者是變相挑釁我、作踐我。


月積日累,份子錢,就越來越高。


還有一點,現在的份子錢,已經變味了,變成了攀比,變成了親情綁架,變成了面子和裝闊。


中國是人情大國,有些人,為了一份份子錢,都要省吃儉用好久。


在我身邊,有些人出門在外打工長年不回家,其中有一個理由,就是躲避份子錢,尤其在過春節的時候。


村裡、鄰居、親戚,結婚、剃毛頭,看著喜慶,可上份子錢的人,都不知道心裡有多害怕。


農民在外打工,雖然有些盈餘,可是並不富裕,沒一分錢,都是他們的血汗錢。


份子錢,是社會的一個畸形產物,和在酒桌上, 我敬酒,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一個道理。


讓許多身在其中的人,苦不堪言。


這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幫助到你。感謝閱讀。


戒王東


一直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份子錢根收入就沒法比較和並論,根據時代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禮金也不斷的上漲,例如每個村的禮金都是統一的,要漲在什麼時候通過全村人同意後,一般為了公平時間定於開年第一天不論誰家裡有紅白喜事禮金就漲了,漲多少全村統一的,你就算收入向別人借錢也得行禮金,因為人家上門請你,問題是你的一舉動人以都有看法,其它事也可以量力而行,但這件事萬萬行不通,也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沒有人必迫,都在一起生活幾十年面子永遠是自己的,如果是自己的親屬的話禮金會更高。


為了我20


我長期生活在農村,對這種情況比較瞭解,確實,農村的人情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也有水漲船高的趨勢,特別是農村一些家庭親戚朋友多,每到重大節日、特別是春節人情來往多,人情禮開支較大,對這些家庭來說,如果收入較少,僅人情份子也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究其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個人認為,國人講求的是也是禮尚往來本不為錯,但也應量力而行而不攀比,本來農村人的收入也不是很高,不是也有句禮到人不怪嗎,不應以人情禮的輕重而厚此薄彼。

當然,我相信,農村人辦酒請客不以斂財為目的,更多的原因是為了喜慶和熱鬧,特別是結婚、小孩出生、老人高壽等,總不能冷冷清清賓客少而面子上不好看,置辦宴席比其他增加聯絡和感情好很多。

其實,提倡紅白喜事等文明新辦,不奢侈、不攀比,輿論宣傳、基層組織等要發揮應有的職責,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切實可行的章程,引導農村人文明、儉樸辦酒席,惟有這樣,農村的婚喪喜宴大操大辦和攀比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減少和遏制!


和風細雨言


對於農村隨份子。真是無語了。現在已經惡性發展了。真希望能得到真心的祝賀。謝絕一切禮金。2010年我就試過,生小孩。沒有通知任何人。結果都來了。我和家人說來了有酒。拒收一切禮金。結果敗在丈母孃和幾個姑姑手上,。我不甘心,再過幾年。我一定要再去完成這件事。


AAA深山小農


我長期生活在農村,對這種情況比較瞭解,確實,農村的人情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也有水漲船高的趨勢,特別是農村一些家庭親戚朋友多,每到重大節日、特別是春節人情來往多,人情禮開支較大,對這些家庭來說,如果收入較少,僅人情份子也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究其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個人認為,國人講求的是也是禮尚往來本不為錯,但也應量力而行而不攀比,本來農村人的收入也不是很高,不是也有句禮到人不怪嗎,不應以人情禮的輕重而厚此薄彼。

當然,我相信,農村人辦酒請客不以斂財為目的,更多的原因是為了喜慶和熱鬧,特別是結婚、小孩出生、老人高壽等,總不能冷冷清清賓客少而面子上不好看,置辦宴席比其他增加聯絡和感情好很多。

其實,提倡紅白喜事等文明新辦,不奢侈、不攀比,輿論宣傳、基層組織等要發揮應有的職責,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切實可行的章程,引導農村人文明、儉樸辦酒席,惟有這樣,農村的婚喪喜宴大操大辦和攀比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減少和遏制!


我叫啊鵬啊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們,對這些還是比較瞭解,現在的農村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份子錢也跟著水漲船高了,有的人雖然沒有錢,但在農村攀比的人特別多,你送一百,我就送兩百,面子最重要,就這樣你比我,我比你,就把份子錢越送越高了,但這也不是白送,在農村哪家沒有個大物小事的,送出去的禮,人家也有還回來的一天。你送出去時可能五百,別人還回來不就得六百,只當是把錢借別人花咯。


雲南倩倩


農村份子錢多,送的金額大並不代表農民收入就高,這跟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社會風氣息息相關!部分地方攀比成風,見別人送得多,自己也不甘示弱。這麼多禮錢送出去後,總得想辦法撈回來吧?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論大事小事,都要擺上幾十桌宴席,想方設法掙回送出去的錢財。你這樣做了,人家不照做不是就虧了?因此就陷入了一個無限的惡性循環。不少人甚至因為每年隨份子過多而債臺高築,陷入貧困。你能說他們的收入水平高嗎?

黨和政府也注意到了這種不健康的社會現象,在中央層面出臺八項規定,嚴格規範黨員領導幹部行為,禁止大規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操辦宴席嚴格報備,限制規模和宴請對象,防止藉機斂財。在廣大農村,村支書及村主任這類在當地比較有聲望的人亦在此規定管理之列,他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肆無忌憚地操辦宴席,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農民的禮錢支出,支出少了自然就不會再想著辦法撈錢,大肆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的歪風邪氣得到了扭轉,社會風氣逐步向好,農民兜裡留下的錢也能相對多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