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和中國零售40年發展史

中國零售行業經歷了40年的發展變革,其發展歷經過哪些階段呢?本文闡述了在中國40年零售的不同發展階段中,“人、貨、場”這三方面有何不同。

“新零售”和中国零售40年发展史

以1978年改革開放為原點,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中國零售經歷了40年的發展和變革。

2017年“新零售”這個概念開始被定義,但不管怎樣,全部的升級和改造都是對“人”、“貨”、“場”這三個因素進行的。

基於這樣的原則,對應的新零售業態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緊接著資本和千萬玩家開始跟隨風口浪尖,踏上了“新零售”這個新的賽道。

我本人也是在那一年開始從事“新零售”相關工作,反觀微商、拼多多、共享單車和無人貨架、社區拼團等類似項目,都是在不同維度對“人”、“貨”、“場”這三個因素進行的重構和升級。

於是便有了這個定義:新零售是對“人、貨、場”進行重構,從而實現對原有零售業態的升級,進而滿足個人個性化和企業高效、精細化運營的需求。

基於這樣的定義,我想通過闡述中國40年零售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對“人、貨、場”的整合來幫助你理解“新零售”是如何優化這三者的。

第一階段:以商家運營為主導的“舊”零售啟蒙期

零售 1.0

1990年以前,以百貨商店和便利店雜貨鋪為主的零售業態,主要滿足人們便利性需求,產品豐富度和價格滿意度有待提高。

“新零售”和中国零售40年发展史

人:人民收入得到提高,需求旺盛但收入有限,對生活品質追求不高,彩電、洗衣機、錄音機走進生活,追求商品功能性需求即可。

貨:生產商庫存不是問題,但是限於物流模式和終端售賣方式的低效化,產能發展受到抑制,商品流通週轉層級過多,且較為分散,零售端議價能力有限。主要矛盾變為零售商家貨品sku有限,零售價偏高。

場:1978年,國內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制度,國家不再抑制物料生產和銷售,希望通過投資和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因此這一時期,需求旺盛,但產能效率底下,因此,此時的國內零售處於發展初期,業態表現為百貨商店、雜貨鋪。此種場的表現形式是:分散式、面積小、櫃檯式,交易效率不高,單個櫃檯服務人員有限,場的輻射人群有限。基本只滿足人民便利性購物需求。產品豐富度和價格沒有很好滿足。

零售 2.0

1990~2000年,超市概念引入國內,shopingmall廣場形式出現,滿足人們商品豐富度和價格的需求,便利性屬性較弱。

“新零售”和中国零售40年发展史

人:人民收入再次提高,城市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城市現代化進入新階段,人們對購物和娛樂需求得到釋放,歐美外企等在國內大量建廠,進一步拉動消費。

貨:基於物流和供貨商體系的進一步發展,貨品的流通趨於規模化,品類豐富度大大增加,開始有品牌的意識與概念。基於銷售終端的效率改革,連鎖零售商的議價能力增強,零售商成為庫存管控的主體。

場:超市和購物廣場的出現提高了人們購物的效率,尤其是超市這種開放式自選購物模式,滿足人們一站式購物需求的同時,也基本滿足人們對品類豐富和價格的需求

第二階段:以用戶流量為主導的紅利零售過渡期

零售 3.0

2000年~2011年,基於中國線下零售渠道的資源不對稱,以PC電商和垂直電商為代表,全面滿足人們便利性、產品豐富讀和價格而需求。

“新零售”和中国零售40年发展史

人:隨著大學的擴招和經濟的增長,以及加入世界貿易,使得國人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計算機開始走入人民生活,人們通過網絡瞭解世界和交流,人們對消費便利性、價格和豐富度有了較高要求。人們開始追求品質商家。

貨: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引入,和四通一達物流以及支付系統的完善,使得貨物週轉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商品豐富度和價格得到改善。貨品供大於求,用戶具有海量商品選擇的權利。

場:實體場轉變為虛擬場,場的輻射範圍是全世界,人們在虛擬場內完成購物和互聯,人們通過虛擬場可以匹配優質商家,商家在虛擬場實現用戶觸達和鏈接。此時期,產生了大量的電商平臺,淘寶、京東、噹噹、阿里巴巴、唯品會、聚美優品、易果生鮮……,場的交易效率得到空前提高。

第三階段:以存量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精細化運營零售時期

零售 4.0

2011~至今,線上線下不斷融合,購物移動化、社交娛樂化、優質化,以用戶為中心、數據驅動、體驗為王、口碑傳播、迭代思維等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零售業。

“新零售”和中国零售40年发展史

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人們生活服務領域得到了互聯網化的改造,團購,o2o,同城服務,共享經濟等業態的出現使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得到釋放,人們更喜歡體驗感好的購物方式,同時人們在多平臺留下的數據行為使得人們用戶畫像更加豐富,精準。另外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們的繁忙使得人們希望有更多的娛樂休息時間。

貨:以數據化方式驅動的貨物生產,貨物運輸和和貨物選品銷售的模式,促使商家供應鏈更加柔性化,庫存管控更加精細化,不會單單追求品類的大而全和商品價格的低廉,而是商品性價比。隨著同城配送體系的健全,貨品已經離消費者越來越近。

場:虛擬與實體場的交互融合,場的輻射範圍依存於開店的數量和範圍,但線上部分的場具有連接性互動性,具有數據採集效用,為線下場的優化提供依據,同時線下場的優化鞏固線上場的粘性,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的整合,不但提高了用戶購買體驗,更提高了場的交易效率,貨品週轉率得到提高,庫存風險得到管控。

通過以上的分析,“新零售”其實就是零售業態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業務數據化和宏觀經濟、政治、文化、國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風口不是資本吹出來的,是事物發展的社會表現。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地雞毛”和“資本寒冬”的景象,是市場迴歸理性的自我修正,最後希望零售行業的同僚們,莫跟風,用你的嗅覺去把握時代的趨勢,這樣才會走得更遠……

作者:範思堯,一位新零售行業的產品經理,歡迎同行勾搭、交流、喝酒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